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巴中唐仲容居土行实


   日期:2025/8/4 9: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巴中唐仲容居土行实

释胜焘

居士姓唐,名大海,字仲容。公元一九二○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恩阳区石城乡三清庙村。自幼聪慧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乡里视若神童。一九三三年,因避战乱,随家移居南充集凤场,与王恩洋先生所办龟山毗邻,以故得从恩洋先生就学。越二载,与其母及弟妹共六人,返回故里,其父从军在外,居士为长男,自此担负家务重担,辍学从稼,风夜劳苦。时因天旱,生计艰难,乃至二百里外贩米养家,途中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年甫十六。失明之后计昼夜悲啼,屡欲自杀,生后忆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数语,誓言:左丘失明人也,我亦人也,彼能著书传于后世,我独不能如彼乎?又尝于距其家七里许宝元寺养病,一夕,礼佛讫,返寮静坐,忽闻巨声若雷,自大殿而来,曰:“回头是岸!”瓦壁震动,钟鼓发响,居士悚然而惊,顿悟“回头是岸”之理:人们终日向外驰求,长堕生死苦海;若回头向内求真,便能渡过苦海攀登彼岸。同时亦悟得“唯识”二字大意,即在教人不要向外迷境,而须反观内心,也正是“回头是岸”之义。厥后乃请人诵读,以耳代目,发愤忘食,日以继夜,研习内外经典。居土于佛学,精《般若》、《楞伽》、《华严》、《解深密》、《维摩诘》等经。《瑜伽师地》、《成唯识论》、《摄大乘》、《大智度》、《中观》等论(其中《成唯识》、《金刚经》等多能背诵);于国学,精《四书》、《五经》、《荀》、《墨》、《老》、《庄》,旁及晋代玄学、宋明理学等;于西学,曾潜心研究主绝对精神与辩证法之黑格尔哲学,讲心物二元论与先念范畴之康德哲学,对马克思、恩格斯合著《资本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列宁《哲学笔记》等,亦有深入研究;于文学,对唐宋八大家,清季方、姚、梅、曾等诸家文章,多能熟记于心。对古典诗词,熟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及部分宋词。对近、现代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之作品,亦常乐参阅;于中医,对《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曾反复究习,对明清诸家之著述,亦有所涉猎,尤其是对叶天士、吴鞠通之瘟病学有深入研究,颇多心得。
    居士既是一位学问家,又是一位教育家:目盲后,曾于其家自办小学一座,附设高、初中补习班。越年,成绩斐然,四方来学,络绎不绝。寻被当道骋至县城,为官宦子弟塾师。既而执鞭于巴中师范,施教未久,校风丕振。一九四七年,成都东方文教学院院长王恩洋先生,请至该院,教授唯识及庄子哲学,在此期间,曾撰《我之人生观》、《我之宇宙观》(《海潮音》1944、45)、《佛法与科学》(《弘化月刊》1946)、《唯识要义》(《文教丛刊》1945)等佛学论文。其中,《唯义要义》曾博得王恩洋先生的嘉许。
    一九五〇年,文教院停办,居士回到巴中,闲居陇亩,以布衣身份,上毛泽东主席一书,对中国新文化建设提供了数条建议,略谓我们的新文化须在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苏联的社会科学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无论继承亦好,吸收也好,皆须通过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适当地进行去取。主席阅后,致函居士,对居士双目失明而有如此学识与见地深表敬佩。复将原书交中央文委讨论,得到重视,随即电告西南军政委员会,尊重奇才,为居士安排适当工作。后因居士无适当助手,未果。但由于居士擅长中医,地方政府邀其加入卫协会,带徒行医。从此以后,卅余年间,居士左手掌在学徒肩上,右手拄着拐杖,起早摸黑,跋山涉水,采药送药,医治患者。行医之暇,曾撰《关于佛教的实质》(《现代佛学》1953)、《佛家的修养》(1954)、《实践与现观》(1 955)、《学习唯识宗义的一些体会》(1957)等佛学论文,得到《现代佛学》主编巨赞法师的高度评价。
一九八二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暨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嘱《法音》主编净慧法师,函请居士向彼刊赐稿。迄今为止,陆继发表了《谈谈学禅的体会》(1986、6)、《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87、6)、《试述顿悟成佛义》(88、2)、《什么是道》(88、10)、《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上88、11下88、12)、《怎样突破凡圣关》(1、89、32、89、53、89、6)、《试论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会通》(89、8)、《关于佛学的认识论》(上:89、10中89、11下89、12)、《佛教的心理学》(90)、《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92、6)、《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93、1)、《丰富多采的禅生活》(《禅》(91、1)等佛学论文(其中,有的文章已选入《佛教的认识论》一书之中),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近年来,不少访日归来的佛教徒,皆闻日本同道说:“中国唐仲容先生写了许多佛学论文,在《法音》刊物上发表。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新颖,解决了佛教界千余年来的某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我们读了他的文章,顿觉妙慧天开,心旷神怡。”一九八八年四月,美国宾州大学哲学教授张澄基博士,致函居士云:“素知先生学识渊博,尤其对佛学有高深造诣;近读《法音》所载大作,内容丰富,思想新颖,对佛法幽玄义趣多有创造性发挥。”赵朴初居士亦嘱《法音》主编,致函居士,称赞居士的文章“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高度的美”,并两度赠金。近年来,居士任教四川佛学院,四方来学者,常使门庭若市,均有茅塞顿开、法喜充满之感。
    不慧胜焘,于八九年八月首次赴巴,叩问禅要。返蓉后,复于九月二度赴巴,迄至年底,问学数月,欢喜返蓉。在巴期间,随居士学习唯识、禅学、《四书》、《老》、《庄》等,开我愚蒙,获益匪浅。后复三赴巴中,迎请居士莅蓉弘法,追随居士问学,迄至去岁。居士于唯识,主“识内因缘”,谓大乘佛法有两点最基本最中心之教义:一是“因缘生法”说,一是“三界唯心”说。此两说是相互贯通,而非相互孤立的。若单从一方面立论,则偏而不中,缺而不圆,势必失去大乘佛法之真义大乘初期的中观说,侧重于因缘生法立论,以之思维修证能悟性空之理,自属直截了当;但若不言因是心识之内因,缘是心识之内缘,因缘所生之法即是心识所现之内法,这样,就会使因缘生法之说,带唯物论之倾向,使三乘之离系因果不能建立,而失掉大乘佛法之真义。无著,世亲依三时方广之教谈“万法唯识”,主张“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如是等识有无量,而相互引发相互生起,故可互为因缘。而所谓因缘者,就是说由识内因缘生一切法,也就是说识从因缘生,识随因缘势力变,因缘促外无识,识之外亦无因缘。识是因缘以及因缘所生之法之本体,而因缘生法就是诸识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因缘生法”与“三界唯心”之说就统一起来,而成为至正至圆之大乘教义。又,居士于禅宗,得力于参梦,谓梦中所见与白日所见相似,皆虚妄不实,但有似我似法,而无实我实法。了此即可顿证无生,超凡入圣,解脱生死。居士于唯识,禅宗尚有许多独到见解与体证,限于篇幅,在此不赘,后当专文详论。
    遥忆数年前,余尝问居士晚年打算,居士慨然答曰:若继续闲居陇亩,则当畅游性海,以求精神上之自在解脱。若机缘成熟,则当大弘佛法,广施法雨。另外,拟撰一部《随唐哲学史》,及一些学术论文,如《禅宗源流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等。在医学方面,准备对《精神卫生学》(初稿)进行加工整理,付梓问世。余作为居士弟子,衷心祝祷居士的愿望能得以早日实现,从而利济人群!
    八九年十一月三十日(阴历)为居士七旬寿诞,余尝赋《贺仲容七旬寿诞》(七律)一诗,以示高山仰止之情,今不妨抄录如下聊作拙文之结局。诗曰:
    毕生奋志追先贤,  当代丘明与胜前。
    识内因缘阐法相,  夜间睡梦助真参。
    折肱枕卧宗医圣,  由义居仁绍杏坛。
    躬逢胜诞虔相祝,  茗水巴山福寿延!

一九九三年孟夏撰于岭东佛学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