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日期:2011/4/12 15: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贰·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贪的烦恼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广结善缘,得到富贵安稳。如《四十二章经》说:“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三无漏学中,戒学居首。《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可见戒的重要。三聚戒为:

1.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行,是出家、在家等七众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随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2.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此戒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持的律仪戒。

3.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生门。

菩萨戒虽然众多,但是总不出这三聚净戒。持守律仪戒,便能离恶防非,使身语意三业正行清净;持守摄善法戒,便能广集一切善行;持守饶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三聚净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三、忍辱

忍辱,梵语羼提。意指凡是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让身心安稳,分为三种: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而能忍耐。

2.安受苦忍:对疾病、天灾的逼害,能够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动。

菩萨修行忍辱,能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毒打,忍受别人的嗔恚,而不加以报复;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因为能够忍辱,因此护戒清净,所修善法皆能成就。从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却丝毫不嗔不动,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进

精进,梵语毗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能普遍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五说:“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有三种:

1.披甲精进:菩萨修行精进,不畏惧诸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

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能勤行不倦。

3.利乐精进:菩萨利益劝化众生,不疲不厌。

精进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因为精进的原因,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凡夫攀缘五欲六尘,心如猿猴,又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流荡,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难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禅定除了能止息内心的妄念之外,并且可藉由禅定而启发智慧。禅定分为三种:

1.世间禅:指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为凡夫所修的禅定。

2.出世间禅:有观、练、薰、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3.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为佛的大定。

禅定不可思议,可引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并且可得到十种利益:

1.安住仪式:习诸禅定,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有勉强。

2.行慈境界:常有慈爱心,无伤杀众生的恶念,对于众生,悉皆安稳。

3.无烦恼:诸根寂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4.守护诸根:常防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5.无食喜乐:得禅味以资道体,因此虽然没有饮食,也自然欣悦。

6.远离爱欲:心不散乱,对一切爱欲都无染著。

7.修禅不空:虽然有诸禅的功德,证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堕于断灭之空。

8.解脱魔: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都不能缠缚。

9.安住佛境: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对于佛的知见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灭,住持不动。

10.解脱成熟:惑业不能迷乱,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六、般若

般若,梵语般若,此翻智慧。指修习八正道以及诸波罗蜜,而显现的真实智慧,此智慧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称为般若。

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生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因此称为诸佛之母。《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分为三种:

1.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2.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根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

关于六波罗蜜与福智二资粮的关系,依《解深密经》卷四与《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说:施、戒、忍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是智慧资粮,精进与禅定二者通福、智二资粮。六度修满,具足福慧庄严,则能成就佛果。

菩萨修行的中心德目,于法相宗等,又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的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

菩萨修行六度,主要为对治自心悭吝、恶业、恚心、懈怠、乱心、愚痴等六种烦恼,除了利益众生外,并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度众生。四摄法正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的四个方便法。

参·四摄法的意义与内容

四摄法是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皆以巧慧为根本。但因众生的根基与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别,分类如下:

一、布施摄

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以无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如果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如果乐法,则布施法,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布施摄分为三种:

1.财施:施舍财物,济惠贫乏。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无畏施:济拔厄难,使离怖畏。

二、爱语摄

爱语摄,又称为能摄方便爱语摄、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爱语摄有三种:

1.慰喻语:对生病或受到灾难、恐怖的人,以柔和慈爱的语言去安慰他、鼓励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2.庆悦语:对人的长处,或所做的善事,给予赞叹、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发他往好的地方发展。

3.胜益语:令人听了能增胜增益的语言。譬如对小乘行者宣说大乘佛法,使进趣大乘。

三、利行摄

利行摄,又称为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摄分三种:

1.现世利行:劝令众生如法修持,现世便得大财富,乃至世间一切利乐。

2.后世利行:众生于现世得大利乐,劝舍大财,发广大出离心,乃至出家,得后世利乐。

3.现世后世利行:劝在家、出家次第离欲,故名现世后世利乐。

四、同事摄

同事摄,又称为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能够站在众生的立场,和众生同一苦乐,并且能以慧眼观照众生,给予众生最适宜的教化,方便引导而入佛道。同事摄分为四种:

1.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我与众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隐藏己善而不显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显与他同事:对于比自己能力低劣,没有信心的众生,为了方便化导对方而自显己身与他同一层次。

3.是他同事亦自显与他同事:看见所化导的对象善根犹可摇动,为了让他善根坚住,现在暂时与同事,渐次增长对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对于自行放逸,弃舍他事者,不与对方同样退堕懈怠。

肆·六度与四摄的关系

六度是大乘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而实践的六种德目,是菩萨行者自利利他的总纲;四摄则是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专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与四摄的第一摄,同是布施,彼此之间有共同相摄之处,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阿差末经》说:

1.布施摄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为布施摄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摄布施;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因为布施摄中具有这三义,因此具足六度。

2.爱语摄通持戒、忍辱二度。因为爱语摄乃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四过,因此通摄持戒;对人说爱语,不管遭受任何毁谤、怒骂,都不会以恶还报,因此通摄忍辱。

3.利行摄通精进度。因为要利益众生,必须勤于教化众生,因此通摄精进。

4.同事摄通禅定、般若二度。因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与人相同的缘故。

此外,四摄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摄,譬如布施摄中,布施好语便是爱语摄;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恶,便是利行摄;布施无畏,去其恐惧,继而亲近,予以化导,便是同事摄。

至于实行四摄法的先后次序,则因为化导的对象有贫、恶、贤、愚等差别而不同。对于贫人要先行布施,济其贫苦;次行爱语,受之以法,后明利行,劝令起修。如果对于恶人,则要先行爱语,令他舍恶,次行布施,随顺资养,后以利行,劝令起修。

四摄法的实践,应以众生的需要而权巧观机逗教为主。

伍·六度四摄的实践

学习菩萨道的修行者,应该如何实践六度四摄法门呢?在家菩萨修行布施要体悟无常,对苦难众生能广行财施。出家菩萨则要以佛法开导一切众生,使其入道学佛,并对苦难众生施予无畏,使其身心得以安乐。在慈心布施之后,为进一步砥砺自己,利益众生,而发心受持菩萨戒,学习一切善法,具足威仪,并修行忍辱,对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能够忍辱,不为所动。对诸行善法能精进学习,对恶法能断除,后以禅定力量调伏五根,安定内心的混乱,并藉由禅定方法,启开智慧,开悟了道。

菩萨在修行六度的同时,为广度众生,并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取众生。以布施医药、饮食、财物,使众生满足而入道;以慈爱、安慰、赞叹、鼓励的语言,使众生生起欢喜,而听从指导;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菩萨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劳,能承担服务;并站在众生的想法上,去了解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更多的利益与协助。

菩萨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萨道的修行实为不易。虽然不易,但是学佛者还是要砥砺自己,勇猛直前,因为学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精进向前,佛道终究难以达成。

最后,提出实践六度的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人,其实是给自己;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还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束缚,其实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辛苦,其实是快乐;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还是活泼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呆板,其实是活泼,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还是向内求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向外求,其实是向内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实践六度是自己幸福安乐之道;更是究竟解脱的得度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实践佛法       六度)(五明学佛网:如何实践佛法       六度)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六度 

 林克智居士: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六度?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八章 六度 

 卢志丹居士:苦海无边,六度为筏 

 能利法师:大乘与六度 

 常福法师:念佛即六度! 

 法闻法师:菩萨六度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般若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禅定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精进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