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的开始


   日期:2011/6/1 0: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盲每自中年始

人到中年﹐便多哀乐﹐是故许多人都在中年开始信佛。尤其是读书人。少年时喜文艺﹐到中年便倾向于哲理﹐由是接触到佛典﹐于是便谈空说有﹐成为佛教徒了。

宋代有一位陈季常﹐喜谈佛而畏妻﹐苏东坡因此在诗中嘲笑他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杖落手心茫然。」因有此嘲﹐「河东狮」便成为了典故。我们却别以为这位龙丘居士陈季常年纪很老﹐当其为河东狮吼之际﹐年方五十﹐计年龄盖犹属中年也。

中年人成熟﹐信佛最为适宜。他们不信则已﹐一信﹐信仰便比较坚定。可是成熟却亦有成熟的缺点﹐盖当末法时期﹐每多伪师伪法﹐若人在中年而错投伪师门下﹐错学伪法﹐则信仰越坚定便反而为害最深。这时候﹐即使费尽唇舌﹐亦很难令其醒悟。

许多年在六七十岁之间的佛盲﹐往往自称学佛三四十年﹐俨然以佛门老宿自居﹐然实足知其踏错脚步﹐即在中年之时﹐是故中年学佛﹐首须注意者﹐便是如何确立正见正信。

这一点﹐很重要﹐一陷伪师伪法的深渊﹐往往难以自拔﹐而且容易越踩越深﹐兼且为伪师张目﹐帮助其断人慧命。

是故我们应谈如何建立正见﹐然后能得正信。

 

 

三个原则定正见

甚么是学佛的正见﹖

释迦说法﹐虽然横说竖说﹐道出多端﹐看似眼花缭乱﹐但无论怎样说﹐都围绕着几个中心话题﹐此即所谓「如来三法印」。

称为法印﹐是说这些原则可以印证其为佛法。有些人﹐随便结几个手印﹐便说这些手印能惊动法界﹐于是居然有胆自称为「法印」﹐那简直是胡说八道。

还知道有人拣出三个手印﹐对信徒说﹐这便是如来的三大秘密法印﹐这若非无知﹐便是有意影射。

手印跟法印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事相﹐后者是原则。举个例﹐军队因为爱国﹐为了保卫国家﹐所以他们操练。但我们却不能说﹐凡举起枪﹑左右左﹐便即是爱国。若将事相与原则混淆﹐便是不明事理。盖举起枪﹑左右左的人﹐亦可以成为叛军﹐而爱国的人﹐则虽不操练﹐亦决不会背叛自己的民族。

用那三个原则去印证佛法呢﹖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盘。──凡佛所说﹐总离不开这三个主题。

释迦圆寂之后﹐许多佛教学者对佛法继续有所发挥﹐因而写成许多论著。要判别这些论著有没有偏离佛法﹐亦必须用这三个原则去印证。若不偏离﹐则其论著便有如佛说﹔若有所偏离﹐则无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都非佛法。

 

 

一个比丘尼之死

这些原则其实亦可以用于日常生活。

许多佛教徒﹐很重视吃素﹐这很好﹐吃素可以不杀生。但如果执着于自我来吃素﹐那却是违反如来的三法印。

甚么叫做执着自我来吃素﹖

譬如说﹐吃素是为了保佑儿女﹐这便绝对是我执。因为等于交易﹐我吃素了﹐便有功德﹐这功德便成为交易的筹码﹐用来交换儿女平安。这种对「功德」的执着﹐对儿女的执着﹐即是自我的执着。由于执着﹐实际上可谓功德毫无﹐充其量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台湾有一位比丘尼﹐吃过善信供养的素食﹐后来发现素食中竟有「五荤」﹐于是自杀。这种行为﹐便完全是自我的执着。

我吃素几十年﹐我有功德﹐如今一旦无意破戒﹐即是功德尽毁﹐那么﹐「我」今后会不会落地狱呢﹖这样一想﹐越想越不安﹐终于经受不起心理压力而自杀。

是故这位比丘尼之死﹐可以说是受「自我」拖累。如果她能了解「诸法无我」这一法印﹐对自我﹐以及对自我的功德不是这么执着﹐则她对善信无心之失﹐一定会处之泰然。

况且﹐她其实是用死来向那善信施心理压力﹐其人必然终生不安。是故比丘尼的自杀﹐亦大失慈悲心也。

 

 

 

 

可以说有﹐不可执有

印度佛家有一宗﹐叫中观宗。中观宗有一派﹐叫应成派。应成派对「自我」的看法﹐实在很适合现代人。

他们认为﹐人可以说有自我﹐确认自我﹐这样做﹐一点错都没有。但却不能执着自我﹐一执着﹐立刻便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违反了如来的法印。

为甚么人可以确认有自我呢﹖因为「自我」有自我的功能。作者懂写点文章﹐你懂做生意﹐太太懂得处理家务﹐小孩子懂得上学念书﹐如是种种便都是一个个「自我」的功能﹐其在社会上的作用﹐真实不虚。

可是﹐每个「自我」虽有其功能﹐但却没有独立自存﹑永恒不变的本质﹐十年前﹐王亭之头发犹未全白﹐十年后则已白发尽上华颠﹐足以证明王亭之这个「自我」不断在变﹐绝非永恒的存在。十年前﹐作者谈斗数与风水﹐目的是将斗数与风水的绝学向社会作一交代﹐而十年后则已潜心向佛﹐求了生脱死之道﹐此亦足以证明﹐「自我」不但物质身(色身)会变﹐即连心识活动(精神领域)亦会变化。

是则「作者」无非只是一个个体的符号﹐说此符号为暂存的「自我」则可﹐说此符号为一独立永恒的「自我」存在则不可也。

 

美德不等于修持

如果我们将「自我」仅看成是一种功能的发挥﹐而不执着于一个「自我」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生活得很潇洒﹐而且生活得积极﹐因为有生活的目标﹐而不会斤斤计较日常生活中的鸡虫得失。

有些人将鸡虫得失看得很紧张﹐听见半句坏话都会跳起来﹐那便是将自我看成很重要﹐这个自我只能受抬捧﹐不能受诋毁。若然明白﹐「自我」只是社会功能的一部份﹐一部机器运作﹐齿轮都要互相摩擦﹐更何况是社会功能的大运作﹐能这样想﹐自然便心安理得﹐不必理会是非﹐尽其在我﹐亦不须计较得失。

听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其实却不是﹐因为许多人谈忍让之道﹐谈处世之道﹐依然是以自我为出发﹐其忍让﹑其处世﹐无非是保存自我的手段﹐并不是能像佛家那样﹐不执着自我﹐因此凡事处之泰然。

能了解世俗与佛家的分别﹐便知道谦退虽然是美德﹐但却不是佛家的正见。

将话说得更明白一点﹕世俗的谦退﹐只是「自我」的处世态度﹐而学佛的人﹐因为已不执于自我﹐便不会凡事即以自我作为中心﹐斤斤计较﹐这样表现出来的态度﹐似与世俗的谦退无异﹐实际上却是两回事。

因此我们可以说﹕凡一切美德﹐并不等于修持。

 

 

利己利人有分别

由修持表现出来的美德﹐没有自我中心﹔一般人表现的美德﹐有自我中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别。

关于这点﹐还可以说得更详细一点。

近代佛门有一位大修行人弘一法师。法师律己甚严﹐戒行精进﹐这即是他的美德。可是他之所以精严戒律﹐却完全不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认为自己守戒﹐便能积累功德﹐有利于自己解脱。所以﹐他见到虫蚁互相残杀﹐都立即将自己修持的功德向虫蚁回向﹐愿自己承担杀生的罪过。

又如西藏密宗修菩提心﹐要自己观想成本尊﹐用左鼻孔吸入一切有情的罪业﹐然后用右鼻孔放出白气﹐用自己的功德来加持一切六道有情。有些修行人因此生病﹐或遭遇不如意的事﹐但却绝无后悔。

可是与此相反﹐有些人赠送棉衣给露宿者﹐都要在棉衣背后印上自己的名字﹔偶作社会善行﹐亦立时要在报章发表行善的消息。

这些人行善﹐当然是美德﹐然而将美德与自己的声名牵在一起﹐那就显然是自我中心﹐若不是为了相信行善能得福报﹐他们肯行善才怪。

说美德不等于修持﹐其意义即在于此﹐因为一则心存利己﹐一则心念利人﹐前者仍为轮回造因﹐而后者则希求解脱。

 

 

境来心应﹐境去心无

人在中年学佛﹐很难避免名利的困扰﹐因为生活毕竟现实﹐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担挑都放在自己的肩头上﹐要谈摆脱名缰利锁﹐未免不切实际。

但如果知道﹐佛家只是不执着于自我﹐并非否定自我﹐更非否定个人的社会功能﹑个人的家庭责任﹐那么﹐就可以在名利中打滚﹐而依然不为名利所困﹐一点也不妨碍学佛求解脱。

将这种生活态度﹐用八个字来总结﹐叫做「境来心应﹐境去心无」。

甚么是「境」呢﹖

这是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切境界﹐亦即个人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与事的接触。当接触时﹐即是「境来」﹐此时应该知道﹐应付一切境﹐是「自我」的功能﹐功能并非虚无﹐因此我们便应该打起精神﹐以心相应﹐务求将事情弄得妥妥当当﹐无负于「自我」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可是当与人与事的接触过去之后﹐「境去」了﹐如果依然心识持境不舍﹐例如打麻将时给人扣过一只七筒﹐以致自己糊不出清一色﹐由是三年尚还记恨﹐那便是「自我」的执着﹐亦即坚持着用「自我」来作为计较是非得失的主人翁﹐这便是「心有」而非「心无」了。

不能「心无」﹐人便长期为「境」所困。

 

由神宇可知心境

人活得快不快乐﹐其实也跟能否「境去心无」有关。

一个从不记恨的人﹐住的房子也许小一点﹐穿不起名牌货色﹐吃的也只是粗茶淡饭﹐可是他却可能比住花园洋房﹐穿名牌货﹐吃必山珍海错﹐可是却满心都是仇恨的人快乐得多。

所以我们从一个人的眉宇神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质。中国的相法实非尽江湖之术﹐高层次的相法﹐即重视看一个人的神与气﹐那是从形而上来窥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相法﹐以神清﹑神朗为上﹐以神浊﹑神枯为下。可以说﹐凡神宇清朗者﹐其人胸襟必广﹐若神宇枯浊﹐则其人必然满腔都是怨恨与追悔。这叫做有诸内必形于外。

你看﹐「境」与「心」的关系﹐实在非常密切﹐一切装作不来。

然而不记恨﹐不怀怨﹐却仍然不是佛家所说的「无我」﹐在层次上﹐彼此还相差那么的一大截。

能够「无我」﹐是不拿着自我作为评价事物的中心﹐永远不会将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打上「十」号﹐对自己有害的事物﹐打上「一」号。是故能如此作为之时﹐则不只无怨恨﹐其言行举止虽和光同尘﹐看似与世人无异﹐实质上其内心境界则已高了许多层次。

 

一圈圈同心圆

谈到人不可执着于「自我」﹐其实应该这样理解──

我们做人﹐原来是拿自己作为圆心﹐画出一圈一圈的同心圆。最接近圆心的一圈﹐是自己的家庭﹔然后往外推﹐一圈是近亲﹐一圈是远亲﹐一圈是乡亲……。越接近圆心的﹐跟「自我」关系越亲﹐越远离圆心的﹐则关系越疏。这样一圈圈画出去﹐最后的一圈﹐则应是范围最广的宇宙。

因此﹐连电视卡通片集都会随顺这种观点﹐地球人跟外星人交战﹐正义的胜利者必然是地球人﹐而不是外星人。为甚么呢﹖因为地球人这一圈﹐比较外星人这一圈更接近圆心。

可是﹐当怪兽出现时﹐地球人又跟外星人连手﹐去消灭怪兽了。因为「人」这一圈﹐又比「兽」这一圈更接近圆心。

这样一圈圈来画﹐即是以「自我」作为中心的种种分别﹐由一圈圈定与「自我」的亲疏关系﹐利害关系﹐以至是非计较种种。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即由此而生。一切根源其实皆在于「自我」。所以要消除对「自我」的执着﹐便先要消除一圈圈同心圆的差别﹐是即佛经所说的「无分别」。

执着「自我」﹐是痛苦的根源﹐能知「无我」才能离苦得乐。

 

 

学佛与现实的矛盾

在理论上﹐我们说「无分别」﹐说消除「自我」的执着﹐可以说得很轻松﹐可是实际上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譬如说﹐现在的妇女要反歧视﹐要争取平等﹐表面看起来即是「无分别」﹐但其实却是有分别。正因为觉得有男女的分别﹐然后才站在女性的立场(即是「自我」的立场)来画同心圆﹐女性这一圈靠近圆心﹐男性这一圈则离开得远一点﹐如此提出种种要求﹐其实并非佛家所说的「无分别」也。

你看﹐在实际生活上﹐许多事情其实只差一线﹐有许多事﹐看起来很合世间的道理﹐可是却未必合佛家的道理。

但如果说﹐因为要「无我」﹐所以妇女不应争取男女平等﹐妇女界听见一定跳起来﹐说佛家精神很不合理﹐怎能禁止我们争取自己的权益呢﹖

这是矛盾﹐也是学佛的人于对人对事时﹐常常感到的矛盾。怎样解决这矛盾﹐恰恰便可以用来「境来心应﹐境去心无」这八字诀。

当真有不平等的事﹐妇女可以去争取平等﹐但却不可将「不平等」作为心境﹐时时怀着挑战与怨恨心﹐坚持着「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一切为敌。

举此为例﹐便知日常生活之道。

 

学佛何只精神修养

谈到无我﹐又谈到心与境﹐也许有些读者会以为学佛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手段。

不错﹐学佛的确有精神修养的作用﹐但这却并不是学佛的目的。如果光求精神修养﹐则信仰外教也可以有同样的作用﹐甚至不谈信仰﹐于世俗生活中﹐写画﹑读诗﹑弹琴﹑听歌﹐一样可以达到修养精神的目的﹐是则又何必学佛。

学佛的目的﹐实在于离苦得乐。

释迦认为﹐一切生命形态都有他们的苦﹐即使比人类层次更高的天人﹐也有怖畏轮回﹑怖畏死亡之苦。至于人类本身﹐实在无非只是在苦中作乐﹐更不必谈生命形态比人类要低的地狱众生﹑饿鬼﹑畜生等等。

要怎样才能脱离痛苦呢﹖

唯一的办法是脱离轮回﹐即不再参加生命的流转。这时候﹐便称之为「涅盘」或解脱。

学佛在求离苦得乐﹐便只有这条途径。除此之外﹐即使因积善而得具福的人身﹐或得具更大福报的天人身﹐在世俗的眼光看起来似乎很快乐﹐实质上依然受着七情六欲的煎熬﹐以及是非毁谤的影响﹐由是依然因业力而流转生死﹐死后则毫无把握可以依然具有福报。

因此将学佛当成是精神修养﹐目标便未免太小﹐必须将解脱当成目标﹐然后才是学佛的正道﹐而其关键﹐则正在于「无我」。

 

「自我」是一个包袱

无我跟解脱有甚么关系呢﹖

佛家说﹐六道众生之所以会轮回﹐正由于他们背着一个包袱﹐这个包袱即名为「自我」。如果能够丢下这个包袱﹐那么﹐他们就可以轻装上路﹐走向解脱。

「自我」这个包袱为甚么会缠缚众生﹐使其堕落轮回呢﹖

因为人必以「自我」作为中心﹐作种种业﹐有业便有轮回。有因就必有果﹐业是因﹐轮回便即是果。

所以﹐倘若将学佛只当成是精神修养﹐而不除去对自我的执着﹐便依然背着这个牵引我们堕落轮回的包袱﹐无论精神修养得怎么好﹐对解脱亦丝毫无助。

佛家之所以跟外道诤论﹐便是这个缘故。

于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都有一种哲学宗旨﹐教信徒修养身心﹐说起来﹐其实一点也不坏。可是﹐他们却并没有教信徒怎样走向解脱。在佛看来﹐那是很可怜的事﹐外道的信徒越精进﹐越是造轮回的因。是故佛才驳斥外道的说法﹐希望能令外道教徒走向正信﹐由除「自我」﹐而走向解脱的路。诤论由是引起﹐亦在所不计。

因此学佛而不知怎样去学「无我」﹐真的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学佛)(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学佛)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