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执理废事,即为邪见


   日期:2011/7/21 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析印光大师之理事观

徐 瑾

印光大师是近代著名高僧,亦是莲宗十三祖。弘一大师曾引用周孟由居士之语:“法雨老人(指印祖)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蕅益大师——注),步武资福(彻悟大师——注),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赞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后更誉曰:“大德如印光大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印祖佛法思想博大精深、平实感人,现稍析其理事观,以不负其再来之志。

我们经常听闻到如下的错误见解:

有些学佛人由于只注重于佛理的研究,不重实修,体悟不到佛经中的深意,往往以凡情意识去理解佛理,既不得其法,又得不到善知识的指点,难免误入歧途。譬如对于净土思想来说,研究佛理的人可能因为听别人讲解,或自己偶尔悟得“众生与佛在心性上了无二致”的道理,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于是在没有丝毫实证的情况下便妄言“心外无境”,把西方极乐世界看作是比喻,认为所谓净土就是唯心净土,所谓弥陀就是自性弥陀,甚至进而否定不存在什么外在的净土,也没有外在的佛,只有内在的净土、内在的佛。或者自认为高妙地说:“当下虽是五浊恶世,可我觉得这就是寂光净土;当下虽是凡夫身,可我本心就是佛”,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只谈玄理不谈事修,不仅不以为错,还以修为高深、大彻大悟自居,甚至四处宣扬,自误误人,还自诩为法布施、普度众生!

当下社会上学禅的很多,不管是皈依弟子还是并不十分信佛的研究者,一提起佛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六祖慧能闻《金刚经》悟道的事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没有丝毫亲证,丝毫不懂得《佛说十善业道经》等经典中所说的基本佛法道理,丝毫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之“禅”的情况下,妄言佛法,主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肆无忌惮,呵佛骂祖,还自以为是出格高人,得真三昧!

对于这些类似的言语,印祖如何说呢?

在印祖看来,纵然是大彻大悟,如果是悟而未证,证而未圆证,则所谓“心外无境”之说全是凡情知解。“而今之人,稍知佛理,即自高位置,藐视古今,毫无事修亲证,即妄言所谓西方净土只是譬喻,如来修因克果之法,仅为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拔果而已。”(《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论】九)又云:“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即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嘉言录》【论】三)。可见,学佛人不能因为学了一点道理,知道“菩提本无树”的凡情知解,却不能亲证“明镜亦非台”的境界,就说什么西方净土、三界六道都是比喻,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本来无一物”的道理。这样理解就只会落入断灭见之中,修行累劫也入不了大乘佛法之门。

印祖对这帮“掠虚汉”深恶痛绝:“误谓六尘即觉,贪嗔痴即戒定慧,何须制心摄事,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嘉言录》【书一】六五)执著于自己理解的所谓道理,就废弃念佛、禅定、看话头等事修。废因弃果,曲解佛法,这样就好像是画饼充饥一样,害己又害人。要知道,虽然有济公和尚这样的修行者表面上看来不持戒律,可是济公吃了鸡肉吐出来的是活鸡,喝酒吃肉皆可以造福众生,凡夫俗子能做到吗?故而学佛人自己明明是业障凡夫,丝毫看不懂禅宗祖师所说公案的真意,却妄自猜度,甚至效法其呵佛骂祖,这样只会自甘堕落,自取恶报。印祖云:“竭诚自可转凡心。”对于佛经应当如听佛陀亲言,对于佛像应当如面见真佛,这样才能得到实益。如果肆无忌惮,妄生诽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

所以说,懂得道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事修亲证。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对于理与事的关系,印祖云:“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嘉言录》【书一】八十)为什么这么说呢?昔年释迦世尊说法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佛理说佛理,而是通过佛理让众生找到了生脱死、转凡成圣的根本途径,是让众生实修亲证的,而不是用来谈玄论道的,更不是用来博取名声地位的。如果丝毫没有事修亲证,反而妄度佛智,胡说八道,甚至断人慧命,那真是以善因种恶果啊!

所以印祖教人从来不说玄理,只劝人老实念佛,求生西方。针对当时许多人好高骛远的弊病,他认为与其空谈玄理,还不如学愚夫愚妇,一心事修,信愿持名念佛,久久自能潜通佛智,往生净土。“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嘉言录》【书一】十三)

那么禅宗是不是只谈理而废事呢?印祖解释说:“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嘉言录》【论】三)可见修行任何法门都要执理而不废事、理事同修方为正见。“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若据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地狱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而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毫厘之差,佛狱立判。”(《嘉言录》【记】十八)

那么,我们学佛人应该如何做呢?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当选择最对机的法门了脱生死,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佛说无量寿经》)

在修行法门的选择上,印祖针对末法时代人的根机,认为圣道门(参禅)是难行道,远不如净土门对众生根机。“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嘉言录》【书二】二一)难行道犹如蚂蚁上山,修行若有丝毫烦惑未尽,便不能超脱轮回;易行道如顺水扬帆,信愿行具足则高登莲邦,横超三界。

净土法门作为易行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念念入如来三昧果海,即事即理,理事圆融。“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是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嘉言录》【书二】三四)所以念佛人丝毫不用担心理事问题,但求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临终必得蒙佛接引。净土法门,不植德本,历劫难逢,这也正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的道理。

就事修而言,修净业人因为全心依赖阿弥陀佛,所以消除业障比之参禅人更快。印祖强调要精进念佛,将“死”字贴在额头上,作将死、将下地狱想。一句佛号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不令间断,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如此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了。

我们现在虽然知道了理事关系,亦依据印祖学说建立了正知正见,但是依然要时时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流于玄理研讨而不在实修上下功夫。要知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著。”(《嘉言录》重排序)慎之!慎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理事       邪见)(五明学佛网:理事       邪见)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三论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万行法师:理事结合才是中道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仁焕法师:理事圆融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持志久远、堕空邪见之恶果、学道当明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六章 理事不二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七 4 不邪见的利益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三)理事体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三)理事体用 9.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