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面对进退两难的选择,该怎么办?


   日期:2017/3/26 9: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在这红尘中,总会面临很多的烦恼纠缠诱惑痛苦,总会有很多的执着和妄想,让我们进也痛苦,退也痛苦,让我们进退两难。

  正如早些和大家分享过的一句话,执着是因为有得选择,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执着,就像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一样,不管怎么挣扎命被孔先生算的半点不差,结果用了大半生的生命,终于不挣扎了,因为就算怎么努力都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于是他就没有执着了。我们也是这样的,往往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很难做决定,但是如果只有一条路,只有一个结果了,哪用得找选择?没有选择哪有分别?没有分别哪来的执着呢?没有执着哪来的痛苦呢?于是就这一条路,就这一个结果,不管放下放不下,都得放下,这就被迫解脱了,往往很多人被迫解脱的时候就是死的那一刻。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不管愿意不愿意放下,都得放下!于是主动的放下和被动的被放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主动的去帮助别人,和被动的被要求被索捐的帮助别人,这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在佛门是这样的,真心的布施,功德无量;有求的布施,功德有限;被迫的布施,心中还不高兴的,恐怕能有个小福德就应该很好了。于是有的人捐一百得一千,有的人捐一万得一百。不是捐不对,不是帮助别人不对,而是我们的这个心量不一样,结果不一样。

  正如早些和大家分享过的,直心是道场。什么是直心?就是不修饰不造作的那个第一心,就是遇到事情后生起的第一个无染污的心,这个是第一心,这个是直心。这个直心,能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当下状态,遇到事情了,第一念是什么?这第一念刚刚升起于是第二念来了,和第一念打架讨论平衡,最后第二念胜利了。举个例子,就像我们走路看到一块石头在路中,于是第一念就是把石头弄一边去。然后你是踢也好,捡也好,这都是手段了不重要的,但是第二念起来了,在大街上,捡石头别人因为是捡钱呢,不好!不好!要是用脚踢又会让人感觉不成熟,不好!不好!丢我的脸面吗,于是绕过去了,这就是第二念战胜第一念。

  于是这个事情对我们的考验就是,当我们看到有方便众生的事情没有去做,当以后我们行走道理的时候,或是去办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横添障碍,不会很顺利。

  好和恶,我们要用自己的标准来看这就有点麻烦了,我们人的感觉系统,眼耳鼻舌身意能感受的范围,只是这个世界中很小很窄的一段频率,其他广阔的范围我们没有能量感觉,连感觉都感觉不到,就不要提感知了,没有知道,怎么能明白呢?就像四百年前的人听到汽车这个词一样,汽车是什么?不懂!至于是什么品牌的更不懂了,至于是什么样式的还是不会懂的。要想明白汽车是什么,起码得知道汽车长个什么样吧,知道了什么样于是知道了样式,知道了品牌,知道了区别。

  我们对未知领域还知之甚少,包括我们对当下的这个人类社会也知之甚少,以这个基础做出对错是非好恶的评价,是不是有点不大靠谱呢?所以要以圣人量来做照明。要以圣人定的标准来做,以圣人的言行来做,以圣人的教诫来做,用这些来做善恶的分别。往往说到这很多人以为佛教不是说要求我们断除分别执着吗,怎么在这又提到去分别执着了?大家记得,佛教讲求的是中道,什么是中道就是不落两边,不着两个极端,走中间的路,这样就不会触碰边缘了。

  在佛教里非常重要的三十七道品中,后面有八正道。在分享阿弥陀经的时候也和大家简单的说了下八正道,有叫八圣道,八正支,八正勤。不管后面用什么来注释,但是不可回避的就是这个正字,要走到正的地方!

  就像我们说话,买东西也好,去办事情也好,要和正确的人在正确的环境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去沟通,这样才会有效果,如果时间不对,地点不对,环境不对,人物不对,效果必须不对。

  这也正是佛陀说法中的五说五不说的原则了,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说也无益。正如某学生去问章嘉大师问题,老师一定要等到他气息平和下来,心净下来才给他回答,不然只是默默的念咒。如果我们的老师这样对我们,恐怕我们早就觉得,这老师太装了,问了也不说,还是去向别人学习吧!这样就错过了。

  我们的身体是受之父母,这个身体有损伤了父母一定会为我们担心忧愁乃至操劳。往往我们常常能见到的亲情,父母有病了孩子照顾在身边,但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啊,人都有疲乏的时候,何况久病不愈呢?所以见的多的是父母照顾孩子,一照顾就几十年,少见孩子照顾重病父母一照顾几十年。往往这个社会的风气认为,父母照顾病重孩子几十年这是人伦,但是,孩子照顾几十年重病父母就是人之大孝了,这有点可悲啊,为什么这样说?

  如果有人有困难了大家都能帮助,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那么助人为乐就不能被推举为感动中国了。而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谁遇到都会去做的,这样一来,遍地雷锋,就没有雷锋了。孝亦是这样,如果这样是孝,就是说我们的孝的水平还太低!所以不只是身体我们有损伤了,更重要的是,德行是不是也有损伤了?如果德行有了损伤,这样父母就会觉得非常的没有脸面,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这样一来,各种病都会来的。

  我们常常说学佛,学什么?佛是什么?成佛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对这些问题依然不那么清晰,我只简单说一下,佛是身口意业悉皆圆满德行智慧无上的生命状态。这也是我常常和大家分享的,修佛,成佛就是完满自己身口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的德有问题了,就是这个心出了问题,心出了问题,就是这个佛的种子出了状态,在心上出的问题都是大问题。正如十善里的,贪嗔痴都是意上的,这贪嗔痴是为三毒,不是三个错误,不是三个缺点,而是三种毒!

  最后以一个比喻来结束今天的部分。佛陀说,想用水里照出影像,只要水不被贪欲染污,没有嗔恨鼓沸,没有愚痴的树叶杂物遮蔽,我信此水定能照出一切景物!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烦恼       修心)(五明学佛网:烦恼       修心)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50~5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40~49) 

 普献法师:烦恼像婴儿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30~3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0~1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9)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3.烦恼与菩提 

 杨云唐居士:如梦如幻的烦恼 

 杨云唐居士:勇敢面对烦恼 

 杨云唐居士:让烦恼打开天窗 

 许士群居士:烦恼的根源分析--集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