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八识规矩颂》讲义


   日期:2025/8/3 13: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八识规矩颂》讲义 一、叙论 世亲而后讲唯识学的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十大论师。此诸论师见解大同小异,玄奘依护法论师的主张作《八识规矩颂》以津梁后学,使后之学唯识学者以此为准绳。此颂有四部份: (一)五识颂、(二)意识颂、(三)末那识颂、(四)阿赖耶识颂。每一部份皆依“性、量、境、界地、心所、作用、转依”七项加以说明。故学此颂者,必先对此通贯全书的七项作一定的了解。 一、三性:有漏识性有善、恶、无记三种。以道德为体,而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善性;以非道德为体,而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恶性;一般心理和作为,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无有善恶之可记别的,是无记性。 二、三量:量是分别度量义,识对境界的认识,就是对境界的度量。识的量境,(一)是“现量”:能量的识与所量的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现现观照,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均属世间现量;在无漏位,无分别智实证真如,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现观”,是无漏的现量。(二)“比量”:意识缘境,除五俱意识,定中意识有现量外,其余多属比量,用语言文字分别推度一切事理,是为比量。(三) “非量”:在观境时没有看清事物的实质,而随迷情错误地判断,这种错觉,便是非量。如入暗室,见绳为蛇,似现量而实非现量,是为“似现量”;如理解原子是最极细微固定不变的物体,而实不尔,是为“似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均为非量。 三、三境:境是识所缘的境相。(一)“性境”:性谓体性,此境有体,即是实境。八识之中:前五识变色、声、香、味、触五尘;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为境,均是实物,皆为性境;第六意识中五俱意识与定中意识亦有一分性境,此皆世俗的性境。(二)“独影境”:此境是意识用名想概念推度一切事理,但有影相而无实体,名“独影境”。此境有二:①有质独影:如游子思念家园,学生在书本上推想原子、电子等形相,虽是独影境而却有其物,是为“有质独影”;②无质独影:如有人言龟毛兔角,言者闻者心里会有龟毛兔角的影相,但龟本无毛,兔本无角;又如看神话小说,心里会引起种种神话性的影相,而实无其事,这些都是“无质独影”。(三)“带质境”:迷情挟带本质,见似某物而实非某物的错觉影相。此有二种:①真带质:如第七识执赖耶见分为我,不用名相,而见分实有其物,是为“真带质”;②似带质:如见桌椅等物,所见的是木质或石质,而并无桌椅等实体,然见者自以为见的是桌椅等物,实质上他所知的只是桌椅等名想概念,此似带质而实无质为其所带,故名“似带质”。一切众生在通常见闻觉知的生活中常常都是似带质境,由于境不真实,常常都在非量错觉之中。三境与前三量各有所属,密切关联,就是说现量缘性境;比量缘独影境,非量缘带质境。 四、界地:界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地谓九地,即欲界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除欲界地外,此四为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此四为无色界四地)共为九地,前五识欲界全有,眼耳身三识色界全有,以上诸天皆无;鼻舌两识色界天无,在无色界天五识全无。意识、末那、阿赖耶三识,三界九地皆有 (无想天无意识)。 五、心所:八识心王起时必有相从的助伴,助伴与心王相应,为心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为五十一法。此五十一心所意识全有,阿赖耶识只有遍行心所,末那识有五遍行和别境中慧、八大随烦恼以及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共十八种心所,前五识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以及贪嗔痴三根本烦恼,共三十四心所法。 六、作用:前五识对于内身外器所有粗显物质现象能遍了知,也就是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属物质部份的皆能了知,是其作用。第六意识能动身发语、造身口意三业,感世间一切苦乐果报;也能修戒、定、慧,造无漏业,引生出世离系果。第七识执八识为我,又能为根生起第六意识,并能为前六识染净依,也能为第八识生起的根,此四方面皆是末那识的作用。阿赖耶识作用有五:①受熏,②持种,③变起和执受根身,④变现器界,⑤为动物生命去后来先的主体。 七、转依:修大士行至圆满位,能了别的八识便转为无漏四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境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四智各有二十二相应心品,即无漏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和随其所应的自净识,此名大菩提。大圆镜智现佛报身及土,亲自受用广大法乐;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化度地上菩萨;妙观察智能善分别诸法自相共相,能善了知所度有情根性胜劣,善说法要,教化无量有情;成所作智现种种化身,教化地前菩萨、声闻、独觉以及欲界众生。报身、他受用身和化身以及所依诸土及四智相应心品,皆属无漏有为法,无漏有为与世间众生所属的有为法,其性清净,是我法二空的真理,属无为法,此无为法即是佛的法性身土。转依不但转识成智,而且在生活环境方面也要转生死诸苦为永无生死、常乐我净的涅槃。涅槃有四:①“自性涅槃”,即诸法从因缘生,本无自性,自然空寂的涅槃;②由无分别智断灭烦恼障,证得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而前业所感之生命尚存的“有余依涅槃”;③由无分别智断灭烦恼生死苦因,证得无生死的涅槃境界,而最后一生的身命亦灭的“无余依涅槃”;④由大悲大智二力,断灭烦恼所知二障,出离生死,而常化度众生不住涅槃;同时虽常化度众生,出入世间而又不住世间,心常安住,自他平等,染净平等的真如实相境中,是为“无住涅槃”。众生有自性涅槃,声闻、独觉有自性、有余依和无余依三涅槃,佛有此四涅槃,但主要无住涅槃。 此外,识名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依它起性”,“它”指因缘,识依因缘生起,一切法皆从缘生,一切法唯是识,故识即是缘生法。识从缘生,缘有四种:①“因缘”;即是生起各个识的各别自种,各现识从自种生已,又能熏习本识,成为能再生的自种,故种与现行识互为因缘。现行识之生,必带四缘,而以其种子为主要依据,是其“因缘”,又名“种子依”。②“等无间缘”:等是等同,同类引生,故名为等。每一识生必以前聚自类识为开导,使接着它生起的自类识能与其续缘一境,使前后认识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此缘指一识前后刚灭的前念对刚生的后念中无间隔,有开导用,故此缘命名“开导依”。③“所缘缘”: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识为能分别,必有所分别的对象,才能生起这种对象是识的境界,要有境界为条件,识才得生,故此条件名“所缘缘”,亦名“境界依”。此缘有二:l、亲所缘缘:是能缘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此境由能缘识变,故古唯识家依此义立境界依。2、“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本质境才能引起识生、自变所缘境相。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不由能缘识亲变亲缘,故名“疏所缘缘”。但是要有本质境,才能引起某种识生。别变亲所缘境。如眼见色,耳听声,必仗第八识所变的境界为本质,才能有眼、耳识亲变的色声亲境,故据疏所缘义还是应立境界依。④“增上缘”:增添力量,助其生起,故名增上缘,亦即助缘,诸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它所依的根,故此名“俱有依”。根之外凡能助此识生的力量,亦得名“增上缘”,故此缘有多。八识之生总的来说不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但增上缘中不只一法,故具体分析,第八识以其自种为“因缘”,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缘”,末那为它生起的根,是其“增上缘”,此识但有此四缘,余识不尔。第七识有五缘,以其自种为“因缘”,以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是“所缘缘”,以第八识为“根本依”,又以第八识为生起之根。第六识六缘,以其自种为“因缘”,自识前聚为“等无间缘”,法尘为“所缘缘”,以末那识为根,又以末那识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鼻舌身三识各七缘,各以其自种为“因缘”,各以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各以其境界为“所缘缘”,各别以意识为“分别依”,末那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各各以其净色根为“俱有依”。耳识八缘,七缘仿鼻等识,再加一“空”。眼识九缘,八缘仿耳识,再加一“明”。 二、五识颂释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此二句中上句说五识所缘之境为“性境”,所具之量为“现量”,其性通善、恶、无记。“性境”谓有体性之实境,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各由自种生,有实体性,故名性境。“现量”是能缘识与所缘境二俱现前,中无障隔,现现觉了,是为现量。五识缘境不依名取相,唯是现现觉了,故其境是性境,量是现境。五识通三性,虽不极显而亦可知。一般人与人接触,慈心现时眉低目眯,气细言和,笑容可掬,是与善性相应的具体表现。若遇怨家仇对,顿时两眉剑竖,两眼圆睁,气粗身暴,或摩拳擦掌,刀杖相加,是恶性嗔心现行的具体表现。在平常视听言动都很正常,没有显著或善或恶的表现时,皆属无记性的具体表现。 下句言五识所通的界地。一般来说,欲界有情五识俱有,无色界有情五识俱无,色界有情离欲界欲,无有饮食,生初禅天已无鼻舌两舌,唯有眼、耳、身三识。至于二禅、三禅、四禅诸天有情,古人有言无眼、耳、身三识;然《五蕴论》言十八界几色界摄的答文中称,唯除香味鼻舌四界,其余诸色界皆有,据此可知眼、耳、身三识色界四禅皆有。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二句言五识相应的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法、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有贪嗔痴三,一共三十四种心所与之相应。遍行心所遍与八识相应,于五识自不例外。大体而言.前五识与意识关系极为密切,意识有五:即五俱、独头、梦中、定中及乱意识。五识与五俱意识同起同灭,凡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皆得与五识相应;不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多不与五识相应。根本烦恼中“慢”,主要是我执的表现,前五识无执,故不与五识相应。恶、见、疑、恶作、寻、伺,此六心所多是意言境,前五识缘境离名,故无此五心所;眠与梦中意识相应,故非五识所有心所;忿、恨等十小随烦恼,皆是贪嗔痴三根本烦恼现行的差别,前五识与根本烦恼中贪嗔痴相应,即可赅十小随烦恼,故不别立此十心所。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 此二句言五识所待之缘,谓眼待九缘,耳待八缘,鼻舌身三识各七缘。五识各以其自种为因缘,各以其所依之根为主要增上缘,随其所应分别以色声香味触为其所缘缘,均以第八识为根本依,第七识为染净依,第六识为分别依,鼻舌身三识唯有七缘;耳识缘声必有空间距离,故加一空即成八缘;眼识缘色既有空间距离又须光明乃见,再加一明,即成九缘。五识所依之根同是净色,均在身中,故言好相邻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中上句言五识的作用,鼻舌身三识缘境,必须境与根合,始能起用,故曰合三。眼耳两识缘境必须境与根有一定空间距离,然后起用,故曰离二。下句言根能发识而实非色根直接起缘色等诸境的作用。因为五识各有由自所熏习的潜能寄存于本识之中,也就是五识各有自种。在色境与眼根相对时,由本质境倒影映现在眼根网膜之上,刺激眼根引动本识中眼识潜能腾跃而起,由眼根出,将网膜上倒影舒放广大,反映于本质境上,此如电力由灯泡放光照物一样。光虽由灯泡发出,实乃电力所发之光,而非灯泡直接发光。眼识与眼根的关系虽极亲密,而实非一,其余耳鼻舌身诸根与耳、鼻、舌、身诸识的关系虽极密切,而各有体,例此可知。然一般愚者不知唯识道理,认为眼等五识即眼等五根直接所起之作用,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与此中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真是愚不可及。总之,五识的作用主要是观世界间色、声、香、味、触五种尘境,因为它只是现量,没有比量;只有性境,没有独影、带质,决不能以理境为缘,故曰观尘世。然复当知,此观尘世实乃五识之用,决非五根之用。 变相观空为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总显五识转依相。初句显五识转依为成所作智,其智以后得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与根本无分别智有别,彼智所缘为理性,此智所缘为事相。五识未转依位,但观色法尘境,不思维诸事议理;既转依后,其智亦不缘理体真如,故次句云“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此言五识转依的时位。“圆明”即指“大圆镜智”。成佛时入“金刚喻定”断尽赖耶识中有漏名言习气及异熟习气,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及无垢识,由此圆镜智现起无漏有为法的报身,而有无漏五净色根,根发无漏五识。成所作智乃有圆足的相应心品而使得生。“成所作智”者,成佛所应作之事,其事为何,即“三类分身息苦轮”。诸大乘人主要是以度众生为要务,在因位必须大用功力以度众生,在果位无为而无不为,不用功力而随缘化度,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对资粮位菩萨、二乘学、无学及人天有情现丈六金身进行化导;对三恶道随类化身进行度济,如是三类分身,即能化度无边异生,而使之出离,解脱,故曰:“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意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此中初句显意识的性、量及所缘境。意识有五,内容较杂,故通善、恶、无记三性。意识分别能力最强,故通现、比、非三量。意识活动范围极为广泛,故其所缘通性、独影、带质三境。次句言意识所通的界趣。欲界中意识全有;色界中除无想天,其余皆有。无色界中除无所有处天,其余皆有。此意识通于三界,第七末那识,第八赖耶识俱通三界;但意识通三界显明亦知,非如第七第八两识通三界之隐微难知,故曰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此四句总言与意识相应的心所相,心所总有六位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共为二十随烦恼,再加不定心所四,总为五十一法,意识活动范围极为广泛,故五十一心所全与之相应,但是心所性别有异,绝非完全同时同境俱起。特别是恶性的烦恼现行,则障蔽善法,而信等善心所不起;若善心所现行时则能制止烦恼而恶心所不起。一定是意识现起时善法与恶法分别相应,而不同时配合,故曰“善恶临时别配之”。总之,意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上,在欲界、色界、无色三界的流转上,在苦、乐、舍三受的领纳上,虽恒常转变移易而无定,然与之相应的心所或根本烦恼、随烦恼,或信等十一善法总是与之相连束而不舍离。以故意识在造作上常有善业恶业之相续无穷。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二句,上言意识支配身语最极有力,造业独胜。下言由依此业力能招后有异熟果,由斯业报展转相续,而众生有轮回之苦。业有身,口、意三种不同,总以思为其体。审决二思属意业,能动身思属身业,能发语思属语业,而总以意业为主,身口业皆由意识支配而有,故曰“动身发语独为最”。意识所造善恶诸业,在现在世能感部份增上果。若业熏本识,成为业习气,即业种子,在本识中变异成熟,便感当来“异熟果”由业种上的引业力能使本识变现某趣的根身(正报)和器界(依报),成为“总报”,名为“异熟”。由业种上的满业力感前六识决定生活享受,有种种不同,即是“别报”,名“异熟生”。异熟与异熟生,总名“异熟果”。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四句总显意识的转依相。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此智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善能了达一切有情根器胜劣,教化众生,与大雨自觉觉他,无不微妙,故曰“妙观察智”。菩萨见道登欢喜地,开始证得此智,故曰“发起初心欢喜地”。可是初登欢喜地只能破分别我法二执,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而俱生我法二执及其所引生俱生烦恼所知二障犹未除灭,不时现行缠缚身心,使妙观察智不能圆满转得,故曰“俱生犹自现缠眠”。菩萨在修道位不断修戒、定、慧及无相无分别智,到达第七地远行地后、第八不动地前,破除俱生我法二执,第六意识无障缠缚,纯属无漏,而妙观察智始得圆满,普照十方刹土,故曰:“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四、末那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此中上句言末那识的“境”和“性”。此识所缘是“带质境”,由于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便有迷情;有了执我的迷情,不能亲缘第八识见分,而迷情中挟带有第八识见分的本质,故曰“通情本”。又由于谬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有了迷情覆蔽真相,故其性虽属非善非恶的“无记”,而实有覆,非如第八识无执无著的“无覆无记性”。下句言末那识的量属“非量”。所以然者,因它缘第八识的见分为境,而谬执为我,不见其境的真相,故是“非量”。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二句言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五遍行及别境心所中的慧、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我见、我慢,共十八法。因此识执八见分为我,自然会对我生爱而有贪,因有我执其心昏昧而有痴,执我则其错误认识而为邪见,有我执则自高举而有骄慢。由于有此以我执为中心的贪、痴、见、慢四根本烦恼,自会常常颠倒昏迷,而生八大随烦恼;因有我见,自必与别境中的慧相应,至于遍行心所,原属遍与八识相应,当然于第七识自不例外。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此四句总显第七识的作用有显著的两方面。由于第七识恒常而委细地执赖耶见分为我,生起俱生烦恼障,有恒行不共无明,镇住有情,日夜昏迷,不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只有依法修行,使第七识不执赖耶为我,才能断除俱生烦恼,成阿罗汉而得出离;或大乘人在不动地前,末那舍去我执,再进而于金刚道空去业果相续的异熟,才能成大牟尼而得解脱。若不依法修行出离生死,有情永远为俱生我执所覆蔽,而长夜沦迷,绝无出期。这就是此中上二句所说第七识所起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七识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根本烦恼及掉举、昏沉等八大随烦恼相应,制约着前六转识,恒常染污,不得净化,而一定要第七识清净,前六转识才有清净的可能,故末那识是前六转识生起的一份增上缘,而称之为染净依。这就是此中下二句所说第七识的作用。此外,若详言末那识的作用,除此二种还有两种,就是它能外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根,内为第八赖耶识生起的根。而共有四种作用。一般人不知第七识为何物,若知其具如前所说四种作用,则可知在世出世间染净转化的关系上实为一主要中心输纽,切不可抹煞其在这方面的重大意义。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四句总显第七识转依相。第七识转依为平等性智,此识在有漏位恒常执赖耶见分为我,即于人有自他之别,于法有染净之分。既得转依,破除我执,即于人自他平等,于法染净平等,故名平等性智。此智在什么时位最初转得,当知大乘菩萨在见道位登极喜地,第六意识初转妙观察智时,此第七识即开始转得平等性智,故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此智在什么时候才能圆满转得?当知远行地后,不动地前,既得纯无相智,又修无功用行,以无为之为,无用之用,恒常隐约而细微地任运自然的正行势力,能使俱生我执消灭于无形,此时此位平等性智即圆满转得,故曰“无功用行我恒摧”。此智的妙用怎样?即如来以此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为十地菩萨对机说法,故曰:“如来现起它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来的报身名自受用,受用自己所应有的广大法乐,对十地菩萨示现种种与自受用身近似的身土,使地上菩萨易得受用与佛近似的殊胜法乐。故名“他受用身”。什么是十地?菩萨见道破分别我法二执,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得部份妙观察、平等性二智,受殊胜法乐,又有堪能广化有情,故初名“极喜地”。次修净戒,令戒行圆满,三业清净,远离犯戒尘垢,故二名“离垢地”。次修种种禅定,命定学圆满,能发出种种殊胜智光,故三名“发光地”。次修菩提分法,智慧火焰猛烈,焚毁种种烦恼,故四名“焰慧地”。次修出世离欲,同时又悲济有情,不舍世间,能使世出世道并行不悖,实属难能可贵,故五名“极难胜地”。次修种种缘起,深达法性,能令殊胜的无相般若现前。故六名“现前地”。次于一切巨细诸法平等观照,勤用功力,使无相智殊胜圆满,用功修行到最后边,故七名“远行地”。次修无功用行,随缘任运,观法化众,心常不动,故八名“不动地”。次修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的四种智慧,说法利生,方便善巧,故九名“善慧地”。最后功行圆满,大法智云蕴含无量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具无边慧、无边功德,如大云层蕴含无量微细水珠一样,故十名“法云地”。如是十地一地比一地胜进,一地比一地广大,层层深入,终至觉行圆满。在此长期过程中皆由如来现种种相应的微妙身土,说种种相应的微妙正法,领导地地菩萨依次前进,最极究竟,至佛果位。如是一切皆平等性智的妙用。 五、阿赖耶识颂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它业力生。 此中上句言赖耶识的性是无覆无记;相应的心所是遍行。阿赖耶识没有我法执著,没有障蔽,又不造善恶业,故其性是无覆无记,由此无覆无记性就附带显示出它的量是现量,境是性境,故颂中不别显它的量与境。赖耶识只有自性分别,不造善恶业,故不与善心所及烦恼心所相应,又与意识关系疏远,不缘名言,故不与别境心所和不定心所相应。因此,它的心所只是五遍行。 下句言赖耶识的界地。赖耶识于欲、色、无色三界皆有,不仅全通三界,而且三界九地皆是它随有情善恶业力之所变现。有情造业有善恶两类,皆能熏习成种。恶与善业皆有上中下三品。恶业下品感傍生,中品感鬼趣,上品感地狱;善业下品感修罗,中品感人趣,上品感天趣,故欲界六道所有的根身器界皆是赖耶识,随有情造业熏习成种之所变现。至于色界无色界皆是有情修世间离欲道所有定业熏习成种,赖耶识随定业力的高低胜劣不同,而变现出种种差异的界地。颂中所言“界地随它业力生”,即是显赖耶识通于三界,而且世间所有界地皆是赖耶识随有情业力之所变现,无赖耶识则无界地可言。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二乘谓声闻独觉二种小乘。前者闻佛声教才能成道正果,是为下根;后者在成道生中能无师自悟,证离系果,是为中根。此二但求一己解脱,无大悲利济群生的愿行,故通称小乘。佛陀对此二乘但讲我空,不谈法空,讲前六识,不讲第八赖耶识。故《阿毗达摩经》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此中胜者指殊胜的大乘人。大乘人能通达世出世间深妙的缘起正理,能圆证我法二空的诸法实相,故佛陀必须向彼开示一切法所依的阿赖耶识。小乘人不尔,不能接受此殊胜妙法;若向彼开讲赖耶缘起,则不唯无一,而反有害。以故《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一般人只有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的俱生我执,并无第六意识执八识为我的分别我执。若向大惑不解的凡夫和但求自了的二乘愚者说阿赖耶识,则彼等将会在意识上用名言分别,执赖耶为我,从而增添其我执,助长其无明,故佛陀于小乘法中不谈阿赖耶识,而于大乘法中处处宣说此识。因之,大乘讲阿赖耶识时,小乘便起而反对,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乘人为了破邪显正。不得已而与之进行强烈的争辩。如《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皆多有破小乘反对阿赖耶识之文。故此中颂文有“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之说。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此二句言阿赖耶识具能藏诸法种子、诸法种子为其所藏、第七识执藏识为我的三藏义而得名,并显此识浩瀚无涯,藏种无量,如大海水因风击动而万波俱作,不可穷极。《楞伽经》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正是此中“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之义。“七浪”者:谓七转识及彼心所的种子,因境等刺激而起之现行。现行复熏成种,如海波降而为水;由诸识种遇缘复起现行,如海水又因风击而复生波。由是种现熏生,辗转往复,犹如海水与波辗转往复,而无有停息之期。此正阿赖耶识集起名心的具体概况。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两句言阿赖耶识的作用。八识之中前七转识为能熏,第八赖耶具有“可熏性、无记性、坚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四义,故能受熏;既能受熏,即能持种;赖耶识随引业力由内四大种变现根身为正报;由外四大种外变器界为依报;至于有情生命前后相续,死此生彼,全由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如是五用皆为赖耶所独具。由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无穷无尽,皆是赖耶识的功用,故此独名“所知依”。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四句总显第八识转依相。菩萨在第八不动地前修,无功用行,推伏俱生我执,第七识不执藏识为我,故曰“舍藏”。初成佛位住金刚喻定,顿断第八识中一切最微细的烦恼,所知二障习气,及续生业习气,永除世间有漏生死苦果,故曰“异熟空。”由斯第八识染分赖耶全部消除,而净分执持无漏菩提种性的无垢识与大圆镜同时现起,由大圆镜智证得清净法身,现起至极庄严的报身及自受用土。同时此圆镜智妙用无边,普于十方尘刹,协助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协助成所作智现无量化身土,教化无量有情,故曰“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