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佛法”?


   日期:2009/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中所谓的“法”,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什么法规法令的那个意思中的“法”,在佛学的义理中,“法”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及其产生、消亡的内在外在之原由。那么,从这个角度讲,世法范畴中的什么法令法规当然也是“法”了。

在佛经中,我们常见到“一切法”、“诸法”等字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物万有之事理”的意思。佛学中常有“万法圆融”的说法,即是指一切事物之存在都不相背离,相互依存,因果相续,平等无二,都在本有的“实相”之中。按现代哲学语义来讲,就是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为条件的,变化发展的,都是客观存在。我们认识和感受世界,就是从“法”开始的。任何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规则、规律以及存在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只不过在佛学上叫做因缘、因果而已,这一切都是“法”。例如水这种东西,它保持着它的“水性”,它有水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特性,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水性”,它的规则不同于水的规则,我们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而修证佛学的目的,就在于如实这般地求证到一切的“法”之来龙去脉。

一般来讲,我们习惯将释迦牟尼对一切法如实的证悟后,在特定条件下,宣示出来的相关言说与实践方法统称为“佛法”,狭义来理解即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就叫佛法。所以,释迦牟尼既已成佛,那他所言所证的一切便是正确的,我们当然要恭敬地学习、实践他传下的“佛法”了,佛门管此叫“如法修证”,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广义来看(即胜义谛中),佛法即“般若波罗蜜多”。它与释迦牟尼这个人的存在与否可以毫无瓜葛,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指存在的本然实相,法尔如是,绝不是由谁所发明或创造。释迦牟尼只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多”的实践者、证明者、宣传者。而且法无定法,“法”只在一定具体因缘条件下才会“有用”。我们体认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弄不好信仰佛法就成了迷信和盲从。所以,释迦牟尼曾用舟来比喻“法”,教导我们上岸时一定要“弃舟”才能实现修行的目的。

如此说来,我们的修行就一定要如法而不著法。这个“著”,就是指不能很好地解悟或实证到般若空性之前,总是迷信、执取、执著于“法相”的意思。当然话还得说回来,虽然佛法只是手段,不是圆满无瑕的智慧与觉悟本身,但对于无修无证的我们来说,却又只能依法修行才能证得菩提。这等于就是说,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但仅有正确的理论却是万万不行的,实践的每一个台阶须实实在在地走上去,初学者须如法求取“次第” (同世俗语义的“境界”之意思相近),我们可以将“如法”理解为一种“暂时正确的执著”(假言)。那么,我们每上一个台阶即要修习新的“法”,若执取原来的法则不能实现超越和提升,这才叫“不著法”。所以“不著法”是建立在如法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是有些人理解的什么都不做、不在乎就叫“不著法”。

综上所述,所谓修证佛法,第一步就是解悟佛学义理,第二步是如法修证,第三步则是不能迷信佛和佛法。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觉悟一切。因此,释迦牟尼本人最反对的就是迷信和盲从,认为修行人最终得丢弃现有的台阶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且凡立于语言的东西都不能同语言划等号。万法随因缘有升灭,诸法空相,法无定法,好比见了小学生我们只能给他小学教材,但我们的目的是让他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和真理。当他有一天成了大学问者,这些小学课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言,这只是一种表法的假说。古印度人习惯用“八万四千” 来表示数量众多。其实机缘无量,方法也是无量,何止八万四千?传法不离语言,言说方式只是为行方便时才会“产生”。所谓方便说法,不过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意思。即是根据不同的素质、文化和历史社会背景,假借当时、当地、当人的语义、习惯及接纳的素质高下而作的具体开示。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一切法都是平等无二的,法门虽多,目的是一,譬如医道虽多,愈病则一,病愈药废,法门也就无所用了。譬如佛是一个医生,针对不同的病人及病情开了八万四千种药方,我们不能说这个比那个好或差,一切药方法性平等无二,本质上都能治病,都可以把病人变成健康人。但一个人具体该修学何种方法又不可一概而论,须得相应和因材施教。诚如感冒者不能吃胃药,是药它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能刻舟求剑,不知变通,一定要明白它的药性(世俗谛),及其所达到的本质目的与效果完全一样(胜义谛)。

由于不能懂得以上原由,有些人对佛法繁多的门类、派别、法门总是不能理解,其实这首先是由于佛经卷帙太多,不分门类就难于研读。其次本来就是法无定法、法法各异,有时为行方便其性质还可能相左,合在一起用则两俱不成,分之则各显其用。再则,众生的条件与素质参差不齐,若欲对治不同的“病症”,势必要对症下药,症状既然变化多端,药自然需分类细则。还有,古往今来佛门中的高僧大德们,皆是实修实证的楷模,其所证所言的法,肯定会因各自层次不一而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感此,我们人生有限,佛法又如此博大精深,若欲周遍行学自然不大可能,所以佛门提倡一门深入但又对其它门类平等视之,因为一切法皆是平等不二。

试想,如果人们真的“万众一心”了,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可讲,甚至无法可讲。而俗话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正因为我们有着种种差别的素质和心灵,释迦牟尼及后世弟子才对应地作出不同的开示和教育,后来才分化出那么多的法门与宗派,我们起初只能依种种“分别”而接受佛法,并依此进入实际修证,其实从修行的目的来讲,分别到后来即是为了无分别。若一个人真的已无分别心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就差不多算完成使命了。因为他已了知“法”的内核与本来,它们予胜义谛之实相中无有生灭和增减,这个人已是成佛有余了。

真空是实相般若,与妙有、妙用本来不相违背,所以佛法(这里指般若波罗蜜多)应化世间,即是依世俗谛而安立,其形式与内容都非常多变,依佛学的概念,此为“当机”。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与世俗和常规的一切本来圆融无碍,本来处处相应,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意识,本有的智慧觉性被“遮蔽”了,才会主观地以为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好。其实这同那些以为佛法与生活是两回事的人没什么两样,都是不能真正明白真空与妙有、妙用平等无二。世俗谛中的佛法,恰是因为众生分别心才得以安立,这便是真如所起的“妙用”,而依法修证又是为了要转化这个分别心为智慧(佛门叫“转识成智”)。所谓万有归本,万法归宗,予胜义谛中,这个“宗”即是指根本智慧或“实相”。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懂得相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佛法)(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佛法)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六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四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三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二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一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