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没有境界中的境界


   日期:2016/8/4 23: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问我禅的境界,我说:「禅没有境界。」有人问我:「禅的样貌?」我说:「禅没有任何样貌。」也有人问我:「学禅要看那一本书?」我说:「禅没有任何文字可循。」更有人问我:「学禅是不是有更究竟的解脱之道?」我说:「禅没有所谓究竟,更没有所谓解脱。」

  我们看灵山会上,某一天,释迦牟尼佛本要说法,突然间大梵天的天王手上捧了一朵金色邬波罗花要供养佛。这时,佛陀手上接了花以后,一时停顿什么话都不说,这和平常佛陀的风格不太一样,一时之间,百万人天与会大众全部目目相视,一时怔然,鸦雀无语。突然间,有金色头陀似乎有相应一般的展颜微笑,佛这个时候才开始讲话,祂的内容是:「我有正法眼藏解脱的心法,说它有相其实是无相,这个甚深微妙的口诀没有任何的文字可以表达,它是属于教外别传,从现在开始我就传授给迦叶。」这个便是禅宗的滥觞和源流的开始。后来,佛陀圆寂以后,禅宗的门风就由迦叶尊者成为第一代祖师,接着由阿难尊者接捧,从此以后第第相传,一直传到印度的达摩,后人称为二十八祖。达摩后来来到东土,传给二祖慧可,这个是中国开始有禅宗的起源。后人之所以不立文字的意思,是怕误导执着于道理而产生更多的妄念,但并不是排斥文字,否则达摩就不会已经印证了慧可见性的同时,还要举《愣伽经》作为印证,便是一个说明。慧能为了要与般若相应还是辅以《金刚经》 ,后代的永明寿禅师更流传有《宗镜录》,主要目的是要说明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妙理。

  禅宗最要者是祖师禅,向来是师徒之间以心印心,只有意会,外人全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又称教外宗下。所以,如果有看过《指月录》者,便能了解千条以上的公案就像篇篇文字游戏一般,令人摸不着边,无法深入堂奥。所以都说禅是上上根器之学,因为它超越一切学佛的次第,直指人心,气派非常,所以又称为顿修。后来达摩以下从慧可传至第六代祖师慧能以后,又一花散 五叶,就是后人所传承下来的临济、曹洞、沩仰、法眼、云门五个宗派,目前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

  禅宗流传于后由于根器愈来愈钝,所以渐渐地就有方便方法融入其中,像天台宗的二十五种方便,但祖师禅就一派自然,天然无阻,不必离群闭室,不必捨弃世法,不用避讳静或喧闹场所,所有一切用功智慧全部融入在吃饭、睡觉、走路、与人应对进退、说话或静默之中,所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烦恼也是智慧,从张开眼睛到闭上眼睛,眼耳鼻舌全部是开放,无丝毫避讳,不会因为见闻觉知而影响到见闻觉知,也就是所谓的「任他境界万千,只觉胸怀一片」,不会有所罣碍与拘束,没有开眼闭眼的分别,没有白天黑夜的差距,五浊恶世是修练的道场,人我是非、成败盛衰是加持的来源,全身上下所有毛细孔无一不是坛城,唯一需要守护的是心王所在之处,正所谓「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如此的境界才是自在解脱祖师禅最佳的说明。如果平时随境所转,有时动中有把握,有时静中可以安住,但这仍是危险关头必须要修持到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状态,才有办法做自己的主人翁。最重要者,要时时刻刻注意到从早到晚我们所有的一切动作、下意识和想法,绝对不能进入分别妄想之中,久久行之便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心,也可以打破根本无明。

  现代学佛参禅者多依外相而修,参禅者不能执着于相,十方一切法界遍虚空都是佛的淨土。但所谓的佛,是属于应化佛,既是应化便是非真,缘起缘灭,何来真佛?真佛只有一处淨土只有一方,皆是自心不用怀疑,就如同黄檗祖师所说:「如果可以当下承担自心本来就是佛,没有任何法可修,没有任何行可行,到达如此境界,如此境界便是见佛,这才是真正的真如法身佛。」所以,如果可以确认自心是佛,接下去就很好用功。

  平常若能用心去觉知体会,自问自答「心从何而起?过程多久?最后如何消失?」对于最后的消失是很关键的地方,到无消失之处可寻,那便是初步功夫。后来渐渐可以了解到所有一切所听到、所看到的也都是有其最后的消逝处,莫须执着,常常在此处用功便会体会到一切法空的道理,但不能堕入不正确的空性之中。平常用功的时候,初学者最重要是不要让自性迷失,可以把自他分成两个部分,外面一切的色声香味属于外境,就如同狗或宠物游戏奔驰在外,你的心便是这个宠物的主人和牵引的绳子,知道宠物在何处和做些什么动作技俩,你内心的自我清清楚楚,这便是主宰自心的初步。接着,经常练习到熟识以后,碰到外境便立即返闻自性,这个又是另外的一个境界,就是要守护好你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转,进入对境练心的阶段,这个功夫一直到往生以前无论乐时、悲时、顺境时、或颠沛流离的时候,始终不要忘失,不要离开,如果可以像守护自己的眼睛、心脏一般护持好自己的念头,自然而然一切妄念就如同在大火之中加入冰块一样,了无妄念。

  参禅最重首要进入无心状态,因为无心才是真理,也是一切定的基础,也是一切三眛的基础,所以要用功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同时连放下也放下,让自心永远处于无事状态,最后连修心也了不可得,最后真心就会产生。在用功的过程中会有种种的生灭意识起伏,所以不要堕入被其引诱的魔窟之中,遭逢任何一切障碍或魔境,只需用上「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功夫,看好自心不即不离,见怪不怪,奇怪自败,魔境自除,对于一切外境都要看成如幻如梦,不被迷惑,不会执着,最后将会进入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到了这个时候才稍微可以看见实相的境界。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和一群对禅宗极有热诚的学子,因不远千里而来,故敝人不揣浅陋野人献曝,略说一二,若有差处十方大德谅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境界)(五明学佛网: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境界)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走出闭关中的境界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 

 明一法师:永嘉大师说境界 

 蔡日新居士: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蔡日新先生访谈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