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


   日期:2018/2/7 4: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见山只是山。

  三重境界,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三个阶段。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是执着的境界。

  这是没有参禅时的凡夫俗子的见解。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破除世俗的见解,我们局限于感官的认识,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见到美女、美酒、美元,就魂不守舍,意醉神迷,生起种种贪求、执著之心。我们将山水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山水,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因缘所合成的事物,不知道它们的本性是空的。这样,外界的事物扰乱了我们的心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目盲、耳聋、口爽,这就是凡夫俗子的执着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

  通过一段时间的参禅,随着认识提高,我们对宇宙万象的真实相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且,这不可得亦不可得。

  我们感悟到: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我们感悟到荣华犹如花间露,富贵好比草上霜;感悟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感受了。这时候眼中的美女、美酒、美元,与前一阶段就大不一样了。美女是什么?一堆碳水化合物罢了;美酒是什么?H2O1嘛;美元是什么?一堆废纸,做卫生纸还嫌脏!

  这第二重境界是对第一重境界的否定。在第一重境界中,我们什么都要要要,在第二重境界中,我们对什么都扔扔扔,这就陷入了虚无。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修行,进入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淡定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用不着刻意逃避外界的形相,青山绿水依然,而修炼有成的人,已经修成了金刚不动的禅心,用淡定从容的慧眼,看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时,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我们对它们清清楚楚地觉察,却不计较,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 “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这就是人生的三个境界:执着的境界;虚无的境界;淡定的境界。

  我们之所以对同样的山水,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通过修炼,我们的心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一个新的审视。

  当我们参禅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世俗的生活,见到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容易被它们迷惑,这叫“见山是山”。

  当我们开始参禅时,我们将世俗的生活全部抛弃,将一切俗世的功名看破、放下、抛掉,这叫“见山不是山”。

  当我们参禅大彻大悟时,我们在形式上重新回到了世俗的生活中,重新过世俗的生活,但我们的心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珍惜一切,善待一切,欣赏一切,但不执著,不计较,不贪求。我们继续求名,继续谋利,但和在第一阶段的求名求利有了本质的不同,有了霄壤之别,这就叫:“求名要求万世名,谋利要谋天下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我们的胸怀更博大,我们的人格更精纯,我们的爱心更加浩瀚无涯!

  希望大家修炼好自己,去感受去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这样的生命才是智慧的生命,才是清醒的生命,才是超越了执着、超越了虚无的从容淡定的生命!

  达照法师:参禅悟道三个境界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那个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第二步破重关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但是分担的时候又难免会做错了一些事情,后得分别智不够,所以菩萨在破重关的情况下,要修习一大阿僧祇劫,那不是简单的,那个跟我们现在要了生死的难度不相上下。我们要了生死,还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死问题,菩萨要在破重关以后,要能够圆融自在,那要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这谈何容易啊!

  对他好他粘着了,对他不好他又脱离了,就像你手上抓的鸟,抓紧了它死掉了,放松了它又跑掉了,自己用功是如此,你要度众生也是如此。你对他好,他马上把你当亲人看,粘着了,使他增长了另一重执著,你对他稍微冰冷一点呢,他跑得远远地,又不接近你,又不喜欢听法了。

  所以度众生对于破重关的菩萨来说,是他要学习的课程,从这里悟到的是大乘的菩提道,只到第三个阿僧祇劫圆满,才是真正地圆融自在。

  第三步破牢关

  我们大家如果有大乘根性,度众生的愿望又非常的强烈,参禅参到关键时刻,不但自己在参无我,同时也在参一切众生的无我,不但自己定力好了以后,慢慢观察到自己的身心感受都是有前因后果,而且也看到了其他众生在事相上各种各样的前因后果,他生这个病原因在哪里,他会有这种烦恼,他的毛病在哪里,慢慢地观察,慢慢地呈现,慈悲心越重心越细。

  当你一旦打破虚空,那就本参重关一起透,只是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自我没有了,第二个念头众生也是无我,两个念头就经历了两大阿僧祇劫,所以禅宗有破重关的功夫,当然末后牢关是圆成佛道,那么我们大家就要知道,参禅悟道几何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境界       参禅)(五明学佛网:境界       参禅)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参禅的时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9.参禅的精神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洪启嵩居士:参禅心要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