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日期:2025/7/28 18: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佛法一乘,本无分别,只因机有利钝,遂使教分顿渐。顿教之机,一闻妙法,当下圆悟,顿起直入,一生成办,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是渐教之机,行布次第,顺序以进,或修或退,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免因难思退,遂有‘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之叹!

一、对机施教应病与药

佛教有无量教门,皆随佛陀对机说法,应病与药而来。为何佛陀要‘对机施教,应病与药’呢?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八大意说:当时佛陀在恒河行化,有二牛郎赶牛渡河。其中一个牛郎带著一群牛,事前没有注意视察恒河上下游的水势,也不明白观察何处的水流最缓,容易渡登彼岸,就把所有的牛群赶下水渡河,结果到了中流,牛只都被急流冲去,溺死河中。另一牛郎赶牛渡河前,先观察上下游的水势,又查明两岸的水流缓急,然后先赶一批过河,试渡成功,再赶第二批第三批过渡,结果所有的牛只,没有损失,皆安然渡河,到达彼岸。

当时佛告比丘,说法度生,亦是同样的道理,不先实际观察众生的根性,以及生活情形,也不观察应使他们止于何等理想的生活为最适合,只知盲目的执著一成不变的教理,去化度众生,则被引度的众生,将在中途失利,无法安稳的到达彼岸。所以说法度生,必须善用智慧,更须善用方便,才可以使众生得到实际的利益。

二、不因请教无问自说

就以净土法门来说,佛说阿弥陀经,是观察当时有些适应净土的根机,须说净土法门,才能使他们深信因果,舍恶向善,称佛名号,往生莲邦,所以就不因请教,无问自说,敷扬净土教义,普度念佛众生。又说将来世界到了末劫,众生业重,五浊现前,所以佛经上的文字,都自消失,唯阿弥陀经多留百年,这是给业重众生最后信佛的机会。过此以后,弥陀经上的文字也都消失净尽,那时再无佛法在世流行,众生皆于业海茫茫,为洪波所汨没了。由上可见净土法门,确与末法众生有缘,适应智简业重的众生所修学,尽管显密各宗各自弘扬发挥光大,而净土法门的适应性、重要性,还是要为众机所需要,不可忽视‘末法众生业重,唯依念佛法门得度’,这句话最值得深思。

三、三眼普被有教无疑

佛所教化之法门,各适机宜,有契上根,有契中根,有契下根,随其根性,各适其适;唯净土宗之念佛法门,接引众生,不尚一格,乃是三根普被,万类均沾,不论僧俗智愚、男女贵贱、家庭寺院、动静闲忙,不分种族,皆可学习,只要自己能一心念佛,执持名号,无不达到由念佛而成佛的目的。

(一)念佛非愚人的事

有人说:念佛法门只适合愚夫愚妇修学,不适合知识阶层修学。这是不理解念佛真义的人,把念佛法门低估了!他们将所谓的知识阶层看得太高贵而把愚夫愚妇看得太低贱了!属于知识阶层人物的大论师、大学者修习念佛法门的,撇开中国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不算,如西天的文殊、普贤、势至、天亲、马鸣、龙树等诸大师,皆为智德高明的知识份子,他们都是提倡念佛,归宗净土的。如文殊有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烦恼,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势至圆通章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华严普贤菩萨,在善财童子遍参诸善知识证悟后,为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令善财及华藏海众,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圆满佛果。天亲菩萨撰往生论,开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劝修成就,得生安乐国,见彼阿弥陀。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马鸣大乘起信论说:‘最胜方便,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退转。’足见念佛法门,不专是属于愚夫愚妇的。

(二)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有人说:念佛是老年人的事,青年不必学得太早。意思是老年的人,快要离开这个世界,应该及早念佛,将来才可往生西方;年轻人则不必学念佛,早生净土。谁能预料,世事无常,寿夭不定,大限之期,不论年老年少,一样要去。老的固然要去,少的也一样要去,或甚至死得比老的还要早一点。所谓:‘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昔贤诗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如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一个叫做‘诿过阎王’的故事,十分有趣。其内容是说昔有一个老人死后被阎王召去审判。因老人在生多作恶事,不修善行,所以阎王就咬牙切齿地呵责他:‘为人在世应多修善,为何你却作恶多端?’老人硬嘴反诘阎王,怪阎王为何不先写信通知他止恶行善,使他好做个准备。阎王谓早已写四封信通知他了。老人问是哪四封信?阎王说:‘有一日你吃饭时,自觉牙齿摇动,有这回事吗?’老人答:‘有。’阎王谓这是第一封信。接著,阎王又说:‘又有一日,你对著镜子,发现头发忽有斑白,这是第二封信。你有没有收到呢?’老人点了点头。阎王扫了老人一眼,又继续说道:‘接著我又送了两封信给你:几年后的某一天,你发觉面有绉纹,这就是第三封信。最后,你自觉头痛晕倒,那是第四封信,通知你死讯快到了,你自执迷,不肯检点,反诿过于我,怪我没有寄信给你!’老人至此无言以对。当时旁边跪审的一个年轻小鬼,忽对阎王提出抗议:‘他不理会你那四封信,年老而死,被你呵责,尚有道理,而我则年纪轻轻就死了,为何你不来信先通知我呢?’阎王道:‘我也寄过四封信通知你:一次你从单车上跌倒,一次你从马上跌下,一次你在花园打球晕去,一次你游泳溺水昏迷。四次的讯息,都是警告你虽年轻,也会死亡的,你不醒觉,却来怪我!’小鬼听了,哑口无言,深悔来不及修善,已赴黄泉。现在各人自己省察,究竟寄来几封信了?赶快修行,莫待老来,被阎王呵责,悔之晚矣。

(三)念佛非有闲阶级的事

有人说:念佛是你们闲人的事情,我们工作忙的人,哪有工夫来念佛?这也是推托之词,不足为不念佛的理由,真正有心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什么时候都可以念佛,身手虽因工作忙,而口却是空著无事,为何不可念佛呢?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年到古稀,始悟念佛的好处;作诗云:‘我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身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怎么生,不达复如何?日暮而途远,此生已蹉跎,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古德也有用心良苦,咏成行卧二诗,勉人念佛。诗云: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可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旁花随柳休回顾,临水登山莫放过!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唯有莲花梦见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如梦中忘记念佛,醒时叩头流血,生大惭愧,如此精进,佛无不成。

四、作业受报带业往生

经中有说业力之盛颇为可惊:(一)虚空非大,业力为大;沧海非深,业力为深;须弥非高,业力为高。(二)业由自造,非神所造。(三)神造万物,业力造神。

三界众生,无始以来,由于惑业苦三道轮回,不得解脱。惑是烦恼,由烦恼造业,由造业而受苦报,是因果必然的道理。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业有黑业与白业,黑业是由身口意三业所造染污的恶业,白业则是指身口意清净所造的净业。或白业是出世的无漏业,黑业是世间的罪业。若造世间污染的恶业,必须忏悔,才能清净,不忏悔罪益深。如无忏悔之心,或时间、寿命不够,难以忏悔,那么是自力不足,只有仰仗佛力——他力加被,带业往生,渡到彼岸,不再退转娑婆,在乐土作下品的凡夫,慢慢从事忏悔,以求上升而至上品,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圆证佛果。此即弥陀愿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我成佛时,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十恶,毁谤正法。’

但是近来也有人怀疑,经中无带业往生明文,欲把‘带业往生’改为‘消业往生’,以合其意,已闹出大笑话来。因业有善业与恶业,恶业可消,善业即净业,善业如消,势必无佛道可成了。曾经也有人以‘依义不依语’来破斥其不当。盖经中虽无其语,却有其义,况待消了业障往生,那么往来西方之人应一律平等,何以净土要分九品四土呢?既然有品位高下,国土粗妙,那么对于带业往生的道理,岂可妄加推翻!这或许是因学者修行各有所偏,入主出奴,而有是己非他的想法。

五、造业必报,因果不爽

在中国东汉时代,东方的波斯古国,甚为强盛,尝有安世高等高僧来华弘教,颇受欢迎。安世高法师曾经多世修行,能通宿命。有一世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自知前世欠人命债,必须偿还。那债主就在中国洛阳,于是航海东来;既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处,忽见一少年迎面而来,身佩钢刀,怒气冲冲,不发一言,一刀便将法师杀掉。法师死后神识悠然,又飘回安息国,投胎为二世太子。及至年长,又出家修道,省识宿命,知前世曾到洛阳,偿还少年的命债;而今观察,仍有一命债未还清,债主也在洛阳。于是再来洛阳,恰巧又至前世杀他的人家借宿,其人不知,便允许他借住,款待晚餐。席上僧问:‘你还认识我吗?’答以‘不识。’僧又告诉他:‘我即是前世某年、某月、某日,行过洛阳郊外,为你所杀的那个和尚呀!’那人听了大惊失色,心想此事无第三者知道,这僧必是鬼来索命,急起身,欲遁逃。僧即止之曰:‘你不必害怕,我是人,不是鬼。我前世被你所杀,是为了要偿还命债,故被杀后即回安息国投胎,做二世太子。这次再来洛阳,也是为偿还宿世命债而来。我明日会被人打死,特来你处相求,请你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与官方,说我之死,是为还他宿世的命债,请官不必治其误杀之罪。’说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那人随后。在僧的前面,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因绳断落地,后头之柴亦即随堕,其扁担向后大力反弹,适中僧头顶,脑浆迸出,当场毙命。乡人即为官府所擒,讯明定罪。其人见此事与昨晚僧言相符,遂拿出僧的遗嘱,代求官厅勿治乡人之罪,免再累命债,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官闻高僧因果不昧,即释乡人,其事大白。而僧偿命后,再回安息投胎为第三世太子,出家成功,就是后来的安世高法师。

安世高法师累世高僧,能知宿命,而命债难逃,尚受其苦,足证作业必受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如到时间,一定受报。然安世高法师如修净土的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便可以超过许多业劫了。可是带业往生,不可思议,自古至今,怀疑者不知几多。昔有梵达王,曾问那先比丘:‘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殊难取信!.’那先比丘答说:‘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沈。’又说:‘若置大石于大船上,载运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比丘说:‘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沈;念佛之人,使弥陀大愿船力接引,故得带业往生,其疑可断矣。’

六、能消业障可转凡心

佛陀初成道时,便在华严经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妄缘,起惑造业,诸罪丛生,若不忏悔,无由解脱。忏悔的方法很多,有律仪忏、作法忏、无生忏,或事忏和理忏,或念佛忏、礼拜忏、持咒忏、诵经忏,都是可以的。而念佛忏,最简单、方便,行住坐卧,出入往还,都可以念佛。所以释尊慈悲,开启念佛法门,使人多称佛号,消除业愆。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万亿劫生死重罪’,譬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可见念佛之力量,不可思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竺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竺摩法师)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净土法门丛谈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人生为何要念佛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附录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七章 附说几个问题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六章 本经的重要点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四章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三章 以称佛名号为正行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二章 狱吏陈述二三事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一章 怎样能使存亡两利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章 如来称赞修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