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航法师: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日期:2011/10/15 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前言

  传统北传佛教,向以大乘菩萨道自许,对声闻解脱道则有意无意地鄙视其价值,更从未料到,大乘菩萨道想当然耳的主流地位,会被质疑和否定。如今,由于世界交通便捷,文化传递管道多元且快速,其他区域的佛教思想轻易可得,传统北传佛教的内涵与功能,开始必须接受其他佛教体系的直接对比。佛法兴于世,不外是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入佛知见,而戒定慧三学,正是达此目的的手段。今人正以戒定慧三学的实际作用,来检视南北传佛教的异同。再怎样崇高的教理,必须能发挥其超越生死的实用价值,否则也仅仅是空谈而已,终为人们所遗弃。本是代表释尊本怀的北传大乘菩萨道,由于自身过分偏倾于宗教仪式,及与世俗慈善事业合流,模糊了佛教不共世间的本质,故而其价值与可行性开始被质疑,甚至连其存在的真实性都被否定了。

  今日,解脱道与菩萨道,在不识者的眼中,似乎成为对立的二法。偏执与相互否定,实已扭曲了佛法的原貌。有鉴于此,笔者尝试藉由本文厘清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为二者之安立提供几个思惟面向。

  二、三乘与一乘

  要论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须先回归到一个原点,即二者同是释尊所说之法。同一觉者,同一智慧,岂会说出相互对立之法?正如《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所说: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T09, p. 8, b27-c1)

  此中所说“三乘道”与“一乘道”,不必然是说法时间先后的关系,所谓的“会三归一”也不必然要否定三乘后,另外显示唯一乘。应该如天台智者大师所说,若依“相待判”,佛法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之分;若依“绝待判”,四教皆是释尊本怀所流露,四教皆圆。因此在同一经的〈 譬喻品〉则说:

  “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T09, p. 13, b15-18)

  佛法之所以有三乘之分,都是世尊为度化不同根性众生,以其方便力所作的善巧施设,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三法,反而“皆是圣所称叹”的。三乘之所以别异,是从众生边来论,从教法施设来论的,并非真如实相上的差异,亦非释尊说法智慧上的差异。

  兹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一切世出世间法,无不依缘而生,实皆无自性,即便是一乘法,亦不过是开权显实之用而已,何曾有自性?一乘法的存在,此义就如释尊付法予迦叶时所说的一样:“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藉此偈颂也可了解,三乘法并无本体上的差异。

  准上所说,既然解脱道与菩萨道之间,不论从教法起源皆承释尊,或从所依理体皆归缘起性空来看,皆得以会通一处,自然两者在实践运用上,必也不会互相捍格。

  三、菩萨道含摄解脱道

  佛法常说“诸法无自性,众生佛性平等”,但同时也承认众生的业感与缘起,是无量差别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众生既因业力招感而生娑婆,为烦恼所牵,则是必然之事,这是修行的现实。若忽略这些既成的业报,不思出离,侈言不畏生死,于五浊恶世广利众生,无异是痴人说梦。因此,修习解脱,超越生死烦恼,是三乘共义,即便菩萨道行者亦是不舍此行,其如瑜伽菩萨戒所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T24, p. 1112, c16-29)

  文中具体点出菩萨亦是“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只因“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才未急求自了,但于“无杂染心”仍是精勤修集的。

  再者,虽说菩萨为度众生不离生死,但这并不表示菩萨如同凡夫一般,无知地承受生死苦,应如《宝积经》所说::“譬如有诸莲花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因此,菩萨也要为出离世间法之污染,广修一切解脱道。这如瑜伽菩萨戒所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 何况菩萨利他为胜。”(T24, p. 1111, c4-11)

  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外身、内外身亦如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应如是广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T08, p. 254, b11-15)

  菩萨道亦将声闻戒法视为“应等修学,无有差别”,同时修学声闻禅法-四念处,以“除世间贪忧”,甚至将一切声闻解脱法,皆视为摩诃衍。由此,修持菩萨道者应当正视菩萨道内摄解脱道的事实,将解脱道离欲清净的功德力,转化为菩萨道的资粮,而不该再盲目地否定解脱道了。

  四、解脱道与菩萨道之别异

  前节虽说明了解脱道与菩萨道间有相通、相摄之义,但并不因此证成二者可完全互相取代,因为二者之间存有不可取代性。虽如前节所说,三乘之间并无绝对之对立性存在,然其中却有一道理需抉择。从缘起性空来看,三乘之“体”是无差别,然若从性空缘起来看,三乘的“相”与“用”却不能说无所差别。所依仗的缘不同,所显的德用亦不同,所度的机自然不同。若含混笼统地将三乘打成一团,不仅违背缘起法则,也破坏了世尊慈悲,因应众生种类不同,所施设的善巧方便。此处特举两点,以显示解脱道与菩萨道,在对应众生种性差异性的善巧上,是存有不可取代性。首先谈二者所感果德之差异。阿含经向来被认定为声闻根本教典,然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却说到:

  “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T02, p. 187, b2-5)

  不仅十力是罗汉所无,十八不共法亦是罗汉所不能证得的。声闻教承认阿罗汉非等于佛,其教法所揭示的实践法与果位,最高也只到阿罗汉果。问题是,得阿罗汉果后,便不受后有,超出三界,接著应该修持何种法方能到达佛果?在声闻解脱道里,并不能找到明确的修行规划。若然,众生可以修成阿罗汉,但与佛之间却似有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佛不是自然天成,而是由众生修成,这是诸佛教的共义。然若依解脱道的修行体系,佛果却是无由获致。事实上,佛是修持菩萨道而成的,唯从菩萨道才能了解佛为何拥有阿罗汉所没有的十力与十八不共法,亦唯有菩萨道才能填平这个不可跨越的鸿沟。菩萨道除了收摄解脱道,更明确指出一条完整的成佛之道。这正是菩萨道不共解脱道的价值。

  再来谈解脱道与菩萨道二者发心与修持善巧的不同。解脱道对应于《菩提道次第略论》的三士道,即是其中的中士道。该论将中士道分为正中士道与共中士道二种。正中士道是指以声闻出离心修持解脱道,以超越三界,解脱生死,证入寂灭为志,因此不以证佛菩提为最终目标,亦无愿于生死海中恒度众生。至于共中士道,则是整体菩提道的一部份,择取与解脱道相共的戒定慧为菩提资粮,作为进修上士道(菩萨不共法)的阶梯,其目的仍然是向于成佛。因此修学共中士道,其实就是菩萨道的一环。就菩萨道而言,并无纯粹、单独的正中士解脱道的修学,这点是必须明确厘清的。

  正中士道与共中士道两者之差异,另可用下面例子来说明:例如甲车从A点出发,终点站是B,到了B必然下车,无法继续向前。另一乙车,从A点出发,终点站是C,虽经过B,也不会下车,非到C站绝不中停。虽从 A站到B站的距离与过程,对甲乙二车而言,是相似的,但从登车一刻开始,二车的发心与善巧方便已经不同。甲车犹如正中士解脱道,乙车则如菩萨道。

  因此,站在菩提道的立场修学解脱道法,要与纯粹站在声闻立场修学解脱道,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不到佛地是决不中止,后者则是但求自了,偏取涅槃。此二者若未明辨,未具坚固菩提心,以为先修解脱道,后可再转修菩萨道,则可能因一开始即以厌离生死的发心,相应作意修持解脱道,而取证声闻果,进而断绝成佛可能。其如《大智度论》卷31所说:“复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毕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T25, p. 289, c20-22)

  此种见解亦出现在《维摩诘经》等不少经典里,虽然后来《法华经》有开出回小向大的可能性,然而取证声闻果毕竟已成为成佛的障碍。可见修学解脱道之前,须先建立菩萨道正见,厘清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才不致于背离原初欲成佛道的发心。

  五、菩萨道之衰与兴

  菩萨道积极利益众生,理应是一切佛子归心之处,但是观察近来许多有心修行的人纷纷往南传佛教国家去求法的现象,这似乎透露出一项讯息,即北传菩萨道所呈显道风与生活型态,已渐渐被人质疑了。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因素众多,非一时得以俱说,但若了解菩萨道的基本精神,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脉络。

  菩萨道是以大悲为上首,是采积极、直接面对众生的态度,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T10, p. 846, a21-22)

  又如《瑜伽菩萨戒本》所说:

  “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

  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 T24,p. 1111, c15-18)

  菩萨道并不像声闻解脱道以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为妙,既然众生是菩提滋长处,当然须积极接触众生,于利他善行要多事多业多希望住。这本是释尊应化世间的本怀,亦是佛子所当依教奉行的,但也正因为这种积极入世的性格,使得菩萨行者易为世间法所染污,而成为败坏菩萨;它也为烦恼之人提供了一个以世间法混同佛法的借口,可以冠冕堂皇地拿著菩萨道的旗帜,遂行自己的欲望。如此,三宝外相既被混淆、污损,众生对佛法的信心岂有不退减之理。

  这不应是菩萨道思想的原罪,谛实来说,反而是因为菩萨道精神的衰颓与被模糊,才导致此一现象的产生。此一弊病的解决之道无他,重显菩萨道原本已内含的解脱道精神,换句话说,重视共中士道的修持,强化对业果、苦、无常的观察,使出离心得以具体养成。出离心若坚固,便能制止世间染污心的生起。尤其出家菩萨既现声闻外相,更应持守声闻戒法,方能“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如此“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的清净菩萨相才能真实显现。当然,此等三乘共法的修持,必须贯彻始终地与悲心、菩提心相应,方不致于落入另一种菩萨道的衰退。

  大航法师,台湾台中县人。东海大学哲学系毕业、日本大正大学文学科硕士。1986年依止人乘寺圣开法师出家,同年11月于高雄元亨寺受戒。曾任新竹市佛教会理事长、福严佛学院第十一任院长、圆光佛学院教务长、中华佛研所教师、慈明佛学研究所教师、福严佛学院教师、圆光佛学院教师。现任新竹县峨眉乡金刚寺住持,佛学专长为天台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航法师       解脱道)(五明学佛网:大航法师       解脱道)  

 吕澄居士:解脱道论分别定品讲要 

 其它法师:从解脱道到菩萨道(传道法师) 

 雪漠:光明大手印是解脱道 

 达照法师:人天道、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