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楞伽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本章有七节 一 大慧请问声闻乘修行四种果位差别通相二 初果须陀洹 三 须陀洹二种身见 四 须陀洹疑见戒取见 五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六 四果阿罗汉 七 于妄想处说得果得禅   第一节 大慧请问声闻乘修行四种果位差别通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①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②,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③,摄养一切。   [注]   ① 须陀洹趣 已超过凡夫位,还未得须陀洹果,在凡夫位与须陀洹果位之间的过渡阶段,称为须陀洹趣,又译须陀洹向。   ② 二障净 二障指烦恼障和智障,智障又称已知障。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即是净。   ③ 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 身财,指修行所得的功德。修行人积累了一切法境界的丰富经验,就说具备了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声闻乘修行果位,说须陀洹、须陀洹趣等的差别相和通相。如果菩萨通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与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的方便相,通晓之后,可以依修行人的不同层次跟他们一一说清楚,说二种无我的观点,说净除烦恼障、所知障的方法,好像摩尼宝珠能映照种种色像一样,让他们究竟通达各个修行地的境界,入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以法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饶益一切众生。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白云按   声闻四向四果,又称四双八辈。   顺次是: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第二节 初果须陀洹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①。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注]   ① 下者极七有生 愚夫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幻相为实有,称为三界幻有,简称三有。   古印度所有修行的教派都修习禅定法门,从欲界天修起,再修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欲界天、四禅天、四空天这九天的境界,同样是虚无缥缈的境界,称为九有,按修行所到的不同层次,欲界天又分六天,色界四禅天又分十八天,与无色界四空天合计二十八天。进入禅定境界,上了一个层次,便说是到天上受生一次。结束禅定,从座起身,恢复平常活动,便说是回到人间受生。   已离欲界有,才入须陀洹位,入须陀洹位之后,还须背舍下品,登上品,向上升进,净除一切幻有,便得阿罗汉果。   下者指钝根,最多经过七次反复,也能得阿罗汉。   据宋·释正受集注楞伽经所说:   在修道位,要断的烦恼也分为九品,这些烦恼有浸润种子、造作业障的作用。其中上上品烦恼润二生,上中品、上下品各润一生,中上品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各润半生,下上品、下中品各润半生。在天上受生再回人间受生,往返一次,称为一生,只在天上受生一次;或只在人间受生一次,称为半生。下等须陀洹要经历从上上品到下中品全部烦恼的磨练,即是要经历七生往返,才能修到阿罗汉境界。经历全部七生往返,所以说“极七有生”。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先说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意译为初入圣流,分下中上三个等次。   下等要在欲界烦恼中经历从人世间到天上七有处反复受生。   中等经三、五有处受生,然后得无生忍,声闻以得无生忍为涅槃。   上等可直接修入涅槃。   经文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白话解   在三个等次中,都存在三种障碍解脱的心结,这三种心结分别是身见、疑见、戒取见。逐步解脱三结,上上升进,可得阿罗汉果。   第三节 须陀洹二种身见   经文   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白话解   须陀洹有两种身见,妄想身见和俱生身见。   譬如执着对那些本来非有非无、非有无,无有实相的妄想相,依缘起自性和妄想自性生起种种妄想,像渴极的鹿群把热时阳焰妄认为水一样,把虚妄的影像当成实有,这就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经文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白话解   如果确立了人无我观,悟得能摄受和所摄受的都无实性,便能断除长期以来的无知,断除妄想身见。   经文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白话解   俱生身见,指执着外境界各种色相和心内无色四阴等多种因缘起的妄想妄见,是俱生身见。观察色阴,四大本属虚妄,所谓四大造所造的种种色更无实性,所以色阴所显的影像都是幻有。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无色四阴更是非有非无。离有离无,身见则断。   须陀洹断了身见,则不生贪念。这就是我说的身见相   第四节 须陀洹疑见·戒取见   经文   大慧,疑法,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白话解   如果受外道论影响,对佛所说法是净不净,心生疑惑,就是疑见。断除前面两种身见妄想,如实观察,正确觉知种种法的实相,就不会生疑,不会跟随外道师的论议怀疑佛所说的法是净还是不净,就说这等须陀洹断了疑见。   经文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白话解   戒取是什么意思?如果须陀洹知道生灭现象引起烦恼的苦相,无爱取之心,无须再用欲界、色界的戒律规范语言和行为,不会作身业和口业。便说须陀洹不取戒。   经文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白话解   愚夫贪求到诸天受生之乐,因为怕不能到诸天受生而被动地修习苦行,这是戒取见。   经文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白话解   须陀洹不取修习苦行的做法。除非在舍离妄想、已到无漏法自觉圣智境界,回向有情众生,为化度众生而示现受持戒律。此后,须陀洹只在离妄想修习无漏法方面受持戒。这就说是须陀洹取戒相断。   经文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白话解   须陀洹断了三结,则不生贪痴之心。如果须陀洹以为,我没有这些身见无须再断除三结,这种想法有两种错误。一、这样先的本身就是身见,二、说明此人未断三结。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白话解   大慧插问:世尊说“断了三结,不生贪痴之心。”有诸多贪欲,这里说的指哪些贪欲?   经文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这里说的,指贪爱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修行之法,贪着身业、口业,只顾当前享乐,种下苦根,造未来苦。   经文   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白话解   须陀洹断了三结,不再生此等贪念。因为他们已得三昧正受乐,所以能断这些世间欲界中的种种贪念,但未断贪求涅槃之乐。   白云按   须陀洹断了三结,则不生贪痴之心。如果以为我本无此三结,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身见,说明未断三结。   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学了“自性本来清净”,却忘了客尘污染,便执着本自清净一句,认定自己没有三结,这是未得谓得,是大我慢。   未修到须陀洹,修行者不要轻言自己没有三结。   第五节 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   经文   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白话解   声闻第二果位斯陀含是什么境界?斯陀含意译一往来,意思是还要退转一次,就可证得阿罗汉。斯陀含观察色界种种禅法的发展变化,顿时豁然开悟,明白色相不外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能离相不生妄想;即时尽除心中苦恼,得涅槃乐。到这种境界,就说是斯陀含。   经文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白话解   闻第三果位阿那含是什么境界?阿那含意译不还,意思是无须再退转,就能从此向上证阿罗汉。阿那含能明白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禅定中的色相都无实性,觉悟摄受生灭现象的过失和害处,从而不生妄想,断除种种心结,心不动摇,就说是阿那含。   第六节 四果阿罗汉   经文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①。   [注]   ①阿罗汉 阿罗汉有三种含义: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杀贼取杀尽烦恼贼之意,不生指不生妄识,应供意为应当受到人天供养。   白话解   声闻最高果位是第四果阿罗汉,明白了欲、色、无色三界烦恼引起的痛苦和所生的妄想都无实性,在禅定中获得自在解脱,就说是阿罗汉。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说有三种阿罗汉,这里说的,指哪一种阿罗汉?是得寂静一乘道的阿罗汉?或是修习菩萨行的人方便示现的阿罗汉?或是法佛化身的阿罗汉?   经文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   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是得寂静一乘道的声闻阿罗汉,不是别的。   菩萨方便示现的阿罗汉和法佛化身的阿罗汉,是庄严佛土的眷属,即是已修得自觉圣智的、到了如来地的佛子。这两种阿罗汉,依大悲本愿行善巧方便,在大众中示现受生。   第七节 于妄想处说得果得禅   经文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白话解   说入禅,说得果,都是依于妄想处说的,只是名字,是言说相。修禅入三昧境界,必须远离一切自心现量,不为入禅得果这些名字言说相所缚。   经文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白话解   想超越色界无色界禅定相,应当远离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   超自心现量,得正觉正受的菩萨,不会执着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不会执着入禅得果相。执着入禅得果相的修行人,还有心量,还不可能得正觉正受。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   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白话解   世尊把入禅得果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色界四禅无量相,无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应寂灭,彼等心量悉远离。   须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来三不还,   直到四果阿罗汉,声闻四果仍惑乱。   入禅得果及所缘,断见真谛唯言说,   此等唯是妄想量,若能觉悟得解脱。   问答   请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都还有心量,那就是说二十八天都不究竟。   而阿含经说,四禅自在游,就能证阿罗汉。   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了?   答:四禅还有意识。虽然已无苦受、乐受,还有舍受。当得四禅自在游之后,连舍受也无,六识不生之时,才能布“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所受皆灭,不受后有”,这才是阿罗汉。从此可知,阿罗汉已经超越色界四禅,也超越无色界四定,也就是超越三界。所以两种说法没有矛盾。 
		      
		 
		(下载WORD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