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三)


   日期:2011/8/10 8: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三)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你们一般人还不认识,趋炎附势:「啊!那儿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宫似的。」皇宫又怎么样啊?皇宫那个皇帝一样堕落。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自己不懂道理,就跟着这个邪知邪见跑,贪一时的热闹,这是不可以的!

像高旻寺那个庙和尚––来果老和尚。来果老和尚他很有修行,很有定力的,也是个开悟的人,但是他还愿意要做什么呢?他等来生啊,要做转轮圣王;要做转轮圣王管理天下,叫天下人都吃斋,守五戒,行十善。于是乎他在高旻寺,就叫所有的和尚都跟着他发愿,发愿给他做儿子,说愿意他做转轮圣王。这个给他做第一个儿子;那个又发愿说那第一个儿子有了,我愿意做第二个儿子;那个发愿又说,喔!我可以做第三个;那个说我做第四个。因为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那么就有一千个和尚来报名,给他做一千个儿子。他发愿要做转轮圣王,那么有很多和尚就都给他发愿。还有,有人发愿给做太太的,有人发愿给他做……,喔!总而言之,所有一切一切都有人给他发愿,来帮着他做这个事情。这就不对了,这完全错了。

为什么呢?你一个出家人发愿,不应该发愿做转轮圣王。你做转轮圣王是你自己修的福德,到时候去你做转轮圣王。那是将来,不是在你希望中所得到的;不可以发这种愿,这种愿就是不正当的。但是很多和尚都被他影响,都要跟着他发愿,发愿做他的什么,做他的眷属。你看!这么样子!因为他这样子,他不叫人发愿行菩萨道,怎么样成佛;他要人发愿做他的眷属。但是一般人都是很信仰他的,在中国的和尚,除了虚老而外,哪一个也不敢轻看他,也不敢说他不对。就有我这么一个不自量的人,我来批评他;我批评他这个愿是不对的。那么这就是发愿求将来的果报,做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那是很有权力的,一四天下都归他管。他有七种的宝贝,我现在不要讲那一些个,就是将来果报是权力很大的,所有这一四天下,每一个国家都要听他招呼,听他管理。他是世界的统领者,没有一个人敢违背他。他那个力量大得很。这就是或望未来的果报。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养名闻」:也不贪一个好名誉,也不想要把自己的声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来供养自己。「又不贪欲乐果报」:也不贪什么欲乐,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说我是正,但是我告诉你们,我来到美国二十多年,没有到过狄斯耐乐园。你们想一想,你们到美国来,差不离的,哪一个不到过狄斯耐乐园呢?出家人差不离到了美国,都是要参观参观狄斯耐乐园。我这一个乡下人,所以没有参观过,我也不愿意知道那个。所以这说又不贪欲乐,也不贪什么享受、果报。

「惟为生死。为菩提」: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为的一个觉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这样发心,就是一个正的;你要不是为了生死,为了发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这一点;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你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修来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属。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省庵大师前边讲「邪正」,现在讲「真伪」了。「念念上求佛道」:这是说人念兹在兹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说一点功劳也没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样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众生,令众生舍邪归正,舍妄归真,舍伪归真。你能令众生觉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长远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了。一个阿僧只劫就是无量数。阿僧只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那么三个阿僧只劫,这是三个无量数;不单是三个无量数,而且还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所以叫三大阿僧只劫。那么这么长远的时间,就望洋兴叹了,就怕了,说:「唉!这么长远的时间,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们读佛经,读一读说:「啊!这一部经这么长!我得什么时候能读完?什么时候能背得出呢?」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虽然长远,也不生退怯心,还是勇猛精进,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是不忘了修道的这种本份。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看这个众生很难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单不去毛病,而且还要增加多一点毛病。你看众生就是这么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么你就生出厌倦心了,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厌倦,那么就像什么呢?就像「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像登那个万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个山顶上。这个「万仞」,也可以说是一万里,也可以说是一万个mile(哩)那么高,也可以说是万丈。总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穷其顶,一定到那个山顶上。「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上那个九层的宝塔,也一定到那个顶上。「如是发心」:像这样的发心,不中道自画,不是半途而废。那么有始有终,「名之为真」:这就叫一个真正发菩提心。

「有罪不忏」:那么什么叫伪呢?他本来有罪,他藏着,不向大家来发露忏悔,不对大家坦白。「有过不除」:他有过错,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说:「哎呀!我没有办法呀!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也不愿意把这个过错除掉它。「内浊外清」:里边他就嫉妒障碍、痴心妄想啊、骄慢哪、贡高我慢哪、贪瞋痴慢疑啊,里边都是这些个东西。外清,外边现出一个很清高的样子,那么色装者乎,就装模作样的。「始勤终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开始他很勤,很精进的,到最后就有始无终,没有后力了,后面没有力量,松了。

「虽有好心」:他虽然好像有这种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为他想要博取一个好名,想要弄一个为善的名字,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儿搞名搞利,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他一举一动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为佛教。「虽有善法」:虽然佛法是很善的,「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他在这善法里头行一些个YIN欲,做一些个很见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现在密宗里头那一些个喇嘛,到处恣行YIN欲,到处乱七八糟的,还对人说:「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这样子。」你说,这个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无知的人,就被弄得说:「这个密宗啊!佛教里头说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这就是染污。「如是发心」:像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名之为伪」:这就是假的。

「众生界尽」:那么什么叫大的呢?就是众生界尽,众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萨似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众生界尽,烦恼业尽。那么「我愿方尽」:把众生度没有了,我这个愿力才没有。「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个菩提觉道,我修这个佛道成就了,我那个愿才是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像这样的发菩提心,再没有比这个大的了。

「观三界如牢狱」: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这是菩萨发心。那么这个「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汉,他看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监狱那么样地苦。「视生死如冤家」:这个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这就好像他的冤家对头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像这样子发菩提心的,这就是叫一个「小」。小,就是心量太狭窄了;大呢,就是极广大尽精微了。那么这个大,我以前写那个法界颂,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表现,说的什么呢?说:

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为用无不容。

万物平等离分别,一念不生绝言宗。

这就是大心了。所谓「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把这一切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个,没有什么分别。今天我讲的就这样子。我若讲的不圆满,你们谁翻译的时候,再补充一下。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设;于,当个「在」字讲。假设你在自己的心外边,见有众生可度,见有佛道可成;你愿意来度脱你心外的众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勋不忘」:你就以为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总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个大执着。「知见不泯」:泯,就是泯灭了它,没有它,息灭了它。你不能把你这个邪知邪见泯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像这样子,心里总有一个东西在里头执着了,这就叫偏。你没有明白那个原理,你还有偏见。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你要知道自性就是众生;众生不离自性,所有的众生都在自性里。你自性的众生誓愿度,自性的烦恼誓愿断,自性的法门誓愿学,自性的佛道誓愿成。你要是能这样子看,「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愿意成就佛,因为他不离自性。「不见一法」:你没有什么法可执着的,不应该生出一个法执来。「离心别有」:你要是觉得有法可学,你在你心外学法,在心外求法,这都是外道。你要怎么样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就像那个虚空似的,自性和那虚空是一样的,你那个愿也要像虚空那么广大。「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虚空似的,你证得像虚空那么大的果位。「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可是还不执着,不执着虚空有个什么相;你若一执着有个相在,已经就执着了。所以「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像这样的发心,就是圆。

「知此八种。则知审察」:你知道这八种的差别、不同,你就应该知道好好地详细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你就知道应该去什么了,应该要什么了。你知道应该什么不要,什么要,你「则可发心」:这样才可以发心呢。

「云何审察」:怎么样审察呢?「谓我所发心」:就是我所发的这个心,「于此八中」,在这八种的发心里头,问一问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伪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圆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审察之后,认识了,你还要应该去什么?应该要什么呢?就是这个「所谓去邪」:那个邪的要去了,伪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个偏的也要去了;要取这个真,取正,取这个大的,取这个圆的。「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像这样的发心,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样能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圆满你这个虚空的菩提。

正宗分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这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人这种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对着不觉道。我们众生就是不觉。若觉了,就会发菩提心;不觉就不会发菩提心。那么这个「此菩提心」,就是说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它是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发菩提心这个重要。那么发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种因缘,所以说「必有因缘」。因,就是种的这个因;缘,就是帮助这个菩提心的助缘。因,就要种的正因;缘,要帮助这个正因来发展,所以「方得发起」。那么因为什么你要发菩提心呢?这有十种,「今言因缘。略有十种」:现在说这个因缘有十种。「何等为十」:十种因缘是什么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们众生不知道佛对我们的慈悲喜舍这种恩。这种恩,是没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说也说不完的,所以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他无非想要救度你我现前的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范来修行,经过种种的苦难,种种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种境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么佛恩是不容易报,我们应该要发菩提心来报佛恩。父母对我们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们,怀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后教养我们长大,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师长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师长的恩。师,就是所有我们跟着学法,学智慧的一切老师。他对我们循循善诱,种种的教导,这种恩也是应该报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护法。我们出家修道,这护法护持我们修道,这个恩也很重的。我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扫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众生恩故」:众生对我们也都有恩,一切一切众生,或者和我们都有相当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该报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发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们也要发菩提心。「七者尊重己灵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自己既然有佛性,我们应该发菩提心,圆成我们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这种灵明觉性。

「八者忏悔业障故」:第八样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忏悔自己的业障,令自己的业障消除。我们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有罪过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尽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这都是业障,我要忏悔,要真正生忏悔心,要在佛前改过自新;不要叩一个头说:「佛啊!你保佑着我多一点desire(欲念)啰!」「佛啊!你保佑我快一点还俗啰!」你这样子,那怎么会忏悔业障呢?你一边在那儿拜忏,一边想你那个男朋友;一边拜忏,一边想自己的女朋友,这怎么样可以忏悔业障呢?这就不能忏悔业障的。这第八种,你要忏悔业障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把过去的污浊邋遢这种思想,都要把它洗干净了它,这叫忏悔业障。

「九者求生净土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们发菩提心修道,我们能真正修道,这就是正法久住;我们若不发菩提心修道,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们要有这十种的因缘。

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发菩提心,就是叫这个菩提心生出来。不要以为我们修不修行,这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和整个世界都互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这个世间就是佛法久住了;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佛法就灭了。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佛重恩」:这第一种的因缘。前边那个提纲就是说「念佛重恩」。怎么叫念佛重恩呢?下边就说明白了。「谓」:谓就是说,所说的。说什么呢?「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我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为什么他发菩提心?「为我等故」:就因为想要救度我们现在的众生,他才发的菩提心,他才「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利人,生生世世都是利他。「经无量劫」:经过有无量无边那么长的时间,数不过来那么多大劫,「备受诸苦」。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这个期间,什么苦都受遍了。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我们众生造业的时候,佛就可怜我们,所以佛愿意以身来代表众生受苦,佛愿意把众生的苦都做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们造的业,佛生一种怜愍的心来原谅我们。「方便教化」:用种种的方便权巧、譬喻说明而教化我们,令我们改恶向善,改过自新,发菩提心。「而我愚痴。不知信受」:可是佛这样慈悲对我们,我们是很愚痴很蠢的,不明白佛对我们的这种恩德,所以不晓得接受佛这个教化。

「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我在当初堕地狱的时候,佛看见众生堕地狱,就像他自己堕地狱一样那么痛苦,那么难过。「欲代我苦」:所以佛愿意下地狱来替我们受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而我们因为业障太重了,佛也没有这个力量来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尽方法把我们从地狱救出来了,又生到人道来了。「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权巧法门,叫我们来种一切的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在《华严经》上,你看那个菩萨为了教化一个众生,众生到地狱去,他就跟着下地狱;众生到畜生那儿,他就跟着去做畜生;众生转饿鬼,他也去做饿鬼,影响他发菩提心,影响他修行;众生做人道,他就跟着这个众生去做人去:这样子陪着众生来受苦。随逐于我,就是跟着我,不舍我。「心无暂舍」:他心里连一时一刻都不舍弃我们。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释迦牟尼佛刚刚出世的时候,我尚且在沉沦里头。尚,就是尚且;说那时候我还在沉沦里头,就是在地狱,在饿鬼,在畜生里头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我现在仗佛的威德已经做人了,可是佛已经入涅盘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们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时代;要不是罪大,我们应该见佛闻法啊!「何福而预出家」:可是我们现在出家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是为着出家人说的。我们大约也是有福;虽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为有福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见金身」:那么我们现在是有什么业障障着我们,不能见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们又很幸运的,在这个末法时代还能见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这样子想一想,像前边所说这几句话,这样想一想。「向使不种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设往昔我若没有种善根的话,「何以得闻佛法」?我若没有善根,我一定不会得闻佛法的。「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闻佛法,不懂佛法,佛对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难喻」:佛对我们这种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么高,大海也没有那么深。

「自非发广大心」:因为佛对我们这样的大恩大德,我们如果不发一个广大的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我们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来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我们如果不弘扬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来,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报不完佛恩的。「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这十种因缘,第一种我们就要念佛重恩,要发菩提心。

念父母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宣化上人       劝发菩提心文)(五明学佛网:宣化上人       劝发菩提心文)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 

 宣化上人讲漏尽通 

 慧律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宣化上人:听闻读诵《地藏经》能得28种好处 

 宣化上人:出家的沙门为什么能断YIN欲呢?外道为什么不能 

 宣化上人:做好这五点,一生无论什么事情,一切护法善神都来 

 宣化上人:只要听见这三个字,就可以破除三惑、消除三障 

 宣化上人:做这十种善事,你不求往生,也会往生的 

 宣化上人:做善事而希望得到好的果报,这是罪业 

 宣化上人:只要能听见此佛名号,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宣化上人:这种欺诈的行为,会有什么果报? 

 宣化上人:这一类人,今生就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