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三)


   日期:2011/7/12 21: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三)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给大家讲《菩萨宝鬘论》。
  
  
不作面谀不喜新,恒时沉着稳重行。
  
  我们想要慈悲众生,利益众生,就要和他们搞好关系。但是互相之间也要保持距离,保持清净。无论在何处,在单位还是在道场,一般的情况下不要当面恭维,不要走得太近,也不要相处得太密切,要保持稳重。就像上师如意宝讲的一样:“不扰乱他人的心,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否则,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前几天我们学习《三十忠告论》,龙钦巴大士也说过,修行人互相之间要团结,但也要保持距离。
  
  尤其是我们皈依同一个上师,在同一个道场或坛城共修,都是金刚兄弟姐妹。彼此应该平等对待,不能有分别,不能成为恶友。可有的人不是这样的,而是刚开始很亲热,走得很近,但没过多久就变了。所以作为修行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适度,做到不远不近。我们互相之间都是善友、道友,不能有其它的关系,不能互相利用,更不能互相伤害。
  
  金刚是坚固不坏、不动摇、清净的意思。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不能有变化,也不能有破坏,否则就不是金刚道友了,就不适合到道场共修了。我们要团结,要互相帮助,但一般的情况下要保持距离。
  
  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佛学院,有些人有这样的习性:刚开始关系特别好,吃、穿、住都在一起,不分彼此,相处很融洽。但没过几天、几个月、几年,就出问题了,互相说一些是非或互相伤害,有些人太容易这样了。还有一种人,和什么人都合不来,这也是错误,也不好。
  
  即使大家关系很和睦,相处得很好,也要保持适度,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长久。我们有一句俗语:“一天的人应该是一生的人。”有的人还行,没有太多的事,但是有的人就差一些,今天高兴,明天不高兴;今天很热情,明天又很冷漠。不能这样,要处处保持稳重,不动摇自己的决心,也不扰乱他人的心。
  
  
断除欺凌其他众,虔诚恭敬而安住。
  
  “断除欺凌其他众”,无论在哪里,当自己有一点点功劳或者成就的时候,不能去欺负和凌辱他人。“虔诚恭敬而安住”,互相尊重,虔诚恭敬,这是礼貌!不只是修行人,做人也应该这样。
  
  我们现在修行了,修的是大乘佛法,尤其是修大圆满法,更应该这样做。大乘佛法里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你恭敬他们,对他们有礼貌是应该的。自己是不是大乘行者,就看有没有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父母。若是你真有这样的正见或智慧,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礼貌。若是你真能将一切众生观为男女本尊,自然就有恭敬和礼貌了。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清净圆满的,这才叫大圆满。若是能发自内心地恭敬他人,礼貌地与他人相处,这个力量不可思议。因为只有诚心,才能感化人心。我们学佛就是要提高境界,提高认识。
  
  虽然现在到处都在提倡要恭敬他人,要对人有礼貌。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认知、智慧和信念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也是表面上的、假的。很多时候,很多机构为了礼仪还要去培训员工。但是培训出来、装出来的恭敬和礼貌没有多大的力量,感动不了他人,也感化不了人心。若想真的做到人人恭敬他人,对他人有礼貌,就要学习佛法,学修大乘佛法。
  
  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要考虑对方,考虑他人,要换位思考,任何时候都要奉献、付出。”处处都有这样的教育和培训,都想用这种方式达到目的。说实话,这都是徒劳无益的,不可能做到。要想真正做到这些,首先要破除我执,证悟无我,知道“我”不是真有、实有的,而是如幻如梦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无私地奉献与付出,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恭敬与礼貌。
  
  对现在的社会来说,大乘佛法的教育和理念非常重要。有的人说佛法是迷信,然后用其他的方式去教育、培训人们。其实越这样做,人越虚伪,越达不到目的。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应该有佛法的教育和培训,这样人就不一样了。
  
  这次我们举办了首届“点亮心灯”夏令营活动,第一天开幕的时候,我接触过孩子们,他们当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今天早上,他们去我那里,轮流讲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尽管没有几天的时间,孩子们对佛法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对佛理只有一点点的认知,但是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说明了人是可以教育的。
  
  有佛法这种理念和教育,人自然就会转变,家庭自然就会和睦,社会自然就会和谐,世界自然就会和平,我们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灾难自然就会消失。所以世界需要佛法,社会需要佛法,人类需要佛法,人人需要佛法。佛讲的每句话,句句都是真理。若是你去接触,去研究,去了解,谁都无法驳斥。现在很多人都是以盲引盲,糊里糊涂,不去了解佛法,接触佛法,对佛法也没有认识,就说佛法是迷信。不能这样。
  
  
为他传授教言时,当具利他大悲心。
  
  这点很重要啊!如果没有利他心、大悲心,很难度化众生。不是你懂得了一些理论就可以讲经说法、利益众生的。我们在喇荣考堪布,最基本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个有学识,精通五明;第二个有清净的戒律;第三个有摄受弟子的能力。
  
  你仅仅有清净的戒律和学识也不行,还要有摄受弟子的能力。什么是摄受弟子的能力?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这样才能感化人心。这个世界上有学识的人有很多,可懂得再多也没有用,度化不了众生。
  
  度化众生要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其一,精通佛理。如果不精通佛理,不精通显密,不精通九乘次第,怎么教导别人,引导别人呢?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定要分清楚,不同的根器应该有不同的教导。佛祖当时给众生讲的就是相应法,若是法和相续不相应,就无法利益众生。其二,要有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两种心,度化不了众生。“当具利他大悲心”,大慈悲心就是平等、无伪的慈悲心,菩提心就是愿、行菩提心。
  
  所以大家不要着急去度化众生,你好好地学,好好地修,机缘成熟了,不想度化众生都不行,躲都躲不开。这种机缘和福报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现在想静修一段时间,想休息一段时间都不行,机缘一个接着一个。即使回到山上了,回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也躲不开,整天忙得不得了,哪怕静下心来修行或者休息一个小时都困难。所以我想,既然有这样的机缘,就尽量了缘,把所有的缘都了了。若是缘没有了,或许能轻松一段时间。不患得患失,一切随缘而做,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也不会有太多的烦恼。虽然身体累,但是心不累,也就没什么压力和烦恼。
  
  如果现在还没有度化众生的机缘,或者没有到山上、到道场修行的机缘,也是自己的修行不够,福报不够,所以要好好修行,尽量增加自己的福报,了缘还债。到时候这些恶缘、逆缘自然就会离开,助缘自然就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我非常希望你们都能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但这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发清净的心,发清净的愿。这是力量啊!发心到位了,愿力到位了,自然就能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了。
  
  以前我的一些同学,有学识,有智慧,学东西快,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辩经滔滔不绝、出口成章,非常了不起。有的同学却不是这样,学习很吃力,辩经时的表现也不是很突出,很多时候都是失败者。但是最后的结果却相反。尽管前者有能力,但是却没有太好的机缘和弘法利生的事业。而后者非常了不起,弘法的助缘非常殊胜,利生的事业更兴盛、更广大。到社会上,到众生身边,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与信任,大家都愿意追随他,依止他。正如一句话所言:“世间人的千言万语,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话。”发清净的心,发清净的愿,这个力量真的不可思议!
  
  学佛修行,年纪大不是问题,没有学问也不是问题,主要是看你有没有清净的发心和愿力。若是有,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度化众生;若是没有,即使再聪明、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度化不了众生。所以,如果大家真这样着急帮助或利益众生,就要发清净心,破除我执,在相续中建立真正利他之心,就是这里讲的“当具利他大悲心”。
  
  
不得诽谤诸正法,何法起信当求彼。
  
  现在有的人就是爱造业,总是说长道短,说这个是正法,那个是邪法。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呢?这样判断,说是非,容易犯戒、犯舍法罪,这个罪过非常可怕。犯了五无间罪和舍法罪,即使念佛再精进、再如法,也不能往生。现在大家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要远离两种障碍,具足四种条件。需要远离的两种障碍是五无间罪和舍法罪。你们现在闻到佛法了,懂得佛理了,不要再去犯这些错误。在内地,犯这些错误的人非常多。不知道什么叫邪法,什么叫正法,不精通佛理,不精通显密,就没有资格说这些。因为你没有分别、判断的能力。
  
  显宗、密宗,小乘、大乘,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共同之处。小乘分声闻和缘觉,大乘分显宗和密宗,显宗分中观和唯识,密宗分内密和外密,外密分事部、行部、瑜伽部。九乘次第都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修行,不同的结果。这些你精通吗?有些人学得比较杂,在网络上看这看那,没有系统地学,也没有按次第学修,所以根本不了解这些。
  
  其实佛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佛法不是固定的、死板的,而是活的。不同的层次里有不同的了义和不了义。九乘次第,比如说小乘里的声闻乘有它的了义和不了义,缘觉乘也有它的了义和不了义。菩萨乘、波罗蜜乘也有各自的了义和不了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它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不知道这些,就不要轻易地评价或者判断,否则容易犯舍法罪。
  
  按显宗来说,五无间罪和舍法罪都是定业,根本无法清净,即使忏悔了也无法清净。但是我们现在很幸运,遇到了金刚萨垛除障法。在金刚萨垛除障法面前,在咒语之王百字明面前,没有定业,一切恶业都能消除。
  
  以后,我们不要说这些。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管是人还是法,要不赞不谤,不要去接触,也不要去修习,这样就不会造业。这是我们做人的标准,也是修行的标准。我们要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但也不要到处去学修或者礼拜,这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行持十种法行已,不分昼夜而精进。
  
  “十种法行”就是精进。
  
  第一,抄经文,写心得,再有能力,就做论文;
  
  第二,在有能力、有机缘的情况下,处处供养自己的身口意,做法供养、力供养、财供养;
  
  第三,处处做法布施、力布施、财布施;
  
  第四,如果有机缘,有福报,认真听闻佛法;
  
  第五,行持佛法,受持戒律;
  
  第六,翻阅经文,翻阅论文;
  
  第七,在有机缘、有能力的情况下讲经说法;
  
  第八,读诵经文,念诵仪轨;
  
  第九,处处思维佛法;
  
  第十,修持佛法。
  
  “不分昼夜而精进”,就是处处做善事,种善根,结善缘,不懈怠、不放逸、不散乱。我们现在一到晚上就困得不得了,懈怠懒惰,不能这样。即使再微小的善根也不能轻视,不能放过;即使再微小的恶业也不能造作,不能行持。一点一滴地从小处做起,精进修行。
  
  我们有一种说法:“小善根阿克不修,大善根阿克又修不了。到临终的时候,阿克没有修法,两手空空地面对来世,这个时候后悔莫及。”“阿克”是对出家人的一种称呼。
  
  你们现在也是,小的善根不愿意做,大的善根做不了,到临终的时候就没有善根,没有修行了。我们不能这样,应该“不分昼夜而精进”。吃饭的时候,把上师三宝观想在喉间,把所有的饮食都供养给他们;走路的时候,把上师三宝观想在右肩,这样走路相当于绕佛;安坐的时候,把上师三宝观想在头顶,作为所依的对境;睡觉的时候,把上师三宝观想在心间,作为增长智慧的对境。这样精进修行,处处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处处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自然就能成就,就能圆满了。
  
  我们是不是真心想学佛,真心想成就啊?若是真心的,就老实点,不要再虚伪。若是不老实,修行不如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不如法而修行,佛法、正法也会成为堕落恶趣的因,没有必要这样。
  
  我为什么这样严格地要求大家,是怕大家造业。你到山上,到寺院,到这样一个清净的道场学修,不能造业,否则就不要来了。在城市、在家里造业虽然也有罪过,但不会有这么大的罪过。既然来了,就要如理如法地做,你实在忍受不了这里的环境和条件,不能遵守这里的戒律和规矩,就抓紧时间离开。因果是不虚的,不然将来要感受极大的痛苦啊!
  
  一方面我非常随喜大家能够跋山涉水、不顾一切地到这里来学法修行;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你们在这里能够更加如法、精进地修行。这样对你们有极大的帮助和利益。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