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事来即应 应过即放


   日期:2008/10/1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时候,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会让人产生烦恼,其实追根究底,并不全然是人或事情的烦恼主动来找上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去找烦恼,此谓之“自寻烦恼”。有些人求好心切,原本已经算是圆满的一件事或满足的人生,他硬要追求完美与零缺点。结果,因为吹毛求疵而造成事事挑剔,不但予人困扰,自己也不胜烦恼,此谓之“庸人自扰”。
从事慈济工作几年来,我发现在人多事多的工作环境里头,要追求完美又要不挑剔,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完美无缺,那是每一个人工作的成就感,这跟继续前进与持续成长息息相关,因为成就感会带给我们自信心与欢喜心,而做得有信心与做得有欢喜,会增长乘风破浪、逆流而上的动力,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要在事事困难、样样挫折的逆境中,继续保持自信与欢喜,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才会说:“谦卑容易忍辱难”又说:“精进容易忍辱难”。为什么?因为“谦卑”与“精进”只是与自己有关,而“忍辱”则与别人有关。与自己相关的事自己都无力改变,要去改变与别人有关的事,那是更不可能。

“提起”与“放下”也是跟自己有关,要做得干脆,则需要勇气与智慧。我们凡夫就因为许多事要提嘛提不起,一旦好不容易提起了,却要放嘛放不下,造成狐疑不决、拖泥带水,“上下不自在,左右不逢源”的人生,就因此产生。有时候,会听人诉苦说:“已经尽心尽力做事,还是事不从人愿,实在很气馁,很烦恼!”也有人说:“已经全心全力在付出,还是碰到不圆满、不完美,实在有压力感、有挫折感”。修行就是因为在用心付出之后,还有随顺因缘的空间,所以才会“前进后进两相宜”、“提起放下皆得宜”。换句话说,就是用心尽力之后则一切随缘,只要做到“那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则前脚走,后脚就要跟着放,如此才能放开脚步往前进。

有时候,我们自己就好像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而身外的人、事、物就好比是车窗外的景物。窗外景物后退,那不是景物在后退,而是我们往前进,而且越加速前进,窗外景物就后退得越快,一直到景物离我们而去,最后消失无形、无影无踪。这就好比是当困境来临时,我们越是畏惧退缩,困境越是大军压境。反之,我们越是精进往前进,就能越早脱离险境。

人生何尝不也是一列行进中的火车,会面临窗外千变万化的各种境界。不管境界是好是坏,或景象如何变换无穷,它终将成为过去而不再与我们有关,我们要做的是境界现前时把握每一个因缘,冷静思考并用心应对,当作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不管是往事不堪回首,或往事只能回味,回顾一切过后切记放下一切。证严上人说:“心上无痕,才是最美的心地功夫”意思就是--顺境来了不要遇缘生心,逆境来了更要对境无心,不论顺境或逆境,只要一旦过境,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生命中,世事难料、人事难圆,不论是历经险阻或历尽沧桑,要做到事过境迁依然心如明境,就有如千江映月,念头依然皎洁无白,就要学习--“事来即应,应过即放”。把重要的、好的记起来,把不重要、不好的忘记掉。这样放下过后,一定会欢喜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事来即应       应过即放)(五明学佛网:事来即应       应过即放)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