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教修行要量化


   日期:2011/4/10 1: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修行要量化

 

前面在日记《佛教修行可量化》中,我们知道了量化这一科学的手段可以提高生产率。对于佛教来说,如果要想很快地提高佛教人才的整体素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精确量化的工作,把量化这一科学的手段,应用到佛教人才培养上面来。

其实这个工作从上世纪的太虚大师已经开始着手在办了,他推崇的人间佛教,大力开办佛学院实际上就是应用量化这一科学的手段,培养佛教的人才,提高佛教的人才素质。只是这还是非常粗略的量化,自然所培养的或者说是受益的人数不多。

其实佛教修行的量化,在古代也是很多的,而且很多的量化手段延续到今天还在使用。只是这些量化的手段太过粗略,赶不上现在这个时代的步伐而已。尤其是修禅宗的人,对于量化的修行更加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是在磨灭我们本具的个性。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因为禅宗的修行也是有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分,在初级阶段完全可以使用精确量化来快速提高修行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自古以来禅宗祖师的修行方法。比如前面讲的住禅堂要满三冬四夏,进禅堂前要学戒等等。

只有等到你的三冬四夏的禅堂修行生活满了之后,自己的功夫落堂之后,你才可以步入高级修行阶段。可见三冬四夏之前的量化修行还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最快地把初级修行水平提高到高级修行水平。不要一入门就说打坐如何能够成佛的话,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所以,我们修禅宗这一法的人,也要认清自己的现状,也要知道修禅是从打坐开始的。不要被六祖说的:“一付臭骨头,何处立功过”等等消除高级修行人的知见之话所误。要不然不要说狂禅有份,甚至把自己的身心搞坏也不少见,那可真的是害己害人了。

根据自己这几年的修行经验,自己提出了网络禅堂这一修行方式。网络禅堂主要是量化佛教修行人的打坐问题的。因为佛教的修行,不管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打坐,都需要修禅定。佛陀甚至讲:“一切功德皆由禅定出”这样的话,可见禅修打坐在佛教修行的重要性。

网络禅堂主要就是量化佛教修行人打坐问题,在《网络禅堂的积分》一文中,针对量化禅修打坐的水平问题有很精确描述。从《网络禅堂的积分》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具体的量化情况,即使是有一点的出入,我们也可以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慢慢加以改善。

当然,网络禅堂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如果实现的话,不但把修行人的禅修打坐问题量化了,还能在指导普及等等方面有一个飞跃性的突破。这样可以迅速培养一批禅定功夫很好的修行人,让很多人远离无聊的网络纠缠,远离是非,节约很多时间,使得自己的修行在短时间里面突飞猛进。

这样,我们现在以及以后的修行人,就能在网络禅堂的帮助下,实现佛教的实证修行。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可以迅速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智慧的骨干力量,为发扬光大佛教的事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起到就像古代的让修行人在禅堂住个三冬四夏的作用,而且这样的量化更加精确,所以出人才的效率更高。

这样就可以完善佛教修行量化太过粗略的问题,因为只有精确量化,才有可能提高效率,才能最快最好地出人才,才能实现佛陀的愿望。在佛陀所说的《阿含经》里面也有很多有关量化的事情,比如《佛说解夏经》就是一部讲结夏安居量化修行之后的结果的经典。可见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非常注重修行的效率问题,只是当时还没有“量化”这一个名词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量化)(五明学佛网:佛教       量化)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