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讲记(二)


   日期:2011/7/12 1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萨宝鬘论》讲记(二)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菩萨宝鬘论》。这部论典虽然词句不是很复杂,但含义却非常深,特别能对治我们的毛病,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经文里的窍诀非常分散,很难掌握,我们要用短短的几天时间,学习那些比较长的经论也不太容易,修习起来也非常困难,而这些比较短的论很容易学修。大德高僧们从经典和论典中挑选出最最精华的部分,做成这样的论,非常殊胜,对我们非常有益。论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内容都是一针见血,非常有针对性,都是给我们的窍诀,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
  
  当离侍奉及利养,恒时断求声誉禄。  
  明了知足少贪欲,已知恩德且报恩。
  
  “当离侍奉及利养”,应当远离这些侍奉及利养。远离这些的目的:第一、消业、还债。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多大福报,还让他人来伺候或奉养,这是造业,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有的人很得意,觉得自己很有本事:“我在家里什么也不用做,都是别人做。”你占别人的便宜,让别人伺候,这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我们都知道因果不虚的道理,你这样做,将来要加倍地偿还。今天他给你做一顿饭,将来你要给他做一百顿!其实为他人付出是给自己消业、还债,应该抢着做,心甘情愿地做。但现在人都不愿意做家务,有些人勉强做,心里还觉得很委屈。很多烦恼、痛苦都是从这里来的。
  
  其实这就是不明理。我们若是不学佛,不懂这个道理,就永远改变不了这种状态,摆脱不了这些烦恼、痛苦。你就是这种缘分,不做也不行。既然这样,你就心甘情愿地做!当成还债和消业,多好啊!能消除往昔的恶业,还能给自己积累福德,这是个机会啊!不能总让别人伺候你,不能总想占别人的便宜。
  
  因果是不虚的,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暂时好像很得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用做,我现在什么都有了。”这也是一种障碍——进步的障碍,改变的障碍,成就的障碍。因为条件太好、太舒适了,就想不起来修行,精进不起来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有的人觉得委屈,心里不平衡:“所有的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做,我伺候他们,他们什么都不干……”错了!其实这是对境,是福田,是种善根的机会,应该无怨无悔地做。若是心里有怨恨,还是还不了债、积不了福,还是欠债。“孩子们都成家了,还经常回来吃饭,还要给他们做。”没办法,你的债没有还完,他们还要回来,你还要伺候他们。这是个人的业和债,是业没有消,债没有还。众生都是被业力缠缚的,都不是心甘情愿的。这些儿女也一样,如果有福报,他们也不愿意依靠老人;这些老人也一样,也不希望这样没完没了地付出。都是业力牵引,再怎么不愿意,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若是你懂得了,深信了佛讲的因果等道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也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了。如是因,如是果,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自己制造的。我们的相续就像一块田地,无始劫以来到现在种下了各种各样或善或恶的种子,因缘和合的时候都会发芽、结果。这些因都是自己种的,将来这些果都要成熟在自己的相续中。这叫自作自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善果善,因恶果恶,丝毫不爽。我们要懂得这些,深信这些!然后在家里、在单位,多付出,多奉献。
  
  第二、给自己多种善根,多积福德。不要执着这些侍奉及利养,更不要攀缘,一切随缘。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每个人的因缘、果报不同,众生有共业,也有个业。都投生为人了,这是一种共业;都投生在一个国家了,是一种共业;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相聚,这也是共业。个业是自己单独所感受的、遭遇的。
  
  他人这些好的机缘、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我们应该随喜,不应该嫉妒。怎么随喜呢?就是向他们学习,从内心里以他们为榜样,这就是随喜的真实意义。我们有时候却不这样。看见他人什么都很顺利,而且能令上师、道友生起欢喜心,心里就想:“上师和道友怎么喜欢他,不喜欢我呢?”于是又生烦恼了。众生因缘不同,如果你不能让上师、道友生起欢喜心,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业障,是福报不够,要怨就怨自己。
  
  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和我的同修都在喇荣学习,都是法王的弟子,但是现在有些同修留在学院弘法利生,非常方便;而我到这个地方,弘法非常艰难。可我心里没有想过别的,只认为是自己以前发心不够,福报不够,没有发过殊胜的愿,要怨就怨自己吧!我现在每天都在念发愿文,发心、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将来任何时候都能成为上师最初、最亲的弟子,成为最能帮上师弘法的弟子。无论他老人家化现在哪里,希望自己都能成为第一个陪伴他、帮助他的人。我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这样。我们也要发这样的心,发这样的愿!
  
  自己没能有好的机缘,就是自己的福报不够,不能嫉妒、怨恨他人,应该向他人学习!我到喇荣的时候,上师如意宝的好多弟子都已经成为堪布了,已经在讲经说法了。这是多大的愿力和福报啊!于是我发心:将来不能再让自己与他人有时间或机缘上的差别了,即使有,也要赶到最前面。
  
  “恒时断除声誉禄”,没有开悟、证悟之前,做什么都是造业,如果有地位、有名声了,造业会更狠。我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要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也不要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不堕落二边,要出生在中等的家庭,然后能出家,能修行。我们这些出家人每天都在念这样的愿文。为什么呢?因为若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很难出家,很难精进修行。
  
  在你们这些人当中,也有有权、有地位的,但他们都只是在表面上学修,其实差得很远。他们虽然也想学想修,但始终放不下世间的琐事。所以没有看破放下之前,这些远扬的名声、显赫的地位都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也是造业最好的机会和助缘。所以要恒时断除追求名声与地位的行为,实实在在地修行,这样才能解脱。
  
  有再大的名声和地位,都无法解决心灵上的问题。烦恼、痛苦照样有,而且会更多、更大。我现在看到一些明星或者官员时,心里不但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且还会产生一种悲悯之心。这些人真的可怜啊!为了暂时的一点利益、名声或地位,把自己束缚起来,捆得那么紧;把自己关在笼子里,关得那么严。
  
  作为修行人,不能求这些世间的福报,到时候了这些自然而然就有。这些福报不是求来的,不求才能得到。欲望越大,失望越大;期望越高,绝望越大。舍得,是舍下心灵上的贪欲与贪念,才能得到世出世间的一切福报、功德与利益。
  
  “明了知足少贪欲”,就是要知足少欲。没有欲望,就没有失望;欲望越小,失望越少。所以我总讲“知足常乐”。其实人若是知足了,当下就在快乐之中,若是认识不到,就叫不知足。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条件好了,和以前比是天壤之别。但是却没有感到快乐,就是因为不知足。
  
  人要知足,差不多就行了!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别看得太重。我们看这几年发生的各种灾难,海啸来了,地震发生了,再有钱有势,也没有特权从灾难中存留下来,面对死亡,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虚妄的、不可靠的。别太在乎、在意了。一心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琐事都要随缘。因为学佛修行才是头等大事。
  
  “已知恩德且报恩”,处处要念恩、报恩啊!念父母的恩,报父母的恩;念众生的恩,报众生的恩;念三宝的恩,报三宝的恩。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而且恩重如山。我们应该念恩、报恩,这是慈悲心的基础,不知道念恩、报恩的人,无法能够生起慈悲心。不是说学佛的人要这样,所有的人都应该这样。
  
  不用说人,连动物都知道念恩、报恩。你看工地工人养的那些狗,工人给它们吃的,对它们好一点,它们就有这种念恩、报恩之心:第一、它们知道不能咬这些人,要对他们好,这是念恩;第二、还要帮他们看家、护院,这叫报恩。若是人没有念恩、报恩之心,连畜牲都不如。世间的仁义道德里也讲念恩、报恩,何况我们这些学佛的人。
  
  在这里为什么讲念恩、报恩呢?阿底峡尊者下面要讲慈悲心。能够知道一切众生对自己有恩,才会生起报答众生恩情之心,才会发慈悲心,才会发自内心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不知道众生对自己有恩,也不知道要报答这种恩情,怎么能发出那样的心呢?现在很多人都会说“为一切众生”,其实都是假的。我们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呢?因为众生对我们有恩。我们要报恩,要拔除他们的痛苦,要给予他们安乐,这叫慈心和悲心。
  
  我们在《大圆满前行》里也讲,世俗菩提心——愿、行菩提心的基础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基础是知母、知恩、报恩。我们首先要知道,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都无数次地做过自己的父母,这叫知母;他们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对我们都有无量的恩德,这叫知恩;我们要报答这些父母众生的恩德,就要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要成就佛果,辗转法轮,让他们解脱烦恼与痛苦,这叫报恩。
  
  
修持大慈大悲心,恒常坚固菩提心。
  
  在知恩、报恩的基础上要修持大慈大悲心。为什么说大慈大悲呢?虽然人都有慈悲之心,包括那些动物也有慈悲之心,但是这种慈悲不是佛讲的慈悲。佛讲的是大慈大悲,是无分别的、无量无边的:所有的众生都和现在的父母一样,所有的众生都和现在的儿女一样,真心地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快乐,远离痛苦,这叫大慈大悲。
  
  我们这些凡夫所具有的慈悲是有分别的、有限的:我们慈悲今生的父母和儿女,却没有慈悲一切众生——宿世的父母和儿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迷而不觉。因为没有懂得轮回,没有深信轮回;没有懂得因果,没有深信因果。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正觉,所以心量放不开,心门打不开。
  
  我给大家讲,法界就是你的家,所有的众生都是你的家人,都听不懂,都理解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在相续中生起最基本的正觉,没有轮回观、因果观。所以我给大家讲,基础重要啊!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都不重要。佛首先讲的就是六道轮回和三世因果。众生都有无数的前世、来世等好多生生世世。佛讲的这些道理都是建立在轮回和因果的观念上的。这种基本理念很稳固,谁也无法突破、推翻。我现在越学越明白:除了佛,谁都无法讲清楚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佛法的奥妙就在这里。很多人都不懂,一说缘起性空,一说大光明或者大手印,都觉得殊胜,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其实错了!佛所有理念的根,都在六道轮回和三世因果里,很多人还是没有仔细地学修。
  
  历代祖师们讲得很清楚,知母、知恩、报恩是四无量心的基础;有这样一个认识或理念,才能生起正见,才能生起四无量心;有四无量心,才能生起愿、行菩提心;有愿、行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这个次第讲得很明确。你们为什么还这么顽固呢?我有时想不通,有时特别能想得通,因为这是众生的业力。佛为什么说众生刚强难化,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弄不懂,这么容易的事情都做不到?因为愚痴!其实很简单,心态调整好了,当下就是圆满;少欲知足了,当下就能快乐。但为什么不知足,还追求快乐呢?因为颠倒!
  
  刚开始佛讲众生愚痴颠倒,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明白了。我在这里用心良苦,劝了大家很多遍,但是都不太接受!因为众生业障深重,福报不够!虽然遇到了、得到了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缘,却不珍惜,精进不起来,得过且过,一切都错过了。难道这不是愚痴,不是颠倒吗?
  
  我前段时间给大家写过一封信,内容大家还记得吧。这样的学修机会也不会恒常,不会长久的。现在有,再过几个月不一定有;今年有,明年不一定有。因为一切无常啊!在宇宙、在世界的变化中,我们这些人类算什么啊?在大灾大难面前连只蚂蚁都不如!地震了,房子塌了,蚂蚁还可能幸存,人只能在那里被压死。如果大家不珍惜,也不精进,到时候会后悔的!
  
  所以要从基础开始,按次第,脚踏实地地修,将来才不会堕落地狱等恶趣,最起码来生来世还能遇到佛法,还能修行。要不然很难啊!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相续,里面什么种子都有。不用说无始劫以来,就是今生今世,我们从小到大造的身业、口业、意业数不胜数,都还没有来得及消净。若是突然离开人世,能知道自己的去向吗?很难吧。相对来说,我们现在内外的条件都很好,这个时候大家都很骄傲,一点都不注意。要仔细观察、思维,别太得意了!
  
  “恒常坚固菩提心”,恒时要发菩提心。慈悲心只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才是到达彼岸的航船。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就是明心见性,现量本性,现量诸法的实相,这是一地以上菩萨才具有的发心。所有的空性见解也属于是胜义菩提心。现在我们所发的是世俗谛菩提心,也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每天修法前念的“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两句话,能够在相续中立下这两个誓言,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假的,不是特意发的,而是自然的、真实的。这样才算进入大乘之门,才算踏上了大乘修法的道路。
  
  有坚固的信念很重要。现在有些人也发愿、行菩提心,平安、顺利的时候,吃饱、穿暧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像个菩萨,一有什么困难,就露馅了,就显现出真面目了。你们要多学修,在相续中对佛法应该有一个非常坚固的理念和见解,否则,一离开这里,回到家里,回到内地,障碍重重,违缘重重,随时都有可能灰心退步,随时都有可能彻底放弃。为什么不修行呢?我跟大家说过,早、晚课要尽量做,在没有对境的时候修,在固定的时间修,这是训练。你若是能够让自己的信念在相续中稳固,回去的时候即使遇到对境、违缘也不怕。
  
  我从七岁出家到现在,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研究佛法,学修佛法,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功德或成就,但是无论何时,我对上师三宝的信念都不会改变的。以前也跟大家说过,就算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降临到我面前,说轮回是假的,因果是假的,佛法是假的,我也不会相信,不会动心。我对佛、对上师三宝的信念,不可能产生丝毫的动摇。我心里一定会这样想:佛祖这样讲,肯定有他的密意。
  
  在学佛、修行的道路上,若是你真心想解脱,想成佛,就要站稳脚跟,否则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但现在很多人都还没有站稳脚跟。我这样说不是顽固,而是因为我明白了佛法。就像哑巴吃糖块,他知道糖是甜的,这时候你给他讲千言万语,说糖不甜,也没有用。这不叫顽固,而是因为他吃过了,知道那个味道。有的人却不是这样,非常顽固。这两种情况一定要分清楚。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