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人:贫?富?


   日期:2011/6/22 10: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人:贫?富?

作者:黄威南

与一位学佛同修聚首,闲谈间提及了学佛人是否真「信」佛的话题:我们是否对佛所说的一切具足信心?对因果?对戒律?若是深信,我们必然会毫无疑惑,义无反顾地受持奉行,又那会有「退转」或患得患失的情形出现呢?谈着、说着,这位佛友突然冒出一句话:「问题是:明天我们还要吃饭!」听了这话,我楞了一下,当时只回应了一句:「所以,才要信佛啊!」我的意思是:信佛所说的因果法则,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收获来自耕耘,明天要吃的饭不就是来自今天的努力工作所得吗?告别佛友后,我不禁思考了很久:似乎,信佛与贫困,在某些时候常被划上了等号;信佛,为何便得担心「明天没饭吃」呢?

这件事情让我又回想起另外一件往事:当时一位同修正在短期出家期间,彼此见面,问候近况。由于有好一段时间自己对健康和精神并不爱惜,所以,有段期间在工作和经济等各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形成了生活上的一些困境。还记得当时自己是用故做轻松的自嘲式口气道:「看,我又黑又瘦,这个月的房租还没着落,就要走投无路,『出』-『家』:被赶出家门,流浪街头了!」这位同修非常诚恳、认真地勉励 、安慰我:「不,你瞧:我虽然目前出家修行,但是白白胖胖,不像你,看:真的,你的样子比我更像修行人呢!」哈,说真的,当时心里还真感到丝丝温暖,人间依然充满希望!但是细细回想,「修行人」难道就该是一副贫困、苦恼、潦倒样吗?

发觉其中显然有着一种观念的混淆:信佛、修行者,好像都在这个世间没有甚么「希望」!很无奈!感觉还有一点「悲惨」!隐约之间,似乎…富足与不堪和违背佛法,好像有一点被「扯」在一起的味道。老实说,如果学佛学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走投无路的贫困处境,我还真该考虑是否就此做罢,算了!幸好,打开佛经,接收到的讯息完全是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先来看一则「蛤听法得生天缘」的例子。此则记载出自《善见律毗婆抄要略》。话说往昔佛在世时,有一次曾到胆婆国的迦罗池边,在那儿为大众说法。那个水池中有一只蛤,因为听闻佛在池边说法的声音而受到了吸引,立即从池中爬出躲入草根底下,也来听佛说法。当时有一个手持拐杖的放牛人,因为远远见到佛在座上为大众说法,便立即前往佛所在之处,因要走入群众中听闻佛法而以拐杖刺地-因为要入场听法嘛!就像现在我们把雨伞或一些随身杂物置放在场外的情形那样,他把拐杖随手插在会场外的土地上-没想到,拐杖却误中正在草堆中听闻佛法的蛤头,此蛤当即命终,并且马上投生忉利天。此蛤所投生的天人以其福报的缘故,所住宫殿纵广十二由旬,还与诸天女一起娱乐,享受着快乐的生活。蛤生天之后,因为听法之故,证得了须陀洹果。(《诸经要略文》卷)我们知道:须陀洹,即声闻初果,宋,普润法云《翻译名义集》中对须陀洹的解释如下:「《金刚疏》云:此翻入流,又曰逆流。断三法者,约逆而言,即四流中逆见流也。得果证者,约入流而说,即入八圣道之流也。今经云名为入流,又云不入色声香等,不亦二义乎?四教义翻修习无漏。刊正释云:初见真理故。」亲自见证了佛所说的真理,当然在「信佛」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然后,我们也常听说的「人天福报」,天福比人间福报当然也更加殊胜!本来是只堕落在畜生道的蛤,因为听闻佛法,后来不幸发生意外,却转世生到了天上,享受天福,同时还证得了初果。看来,福报与智慧,修行与富足并没有发生冲突,而且还是相辅相成。

再看第二则「鸟闻比丘诵经得生天缘」的例子。此则记载出自《贤愚经》。那是往昔佛陀在世的时候,一天,有位比丘在林中诵经,他读诵佛经的音声是那么优雅美好!以致于有一只鸟因此而得到了听闻佛法的机缘,小鸟伫立在树上静听诵经的美妙音声,接受佛法的沐浴。这时,有位猎人却提起了弓箭将小鸟射下!小鸟命终后投生忉利天。这位前生原为小鸟的天人面貌端正,无与伦比!而且他自识宿命,知道自己是因为那位在林中诵经的比丘而有缘接触佛经,从而得以听闻佛法,方才得生此中享受天福。于是,这位天人便手持天花来到了比丘所在的地方,对比丘礼敬问讯,再以天花香来供养比丘。比丘问知了其中原由,便立即让天人入座,为他说法。结果,这位相貌庄严的天人证得了须陀洹果。证果的天人随后又回到了天上。经典中有这么一句评注:「禽兽听法,尚获宿报无量无边!岂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根?」(《诸经要略文》卷)这段话引人深思:动物是我们眼中愚痴、少福的众生,一旦接触佛法,接受了佛法的教导,便能获得佛法的利益,很快地便转换了自己的境界,享受天福,还证得了初果。我们回想自己接触佛法已有多年,诵经声不知道已听过多少遍!为何还是愚痴,亦不见福报有何增长?我不禁深深地自我检讨:问题到底出在那里?

我们再看第三则「鹦鹉闻说四谛得生天缘」的例子。此则记载亦出自《贤愚经》。且说过去佛在世时,舍卫国中有一位须长者,他信敬佛法,为僧坛越众僧供给一切所须。须达家中有二只鹦鹉,一只名为:律捉;另一只名叫:赊律提。这两只鹦鹉禀性敏慧,解人言语。当有比丘到来时,鹦鹉会先通报家内,呼唤里面的家人出来迎接法师。后来,有次阿难尊者到长者家时,见鸟聪明,便为他们说法,讲的是「四谛」:苦、集、灭、道。长者家门前有树,二鸟闻法后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入夜后也逗留在树上眠宿,却不幸被野狸所食。但是两只鹦鹉缘此善根得生四王天、忉利天等。就这样,在天界投生七次之后,重到人间出生。生而为人的他们出家修道,两人都证得了辟支佛果,一位名叫:昙摩,另一位则名为:修昙摩。(《诸经要略文》卷)我们自我反省:自己学佛是鹦鹉学舌,也能说会道,也会讲会写,但是没有真正转变心念、改革习气,所以至今依然是一事无成!这两只如假包换的鹦鹉却不仅学舌,而是将自己口中诵出的经文佛法,一句句发挥作用,一字字灌入心田,智慧增长、福报也增长!

明,一如《三藏法数》释「辟支佛地」为:「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余习之气分也。)」明白地告诉我们:辟支佛是福报和智慧都深厚,而又能大大发挥其作用的证果之人。

再看《大乘经纂要义》卷1的这段文字:「昔有童子以恭敬心施僧白石一掬之许。承斯因缘于无量劫生豪富家。雨其七宝具足成就快乐自在。」过去有一位小孩子以恭敬的心供养僧人,结果就依靠这一次的因缘而衍生出了在那漫漫无尽岁月里皆生于大富之家的极大福报!他的财物多到有如天上下雨那样,各种财宝纷纷而致,而且这些财宝并没有为他带来困扰,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地快乐自在!

以上这些经典记载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亲近佛法、学习佛法之后,生活越来越丰足,物质、精神两方面皆圆满具足的画面,显然并非一幅穷困潦倒,苦不堪言的画面。也启示了我们:取财、用财,是可以在符合佛法、契合真理的情形下加以实现的。求财不意谓着必定就得做出违背佛法之事,反之,诚如谚语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那么,到底甚么是财富具足背后的秘密呢?在《长阿含经》卷2中记载着佛陀对一群在家居士的开示,经文叙述:「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这是告诉我们求财不得如愿的原因:犯戒。毁犯戒律之人,纵使已有所得,也将渐渐消耗破败,而且处处遭人轻贱,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还得面对臭名远扬,声名扫地的狼狈局面。最终还得承受万劫不复的地狱之苦!反过来另一面,经典中说:「(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佛陀告诉我们,持戒有五种好处:一、祈求如愿,当然包括求财;二、财产增加,不会亏损;三、得到众人爱戴;四、在社会上名声日隆,好名传千里;五、最后,来生来世还享福,到天界当天人;精神、物质生活都大幅度提升到另一个更高层次!

学佛本来就是为了解脱苦恼,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学过程,随着人格修养的提升,受到的信任与尊敬当然也是与日俱升的,被重用的机会和别人因仰慕而来求学的因缘也必是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多。不论任何时间地点,有智慧的人当然是被敬重的对象,而智慧在发挥作用时也必定产生利益众生的效果,福报和欢喜也是自然而然地随之而产生。这本来也并没有甚么特别需要值得讶异之处。反倒是,如果说越学佛越萎靡,越修行越苦恼,甚至搞到走投无路,那才是值得警惕反省一番:是否那里偏差了?感激那位佛友的好意安慰之余,我不禁勉励自己:一定要认真检讨,继续好好努力向佛学习,立志往福慧双修的路上前进。

(本文原刊于《佛友资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贫富)(五明学佛网:学佛       贫富)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