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上【4】


   日期:2011/6/12 11: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上【4】

  卷上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苟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纵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应通于世出世间也。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惟心之义。须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佛钵。喜而顶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钵甚重。何能顶戴。是念纔动。忽失声置钵。遂悟万法唯心。高丽元晓法师。来此土参学。夜宿冢间。渴甚。明月之下。见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饮之。殊觉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见其水为墓中控出。遂恶心大吐。乃悟万法唯心。便回本国著述。此皆现量亲证也。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比喻而知也。诸喻之中。梦喻最切。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万别千差。皆不离我能梦之心。离梦心外。别无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现前一切万法。但唯心现也。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是说。已约现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约事理二门。辨明具造。谓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离事造外。无别所具。由有事造方显理具。事若不造。争知理具。所以事造。秪造理具。离理具外。别无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万法。即此一念随缘。能造十界万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盘钗钏之理。事造。如随工匠炉锤之缘。造成瓶盘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种种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缘。造成种种食品也。已辨事理。复约名体同异。拣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体异者。有名异而体同者。名同体异。如心之一名。有肉团心。有缘虑心。有集起心。有坚实心。肉团心。同外四大。无所知识。缘虑心。通于八识。以八种识皆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则是妄。集起心。唯约第八。以能集诸法种子。能起诸法现行故。此则真妄和合。坚实心者。即坚固真实之性。乃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今言唯心者。乃坚实纯真之心也。名异体同者。如诸经中所说真如。佛性。实相。法界等。种种极则之名。皆此坚实纯真心也。已拣真妄。还约本有现前。折衷指点。以诸经皆言无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岂无。而今现有。即本有也。若无无始。则无现前。若离现前。岂有无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远推无始。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离此现前一念之外。岂别有真心自性哉。古德云。威音那畔。不离今世门头。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体。其庶几乎。由上四义。以显唯心。故一以唯心为宗也。又一句阿弥陀。以唯佛为宗。以一切万法。既唯心现。全体唯心。心无彼此。心无分际。于十界万法。若依若正。假名实法。随拈一法。皆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横徧。如心竖穷。以唯心义成。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法。乃至唯微尘。唯芥子。一切唯义俱成。一切唯义俱成。方成真唯心义。若一切唯义不成。但有唯心之虚名。而无唯心之实义。以一切唯义俱成。故曰法无定相。遇缘即宗。唯微尘。唯芥子。尚可为宗。八万相好庄严之果地弥陀。反不可以为宗耶。故以唯佛为宗。又以绝待圆融为宗。于十界万法。随拈一法。无非即心全体。具心大用。横徧十方。竖穷三际。离于四句。绝于百非。独体全真。更无有外。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各约诸法当体。绝待无外。是为绝待。又以十界万法。各各互徧。各各互含。一一交罗。一一该彻。彼彼无障无碍。各各无坏无杂。如当台古镜。影现重重。如帝网千珠。回环交摄。此约诸法迭互相望。是为圆融。今合绝待圆融为一宗。正绝待时即圆融。正圆融时便绝待。非离绝待别有圆融。绝待。绝待其圆融。非离圆融别有绝待。圆融。圆融其绝待。绝待圆融。各皆不可思议。今共合为一宗。则不思议中不思议也。又超情离见为宗。以但约诸法绝待。离过绝非。已超一切众生情妄执着。三乘贤圣所见差别。若约诸法圆融。圆该四句。融会百非。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故总立超情离见为宗。初以唯心为宗。次以唯佛为宗。三以绝待圆融为宗。末以超情离见为宗。总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弥陀正宗宗旨。岂易言哉。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该尽无余。四十一位因心。无一心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所修种种法行。岂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华严。具婆须密女。无厌足王。盛热婆罗门等无量门。然皆显示毗卢境界。此无量门。非即念佛门耶。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楞严最初显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拣选圆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后历六十圣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佛地之极果也。背此则成七趣沉沦。向此则明五魔扰乱。末后云。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若能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此则彻始彻终。唯一念佛法门也。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至如禅宗。达磨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非宗门亦念佛门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则公案。不过指点当人本源心性。显示本有清净法身。法身横徧竖穷。无所不徧。而参禅人。要须时时现前。头头相应。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门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等语。皆显示法身向上胜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无知之辈。谓宗门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岂真知宗哉。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鮮。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祗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真。而圆成无上妙觉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证。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未完待续——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彻悟大师       语录)(五明学佛网:彻悟大师       语录)  

 竺摩法师:竺摩法师法语录 

 其它:雍正皇帝与《御选语录》(张文良) 

 杨曾文教授:早期禅宗的珍贵资料--神会语录 

 杨曾文教授:《御选语录》 

 宋智明居士:禅网应机语录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语录 自序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撷要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