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5集


   日期:2011/11/14 13: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昨天我们从中国的文字,也了解到如何把瞋恨、把愤怒化解掉,用什么方法?用宽恕的方法。《格言联璧》里面有句话提到「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利益,无往不利,所以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曾经学生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就是这个「恕」字。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难处,甚至于去体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的因在哪里。不要在果上生气,我们从因上去了解;往往当你了解到他的原因,你的怒气就消一半以上,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昨天也有提到,我一个学生他常常打人、骂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很多老师看到他也会觉得很难管教。我们去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整个怒气都不见了。父亲根本都不回家,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泰国人,她根本无法教导孩子。确确实实,我们要用一分宽恕、包容,甚至于是去帮助、去成就的心,就能够转怒为恕。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慈悲心现前就没有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先伏得住情绪,愤怒。昨天我们也了解到,一句万德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一句万德洪名,绝对不是要跟人有言语冲突的时候才拿起来念。什么时候就要念?我们要遵印光大师的教诲,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个方法不得了,很重要。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讲课怎么比较不紧张?我说就是因为念佛,当要紧张的时候,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我在海口前年十月份要讲第一场演讲,结果是对三百多个老师,我也很紧张,又怕睡不着觉。因为我大学联考吃了两颗镇定剂也没睡着,结果隔天药效发作,考得一塌糊涂,「一饮一啄」。我怕这个情况再度发生,我就到孔老夫子面前跟他顶礼三拜,孔夫子你要保佑我今天睡得好。结果确实一觉到天亮,坐在台下就一直念佛,上了讲台,三百多个生疏的面孔,我也一直想,这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特别亲切,所以也很自然才能够侃侃而谈。所以持佛号益处很大。在那第一场当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缘,我们后来中心的老师,大半都是那场演讲当中结识的好友。

  所以讲课可以用念佛,脾气要现前的时候,也可以透过念佛把它伏住,但是这个功夫一定是在平常要练。很多朋友都问我,你什么时间念佛?我们常常要讲课,要固定一天拿出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很难。都是抓什么时候?煮饭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洗衣服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可以有节奏;走路的时候,差不多两声一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化整为零。所以,凡事为成功找方法,不可以为失败找借口。常常都说,我这也没时间,那也没时间,其实时间是人找出来的。当我们坐下来,别人聊的是是非人我,又不干扰你,赶快修行,念佛。而当行住坐卧常常念佛,我们的心就很平静,就好像一潭湖水一样,等你有得失心、有瞋恚心,念头一起,好像湖面起了波浪,你一看就知道了。突然自己的妄心一起来,马上有警觉,这个时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再把它伏下来。这个觉照的能力都取决于平常用功的功夫。所以,一句佛号也可以做到『言语忍,忿自泯』。

  我们学习圣教,也要经过几个过程的考验跟提升,师长也常常说,学佛最重要,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学《弟子规》,也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实践的境界。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已经点出来,学问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习;第二个境界,适道就是力行,去做了;第三个境界,是在做的当中,时时可以屹立不摇,如如不动,这是定功。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懂得通权达变,开智慧了,不会学的死板板的,学成书呆子,这样也不好。

  我们这次这个因缘是可与共学,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也发现到每位同修都相当用功,学了以后马上做,这叫适道。我们曾经在初中、高中、大学这么多的同学,毕业以后,虽然受的是同样的教育,毕业完出来社会,走出来的路一不一样?统统不同,所以那只是在共学的状态,不在适道的境界。古代有两位兵法家,庞涓跟孙膑,他们两个跟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出来结果一不一样?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最重要还要存心正确才行,不然学不入。两个人同一个老师教,结果两个人出来风格完全不同,到最后还自相残杀。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虽然这么多的读书人念念都说我要当孔夫子的好学生,要当圣贤人的好学生,看起来都是走在圣贤大道上。但是只要出现跟他的利益有关系,跟他的生命存亡有关系的时候,他就不见得能够死守正道。所以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段教诲,「国家昏乱」才看得出谁是忠臣。国家没有问题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忠臣,但是真正出状况,就可以了解到谁能够屹立不摇。「六亲不和,有孝慈」,其实虽然我们现在社会乱,但是你可以真正看出来,谁是真正的孝子。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他还能够屹立不摇,抓住做人的本分,他的境界已经到了这个立的状态。

  唐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候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快速的就把整个国土都占领。几个月之内,半壁江山都打掉了,所有这些科举出身,这些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刚好有两个忠臣,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死都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过去,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得以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败掉了。所以诸位同修,你的人生能够有这些知心至友,很可能在你危难的时候,他们能够真正帮你化解。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结果他们不肯,还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然含着血骂。我们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双脚都发抖,他面对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也会觉得很惭愧。好,这是可与立。

  再提升,就是懂得通权达变。在古代,有个孝子叫毛义,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是乱世,读书人大半都不愿意出来当官,自己独善其身,好好教学,不想贪图这些功名利禄。但是毛义就接受了一个官职,要出来当官,他一些读书的好友就觉得他怎么可以这么做?看不起他。因为毛义在接受官位的时候,还露出微笑,所以这些朋友慢慢都远离他。后来当了一段时间以后,毛义的母亲往生了,毛义就把官职辞掉,从此就没有再出来当官。他的好友当中,也有一个很有名望的读书人叫张奉,他看到毛义后来辞官回来,他内心很惭愧,他说毛义当初这一个笑为谁笑的?我挨饿没关系,怎么可以让我的母亲挨饿!他是为了奉养母亲,心生欢喜。等母亲往生以后,他要守气节,他就不愿再出去。所以这是通权达变。

  我们学《弟子规》,也要从立到权。比方说『财物轻,怨何生』。我们对兄弟是不是「弟弟,所有的财产都给你」?也要看情况。当弟弟不成熟,他的很多德行还没建立,你把钱给他,他会统统败光。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还是要有个核心的思惟,念念为他着想,这个时候你就会权变。应该跟他好好沟通,你把生活、把家庭好好弄好,哥哥这些财富一定会给你,你要引导他、要协助他,不然他会倒下来。

  再来,『言语忍,忿自泯』。言语什么时候要忍?是会结怨的时候我们要忍;以退来感化对方,要忍。但是面对公共事物、公德心的时候,该讲的时候你也必须讲,不然整个人群都没公德心,我们「言语忍」就变成姑息养奸。我在搭公交车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有人在抽烟,你看车子上都写着什么?「禁止吸烟」,他们都在吸,所以整个社会没有公义,这时候我们要主动劝诫。但是劝诫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亲有过,谏使更」,然后怎么劝?「怡吾色,柔吾声」,你假如对他很凶,可能明天报纸就会写一篇「昨天公交车上发生斗殴」,那就不好。

  有一次刚好看到一位男士在抽烟,我马上走过去,我说:对不起,这位先生,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吸烟?我有没有气喘?这叫方便妄语,让人家有台阶下,所以得理还要饶人。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还笑笑跟他讲。结果可能从来没有人劝过他,这个突如其来的劝让他不知所措,又想骂我又不知道怎么骂,所以就这样口齿不清,脸色不好看。这时候我们要有定功,继续看着他微笑,然后缓缓移过来,继续拉着。拉着的时候,我们就想「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赶快念佛回向给他,把他的善根唤醒。就在那里闭着眼睛一直念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差不多过了一会,我就闻了一下,没有烟味。后来我就下车,下了车以后,同行的两位老师就跟我说:这位男士瞄了你两次。他在那里看我一下,看我一下,这时候我们很镇定,他会生起惭愧心,我们又无意跟他起冲突,让他有空间自我反省。所以面对公义,我们还是要仗义执言,注意态度就好。

  后来我们的老师听完以后,他们坐在公交车上,常常就会听到一句话:这位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刚好有位女老师,她就劝了第一个人,这个人就把烟熄掉;结果又上来一个人,又再抽,她又走过去跟他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结果上来,又有一个人在抽,她突然觉得是不是佛菩萨要考验她是不是真心的?结果一劝劝到了第五个,突然她要劝那第五个的时候,那第一个说:不要抽烟了!所以我们要形成社会的公义,自然就有一种团体的力量,这就是社会教育,慢慢人就会收敛,这个时候我们也要通权达变。往后每一句《弟子规》,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

  礼是儒家的本,戒是佛家的本,戒也有开、遮、持、犯,《弟子规》也有开遮持犯。但是这一句教诲当中,我们看到未可,未可,未可,但是前面有一个可,可,可。怎么样让这些境界不断提升?它有个关键词,就在前面,「学」,「好学近乎知」。只要肯好学,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而这个好学还要善学,善于观察别人到底是如何把事情做圆满,这个我们也要善于去观察才行。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抓住一个原则「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且我们面对恶人,不只是在他的行为当中我们不去学习,更要把他恶的因找出来,我们随分随力去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恶因当中去转掉、去改正。我们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下: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饮食,坐走』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出现的情景,当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是先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当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所以在这个礼仪当中,都是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现在食物拿出来,谁先吃?小孩就在那里,还没拿筷子,拿手就在吃了,所以这个机会教育都没有抓好。

  我们用经典教育的小孩,就很懂得食物都先让给长辈来吃。然后在坐位子的时候,这个「坐走」,还教导他们吃饭的时候位子应该怎么坐。主位一定是对着入门的这个方位,因为主位坐在那里,他就能够掌控整个餐厅,或者是这个空间的情况,所以要让主位给长者坐。我们晚辈尽可能坐在哪里?坐在门口旁边,常常有什么事要处理,或者要端菜,就可以坐那里。小孩子学了要马上就做,老师还告诉他们,假如这个桌子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不能指着主位的人,这样没有礼貌。刚好有一次,我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我坐下来,孩子马上就在那里调桌子,他们说这个一条一条的痕不能对着蔡老师,他们还把这个转过去。这么细微之处,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办大事的时候就能够沈稳,从这些小地方去增长孩子的善根相当重要。

  有个老师她学了以后,回去都跟她婆婆问安,问安的时候都鞠一个躬。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主动夹菜给她婆婆吃。有一次她婆婆刚好要唠叨一下,刚好她把菜就夹过去,她婆婆的话突然停在嘴巴,然后接一句话说:你学得不错。所以,恭敬可以让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小磨擦都化解掉。

  「或饮食」,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因为我们这几天都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同修夹给对面的,这样怎么样?要通权达变,你这么一夹过去,所有的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有没有被菜给弄脏了,我们就心意了了就好,太远就不方便。再来,你拼命跟旁边的人夹这个菜,结果这个菜他又不大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了以后夹一点,之后就每个人想吃什么自己夹,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刚好您是跟师长坐,或是跟一些长辈坐,而这个长辈正忙着,可能在吃饭过程还要跟很多的朋友做沟通。当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他可能连夹菜的时间都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观察一下时机。所以「或饮食」。

  「或坐走」,坐的时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有一个小朋友,他们学了以后,刚好跟妈妈到朋友家里去。他母亲在打电话,用行动电话打,他就跟他母亲说: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接着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你怎么都讲不听?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所以孩子这样老实,很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要成就他这种学习的心。所以当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有一个老师他们刚好出去旅游,结果很多年轻的老师都冲在前面上车,因为没学过《弟子规》,都坐在前排。因为这个老师已经学过《弟子规》,她一上去就想劝一下这些年轻老师往后坐,把前面的位子应该让给长者。这个时候怎么办?她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她马上说:女士优先,你怎么都不让我们坐?用比较缓和的语气跟他们讲。这位老师她又马上坐下来,坐在前面一点,然后有一位年长的老师一起来,她马上站起来:这位老师,您坐这儿!就引这位老师来坐。没有用言语劝,用什么?用行动来劝。所以我们处处要善巧方便。

  结果到了旅社去,她一些同事马上就把整个房间的灯都打开,为什么会这样?人觉得我花钱是老大,所有的电,所有的水,我就尽力去把它花。其实不然,电是不是我们的?地球的能源是不是我们的?不是,地球的能源应该是属于世世代代的人都应该可以拥有。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么浪费,统统把它花掉了,可能后代子孙不知道会怎么看我们。所以做人要对得起上,对得起下,水也要节俭,不可以浪费。假如人对于这些能源不珍惜,对于水源继续浪费的话,那往后最后一滴水将是什么?将是人类的眼泪,因为到头来,可能因为水而打起仗来都说不定。这些对于所有事物应该珍惜的态度、勤俭的态度,一定要从小藉由这些生活情境去教导。

  很多孩子学了以后,坐电梯他也都让长者先走。但是孩子才三岁、四岁,年纪都还小,这时候能不能我们先走?不行,到时候那个电梯门关起来,就有危险。所以,他比较年长的时候,可以服务长者;当他比较年幼,在坐电梯的时候,还是要让小朋友先走,比较安全。

  我们看下一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古代客人到家里来,我们晚辈一看到,「您要找我父亲」,他就马上去叫父亲。假如父亲不在,他一定会恭恭敬敬回来跟这位长者报告,甚至于会询问长者:请问您有什么事吗?我可以通知我父亲,再去跟您报告。在接待的过程当中,就训练一个孩子处理事情有恭敬,处理事情有始有终。有时候我们交代学生去找某个人,结果一去找就没有再回来,后来找他来:你找的怎么样?没找到。他不习惯说没找到,他觉得他已经完事了,其实还要再回来报告,有始有终,对一件事情负责任。

  我们这一句教诲把它延伸成接待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诸位同修,您的孩子您有教他接待的礼仪的举手?这个很重要,礼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当我们不懂礼的时候,给人家的印象就不好,人与人之间可能就会有一些误解、一些磨擦。我们看看现在的现况,孩子在家里,长辈来了,阿姨来了,叔叔来了,孩子正在看电视,他会怎么接待?看看阿姨,然后往屋里面喊「妈,阿姨找你」,继续看他的电视。然后长辈出来:这个孩子!来来,我们这边坐。有没有教?没有教,你愈晚教就愈难教,所以接待的礼仪一定要落实。

  我们在学校里面也同样是遇到这种情况,隔壁班老师来找,学生一看到,也是打开他的嗓门喊老师,这都没有恭敬。有一次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教导他们接待客人,这句教诲不只要用说的,一定要让他们用做的,现场示范,你当客人,我当主人。所以他们学得不亦乐乎,还角色替换。结果学完刚好中午吃饭,也很巧,就来了一个阿姨,当他们听到门铃声的时候,六个人饭都不吃了,要干嘛?接待客人。僵持不下,六个人排成一排,准备接待客人。门一打开,六个小朋友深深鞠躬:阿姨好!结果这个阿姨不敢进门,她说受宠若惊,假如我们的下一代孩子都像这样,那一定很有希望。

  进门就教他们要摆拖鞋,怎么摆?一定是顺着客人一走进来,马上就可以穿下去。所以仁爱之心在哪里落实?时时处处为人着想。你这么一讲,孩子就愈来愈细腻。一进门来:阿姨,你先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然后就恭恭敬敬倒了一杯水,说:阿姨你稍等,我去叫我母亲。这就是接待的礼仪。有一个母亲,她常常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切一盘水果。有一天刚好她不在家,来了客人,结果她一进门,看到桌上也有一盘水果,她的孩子才小学。所以上行下效,我们好好表演,孩子无形当中都在学习。

  在公司里面,我们也应该落实这一条教诲。比方说同事的朋友来了,可能公司也满大的,刚好你碰上了,你能不能跟他说「他在那里」,这样就显得有点失礼。你可以「你请坐」,给他倒一杯水,「我去帮你叫」。这个客人会感觉到公司气氛很好,很好相处,留给人家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来了,看你还帮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内心很高兴。所以这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在拉进了同事之间的距离。还有,假如有客户来找,刚好要找经理,能不能说「经理在那里开会,在那一间,你去吧」?假如这个客户走到经理办公室,一打开,刚好在开会,那会很尴尬,他是要接待还是要继续开会?所以我们这些细微之处要谨慎、要小心,不然连客人都接待不好,有没有可能被重用、被提升?不可能!小事办不好,怎么可能办大事?

  所以接待客人最好也要做训练,让每个人很清楚,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当然训练可以短时间之内达到效果,而更重要,长远的是要教育,让人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是打从心里生欢喜,所谓诚于中,自然而然形于外。很多同修就说,有些规矩我都不懂。不用紧张,只要我们是用恭敬心去做,对方的感受也是很好。自然在做的过程,我们就会慢慢积累很多的经验。

  在政府单位,接待就更重要,不然我们无礼是丢谁的脸?丢整个单位,整个国家的脸。有个政府主管打了一通电话到其它部门去,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接的,态度不大好,他说:我找某某某。不在!去哪里?不知道!就把他挂下去了。结果这个主管很生气,开始调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最后这个研究生的命运是什么?被解雇了,开除了。后来整个单位接起电话都:你好,请问找哪位?风气大变。当然除了怕丢饭碗以后,更重要的,还是要升起对人的尊敬。

  所以接待,除了人与人的情况之外,还有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也要教孩子接电话。接起电话来,一定要问候长者,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那一位?假如长辈说,请问父亲在吗?父亲假如在,他马上说;您先请等一下,我去叫我父亲。假如父亲不在,就请教对方:对不起,我父亲现在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假如有什么重要的事,您交代我,我父亲回来我再通知他;如果你现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亲的手机跟他联系。孩子做事、办事的能力,就从这接电话当中,从生活的细节当中,慢慢提升上来。诸位同修,您现在接小孩子的电话都是怎么讲?所以我们从中也要看到一些缺失,赶快把它补上。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尊长,勿呼名』。虽然是对长者的一个称呼,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现在因为西方东进,西方人怎么称父母、称长辈?直接叫名字,这叫平等。这是不是真平等?平等不是这样讲的,平等是对人的一个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平等!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然是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够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说什么,因为一分恭敬才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去希求晚辈尊敬,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成就他们的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他们就学西方,女儿就直接叫他的名字,叫没有多久,他就感觉到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我们自己回想,从小我叫我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叫了十多年。有时候人家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的时候,全身不舒服。所以一声一声的尊敬称呼,恭敬心都一点一滴在提升。这个礼仪相当重要,而这一声一声姐姐,二姐,愈叫感情愈亲密。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诸位同修,不然你去观察看看,兄弟姐妹都用兄、尊长互相称呼的感情好?还是直接叫名字的感情好?您自己可以去观察看看,结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小孩现在也有常常取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里取外号,你自己还跟着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于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没有恭敬心,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希不希望人家取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去取别人的外号。

  『对尊长,勿见能』。当孩子有些能力,就开始到处表演,绝对是增长他的傲慢。假如底下的大人还说:你真了不起,真不得了!这样的言语听多了,往后批评的言语就听不进去。而且才华学到了,真正的目的在干嘛?是表现出我比人家高一等吗?那错误了,学到的才华,最重要的要服务他人,要奉献社会。所以我们学历愈高,代表我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愈多,社会的付出愈多,我们更应该回馈愈多。这些观念一定要从小扎起,不然孩子都觉得我得到高学历,就是为了我自己可以赚大钱,这样就偏颇了。当孩子知道学能力、读书的目的是要奉献,他整个学习态度就截然不同。

  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的母亲带着他到商场上去买东西,刚好一个朋友遇上了,就对他小朋友说:你怎么还没有去念书?想说这个孩子可以送去幼儿园。这个小朋友就问他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念书?结果对面这个长者马上回答:念书可以赚大钱!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有时候假如我们思想、观念错误,都在误导别人。他妈妈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很警觉,马上就给她朋友示意,自己就蹲下来,她说:我们读书是为了要学本事,学了本事以后才能服务别人,就好像你刚刚去买那个馒头,就是因为做馒头的叔叔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吃到馒头,整个社会就是互相帮忙,所以你读书学好能力,就可以服务别人;因为我们要感谢叔叔做馒头给我们,假如把你的玩具送给叔叔好不好?他可能不需要,所以我们就拿钱感谢叔叔,让他也可以拿着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无形当中,都在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当孩子知道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服务人群,他就不会见能,不会傲慢。

  我们看下一句,『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行礼。其实我们接触很多朋友,他们都说这个躬还真不好鞠,可能是因为现在人都长骨刺。有个小朋友躬鞠不下来,这个孩子才三、四岁,为什么鞠不下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他的母亲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有三个兄弟姐妹,只有他一个是男的;然后其它的他父母的兄弟姐妹没有生孩子,所以三千宠爱就在这个小孩子;还有四个老人疼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的爷爷在一次吃饭当中,跟所有的子孙讲:这个孙子就代表我,他讲的话就是我讲的话,打他就是打我。所以你看,这个孩子他的权力很大。

  他的父母有学佛,也警觉到孩子这样带下去不堪设想,用了方法把孩子带回去自己教。有一天吃饭,七点的时候他母亲拿了一些五谷粥给他吃,这个孩子说:我不要吃这个,我要吃面。妈妈也没有响应他,九点的时候又来问他:要不要吃?不要,我要吃面。妈妈还是很有耐心,不理他。九点半过来:你就吃一口试看看。结果孩子已经饿得受不了,就拿起来吃,结果一吃,因为很饿,什么都很好吃,就很快把它吃完了。他的父母就把他带到用经典教育的幼儿园去,一去要学鞠躬,他的母亲带着他说:来,给老师鞠躬。他母亲还亲自鞠给他看,鞠了五次,孩子如如不动。他母亲要去上班,就先离开,结果走到小区门口,想想这个机会点假如错失了,往后更难教。所以打了电话给先生,先生赶过来,两个夫妻又走过来:来,跟老师鞠躬,爸爸做给你看。父亲就开始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一直鞠,一直鞠,鞠到孩子哭出来。这夫妻也很不简单,用身教影响小孩,小孩一哭,有惭愧心,后来躬就鞠下去。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随着他的德行、他的礼貌成正比,效果就愈来愈好。

  刚好也遇到这个孩子生日,一般孩子生日都想到什么?想到礼物,但是刚好老师就开始引导,是母亲受难日,我们要常常想着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后来这个孩子他就说道:今年的生日我不要蛋糕,我要给父母一个期许,我给父母一个愿望,就是我在这一年要好好学好做人。当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他就已经了解到做人很重要,相信他这一辈子的人生方向已经抓正确了。

  「路遇长,疾趋揖」,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打招呼的礼仪。中国古代,人与人相见,都是恭恭敬敬鞠一个躬。诸位同修,您现在看到常常会鞠躬的是在哪里?哪个国家看到?日本、韩国。日本、韩国跟谁学的?我们。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自己家的东西都到别人家里去卖了,都快要自己都不会了。好,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如何「路遇长,疾趋揖」,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五明学佛网: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