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五根略说


   日期:2011/4/27 13: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这是三十七道品里的第四科。“根”有两个意思,都是从比喻上来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是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长,继续不断成长的意思,在古德批注就是有能够保持的意思。能生长,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条,就是“信、进、念、定、慧”。下面讲“五力”,名称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后才有力。力是长成它就产生力量,没有长成的时候我们称作根。这五种非常重要,佛在《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西方世界的人,无论从哪个世界去往生的,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品位,从下下品到上上品,这五根都要修,五根、五力都不能够缺少。那边要修学这个法门,可见这个法门是非常的深广。

  “信”,大师跟我们说得很简单,也很清楚,这是指示我们的原则,“信正道及助道法”。这个地方就是邪正的问题了,怎样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为我们说了许多的经论法门,可以说都是正道,都是正确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人。就好像我们到这个药店,你看到几百种、几千种的药物,我们都可以说那是良药。可是这些药不见得适合于我们用,用对了症,那就药到病除,这病马上就好了。如果这个药用错,不但这个病不能好,可能还要加重。这个常识我们懂。药,统统是良药,佛法皆是正法,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根性,我们害病的人,佛的药方,药太多太多了,绝对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吃的,不是的;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学的。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们,“选择法门,一门深入”,这个就对了。至于广学多闻,那是为别人的事情,不是为自己。好像这个药治自己的病,只选择几种。可是你要想做一个大夫,做一个医生,要医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样样都要懂,样样都要内行。你开出处方是给别人吃的,不是给自己吃的,这些都必须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门深入,我要帮助别人,那要观机,为他抉择法门,这是首先我们要明了的。

  以净宗来说,这是单一修净土,求生弥陀净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愿、持名”。蕅益大师在本经特别为我们提示的信、愿、持名,这是正道。三经,或者是净土五经一论当中,教给我们许多断恶修善的方法,譬如《观经》讲的“三福”,那都是属于助道,就是此地讲的“助道法”。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一心不乱,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这些都是属于助道法。我们对于这些能够深信不疑,你这个信就有根了。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法门虽然听到见到,生欢喜心,还没有下定决心要专修这个法门,我们这个信就没有根。信,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认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于还修学其它的一些法门。像一般我们常常听到的“禅净双修”;或者是“密净双修”,又学密又念佛;还有“密净禅三修”,这些不能说他没有信,他这个信没有根,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得出来。信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没有根它就不起作用。

  因为信有根,就带起了“精进”。信有根,他真信!真信,他一定真修,精进就是真修。诸位要记住这个名词,“进”是进步,没有后退,“精”是精纯,可见得他这个求进步是纯一、专进。在大乘佛法里面,凡是这样的态度去修学,几乎没有不成功的。凡是修行不成功,纵然他很努力,很好学,很勤奋,这是进,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说他不专,他是杂进,他学得很杂,学得很多,学得很乱,这样力量就分散掉了。无论他怎样努力,他的心思是散乱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这一点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说实在的话,信、进之没有根,如果我们追溯它的根本原因,还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条的基础。五根是从前面三科基础奠定下来的,没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础,哪里会有根?因此我们要很冷静细心的去反省,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乱,要想真正达到身心清净,功夫得力,就不能不细细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认真去学习,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自然就能够“勤求不息”。“勤”是勤奋,“求”是求学;会不疲倦,不懈怠。因为他在学习当中能得欢喜,法喜充满,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厌了。他学习时能提起精神,对于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够勇猛精进,这个叫做“精进根”。

  “念根”,“念正道及诸助道法”,到完全没有杂念,这个念才叫做有根。我们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念佛的教诲,念佛的教诲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时中常常念这个名号,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还有其它杂念掺杂在里面,我们这个念就没有力。必须其它闲杂的妄念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念就有力量,就产生力量。产生力量,当然就有感应道交。境界,我们一般讲,年年不同,月月不同,这境界不一样,境界是愈来愈好。你要问,到底什么境界?我们简单笼统说一说,烦恼少了,妄念少了,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就是相应的境界。这是自己能够感触得到的。即使读经,以这个例子来说,从前念这个经含糊笼统,不甚明了,现在比从前明白多了,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们虽然常念一部经,年年月月对这个经典的理解不相同。如果完全是相同的,这个念久就会念烦了,念厌了,还有什么好念的,没有意思!愈念愈发现里面的意思愈不一样,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这一部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中你念不厌的,念不倦的。为什么?它有无量义,无量的奥秘,无量的法味,让你细细去品尝。你功夫愈深,你发觉的愈深,你体会的愈广。经亦如是,蕅益大师的《要解》意思亦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议!不像现代人所写的文章,看一遍之后决定不想去看第二遍。为什么?那个味道没有了,一尝就完了,没有这么深、这么浓厚。所以我们这个念有了根,就尝到法味,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定”。五根,跟诸位说,后后深于前前,就是愈是后面意思愈深,包括前面。诸位想想,没有信,哪来的精进?所以精进一定里头有信。没有精进,决定就没有念,这个念是从精进里头得来的,所以念就包括精进。念的功夫深了,这才得定,所以定包括念,念不包括定。换句话说,前面一个是因,后面一个是果,因果相生,它是循环的。最后一个是“慧”,慧又变成信,底下五力里头的信力。所以它是循环的,像个轮一样循环的。菩萨位上都要遵守这个法则去修学,菩萨位一直到等觉,等觉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五根、五力不断的在增长。

  “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正道、助道同样的重要,莲池大师他是把“信愿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双修都是信愿持名,这是他老人家所说的。其它的祖师大德,有将《观经》里面的“观想、观像”看作助道。这些开示,可以说都是对于善根非常深厚的学净土的人说的,对他们讲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对我们来讲利益不大,这就是说,这个药用在我们身上不太适合,不是完全对症,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对这个法门还没有认识清楚,还在那里犹豫不决,莲池大师这个方子对我们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自己现前身心的状况,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信愿,这就是五经里面的教诲,我们不能不留意。特别是《观经》三福,《要解》蕅益大师跟我们讲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有用,确实是对症下药。我们依这个方法来修行,确实能帮助我们建立这五根,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收在这上。……

  “慧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这就是说以真实的智慧,这点难,是真难。为什么?凡夫哪有智慧?凡夫有聪明,聪明不是智慧。聪明是什么?是从意识里面所生的。分别、研究、辨别,都是心意识起的作用。智慧是要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心意识。所以诸位要晓得,慧是从定生的,没有定哪来的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三无漏学里头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没有定,是决定没有智慧的,心地愈清净,智慧就愈能够现前。唯有真正的智慧能够解决问题,世出世间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聪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但有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应用不恰当的话,把问题还搞复杂了。所以定就非常重要了。有定当然就有慧,智慧现前,它对于正道及助道法,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里面特别为我们提出,叫我们要用“四念处观”,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要有正确的宇宙人生观,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怎么会有错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学佛       净土法门)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