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节 菩萨境界


   日期:2025/10/22 2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三章 般若妙用
  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何所用?此首章所引大经之言也。修此智慧至无功用道时,虽绝无状况可拟;然菩萨必须依之,乃能证无上菩提,入究竟涅槃;其妙用如此。
  第一节 菩 萨 境 界
  上二章所释,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显之道相智,与一切智也。菩萨得此,属受用境界。而菩萨境界,原有浅深;本经意在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既证法空,必兼生空;妙平二智亦充分发展;根本后得二智即寓其中。若只证生空真如者,其受用未能如下文所云也。
菩萨境界,依三乘教,既证无生法忍者,不受分段身之缠缚;六尘境界无不如如;当境即是凡圣同居净土。此身既灭或乘愿再来度生;或往方便有余净土。此与浅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克证生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依一乘教,当破阿赖耶识时,即生得见方便净土。当显妙平二智时,即生得见庄严净土。此身既灭,得长住华严胜境之中,随缘示迹娑婆。此与深般若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也。
  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生空智现前,我执净尽,烦恼失其巢穴,即破细惑;心可无挂碍矣。然习气犹存,非彻底自在。法空智现前,法执俱泯;所知障失其根据,则破极细惑。功夫到此,庶称究竟自在,则无挂碍也。
  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九云:“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依般若波罗蜜多,即依无分别智也。无分别智,初地菩萨得相应;然直到十地乃能成办。中分根本后得二种,已见上章。
又卷八云:“根本智能脱一切障,即消除种种障碍也。后得智非世法所染,即毁誉苦乐等八风吹不动也。”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所以无挂碍者,更可据此义释之。
  既能脱一切障,以百世法所染;宜其心无挂碍也。
  经云:无挂有别于故,无有恐怖
  恐怖略分两种:一曰身境上之恐怖。如感身命将有危险,或财产将有损失。虽未心见诸事实;而心当顾虑之时,已大起恐怖矣。二曰修行上之恐怖。如素习小乘者,忽闻殊异之大乘;素习三乘教者,忽闻超绝之一乘;因教义互相冲突,纵不敢毁谤,而恐怖心骤然兴矣。会得生空,心略无挂碍;得免身境上恐怖。会得法空,心更无挂碍;得免修行上恐怖。然只一念相应,,未能净除习气者,仍不免两种恐怖心之流露也。
  传灯录卷四载禅宗四祖访法融禅师故事云:“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见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辣然!祖曰:犹有这个在。”融师道行素高,时感百鸟衔花供养;对虎狼围绕其庵毫不介意;是能免身境上恐怖者。惟睹座上佛字则竦然,是三乘教习气使然;不免修行上恐怖也。四祖举手作怖势,游戏耳!岂四祖犹有挂碍之心耶?
  禅乃禅那之略称,义为静虑;即心定一境,静起思虑以审现量细境也。本为色界所具之德,而亦一切定境之通名。禅宗之禅,直依妙平二智起用,不同三乘禅之仅溯源于赖耶或异熟识也。以超三乘教义之上,故称教外别传。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王至灵山,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而请说最上禅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皆悉惘措;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属摩诃迦叶”。世称禅宗初祖。廿八传至菩提达摩,乃来东土为初祖。递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为二三四五祖,惠能为六祖。
  经云: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者,不符真理之妄见也。
  正现有了义,不了义。了义者,以智默契法界本性也。 不了义者,以识了别尘境习惯也。
凡夫有四颠倒:
  (1) 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是谓常颠倒。
  (2) 于世间者苦而起乐见,是谓乐颠倒。
  (3) 于世间染法而起净见,是谓净颠倒。
  (4)于世间无我法而起我见,是谓我颠倒。
  二乘亦有四颠倒:
  (1) 于真常而起无常见,是谓无常颠倒。
  (2) 于真乐而起不乐见,是谓无乐颠倒。
  (3) 于真我而起无我见,是谓无我颠倒。
  (4)于真净而起不净见,是谓无净颠倒。
  凡夫四颠倒,固由执着相对法而然。三乘却以相对法破之,所为以五十步笑百步也。若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法皆绝对。乃能远离颠倒耳。
  梦也者,睡眠时独头意识所起之法尘也。大都依想蕴而生,其要有四:
  (1)四大不调梦
  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虎狼劫贼追逐;此因四大不调,心神散逸也。
  (2)先见梦
  随从前所见之事,乘相当之动机而重现于梦也。
  (3)天等梦
  若人修善。护法天等示现善梦,使增善根。对作恶者则示恶梦,使怖恶生善。
   (4)思想梦
  常所思维忆想之事,以熏习浓厚,往往现诸梦境也。(见善见律十二)
  此外,尚有种种解说,未暇详述。
  “梦想”者,即梦中想念也。其境虚妄不实,故属颠倒。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想蕴既空,自无颠倒之梦想矣,是谓远离。
  大毗婆沙论三七云:“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所以者何?梦似颠倒。佛于一切颠倒习气,皆已断尽,故无有梦。如于觉时,心心所法无颠倒转,睡时亦尔。”
  大乘菩萨十地,想阴已尽者,颠倒习气亦不能起,故亦无梦。
  经云:究竟涅槃。
  涅槃具译涅槃那,或译泥洹;义为寂灭或解脱;......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大小乘意义各别.小乘以断分段生死之因为有余涅槃;并断分段果者为无余涅槃。大乘以断变易生死之因为有余涅槃;并断变易果者为无余涅槃。亦有以断分段生死果为有余;断变易生死果为无余;此则大小乘对比之论也。然此皆非究竟之谈。若能即生死显涅槃,即涅槃示生死,方得究竟涅槃之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会之。
  梵文译音曰涅槃或泥洹,即安住于无生无扰之法性也。所云“寂灭”者,“寂”为纷扰之反,“灭”为生起之反。到此境界。即能解脱生死缠缚,故又译解脱,亦有译为灭度者。或译圆寂。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所谓究竟涅槃。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如上所说。
成唯识论卷十云:“涅槃义别,略有四种:(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之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量数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尽,而障永寂;故名涅槃。(3)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4)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非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此以无住涅槃为究竟,正符大悲观自在菩萨境界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普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普式居士)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开经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释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