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七菩提分略说


   日期:2011/4/27 13: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七”是数字,一共有七个项目。这一段对我们修学来说也非常重要,它的作用是防止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一些障碍。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智慧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五根最后一个是智慧,五力最后一个也是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从根、力里面产生。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根、没有力,你就没有这个能力来区分一切法的真妄。说一个真妄,这里面包括得很多,像邪正、是非、善恶、偏圆,都在这个意思当中。必须有真实的智慧,他才能够观察,才能够简别,我们应该要修学哪一种法门。对于法固然要用智慧观察,对自己的根性,同样也要用智慧观察,决定不是感情用事,人家学什么,我要跟着学什么。人家学得有成就,我们跟的人未必有成就。原因就是“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智慧,他不用别的,特别用“菩提”这个字样,是非常有道理的,使我们不至于发生误会。

  “诸法”是一切法,这里面不仅是包括出世间法,连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我们好懂,也容易修学。这个地方就难懂,也难学了。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智慧,一切诸法真妄邪正很不容易辨别。因此,往往我们选择法门就选错了。选错了,对于我们损失很大,至少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如果觉悟得快,回头得快,那还算相当幸运;假如是执迷不悟,不知道回头,那这一生都空过了,一生都不会有成就。由此可知,这个关键实在是非常之大。没有智慧,如果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他也能成就。有善根的人他能信,有福德的人他肯修,所谓是老实忠厚人,这种人容易成就。特别是净宗这个法门,自古至今念佛往生的,一大半以上都是凭着善根福德而成就的;也就是说,他心地真诚、恭敬,听到这个法门,虽然他没有深入去了解、去研究,但是他相信圣言量,相信佛菩萨不会骗人,相信这些祖师大德也不会骗人,教我念这句阿弥陀佛,我就老实念。“老实”就是成功的秘诀。说到知识分子,那就麻烦多了。知识分子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没有搞清楚,他不能完全相信,也不可能认真的去修学。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对象实在讲都是知识分子,这是最难度的一群人。显示出佛的大慈大悲,不厌其烦详细来解释,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帮助这些人建立信心。

  择法的能力来自二个根源,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善根福德。这是第一,择法。以智慧观察世间,了解世法的真相,我们在这个世间就不至于浪费太多的精力、太多的时间,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因为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佛法讲是造业,造业后面必定有果报。你造善业在三善道轮回,造恶业是三恶道轮回,总而言之一句话,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个错了,大错特错!佛教我们断恶修善,那个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是相对的,两边都离掉了,那就叫真善。诸位想想,两边都离掉了,六道就没有了,这才能超越三界,所以它不是一个善恶的善。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的,要明白它。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要怎样做?确实在我们意识里面有善的念头,有恶的念头,善恶念确实是相对的;而在实际生活当中,确实有好事、有坏事,这个善事、恶事也是相对的。我们断恶修善究竟从哪里下手?理离不开事,事也离不开理,实际上下手还就是我们身心的造作。身心造作总落在两边,如何两边都离开?那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轮体空”。两边都离开了;换句话说,断恶修善都不可以执着,都不可以有这个意念。有意念就是你有执着了。可是我们最初的下手功夫,还是要从这些事相上、执着上做起。这就是先断三恶道,再修三善道,再进一步,三善道也舍弃了。纵然做一切善事,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自己心地清净,就像没有做一桩事情完全一样,所以这个心里头不落印象。世间人做好事要居功、邀功;做了恶事要推卸责任,那罪过就更大了。这个都是着相,落在两边里面。佛教给我们是不落在善恶两边,这就是真善。所以这个世间好事,我们要做,要尽心尽力去做;可是做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净心,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放在心里你的心就不清净。我们今天要修清净心,修一心不乱,我还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不知道有起了多少念头、多少心,就不是一心。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你这心里头拉里拉杂的东西装得太多,这是错误的,那就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本来无一物,善恶统统没有,统统都离开,这才是真善。……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精”就是纯而不杂,“进”就是进步不退转,不退就是进。当然,我们的精进一定是要在佛法上求觉,一定是要在净念上,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真精进。都摄六根,怎么摄法?实在说,六根就像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六根门头”,是内外交通的一个管道。主要的是意识心,主要是意识。因为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相宗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它的作用只是“了别”。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我们眼像照相镜头,打开之后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明了,它没有分别。谁去分别?不分别,不造业。了别好,了别是觉。第六意识在里头分别,分别善恶,分别好丑,这个事情麻烦,所以它起了作用。我们收摄六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意根。我们眼不是叫你不见,眼当然要见。见怎么样?见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在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你所见的这个境界是平等的境界,这叫真平等。这就是都摄六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于意知法,意根是对法,真正在境界里头去学,修就是修学。学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诸位要晓得,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你就得定,你的心就定了。外面六尘境界,你也看得清楚,你也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那是慧。一切明了那是慧,心是定的,外面样样清楚这是智慧,这叫定慧等学。……

  所以不管说多少法门,佛讲《华严》,最后念佛;佛说《法华》,最后也念佛;乃至于性相各宗,归根结柢统统念阿弥陀佛。在中国禅宗那么样的盛行,我们看《禅门日诵》,就是禅宗用的课诵本,他晚上也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这是祖师大德们真正明白了,真正透彻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没有不念佛的。凡是学佛,不愿意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是祖师说的话,“他的佛法没通!”换句话说,没有真正明了,如果真的通达明了,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些都是事实。所以他才“精进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善”,不是他去研究,不是他去思惟,不是!他是从修学功夫里面悟出来的,那叫善,是自己亲身体验出来的,觉悟了。所以我们读经,每读一遍多少都有一点悟处,只要你恭恭敬敬的念。心浮气躁,要赶时间,赶功课,那个没用处,那个不会有悟处。心要清净,心要恭敬,会有悟处,遍遍都有悟处;换句话说,你每天读经,每天都有悟处。这个悟处不要去记,那就是毛病了,那就变成障碍。这段经文起先不懂,听讲也听不懂,这一下,一念它意思出来了,赶紧把它记下来,这是错误的,不需要。根本不需要去记,忘掉,忘掉随它忘掉,过两天它又有悟处,而且是愈悟感深入,何必去记它?记它就打妄想,起了妄念,根本就用不着。这叫“善能觉了”,这叫善。……

  所以凡是无益的苦行,没有必要,不必要修。即使持名念佛,蕅益大师也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也不在乎一天念多少佛号,而是在乎功夫之浅深。所谓是功夫的浅深,就是我们念得相应不相应。什么叫做相应?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信愿行,这一句佛号里面圆满具足信愿行就相应。如果这个佛号里面信愿行不足,你一天念得再多都不相应,这是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大家也很容易明白。常勤心在真法中行,这叫精进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法喜,这是要功夫。功夫愈深,欢喜心自自然然生出来,人在修学当中能有喜悦的心,他修学的精神就饱满了。法喜不但在佛法里面有,世间正法里头也有,孔夫子在《论语》第一句,《论语》是学生们编的,不是他自己写的,学生们他们的见解能把这一句放在这部书的最前面,可见这句话非常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就是法喜,这个欢喜不是由外面境界刺激而来的,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叫悦。喜跟悦,它还是两个意思,悦是内心发出来,喜是外面境界刺激过来的。但是在佛法里面讲“法喜”,跟悦是一个意思,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外境,那是外面的境界,那是乐。悦就是佛法讲的法喜,是从内心里面生起的。这功夫深,你以真诚恭敬心读经,每一遍有悟处,这个悟处就是法喜,就能生欢喜心,然后这个力量使你精进不懈,使你百读不厌,永远都不厌,那就是你遍遍都有悟处。跟这个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譬如学校的老师,教一年级国文的老师,每年都用这个课本,每一年都是那一份讲义,他那一份讲义可以用一辈子,为什么?没有新的意思出来。所以就有疲厌,有疲倦,有厌倦。不像佛法,不像经典,不要说佛经,儒家的经典《四书》,在从前,小朋友七、八岁上学老师就叫他念,念到七、八十岁胡须都白了,他每天还摇头晃脑在念,念得还津津有味,那就是这个书里头意味无穷。你每年去读它体会不一样,所以他才愿意去读,没有人督促他。学校有老师督促。没有人督促,为什么他欢喜,为什么天天在读诵,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他真的有领悟,真的能生欢喜心。古人常讲“读书乐”,那个乐就是因为他有法喜,他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是不深入的人,他尝不到。这是人生真正的享受,决不是其它一切物质享受,或者是精神享受能跟它相比的。可以说这是最高的享受。你如果能得到,你这一生非常幸运,也是你真正有福,这是真实的幸福。

  这一句里面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颠倒之法,颠倒也有层次。要以比较的方法来看,世间的正法,像中国儒家所选的这些经典,跟一般书籍来比,这些经论是正。世间法跟佛法来比,佛法是正,因为世间法的修学不能出三界。你要问他为什么原因不能出三界?世间法修学的目标都不断烦恼。儒家讲求的是伏烦恼,没有断,它是伏,所以不能超越三界,不能超越轮回。小乘法跟大乘法比,大乘法是正,小乘法就是邪,这就是颠倒,我们佛法里面讲了义、不了义,就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跟持名念佛相比,持名念佛则是纯正,超越一切大乘法门。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说过很多,不能不知道。唯有真正的明白,我们才会死心塌地,这一生当中就守这一部经,专修这个法门,那就决定不错了。我们修学其它的法门,也都是变成无益的苦行,我们将精力、时间都浪费在那个地方,都变成没有意义,没有利益。所以一定要专,一定要精。莲池大师就说绝了,“持名念佛是正行,持名念佛也是助行”。净宗常说正助双修,他正助都是一句名号,这个真的是教我们“专”到了极处。这个法门得到实在是不容易,古德常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怎么不欢喜?遇到了,认真的修学,你会愈学愈欢喜,愈学领悟得愈深。愈学,你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愈真切,随着你功夫去增进。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除”跟底下的“舍”,意思好像是相同,其实最简单的区别方法,除是除内里面的,舍是舍外面境界的,这就很容易辨别了。所以这是诸见烦恼,“见”是指我们一切错误的见解,“烦恼”是我们错误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谓是,对人对事对物想法、看法错了,这叫见思烦恼。一定要断除,它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它也是我们造业的渊源。人为什么要造业?就是因为有这个东西他才会造业。这些东西排除掉,人就不造业,六道轮回也就没有了,所以轮回是它变现出来的。我们世间一般人重视正确的思想,所谓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这就是讲的思想跟见解。但是世间人所讲的正邪,跟佛法讲的邪正标准不一样。世间人,实在说对于宇宙人生,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一直到今天都还在摸索、在探讨,事实真相没有见到。我们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在我们用的方法错误。世间人用什么方法?用思惟、用思考、用研究,用这些方法;换句话说,用的是心意识。用意识,这是决定见不到真相。佛法为什么见到真相?佛法它用的方法,它不用意识,心意识都不用,于是真相大白。这个心意识都不用,就是定慧,他用这个方法。所以,一个人见到真相,一个人是永远见不到真相,虽然他很想见真相,他见不到。佛法的标准跟世法的标准就不相同,佛教给我们,你能把这些东西舍掉,你心就清净,就得定,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然就明了。

  我们今天烦恼在,见思烦恼在,只是从经典上听佛说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是听说的,不是自己亲自见到的。佛法最殊胜之处,最令人佩服的地方,那就是佛不是叫我们相信他,佛是叫我们自己亲证。他说出来了,他把他的这个方法教给我们,我们用这个方法,看看我们所亲证的,跟他讲的一样不一样?他见到了,我们定慧要得到,我们也见到了。昨天跟诸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会通?你也见到了。佛见到说出来的,你也见到了,你见的跟佛见的是一样的,那佛讲的,你怎么会不懂?佛所说的就是自己所说的,自己所见、所闻、所说,就是诸佛如来所说的,没有两样。所以这个东西是障碍,障碍了我们本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德能就是亲自见到宇宙人生真相,这个能力是被错误的思想见解给障碍住。这个东西必须要断除,这个东西断除之后,我们真正的善根就现前,五根就真的现前了。有这些障碍在,我们的信心没扎根。听听这个人这个说法,听听那个人那个说法,心里就会动摇了。为什么会动摇?信没有根。你这个妄想杂念还存在,对于一切言论,没有能力判断,没有能力辨别,才会产生这些现象。所以,一定要把烦恼除掉。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这是“七觉支”的第四。除跟舍意思很接近,它的内容,除是对内,舍是对外,这样子区别就比较容易。“诸见烦恼”四字,就是一般经论上所说的“见思烦恼”,也叫做“见思惑”,惑是迷惑;这是烦恼的总称,也是佛给我们说的,三界六道的根源。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是从见思烦恼里面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个东西没有了,见思烦恼要是断掉,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正如同永嘉大师所谓“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换句话说,你有迷惑,就好像在作梦,惑没有了就觉悟了。这是常说的“人生如梦”,整个六道说穿了,也就是一个梦境而已,不过它的延续时间长一点而已。

  “见”是错误的看法。第一、“身见”。一般人总执着身是我。这五种,第一个执着身,这就是五种错误的观念。佛经面讲“我”字这个定义,细说很多,通常说得最普遍的,就是有主宰、自在的意思,这两个意思最普遍。试问问,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宰?在这个身里面,确实找不到主宰,不但身里头找不到主宰,心也找不到主宰。由此可知,身、心确确实实是虚妄的。如果自己能够做得了主宰,诸位想想看,谁愿意老,谁愿意生病,谁愿意死?换句话说,生老病死我们就做不了主,哪来的主宰?主宰没有了,自在就更不用谈了。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很苦,哪来的自在!所以,实在没有我。没有我,自己以为有我,这个观念就错误,这个见解就错误,这叫做“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是错误的。身既然不是我,它是什么?说实在话,它是“我所”,它不是“我”。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譬如这个房子,房子是你所有的,衣服是我所有的,身体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我们常讲这是身外之物。实际上我有没有?有。有“真我”,那个“真我”是真正主宰,真正自在。什么时候你才把那个“我”找到?大乘佛法常讲“明心见性”。那个真如本性就是真我,它能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它做主宰,它是能变。所以真我是本性,这个才是真我。没有见性的人,虽然有真我,迷了!把我迷失了,把假的“我所有的”当作“我”,这个错误太大了。譬如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我把自己忘掉了,把衣服当作我,就跟这个例子差不多,这是个很胡涂的人,把这所有的当作我。我们迷惑的时间太久,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并没有觉悟,都把这个身当作我,所以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错认了!

  第二、“边见”。边是两边,凡夫所有见解都是执着在两边,两边就是相对的。有我就有别人,有自就有他。它都有个对面。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生就有死,总是有个相对的观念,没有办法超越这个边际,这也是错误的见解。在佛法实在讲,也没有办法离开相对,离开相对没办法说法,比方佛法说凡夫、说圣,凡圣就是相对的,众生跟佛也是相对的,世间跟出世间意思相对的。所以佛教我们,佛是用这个方法做为教学的手段,你可不能执着,你一执着就错了。执着是什么?落在边见里头,虽然学佛还落在边见里头,你想想看你怎么能断见思烦恼?要怎样才不落在边见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好,教我们“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语;“离名字相”,所有这些名词术语不要执着;“离心缘相”,心里头不要去胡思乱想,那就不落在边见里头。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不落在边见里头。说、无说是两边,听、无听也是两边。“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两边都不落;“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的人也是两边都不执着。不得已说一个“中道”,如果你又执着中道,中道跟两边又对立,这就麻烦了。所以佛法要我们领悟,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

  第三、“见取见”,第四、“戒取见”,这两个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说某人成见很深,你有了成见,就先入为主,自己有了一个标准,你见到、听到都会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是错误的。怎么知道标准是错误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来的标准!佛说得好,真妄没有标准,邪正也没有标准,善恶是非都没有标准,你怎么可以执着一个标准来衡量?所谓标准是临时假设的一个现象,在此时此地适用,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空间,它就不适用。这种情形,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懂,譬如时间,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十点半,离开这个地方,我们飞行一、两个小时,就知道有时差了。那个地方现在时间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拿我们这个时间标准到那里去不适用。可见得,这个标准只能在这个地区、这个时候适用,过了这个地区、这个时候,它就不适用,所有一切标准都是临时建立的。

  我们今天学佛,我们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心性里面可不能有标准,有了标准决定见不到心性。所以拿世间法去学佛法,是决定得不到佛法的。一定要离开一切世间法,那佛法也就不必学了,佛法就在面前。离开妄就是真,不要再去找真,找真,你又立一个标准,那就又错了,没有真。没有真,就是真。所以见取见,它为什么说成见有两种?一个是果上的,一个是因上的。“见取见”它讲的是果上的,这是因;换句话说,一个是我们把果报看错了,一个是讲修因看错了。佛在经上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上能够体会。古时候印度的外道,印度外道修行,说实在话,比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在西方常见的基督教、天主教,乃至于伊斯兰教、犹太教,比他们的确高明。为什么?印度外教都修定,都有相当的定功。我们知道定能发神通,人修定的时候能够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看你这个定功的浅深,能力大小,大不相同。他在定中看到耕田的牛,牛死了,牠这个灵魂生天,他在定中亲眼看到的。人死了堕三途,牛死了生天,他看到这桩事,于是他就误会了,牛会生天,我们学牛,我们将来也就会生天。这叫什么?持牛戒。他去帮人耕田,他也去吃青草,这是我们前面讲的无益的苦行,这是他错了。他不知道作牛是果报,死了以后牠能够生天,是牠过去生中累积的善业,是那个因缘生天的,绝对不是作牛的这一生有什么功德可以生天,这就产生很大的误会。所以印度奇奇怪怪这些戒律,它的来由都是他在定中亲眼见到的,这是误会,这是错误的见解。这叫非因计因,生天不是这个因,他以为是这个因。

  再讲到果报,定功深的人见到天上果报殊胜,寿命长远,以为天上就是永生。我们这边宗教称永生,在印度一般宗教称涅盘。佛家涅盘的意思,就相当于基督教里面讲的永生,那个意思很接近。“涅盘”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不灭”,不灭就是永生,所以这个意思很接近。其实他的功夫并不到家,天人寿命虽然长,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到时候他还要堕落。不但这些修定的人见不到,即使生到四禅天、四空天的人,他们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他已经证大涅盘,已经不生不灭。到后来还要堕落,于是对于传说当中佛讲的不生不灭就怀疑,就毁谤。这个毁谤,谤法!谤法的罪过堕落得很重,所以生天不是真正的果,误会认为是真实的果报,这叫非果计果;不是真实的果报,误会以为它是究竟的果报。所以三界当中决定没有真实的,包括四禅天、四空天,都不是真实,都不是究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大乘学人为什么他不愿意生天,道理就在此地。生天白白浪费了许多的时间,浪费自己修行的功夫,到头来依旧还要轮转。

  除了上面四种错误的见解之外,所有一切其它的错误见解都叫做“邪见”,用这个统统包括了。这五种叫“诸见”,诸见是把它归纳成五大类,这五大类叫见惑。烦恼是思惑,就是错误的想法,你想错了。这里面也有五大类,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贪、瞋、痴、慢、疑;慢是傲慢,疑是怀疑,这个怀疑是专指对于诸佛菩萨圣教的怀疑,不是指其它的怀疑。尤其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指点的净宗法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前面讲得好,这的确是诸佛如来真实教诲,我们对这个产生怀疑,那实在是非常大的错误。这是五种错误的思想,贪、瞋、痴、慢、疑。合起来叫见思惑,也叫见思烦恼,就是此地所讲的“诸见烦恼”。这都是我们内在的,不是外面的,我们要把它断除。说断除,实在讲说得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小乘人专在这上做功夫,释迦牟尼佛比喻他们修学的困难,“如断四十里截流”,截流就是很大的瀑布,这瀑布多大?四十里,我们世界上没发现这么大的瀑布,四十里这么长的瀑布,没有发现过。这样大的瀑布,你把它拦阻起来,叫它不流,这是比喻小乘人断见思烦恼的艰难,真正不容易。经上告诉我们,从初果,初果就是见惑断掉了,思惑还没断。见惑断掉了,就是这五种断掉了,证小乘初果须陀洹,那就很不容易,很难。这个错误的见解没有了,还留着有错误的思想,从证得初果这天起,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这个思惑断掉。这两种错误,断见解比较容易,断思想难。这个思想,所谓是藕断丝连,很难断。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长,七次往来,诸位想想,这是多么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经典里面也常常说,我们修行成佛时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从哪一天算?从断见惑那一天开始算。因为见惑一断,一般讲这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虽然没有出三界,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小乘初果叫入流,“须陀洹”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入流,入圣人之流,他不会堕三恶道。没证果之前,他是人天两道,不会落三恶道。所以从这一天算起,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佛。成佛就是禅家讲的见性,明心见性。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小乘人修行的方法确实很笨拙,不是一个聪明的方法,要吃这么多苦头,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他是有意在做,所以小乘不如大乘。大乘的方法巧妙,因此修学的时间缩短,不需要那么长,大乘比小乘巧妙。大乘里面禅宗尤其巧妙,超过其它大乘的法门。禅宗虽然巧,也得要有巧人才能够修学,不是一般人能够修学的。这就是所谓上根利智,他才信,普通根性的人他不信,他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因此就远不如净宗。净宗的修学,一定要依据《无量寿经》跟《弥陀经》讲的这些理论。《弥陀经》,我们从经文里头很难看得懂,但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跟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们得这两位善知识的引导,接受他们的教诲,我们对于《弥陀经》的义理可以明白个几分。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老实念佛,只要念佛功夫深,禅宗里面所说的境界我们也能得到。换句话说,他们用参究的方法,我们用一心专念的方法,一心专念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参究的方法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可是效果境界完全相同。这是净宗又胜于禅宗之处。

  底下这两句话非常要紧,当我们断除诸见烦恼的时候,善能觉了。这个关键就是“善”,非常的善巧,他觉悟到除诸虚伪,并不损坏真正的善根。善根,世法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三善根是世间法,假如我们把诸见烦恼都除掉,这个贪瞋痴没有了,世间坏事当然不做了,好事也不做了。你的善根就损坏了。那就又错了。这个路子又走偏掉。不能损坏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法里面的断恶修善天天还在做。没有恶了,没有恶故意做一点恶;没有善了,故意修一点善,做什么?这是游戏神通,做给那些迷惑颠倒还没有觉悟的人看,表演给他们看。什么意思?帮助他们觉悟,启发他们觉悟。这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在自己真的清净,诸见烦恼断干净了,可是在生活中照常还在做,还在表演,这个就是善能觉了。“善”是善巧方便。这是空有两边都不堕,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是无作,利他是有作。作而无作,作是利他,无作是自利。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不是说学佛之后什么事都不要做了,那完全消极了,这个就把佛法破坏了。这样消极,这个佛法在世间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必然被社会所唾弃。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佛法永远是积极的,永远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菩萨善根就是“精进”,三善根是世间的,精进是出世间善根。出世间的善根只有这一条“精进”,勇猛精进,不疲不厌,无有疲厌,永远在精进,所以不损害真正的善根。

  “除诸虚伪”,这句我们也不能够疏忽。凡是一切个人的欲望、享受,所谓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是虚伪的。世间人断恶修善,他有目的,如果没有目的,没有利益可图,他就不会去做了。佛告诉我们,这些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佛菩萨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企图,绝对没有个人的得失利害在其中,因为得失利害是假的。这是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相同的地方。经上常说,“诸佛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众生有苦难,帮助他解决,这叫悲。“慈”是与乐,给与众生安乐,帮助他得安乐,这叫慈。慈悲加个“大”字,就是没有条件的,无条件才叫做大,有条件就不能称为大慈大悲。我们凡夫帮助别人多少都还有条件,不像佛菩萨完全是无条件的。我们在此地可以用这个来解释,一切有条件的就是虚伪,要把这些统统除掉。换句话说,我们喜欢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也要帮助他;对我们善意的人,我们要帮助他,甚至于对我们有恶意要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帮助他。没有条件的,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这叫大慈大悲。这个才不损真正的善根,这叫“除”。

  ‘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舍,是对外境的,是对外面来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讲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放下,内要放下见思烦恼,外要放下五欲六尘。舍就是舍五欲六尘,要舍名闻利养,叫所见念着境时。境是境界,经上把境界归纳,我们五根所对的,眼所见的统统叫做“色”,佛经里面色的意思是很广泛,眼能够见的都用这一个代名词,全部都包括了。耳所听的都叫做“声”,鼻所闻的都叫做“香”,用这一个代名词。香,臭也包括在这一个字里头,就用一个代名词。乃至于意,“意”是我们念头,念头所对叫“法”。六根对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对外面六大类的境界。这六大类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真实的存在。佛法里面凡是讲到真实,它的意思就是永远存在、不会改变,这是真实的。如果它会改变,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实的。

  我们人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时时刻刻在起变化,这就不是真实的。一切万物也是如此,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天亲大士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称为“百法”。相宗有个入门的小册子,叫《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宗入门的。对于这一百类的法,你要明了,你要明白,这叫“百法明门”。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入大乘之门,那是大乘入门的一本书。这一百大类里面又分成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的,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的。无为法有六种,有为法有九十四种。九十四种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人生都包括在其中了。无为法里面第一个是“虚空无为”。虚空,好像自古至今没有改变,老样子,它没有起什么变化,虚空是无为的。现在在我们这个感触当中,只能够见到虚空是无为的,除虚空之外,哪一样东西不变?都在变化,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就决定不能执着。你执着,就叫自找烦恼,烦恼本来没有,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不找,哪来的烦恼!烦恼,实实在在讲,就是从妄想、执着里面生出来的。人要是把妄想、执着破除,你就永远都没有烦恼了,你的心才会得清净,得自在。这是讲我们“所见念着境时”,着重在这个“执着”,你执着境界的时候,“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这个境界不是真的。

  既然晓得它不是真的,也应当要知其所以然,你才会真正把它放下。那就是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些境界不但我们眼前所见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本性的相分。本性是能变,相分是所变,由此可知,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所变是“假有”,佛经里面也叫“妙有”。能变是“真空”,本性是真空。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心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够变现一切法,它能够变现,它能够现相分,能够现相。所以本性是体,相分是现象,是这么来的。《华严》为我们说的,这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里头会有变化,为什么有变化?识所起的作用。“识”是什么?分别、执着。譬如本性现相,这个相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为什么又变成六道轮回?是你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见思的分别执着,变现出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不但六道轮回是自己本性变现之物,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菩萨,也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不要只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此地何尝不是“唯心秽土,自性释迦”?一样的道理。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善能觉了,把这个事情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

  何况佛在经上更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开示实在是了不起。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想什么就变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主宰。大多数人死了为什么堕三恶道,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想贪,贪是饿鬼,他就堕鬼道;他想瞋,瞋是地狱,他就堕地狱;他想痴,痴是邪正、善恶、是非、利害都辨不清楚,胡里胡涂,这就是畜生道。念佛想佛,他怎么不成佛?念天想天,他会生天。基督教、天主教讲生天堂,我们同意点头,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真的念天想天才能够生天,打着天的招牌还想贪瞋痴,那不行。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心里也想贪瞋痴,三恶道还是有分,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我们就会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自家的事情,自己这一生真的能够超越三界,一生作佛。对于别人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开悟,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发自于大慈悲心,并没有什么条件,也就是我们本分上应当要做的。为什么?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这里面产生的无缘大慈,这个慈悲就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无条件的。“永不追忆”,舍离开了,永远不取,没有后悔,也不要去想它,这叫“舍觉分”;这是真正放下了,真正能舍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做功夫,前面这两种要做到有真实效果一定得禅定。因为“除觉分”是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舍觉分”是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可见得这个定自然就现前,禅定就现前了。定的浅深,实在讲就看你前面除舍功夫的深浅。你除舍功夫深,你的定功也深。定现前的时候,要知道这个禅定不是我们究竟的目标,它是我们中程的目标,是中途站。而且禅定浅深层次无量无边,万不可以得少为足。得一点禅定,有一点小通现前,就觉得很了不起,炫耀于人,那就大错特错。所以禅定现前也不能够执着,也要把它放下,不生爱见妄想。世间禅定,我们讲的“四禅八定”,它为什么不能够达到九次第定,不能证得阿罗汉,不能超越三界?他的病根就是爱见妄想。他对定中的境界非常喜欢,就安住在里面。妄见是以为甚深的禅定就是佛所讲的般涅盘,他误解了,以为自己证入大涅盘。这是他的妄想,完全看错了。我们要晓得,如果不生爱见妄想,这个禅定就生智慧,因定开慧,就生智慧。得定而智慧不能现前,毛病就发生在这个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过程可能会遇到的。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禅定,心地就清净了,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个时候决定不能生起爱见妄想,这句佛号要老实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对了。常常想着诸佛菩萨,这就是我们要跟诸佛菩萨比,不要跟凡夫比。跟凡夫一比,自己贡高傲慢都起来了,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跟佛菩萨比我们还差得远,才会勇猛精进,永远保持自己谦虚,一切恭敬。这就是我们要拿上面的标准来看,不可以往下比。这是定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这是说七菩提分,应用在我们平常修行的功夫上,如果用得很妥当,对于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学人无论是学哪一个法门,任何宗派,这个毛病的现象总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昏沉,这一段讲的,昏沉是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用功的时候,他就疲倦了,精神提不起来。这种现象我们看得很多,我们虽然不是参禅,念佛的时候也有这些现象,甚至于这种现象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念佛,一止静坐下来念的时候,念了没多久就打瞌睡,佛号也忘掉了,这个现象叫做昏沉,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慧平等就没有这个现象。定要是多了就昏沉,慧要是多了,这个慧不是讲智慧,慧多了心里头浮躁,妄念七上八下,我不念佛、不静坐的时候没有这些妄念,一打坐妄念特别多,那就是慧多定少,用这两个名词来做代表。如果遇到昏沉的现象,我们就要选择法门,择法、精进、法喜,用这三个方法来调整。……

  ‘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心浮动就是掉举,心里七上八下妄念很多,这是一个毛病。跟前面那个恰恰相反。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就采取这个方法,心里妄念很多的时候,我们就要定下来,把念头统统放下。妄念虽然有,放下就是根本不要理会它,随它去就好了。不要想到我这个妄念这么多,业障这么重,愈想愈多,不想慢慢它就没有了,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昏沉、掉举这两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自古以来每个修行人都有这个经过,我们遇到不要害怕,知道这是正常,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作祟,只要不理它就好。把我们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集中精神在佛号,这些事情不理它就好。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炼,不但在念佛堂,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我们修炼的场所。

  ‘调和适中,名念觉分。’调和适中,时时刻刻要懂得调和,要知道调整,就是自己的定慧要平等,时时刻刻注意这个,我们功夫才能够延续不断。真正做到不间断、不夹杂,昏沉、掉举都是夹杂的现象。虽然一时不能除尽,不怕!慢慢的去除,慢慢的去断,不能够操之过急。用功的人很多人失败都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功夫要慢慢的进展,逐步的进展,不可以太勉强,不可以太快。总而言之一个大原则,就是我们修学一定要身心欢喜,身心舒畅。舒畅、欢喜,这就是修学的收获。如果在现前得不到舒畅、欢喜,那就错误了。经上常讲,修行是离苦得乐。愈学愈苦,这里头就有问题。愈学愈快乐,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智慧增长,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误了。如果与这个效果相反,我们就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来改正,这就对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学佛       净土法门)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