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在现实中成佛的精要法门


   日期:2025/7/17 2: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唐仲容:在现实中成佛的精要法门

缘起性空是大乘的一实相印,在缘起法上观实我实法之不可得,即是最具体的大总持法门,离此就没有真实的佛法可言。而缘起法包罗万象,大至宏观的人生、宇宙——现象界,小至微观的因果关系——甚深缘起,无一不为缘起法所摄,而缘起法最具体的、最贴切的表现,就是现实生活!故在现实生活中观我法空,是修学佛法的下手落足之处,这也是般若要典——《金刚经》的思想核要。这里有几个要点,略述如次。

一、观一切唯是心识所现 皆是如梦如幻的影像

1、《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释尊依之成佛,并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以之教慈氏曰:“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慈氏依之成佛,并以此义在《分别瑜伽论》中教诸大菩萨曰:“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转引自《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故“观一切唯是心识现的影像”,是十方三世诸佛展转相传的心印,当谨依之修学,不可丝毫变更。

2、唯识所现的影像即是甚深缘起,这里包括有依他起相与圆成实相的相互融合,依此甚深道理而建立甚深缘起。故所说“缘起”者,包括了依他起相与圆成实相的两方面,而以依他起相为主。所说“性空”者,就是说在此二者上所执的实我法性空,并不是依圆空。而恰恰正是由于明白了我法性空,所以才能真正通达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这一点非常重要!一般的情况是由于迷依他起相的事,即执事为实有,才昧了圆成实相的真理,所以说以依他起相为主,而建立甚深缘起。若能通达甚深缘起,即能见依他起相之事实——唯是心识所现的影像;能见唯有幻事——影像,就能远离我法二执,则必然会同时悟得圆成实相的真理。

3、唯识主要是在显示“一切法如梦如幻的所以然之理”,观一切皆如梦如幻,唯是心识所现的影像,是般若所讲的“所当然之行”,两者彼此不可分割,本来就同属一体。若能抛弃割裂圣教的宗派执见,于此善巧通达,结合实际的止观修行,则必能契入非常微妙的中道正行。通达唯识所显示的甚深缘起,就能生起般若智慧、换掉我法二执的种子;依此般若智慧常起观照,就能伏灭我法二执的现行,不造有漏染业;如是正见、正行两相结合,必得契入菩萨愿行。故二者不可须臾分离,分则俱损,合则互成,凡真学佛者,依之遵之,必将获得真实受益,功不唐捐。

二、怎样来观一切都是心识现的影像

1、必须不取不舍两相结合。慈氏菩萨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中说:“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立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舍;观一切都是心识现的影像就是不取;在现实生活中了知一切唯是心识现的影像,不取实我实法,观我法二空,就是对瑜伽所说的“善取空”的具体实践。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般若品》中也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如是圣言,不胜枚举。

2、如《金刚经》所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取),修一切善法(不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无我等,主要是随顺诸法实相断执、离障、证真,修一切善法者,则是随顺染净二法因果规律,将染分依他起转为净分依他起,二者密切结合就是真正的大乘正宗。如果把握住了这个修行的宗要——核心,就一定会获得无上的菩提佛果。但是,对于此中所说的“一切善法”,在这里有必要加以甄别一下相似之义。什么是“善法”?若不从概念上给予这个名词以准确的定位,就会有人认为外道所讲、民间信仰所讲的劝善文也是佛法所讲的善法,实则不然。根本的区别之处就在于,佛法所讲的善法,是随顺因果关系而言的:从世间因果上讲,随顺了舍弃下界而升趋上界的要求;从出世间因果上讲,则随顺了舍弃世间而获得出世间的要求;并且,无论是讲世间因果,还是出世间因果,始终没有建立常、实、我、法等,尤其在出世间因果上,更始终是以遮遣常、实、我、法为其宗要核心的。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建立“善法”的先决条件。外道或民间信仰所讲的“相似善法”都不出常、实、我、法的巢穴,是以“常见”为先决条件的,或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上帝、大梵等,或为主观唯心主义的真我、灵魂等,而这正是重要的边执见。是诸学人于此不可不加以简别之。由此也不难看出,只要没有建立常、实、我、法的边执见,而讲的善法,都是佛法所讲的“善法”所摄。

3、又如《心经》云:“照(不取)见(不舍)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说,在“五蕴上”照见了无我法之可得——五蕴皆空,就能度脱一切苦厄。五蕴皆空是指:五蕴上皆无实我法性,而不是说连五蕴的蕴相都没有,如果说五蕴上有我法性,就是增益执,反之,如果说连五蕴的蕴相都空,就是损减执。“照见五蕴皆空”主要是就断除常见的实法执,以证入二空所显的诸法实相而言的。五蕴也就是缘生法,也就是人生宇宙,也就是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五蕴相上,观实我实法之本来就空,了无一法可得,就是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的具体修行。

三、在什么地方不取不舍

1、不取是随顺实我实法之非有,不舍是随顺因果宛然之非空。非有,则无论世间或出世间皆属缘起性空,皆非有实我法性之可得。非空,则无论世间或出世间皆因果宛然,故须舍弃世间而进趣出世间。故一方面需要观生死本空,一切凡情本来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则,无生死之可得,故能大勇无畏,长劫度生;既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亦无涅槃之可得,故能不见一法,远离一切有相所行,而得无住涅槃。同时,另一方面又要善巧观察染净因果,知染分之种种过愆而远离之,又知净分之种种功德而修学之。如此两相结合,就是不取不舍的妙道。由于无论是观实我实法之本空,还是观染净因果之幻有,乃至修离染趋净之正行,都不可不以缘生法为广大的所缘境,故和我们最贴切的缘生法——现实生活,就是我门修习不取不舍菩萨正行的安足之处,因此,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从穿衣、吃饭、行路、工作、学习、休闲、睡眠等,由家庭生活乃至到社会生活等,就在这些现实生活上来观一切皆是心识所现的影像,以实践不取不舍的妙道。

2、《解深密经·序品》的“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一切行”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现实生活。《金刚经》卷首把释迦的穿衣、持钵、行路、化缘乃至吃饭、收衣、洗钵、洗足等,一切生活的身教写在言教之先,都是在教导学人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藕益大师也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意即凡夫在穿衣、吃饭乃至工作、学习、休闲等生活中迷,都认为有个我(我执)及我所(法执),修行就是要在凡夫处处生起迷执的现实生活上,处处观我法空,破我法执,进行不取不舍,才是对症下药之处,而功到自然成,必收修行的实效,得到真实的法益。

3、《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十中讲到庞蕴家人坐而论道,庞公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意思是说:诸法的真实相——法的自性,其理极为甚深,隐微难知,故以“十担麻油树上摊”为喻。其夫人庞婆则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意谓:诸法实相虽然极为甚深、隐微,然不离缘生法之幻相而得显了,故说容易也容易,如触目、闻声等,一切都不外是缘生法,若于缘生法上见其了无实我法性,而安住二空真理,如如不动,不取一相,就能亲见诸法实相。且以“百草”为喻,如知百草之唯有如幻之生灭,即于百草上见无实法可得之实相,百草如是,一切缘生法亦尔,皆有诸法之实相显露。其女儿灵照又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睡。”意指:若知下手立足之处,也说不上难或易,只要在具体现实生活中的吃饭、睡觉等方面,进行灵活参悟,知一切法缘起性空,而不取不舍,就能亲证诸法实相——真如。明代王阳明亦有诗云:“饥来吃饭困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见《王阳明全集》卷二静心录之八、外集二中〈答人问道〉。后半句为“于说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也是从方法论说,于现实生活中真参实悟,躬行实践,是为取得修行实效的下手立足之处,可资参考。

四、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修行参悟决定成佛

就此中原因有三要点极为可靠

1、因为顿悟是唯一的修行入手之处,不讲顿悟就没有真实的修行可言。虽然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修行,但从开始到所有的中间过程,都不外乎是从当前的现实生活入手:躬行实践的时间,唯是当前,破迷开悟所缘的境界,主要是现实生活。所以,要顿悟就得抓当前、抓现实生活。若能明白此中道理深义,真的可以顿超大劫,决非虚言!反之,若不明白此中道理,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而从他世、他方寻求理想和希望的实现,就只能等待下去,等上多少劫也不一定,一直到翻然悔悟、不再等待时才能上路。更有甚者,非但不知自尊、自重,甘以薄地凡夫而自许、许人,反诽谤勇猛实践者为自不量力、不知深浅,实可悲哉!

2、随顺诸法实相,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而不取,就生实相般若,随顺净分依他于一切善法如实实践而不执着,就是方便般若。有此两种般若,就是圣者,能圆满者就是佛。乃至菩萨在未入圣位前,也就是说贤位的菩萨,在积集福智资粮及加行二种无分别智时,所有的一切,都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修行参悟的所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悟得和契入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就生实相和方便二种般若,故一定能成就伟大的菩提佛果。《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三引《大品》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

3、若有般若智慧——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当下就能在现实生活中证得涅槃,成就菩提华果。所以,佛法常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又常说:“当体即空”、“现法乐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机缘品》中也说,有了般若则“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这些都是说在现实中修般若观而证得菩提涅槃、成就佛果的。

此精要法门系十方三世诸佛用一切智智通达,反复实践、宣授之所勘定。仲容据《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修习止观有缘“无量总法”的原则,反复将经论、对此所说进行研究实践、总结,实获益匪浅。兹公诸于世,使天下上根利器见而受持,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