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地藏经略谈(三十二)地藏菩萨因果度众生


   日期:2017/3/30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

  “地藏菩萨遇到有人诋毁诽谤佛、法、僧三宝,就会对他说:‘诋毁诽谤三宝,是罪大恶极的,这样的行为最少会导致盲目、耳聋、哑巴等六根不具的果报。’”

  诋毁诽谤佛、法、僧三宝,这是堕阿鼻地狱的业,是会下地狱的,很可怕。总是说下地狱,这个下地狱,那个下地狱,似乎地狱没有什么威慑力了,世间凡夫看不到,自然不容易形成效力。但在人间很多的人真是六根不具全,这些例子非常直观,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业力惩罚。当我们明白这个原因后,就要思维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果报?我们的色身是受报之身,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是这样了,我们还想以后也这样吗?是想以后更好,还是想以后更差呢?如果想转好那么就要从当下开始断除恶的心念、行为,开始善的心念、行为。

  【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了对佛法轻慢、教授善法时怠慢的人,会告诉他:‘你这样做就是轻法慢教了,承受的果报就是永远都处在恶道了。’”

  三善道是需要福德的,如果不能更多地种植福德,这三善道也是求不得的,得不到三善道的结果,必然会堕落到饿鬼、畜生和地狱中去,这三恶道就是传说中的三途。

  畜生道是血途,一路流血,不是吃其他众生,就是被其他众生吃,这一生常常不得好死,就算勉强活下来,也是要建立在杀生的基础上。进入到畜生道,实在是很难从里面出来,因为动物之间的相杀相吃也是生死的牵引,往往一入恶道,久经劫数也出不来。

  饿鬼道是刀途,无数的饿鬼要亮出刀剑,搏个你死我活,才能得到一点点的东西来吃,吃的时候还常常会被暗算攻击,实在是太过艰难。饿鬼道的众生是最容易发心求离苦得乐的,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实在是太苦,而且还有鬼眼,比人要清明得多,谁能帮助他,会有什么结果,一看便知。

  地狱道对应的就是火途了。《地藏经》里描述的地狱是这样的——“上火彻下,下火彻上”,整个地狱被火烧透了。地狱的众生遇到的惩罚、器具、环境几乎都是着火的,是众生愚痴贪念的心念招感的,这个火会永远地烧下去,直到这个受惩罚的众生明白了,放下了这个嗔恨抱怨心,火才会熄灭。

  很多人看到这就会以为:我恭敬佛菩萨就会得大利益,我不想听善法就会有惩罚,这不慈悲!事实不是这样的,佛陀是宇宙的大觉悟者,真正地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也完全明白生命轮回的真相。佛陀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生命轮回的真相,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相信、愿意不愿意信受、愿意不愿意躬行,这个真相都是起作用的,触犯了就会接受惩罚。就像游戏的规则一样,遵守规则就会把游戏玩得很好,否则,游戏就玩不下去,会被淘汰出局。这个淘汰不是被淘汰,而是自我淘汰,这是很可怕的。

  【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地藏菩萨遇到破坏和滥用寺院常住财物的人,会说:‘你们这样滥用寺院财物,会在地狱里承受果报,这个承受惩罚的时间相当漫长,随便一呆就是上亿劫。’”

  佛、法、僧是世间最大的福田,是最好的田地,种一得万的好地!我们种下一点点的善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善,反之,种下一点点的恶必然会结出无量无边的恶来。寺院的物资都是各方善信为了资助僧人修行道业而捐助的,若随便地浪费使用,僧人没了物资支持,放下修行的事情来忙于生计,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同时也辜负了十方善信的善心。随便使用寺院财物,就如同欠下了十方善信、龙天护法、一切有情众生的债务,寺院财物轻轻一用很容易,但这个债务却无法偿还。

  【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了玷污了修行人的清净,或者诬陷出家僧人的人或事,就会告诉造作这些罪业的人说:‘你这样诬陷、辱骂、毁坏僧人,要永远在畜生道的。’”

  畜生道是内心有愚痴才招感来的,如果内心的愚痴不除,就会一直处在畜生道受报。学佛是剔除三毒的良药,以剔除三毒为首要目标。这三毒有一个就会招感对应的生命状态,有二个就会招感更恶劣的生命状态,如果三个都在,也就是贪嗔痴这三个都有,必然会下地狱,这不是因为谁诅咒或是拖拽的,而是心念招感的。

  【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了用热水、火伤害众生的人,会对他们说:‘你们这样对众生的行为,最后都会施加在你们自己的身上,烧众生就是烧自己,砍众生就是砍自己,这个果报是轮回偿还的,决定没有白伤害的道理。’

  如果遇到了破戒的修行人,或是斋戒不清净的人,就会说:‘这样不清净的行为,会导致以后沦为禽兽,而且就算做畜生了也是畜生中的饿鬼道,常常吃不到东西,常常要挨饿。’”

  【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了没有道理毁坏物品的人、对物品肆意破坏的人,就会说:‘你求什么都不会得到的,就算得到也会很缺乏的。’

  如果遇到了贡高我慢的人,就会对他们说:‘如此傲慢,会得到下贱卑劣的果报。’”

  不珍惜东西,就是不需要这些东西,自然不会再次得到。就算是很努力地求取,也只能得到一点点。

  孙子兵法云“傲者必辱之、刚者必折之。”世间一切众生都要遵循因果轮回的法则,越是是己非人,就越要承受卑劣下贱的果报。《楞严经-精研七趣》中提到饿鬼投生的标准——“贪傲为罪,受气成形”,若傲气不除,饿鬼道的经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了傲慢了,因为这个傲慢是看不起别人,他人都不如自己,这与自性平等、平和是不协调的,这一个傲慢升起,就会衍生出无量无边劫数的生死罪过。

  【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犯下了两舌罪业的人,会对他说:‘现在你在里挑外撅、到处搬弄他人是非,会得到没有舌头或者有无数个舌头的果报。’

  遇到有邪见的人,就会对他说:‘因为你的邪见,你一定会投生在边地的,以后没有佛法可以接触。’”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上述这些阎浮提众生,因为身口意造作的罪业,导致恶业不断汇集,就会有百千种的恶报,在此就是粗略地说说,这些就是在南阎浮提的众生造作罪业所招感的、千差万别的业报,地藏菩萨运用无量无边的神通方便来教化他们。这些众生们先来承受对应的果报,然后堕落到地狱中去,随便一流转就是很多劫,根本没有办法脱离。所以你们这四位护国的天王要努力地完成自己的愿望,护持国家,护持这些众生们,不要让他们迷惑颠倒、随意造作恶业,导致招感无边的罪业。四大天王听后,流泪悲叹,合掌退了下去。”

  四位护国天王为什么会流泪悲叹呢?

  一叹众生愚痴无知。地藏菩萨辛苦救度众生,百般辛劳,可是众生依然不断造作罪业,招感恶业果报。

  二叹众生智慧微浅。地藏菩萨勤劫累世都在做如此繁重的事情,功德智慧无量无边,而面对众生却只能百般方便、因势利导地宣讲简单的因果道理,而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能信受遵循,更不用说高深的道理了。

  三叹自己无力无智。地藏菩萨如此无怨无悔地奔波忙碌,而四位天王刚刚通过世尊讲述才知道,他们为自己没能帮助什么、不能帮助什么而愧疚。

  四叹世尊殷殷期望。“释迦佛在忉利天交付我们,让我们努力护持国土、护持众生,不能让恶业迷惑众生,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佛陀如此交付,这是没有忘记我们,并在安排指引我们工作方向。”

  五叹愧对世尊教诲。“护持之事本是我们份内之事,可是我们却没有做好,让地藏菩萨如此辛劳,让佛陀如此忧念,让众生如此痛苦,这都是我们做得不好啊!还劳烦佛陀再次叮咛,这使我们惭愧之至。”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地藏经略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地藏经       地藏菩萨)(五明学佛网:地藏经       地藏菩萨)  

 会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地藏菩萨庇佑,让我绝境中重生!----一位销售员的亲身见 

 诵《地藏经》让我的女儿升学如愿 

 传喜法师:殊胜的地藏菩萨圣号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三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二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一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五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四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三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二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