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自觉与行佛


   日期:2011/7/15 1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贵宾、各位会员,大家好!

今天是国际佛光会创会以来第十次召开世界会员代表大会,也是第三次回到台湾佛光山举行,感谢大家从世界各地不远千里而来参加。

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弘法迈入第五十六个年头;去年出版《云水三千》时曾有人问我:什么叫云水三千?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经常在五大洲来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云飘来又飘去,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回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

这数十年来,看到佛教在台湾乃至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办的各种弘法活动,也都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参于,这真是值得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感于这么多年来,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始终停顿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阶段,不免想到过去佛教之所以衰微、没有力量,就是因为佛教徒没有在生活中落实佛法。例如,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要我们有般若,多少佛教徒是真正的明理、有智能?身为佛教徒而没有佛法,佛教怎么不衰微呢?

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层次,最近我提倡「行佛」运动,并且订定今年为佛光会的「行佛年」,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确实实践佛法。例如佛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要我们忍辱,则不可瞋心怒骂;佛要我们广结善缘,则不可以自私自利……。唯有大家真正落实「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在二六时中,不管行住坐卧都能自动自发、自觉自悟的「行佛所行」,如此自己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人间。所以今年的大会我以「自觉与行佛」为主题,提出四点意见,希望做为大家未来努力的目标。

第一、用自觉心升华自我

人,从小就有父母来教育我们;及长入学,必须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走出家庭、学校,则有社会教育。在很多的教育当中,以「自觉」的教育最为重要。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自觉心」是修学佛法的一个重点,当初佛陀所说的教法,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悟入「觉」的境界,导引有情悟入佛的知见,而与佛平等;就是佛陀自己本身也是因「自觉」而成道。佛陀因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自觉),而又本著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所以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佛陀以他自己名号的意义,就是要我们效法他,学佛要靠自己觉悟;一个人能够「自觉」,继而「觉他」,才能成就「觉行圆满」的功德。

自觉的教育,考之于西方社会,他们从小就训练学生要懂得自己思考、懂得发掘问题、懂得解决问题。老师平时只是启发、引导学生找资料、写报告,甚至课堂上也由学生自己讲说,而不是由老师讲给学生听,让老师来帮学生读书。反之,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一直为人所垢病的,就是受囿于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都是由老师单方面的上对下传授,这是一种框框,让学生失去自我教育的本能。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我反省,而不是只想依赖别人;平时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而能找到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成功。

佛教的自我教育,诸如忏悔、认错、反省、禅思、自我观照等。佛教的教育有时用闻思修来受教,有时用参访来受教,有时用冥思来受教,有时用悟性来受教。甚至,有时候一个人自己学不来、读不来,如果你发心教人,所谓教学相长,反而能教得会,这就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凡事要反求诸己。禅宗有一则公案,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不堪跋山涉水之疲困,几次三番闹著要回去。道谦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道谦非常自然地说:「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意思是说,你要自己解决问题,才能一起上路。

人要靠自己自知、自觉、自悟,才能成功,别人的帮助终究有限。因为别人吃饭,我不能当饱;别人走路,我不能到达目标;自己有病了,别人更不能替我痛苦;身体疲倦了,别人也不能替我休息。开悟证果,修行成道,尤其要靠自己来,如赵州禅师说:「像小便这么简单的事,还得我自己去做,何况成佛的大事,别人岂能代替得了?」所以凡事自我要求,一切从自我出发,才有成功的一天。

「自觉」的重要,在《宗镜录》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开,分明照境,验象真体,终不摸其尾牙。」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于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道时,对人间发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佛性!」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但由于凡夫一念不觉,因此长沦生死。学佛,就是要开发自性,要觉悟自性。

「觉」有发现、察觉的功能,和发明不一样。发明是透过创新,研究出一种新的东西;而发现则是就本有的东西加以察觉。如举世熟悉的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地心引力」,这就是一种「察觉」的功能,因为即使牛顿不发现,地心引力依然存在。甚至当初佛陀证悟成道,他也只是发觉了「缘起」的真理,而非创新,所以《杂阿含经》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但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因为牛顿比一般人更有敏锐的观察力,以佛法来说,就是他的「觉性」比一般人高出许多。觉性的高低对一个人智能的开发影响很深。佛法非常重视对有情众生之觉性的开发,有了觉性才能开发智能,才能看出和体验出解脱之道。

在佛教的「十法界」中,「四圣」之一的「缘觉」,他是「无师自悟」而「不由他觉」;缘觉因为出于没有佛陀出世,或者没有佛法的时代,他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因此称为缘觉。乃至佛陀的弟子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一样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

因为大迦叶尊者的觉性高,所以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与会百万人天大众皆面面相觑,无法会意,唯有迦叶尊者当下灵犀相应,破颜而笑,于是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也因此在「拈花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讲究「觉悟」,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有一次香严智闲因为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问他:「父母未生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智闲懵然不知应对,他请师兄为他道一句,沩山禅师说:「我说了,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不禁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于是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以后要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智闲拜辞沩山禅师,来到南阳慧忠国师住过的遗址禁足潜修。有一天,在割除杂草时,无意中瓦砾击中石子,发出响声,他廓然顿悟,说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当初如果沩山禅师一语道破,何来智闲的廓然顿悟呢?所以六祖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自己,不管修学什么,都是别人的。此即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流出,才是本性。」

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训诫、社会大众的帮助、长官的提携、朋友的勉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自觉」。如果自己不能自觉,光是依靠别人,就如自己的身体,血管里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发的营养,对增进健康有最大的功效与帮助;如果靠打针、注射营养剂,总是外来的,利益有限。所以平常我们说「皈依三宝」,其实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是为了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人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因为一念不觉,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来面目,所以沉沦苦海。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一切,不能依靠别人完成,唯有自觉,才能达成目标。

「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何谓菩萨?《大智度论》卷四说:「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如果将这一份功德再行提升,再行圆满,就是成佛的境界。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从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中来,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时常以觉性的启发来面对当前的生活,以恒常觉性的圆满来成就佛道。所以,菩提心、菩萨道基本上是在说明,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条觉悟之路。

要开发自己的觉性其实并不是难事,可以说只要留心,处处都是觉悟的表现。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都是自觉的功夫。宋朝大慧普觉禅师更说:「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一个人一旦发觉自己有了过失,必须要有「自觉心」来自我改造。如梁启超说:「今日之我不惜与昨日之我宣战。」儒家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改造之言;佛教里的沙门生活规范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能时时自觉而拥有戒定慧的武器,当然就能降伏贪瞋痴。所以,懂得自觉、自悟,才能自我进步。

自觉是一条趋向自我解脱的道路,自己一句「我会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比别人的千言万语教导我,还要管用;反之,如果自己不求觉悟,光靠别人,就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又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相而求,终是离道愈远;唯有自觉,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天真佛,才能发掘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希望今后所有佛光会员大众,大家都能用自觉心来升华自我,平时要发心听经闻法,要自我思想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进而「解行并重」的精进修行,透过「修所成慧」的实修来体证自我的觉悟,如此才能圆满自己。  

第二、用本土化发展佛教

随著时代进步,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正朝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地球村」的时代已俨然成形。然而在此同时,「本土化」的议题却从来不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消失过,最近台湾的政治圈便对此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其实,在佛教里,天堂也分三十三天,也有三界之别,所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甚至佛的国土也有东方与西方之不同。在现实人生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种族的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各种不同当中,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不但国土不容侵略,文化更不希望被征服。

记得过去我在世界各地云游弘法,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会后有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跟我说:「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华文化来压迫美国人,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象是来征服美国文化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只是为了奉献、服务,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许不同的存在,就如东方琉璃净土有琉璃净土的特色,西方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的殊胜,甚至山林佛教有山林佛教的风格,人间佛教有人间佛教的性向。能够「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世界才会多彩多姿。

回想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土,印度比丘到中国来大多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建寺庙的责任则让给中国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现在的中国佛教。假如当时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人,不融入当地的文化,不培养当地的弟子,哪里会有现在中国佛教的特色呢?甚至当初达摩祖师东来,将大法传给慧可,为什么?只为了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传给心平法师继承,心平法师是台湾人,这也是本土化的落实。

所谓「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土化是奉献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决的。例如,过去我看一般华人在美国参加国庆日游行时,虽然他们都已移民美国,取得美国公民的身分,但是他们的心中并未认定美国是他们的国家,所谓「人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我就鼓励佛光会员在游行时,高喊口号「我是美国人」,因为我们来到别人的国家,既然身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就不希望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做人家的「国中之国」。

当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把立场互换,自然也不希望在中国里还有「美利坚合众国」,或是「大日本帝国」的存在。所以现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当地,不能老是在别人的国家里还要「国中有国」地发展自己。

因此,对于过去华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是传教,都要强调「发扬中华文化」,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欧洲有欧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用中华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和交流,不要用我们的文化去侵略别人的文化。所以每个国家、种族,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后的佛教,大家来自于世界各地,也一定要发扬本土化。

佛教的传播,虽然其根本教义是不容改变的,甚至戒律也有它的坚持,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日本、韩国,就是北传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锡兰、泰国,即成南传佛教;传到新疆、西藏、蒙古,就是藏传佛教。这是因为气候、地理、风俗、民情不同,所以要随顺世间。如同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经对我说:「如果你生长在西方,可能会当神父;如果我生长在东方,也可能会去作和尚。」这也是受到当地的地理、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影响所致,就如出产木材之地,人民使用的桌椅等家俱,必定大都是木制的;出产石头之地,则多数是石材用物。此乃「就地取材」,是受环境影响的关系,不是好或不好的问题。

现在讲到用「本土化」来发展佛教,因为佛教不是用来做为一个国家侵略他人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体共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所以佛光会奉行人间佛教,只要在人间,都要发展当地的佛教。就等于美国有五十一州,除了有中央法制外,另外各州有各州的州法;中国三十六行省,也有自治区、特区、少数民族区。因此我们传播佛教的人,传承期要尽量发心落实本土,在很多的不同中,如米穀果蔬都有不同的品种,让佛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除了根本教义不变以外,都应该随顺当地风俗民情的需要,容许和歌颂他们的存在。

今年(二○○四)三月,国际佛光会与大陆佛教界携手合办的「海峡两岸以及中华佛教音乐展演会」,由两岸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八大名寺百余位僧人在台湾国父纪念馆、美国洛杉矶柯达剧院、加拿大英女皇剧院联合演出佛教梵呗,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一起各有梵音嘹亮,才更加美妙。

也就是说,佛教虽有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等不同,彼此各有特色。特色不要改变;甚至各自的语言、唱腔不同,服装颜色也不同。尽管不同,但是在同一个佛教下发展,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扩大,才能更发展。

有监于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约堡杉腾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时,我曾在会中提出「四化」的主张,即:「佛法人间化」、「生活书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谓「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会的会员,在世界共创的数百间寺院道场与弘法事业,不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财;然而佛光人有一心愿,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间,将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当时我告诉大家,假如现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别院,西来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华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其它的各个地方都是由当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现在把佛教发展到这个程度,那将是一个怎么样的盛况呢?

所以我希望从现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间,让我们辅导当地本土的出家人来负责本土的道场,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学院受教育的学生,各国弟子都有,未来希望更扩大种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为佛光人,将来组织寺院,发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传于三千世界。我想,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实践。 

第三、用新事业增广净财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衣食住行不但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即使成了觉行圆满的佛陀,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聚财营生,可以拥有正当的资用生活,甚至可以荣华富贵。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佛教所谓的「正业」,是指正当的职业;「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而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举凡不会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都可以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一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来要求在家信众。譬如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谈到夫妻,则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都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苦空无常。这种度化的方式可以说完全悖离人性,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一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

其实,过去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但是根据《阿弥陀经》之说,极乐世界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另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所有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可以说极尽庄严堂皇,富贵无比。

不过,长久以来有一点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许多佛教徒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净土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愿未来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为修行,以贫穷为有道,在此理念之下,也使得佛教的传播受到很多的障碍。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在欧洲各国参观博物馆,看到天主教的教堂都是金碧辉煌,他们讲究富有,极力发展事业。反观三、四十年前的台湾,举凡教堂、银行都建在十字路口、三角窗、大街小巷的出入口等精华地段;但是如果你要到某一间寺院访问,只要走到无路的陋巷,环境卫生最差的地方,寺院道场就到了。

事实上,人间化的佛教,主张今生就可以拥有无限的福乐财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钱财、不可以享乐;佛教要我们获得净财越多越好,享受禅悦越妙越好。即使世间上的福乐财富有限,我们也可以体会佛法里的法喜,探索信仰里的财富,享受心里的世界,拥有全面的人间,这才是建设真正福乐财富的人间。

再说,佛教最初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之所以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佛教能重视资生利众的事业,正确解决民生的问题。佛教寺院不仅是传法、办道的地方,往往是结合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的文化中心,并与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甚至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堂宇宏美;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迭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佛教虽然主张淡泊物质,反对过分耽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的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是世间还是要藉物质来表达庄严。一个寺庙里,大雄宝殿的巍峨堂皇,往往能行不言之教化;佛像的雕绘严丽,总是能令人生起景仰向道之心。西方极乐世界也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众生皆欣然往生其国。

因此,佛教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的〈草堂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庇荫天下寒士俱欢颜。」佛教虽然主张出家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鉢」、「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对广大的佛教徒要给予新的求生观念。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个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没有钱财,否则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即使是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也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佛教不排斥钱财,只要是来路明白、用途正当的「净财」、「善财」、「圣财」,都是佛教所容许的。

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并且过著妻子儿女的伦常生活,这是佛法所允许的。如《维摩经》里,维摩居士在世间奉行佛道,他和世俗的人一样,开商店、做生意、种田耕地、赚钱营生,但是金银财宝在他手中,一点也没有妨碍,他身带金钱,到各种不同的场所随缘度化众生,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净化的人间净土。

在佛教教团中,本来就包括僧信二众,维摩居士以在家优婆塞的身分经营事业,获取利益,这是说明治生事业与佛法并不相违背,因为有充分的经济能力,才有办法推动佛教的*轮。

我们看现在的社会,集团有集团的事业,个人也有个人的跨国公司,甚至党派有党产、教会有教产,这就是企业化。企业化不是只为赚钱,要有组织、任用人才、为人服务、拓展管理方法。佛教徒为了光大佛法,远绍如来家业,常有一句话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特别注重信徒现生的幸福安乐。因此佛光山一向本著「非佛不做」的原则,发展文化、教育、慈善等佛化事业。因为我们认为,虽然过去的佛教重视道业、学业,不重视事业,但是山林比丘可以透过闭关修行,用道业的成就来受人供养;人间比丘则应该透过说法著作,用宣扬来教化、推广佛教。

除此之外,佛教还需要有在家信众从事佛光事业,例如设立滴水坊、文物流通处、素食馆、交通旅游、顾问公司等,借以发展结缘的事业,提升服务的质量。或是开办工厂、农场、电力公司、自来水厂、百货公司、大饭店等民生所需的事业,以及保险、报纸、电台、电视台,乃至安养院、育幼院、儿童之家、幼稚园、托儿所等。甚至将来佛教有办法,也可以发展计算机、网络,让全球共享佛法与信息。

另外,过去寺院培养山林,给人休憩,现在佛教也可以发展园林观光之无烟囱工业。现在的时代,「受益者付费」的观念已经普受社会人士所认同,一般参观博物馆、风景名胜等都要付费买门票,这在全世界早已成为惯例。未来佛教设立的文物陈列馆、园林景观也可以酌收维护费,只是信徒如果是到寺院礼佛参拜则不可以收费,因为信徒自然会添油香,两者要有所分别,这个问题目前在大陆、韩国、日本等地,都有检讨的必要。

现在佛教办学校、医院,也如过去的寺院收租一样。过去寺院都是用田产、房屋来收取租金,现在也可以开设大旅社、会议室,一样可以收租金。甚至可以开银行,为信徒贷款,如过去寺院也开设当铺,并非没有先例。

在古代经济活动尚未发达之际,寺院经常以暂时闲置的善款、余粮来帮助信徒周转、救急,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宋代的「长生库」、元代的「解典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磨坊、碾米坊、当舖、旅店、制砚、制墨、纺织、印刷、药局、义塾、书院、养老、济贫、赈饥、慈幼、医疗、漏泽园(公墓)、义塚、浴室、道路桥梁维修等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

经济是民生命脉之所系,佛教的经济来源,在过去印度佛陀时代提倡供养制度,传到中国以后,历代禅门提倡农林生产,到了近代太虚大师又再提倡工禅合一,现在则有基金制度;未来,以原始佛教的供养制度,结合农禅、工禅生产而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经济制度,例如:果菜园林、房租田佃、生产事业、佛书出版、书画流通、佛像法物、法会油香、经忏佛事、餐饮素食、推广社教、弘法赞助、参观门票、慈善服务、安单静养、互助标会、护法委员等,则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能。是以佛教应该重新估定经济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未来,希望佛光会员都能发心从事佛教的新事业来增广净财,藉此建设庄严堂皇的人间净土,这才符合人间佛教的思想。 

第四、用大愿力行佛所行

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

在社会上,一个人将来的事业成就有多大,就看他童年的志愿如何?在佛教里,一个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愿力大小。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佛菩萨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载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宏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监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

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因此我们每日要不断发愿,把发愿当成是一种修行的功课。例如:我愿意孝顺父母,和睦邻里;我愿意奉献自己,造福社会;我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众;我愿意促进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乃至我愿意当一座桥,让大众通行;我愿意是一棵大树,供人乘凉;我愿意是一滴小水滴,滋润众生;我愿意当大地,乘载一切众生;我愿意如日月,给人光明;我愿意如和风,吹拂人心开意解。甚至我愿意从善如流,我愿意与人为善,我愿意如花朵般给人欢喜,我愿意如山水般给人欣赏,我愿意如甘泉般解人饥渴……。

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发愿也如读书,要不断升级,刚开始只发小小的愿不妨,但渐渐的要发大愿,要让愿力不断升华。例如,我发愿在这一生中,能诵多少经,能念多少佛,能为众生做多少善事,能传播佛法度多少众生;我发愿一生做道场的护法,做众生的马牛,做家庭的保母,做社会的明灯。能够发愿「行佛」,确实「行佛所行」,更是了不起。

谈到「行佛」,曹仲植先生是台湾「生命线」的创始人,她的夫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四十年前,她在「普门精舍」皈依佛教,对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极为推崇,所以她时常鼓励曹居士亲近佛教,听经闻法。向来没有信仰的曹居士原本十分为难,但由于深爱太太,也就勉强陪她出入佛教寺院。

有一次法会结束,曹夫人拉著先生的手,走到我面前,说道:「师父!请您度我的先生信仰佛教,教他拜佛。」

只见曹居士一脸尴尬的表情,我连忙打圆场道:「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

曹居士一听,高兴极了,此后逢人便说:「星云大师讲的,我不必拜佛,我是行佛的。」

此后,曹居士从事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不遗余力,例如他创办台湾「生命线」,援助无依无助的人走向光明之路;成立曹氏基金会奖助清寒学生,捐助残障人士轮椅数十万部;每年灾害,捐助千百万元赈灾。此外,对于佛光山、美国西来寺、法国巴黎道场的建寺工作及国际佛光会的弘法活动,他也发心资助;在印度、锡兰等佛教圣地,他设中、英、梵文铜牌,介绍佛教史迹。

当别人赞美他善名远播时,他总是说:「念经不如听经,听经不如讲经,讲经不如实践。我只是『行佛』而已。」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践奉行。平时我们称呼学佛的人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说、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学佛」而已。

在佛教的经典里,每部经都是以「如是我闻」为开头,最后则以「信受奉行」作为结束;能够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弟子应以「行佛」为修持的标准,例如:

1.慈悲喜舍是行佛  9.惭愧感恩是行佛

2.救苦救难是行佛  10.吃亏委屈是行佛

3.奉献服务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4.义行仁道是行佛  12.四不坏信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13.与时俱进是行佛

6.生活密行是行佛  14.胸怀法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  15.同体共生是行佛

8.与人为善是行佛  16.佛化人间是行佛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陀是已经证悟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修证的佛陀;佛陀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众生是「所作未办,流转生死」。因此,如果我们能「行佛所行」、「学佛所学」,则必定可以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只修学佛法,需要「解行并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练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上没有实证的功夫,所谓慧解也只是知识,和研究哲学差不多,不能获得宗教里的真正利益。学佛的人,必须「解行并重」,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觉;透过行佛,才能觉他。我们既然信佛,又再发心修持,就要在生活里每日受用佛法。例如嘴边常挂著赞美别人的言词,就是奉行佛法言语布施;常体会出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会悟出众生原是一体不可分的;勤劳服务,看起来是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的;感恩恭敬,看起来是对人的,其实是自己受益的。

中国自明清以来,佛教大德们都非常理解佛法,谈玄说妙,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遗憾的是大都没有实证的功夫。一个对于宗教没有实际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不会走样。比方说,念佛,你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吗?参禅,你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际吗?礼拜,你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吗?诵经,你对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吗?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外,你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耐,能不生退心吗?你对芸芸众生能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吗?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贪念;在气愤之时,能去除瞋心吗?可以说多少会讲佛法的人,自己就是不能实践佛法。所谓「说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由此愈发突显「自觉」与「行佛」的重要。

自觉是自我开发,觉他是行佛之行;能够「自觉」与「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时时与佛同在。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这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乐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国家怎能不富强康乐呢?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