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吴润江上师:六祖坛经讲义


   日期:2025/7/11 22: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坛经讲义 
 
时间:公元一九六一年春
地点:美国旧金山
  
          六祖本来姓卢,法名慧能,他的历史常见经里头的序,不必多叙,现在将经中精华略略点睛一下就得了 。 
 
          六祖大师实是古佛乘愿再来的,也可说是达摩祖师再来,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现不识字之相。
  
          六祖在少时,听人讲经,已经有多少开悟,后来参见五祖之后,就已作修心养性工夫。直至五祖点睛,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即刻悟道。当时五祖见时候到了,预备传祖位,请各和尚献偈。神秀大师献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身是菩提树之根,心是明镜台,时时将明镜台抹干净,莫使尘埃污染心。心是指自性。此偈陀本来亦可以,不过是慢慢渐修顿证,不能直指人心,所以五祖认此偈未见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渐修就可以得,如果顿证就不可能。至于六祖诵的偈是:‘菩提木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是从法身立场讲,神秀的偈是从应身立场讲。讲法有应身的立场、报身的立场、法身的立场三个讲法。从应身的立场可以讲得通,但无法子到达法身的境界。现在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是大觉悟,若能觉悟,那里还有直觉呢?一切法空,哪里有树?明镜亦如梦如幻,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有台?本来无一物,法性里头常清净,哪里惹尘埃?‘本来’当‘法性’讲,法性中时常清净,一样东西都无,法性时常清净,是不会惹尘埃的。这个偈已讲到将近入门,将近见性,已经到了门槛,所以后来五祖一点就成功了。
 
          五祖曾对徒弟讲:‘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报,不能跳脱轮回。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师,为天人师表。
 
          当时本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最初在灵山开个法会,世尊拈花,人天百万参加法会,无人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头陀迦叶尊者微笑。他体会之后,释迦牟尼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授’。传授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一代代传了廿八代,第廿八代分达摩祖师,还有两师兄弟。由第一代传至二十七代,一代传一人,到了二十八代传了两个人,一位是达摩祖师来震旦,一位在印度。由达摩祖师传来,一路传至二祖慧可,慧可传道信,道信传僧璨,僧璨传宏忍,宏忍传慧能,都是一代传一个。由六祖一开,四十几人得法,中国算是大乘果初初成熟。
 
          关于成佛的法,六祖坛经所讲与金刚经实在一样,都是由修心养性圭明心见性,所讲的是一心三观之法。坛经所讲有两个法门,一个中道法门,一个心印要门两个法门。

          什么是中道法门?即是不二法门。六祖大师对印宗讲:‘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当时印宗还未闻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门,什么是不二法门?就是要离二边:相与无相、高与矮、肥与瘦、黑与白,种种相对就是二边,离二边直达中道实相,即是不二法门。

          六祖坛经第一讲不二法门,第二讲一心三观。这个中道法门就是属直觉的。直觉现前,离开二边,直达中道实相。 此外还有三个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何谓‘一行三昧’?集中精神一点,专修一个法,直达真如本性,谓之‘一行三昧’。三昧者,正定也。何谓‘一相三昧’?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谓之‘一相三昧’。‘一念三昧’呢?不著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真如本念,谓之‘一念三昧’。有三个三昧即三个正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

          何谓一心三观,若就天台宗,第一讲止观。一个即‘奢靡他’。‘奢摩他’即‘止’,息一切妄念。‘观’指假观、空观、中观,共三个。‘奢靡他’属止,亦称净观。‘三摩钵提’属观,亦即假观。‘禅那’即中观。三个观在圆兑经、楞严经中讲得清清楚楚,天台宗取之,实际禅宗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同是一个方法,改了名字罢了。

          六祖坛经怎样讲呢?第一无念三昧,第二无相三昧,第三无住三昧。无念三昧即是法华宗的奢靡他,即止,是净观,无相是假观,无住是中观。也就是空、假、中三个观。什么是空观?观一切皆空,无常。什么是假观?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什么是中观?观一切法非空亦非有,这是三个观。这三个观本来在千年多以前由佛传出来,他是要人止静,怎样打坐,自己将妄念止息。因为到唐以后人心复杂,没法从止观开始修。南宋以后,修止观,禅定方法,如老鼠拉龟,九百年间几乎无人识入门之法。所以宋以后,改为参话头愈扩愈大,扩成一千六百多公案,搞来搞去皆是一样的,参来参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关于这点,我现在略略讲几句话,大众就可明白了。

          什么是无念三昧、无相三昧、无住三昧呢?先讲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即对外境一切不动,是对境的。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动,对外境一切不动。举个例说:如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好,一面念佛,一面守六根,对外境我不起心,这样就是无相三昧。一面念佛,一面修心,使六根不动,对外境不起心,即是不起憎爱取舍,一面念阿弥陀佛,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不动于衷,这个境界修成就是无相三昧。大众明白吗?这就是讲不动心。什么是无念三昧呢?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弥陀佛,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知而莫随,知念妄,心不要随他走,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给妄念束缚住,你就脱离了妄念。英文叫做:Free From Illusion。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念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给他牵住,也不好压制它。你一心念佛,将过去、现在、未来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也就是诺那师父所云:‘奉持无著’。这是文言讲法,因为师父是西藏人。若用国语讲就是‘拿住不管’。怎样拿住不管呢?‘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拿住、抓住,而实不是抓住,是要你受持。念阿弥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奉持阿弥陀佛佛号,对过去、现在、未来无著,不管不理,这里明白吗?久而久之,经相当时候,无念三昧成功,将过去、现在、末来妄念消除了,你也恢复你的心性。我们的法性等于月光明亮,妄念等于乌云。乌云将月亮遮住,永远出不了头,犹如金藏沙中,被沙盖住不出,现在将妄念消除,法性就现前。无念三昧属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

          最后讲无住三昧,分两个门,一个住世,一个出世。住世,念阿弥陀佛要离开相对二边,最紧要的是要离开是非,离开成败、得失、胜负。因为念佛要集中精神念,念经修行时要将得失心撇开;不修行时,行住坐卧亦要将胜负成败得失心撇开,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将得失是非相对心脱离,这样无住三昧才成功。所以一心三观配合三个智,无念三昧配合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三个智。无念三昧属于小二乘之方法,无相三昧、道种智属菩萨境界,无住三昧、一切种智属一乘佛的境界。尤其是修一行三昧,这是讲最重要须直心。‘直心’怎么讲?据丁福保所讲是俗义解法:心不曲,心即心。这是俗义解法,并不是胜义解法。胜义解法是一心念佛,不著有念,不着无念,有无二边不着,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场’是说念佛不著有,不着空,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菩提道场。
 
 
          现在讲‘般若品’之般若三昧──‘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无念即一切处无心,无念即‘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此是内境。先要将外境修好,‘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夺,这是外境。现在无念是心不为内妄念所夺,无念是一切处无心,无一切境界,无意念事,对于六根六尘不动念,六根不动,不为六尘所污染。‘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无无念知一切法心不染,见一切法心不动,不为外境所染,此是无念。‘知见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最重要是这几句)使六识出六门,放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融无碍,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三昧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动,使六识出六门,来去自由。六识一出去,对六尘不染,不取不舍,守住六根。六识一出,从六门出去,对于外境不取不舍,不破外境所污染,久而久之,六根清净,般若三昧就渐渐成了。修般若三昧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句话。
 
          现在讲‘忏悔品’。有句很紧要的地方:‘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称自己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称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忏悔最重要的是将前念、今念、后念,即过去、现在、末来的念都要止。心要先入定,清净了,将贪、嗔、痴、慢、妒的以前的念、现在的念、末来的念都止息住,以后不再做。这样由忏悔入手,即可见性。来来去去不断地息这个心,将前念、今念、后念,过去、现在、末来忏悔这个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个念。
 
          现在讲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是‘自心众生’呢?大家要知道一念清净即佛,一念烦恼即轮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先要将妄念的众生度尽,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众生自然息灭,自然可以度。因为由禅宗、密宗讲,一个念一起即犯戒,显教则杀生还要做出才是犯戒。好像杀生,杀只鸡,有这个事实,这样才是犯戒。禅宗和密宗则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动念即犯戒。所以戒律有‘毗尼’与‘尸罗’二种:‘尸罗’是条文,要先做出来才是犯戒;‘毗尼’则不是,你一动念即是犯戒,所以这个无相密宗,动一个念都不得。心不动念, 久而久之,心清净了,好像湛如止水。因为凡夫的脑海打妄念,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识的‘行’就是打妄念,不断地来来去去,妄念像长流污浊的沟渠水。修法要将妄念止息,就好比将沟渠水止住;止住之后还要使沟渠水澄清,变成清水,不动的清水。心不动,自心众生不起了,即自心烦恼不起,这是‘前念不生’。‘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以前属于‘寂寂’,寂寂的心是不动的。以下属于‘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谓之‘惺’。寂寂属‘前念不生’,惺惺属‘后念不灭’。所以寂寂里头不许有无记,惺惺里头不许有妄想。寂寂而无记,完全无想,就像是木头。寂寂中不 可有无记,惺惺中不可有妄念。故心时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一个动,一个静。成佛是静的,度众生是动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中离无记,惺中离妄想。 
 
          再讲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者觉悟,性也;法者正也,智慧也;僧者净也,即妙用也,此是胜意皈依。什么是妙用呢?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来用,来普度众生。僧者,俗义当和尚解;若依胜义解,修行人借四大和合之身来入世普度众生,利用四大和合体入世来普度众生,乃佛的八万四千种妙用。‘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贩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家中尊。’这就是三皈依。所以皈依怎样解呢?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两足尊即是福智俱足,福慧双修,此即两足意,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慧,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就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皈依僧是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明白了三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则是盲皈依。
 
          一切的四身五智皆由心出的,分为法报化三身。法身犹如树之根,报身犹如树之干,化身犹如树之枝叶,实际是三身一体的,犹如一棵树。所以法报应三身,法身是体性,报身是智慧,应身是妙用,都是我的菩提心里头流露出来的。
 
          再讲‘机缘品’最后一个偈,即无上大涅槃的偈,有几句很重要的:‘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常应诸根用’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眼所见,耳所闻,种种用处,不要着相。分别一切法,不要有憎爱取舍。‘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时,我性不动,劫火将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烧毁,我法性不动。但凡夫识动,然其法性亦不动,到了法性不动即涅槃境界。识动性不动。凡夫六识动,一有感觉就动,但法性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自住动都不动,这是讲‘识动性不动’,这个境界就是涅槃了。将识撇掉,归返觉性,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烧掉,于我法身都无损。
 
          至于‘咐嘱品’讲了三十几个相对,是要显中道实相的。此品有个偈:‘心地含诸种,普两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这是讲心地含一切种智。‘普雨悉皆萌’是以菩提甘露来灌注,一切种智就显现出来了。‘顿悟花情已’,花开,菩提心开,菩提果就成了。 最后一个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是讲四个门,第一个空门,第二个有门,第三个亦空亦有门,第四个非空非有门。‘兀兀不修善’是讲空门,自性不动。‘兀兀’是不动意。不动,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动。‘不修善’,即是说修善而不着相,心不动。虽然人在肉眼中所见是善,但我不当他是善,即是修福不望报,不住于善相,心不动,这是空门。做一切善相,离开一切善相,不要住于有相,这是空门,走出世法。‘腾腾不造恶’是入世法,属有门。入世度众生亦不作恶事。‘兀兀不修善’是任运,‘腾腾不造恶’是腾腾。任运腾腾,腾腾任运,这个出世入世、入世出世,是佛的神通,一种游戏神通的定,要来也自由,要去也自由,这是空门和有门。‘寂寂断见闻’这是亦空亦有门,是大菩萨境界。‘寂寂’是一切法空,‘断见闻’是虽然见闻觉知样样有,但我不着相。我六根所感虽样样有,然我不着相,寂然不动。不动,见闻觉知都不动,这是亦空亦有门。‘荡荡心无著’乃非空非有门,这是汇归毗卢性海的境界。所以是四个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一个亦空亦有门,一个非空非有门,这已将佛法的门径完全讲完。 
 
          最后讲讲结论:六祖坛经最初讲的是中道法门,最后也讲的是中道法门,中道法门即中观法门,亦是不二法门。最初至最后,都要你的心离开是非,离开相对,无胜负成败得失之心来念佛,这样修心,就是这个法的要门。第二是一心三观法门,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对内的,是内觉。无相是外觉,无住是直觉。一个内觉,一个外觉,一个直觉。现在先讲外觉。念佛时对外境不动于心,六根不动,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不动于衷,对六尘起灭不理,此是外觉不动心。第二无念三昧,是内觉不起妄。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时,不要被妄念夺了我的心,知道妄念是个坏东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念佛时提起正念,将一切妄念消除,这是无念三昧。无住三昧是对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之妄念不着,对二边的不着,这是住世三昧。至于出世三昧连空有是非皆跳出、双超。无住三昧分两个境界,住世三昧和出世三昧。住世空有圆融,色空圆融,是非圆融,样样圆融。出世三昧则两样双超,超出二边,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是一行、一相、一念三昧。一行者是集中精神修一个法门,直达真如境界,这是直心。不住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直念,这是一念三昧。一个三昧得了,一切三昧都成就。一即一切。一法通,则万法通。一行三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你若通禅宗,则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禅宗,一切宗都不通。净土也一样,你通净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所以禅宗可以说是佛最嫡传的,是正宗的。因为佛住世时,只有禅宗同小乘,小乘还未曾有分开为俱舍、成实二宗。小乘分两宗,是哪两宗?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讲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小乘借个法来修,但无我,这是俱舍的境界。成实宗则是法也空,我也空,又比较高些。当时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龙树菩萨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三宗。整个印度,只有五宗,没有六宗。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众要知道:第一禅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三是法相宗,即唯识宗;第四是密宗,只有四宗。加上小乘,只有五宗。直至中国则开出十三宗,多了八宗。
 
          最后,就佛所讲,完全是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大乘的讲法。千篇一律这样讲,只有一个法门,没有两个法门,这是实教。实教是众生就佛,权教则有无量数多。可由一个法门开至八万四千法门,由八万四干法门开至无量无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来度你。依众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度得。所以权教可以由一个法门,开到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数之多,都是佛的依机设教。六祖坛经讲得清清楚楚,一切佛经都讲得清清楚楚。
 
          现在讲讲原始佛教是怎么样的,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形式的。后来中国传到唐代,一代不如一代,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来佛教刚刚相反。古来佛教重精神,不重形式;现在的重形式,不重精神,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现在若将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则可以得返其本。若人人只就形式来作,得其末,是永不成功的。所以大家学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顿宗。渐宗走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渐宗。顿、渐两派都是以最古为最好,如果就后世的方法就会变到形式去了。所以往往有几种毛病,如蒙古、西藏一派喇嘛所犯的毛病是注重仪轨,种种坛式,注重外相,注重外而不注重内,所以做十世的喇嘛都是念经而已,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大概蒙康藏都是一样,都一味注重坛式,摆得坛式这么漂亮,摆得千灯供啊,什么供啊,外表做得冠冕堂皇,但是从前做外功的人对修心养性都漠然不知,这个是事相境界的毛病,因此如果只从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决不会成功。因为佛法是注重实行,不重言说;若依文字而能成功,无有是理。所以庞公有个偈:‘名相本来无,迷人意欲须。须时权为说,迷过患须除。般若无是非,无实亦无虚。八万四千法,总归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从文字讲解。本来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领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讲解的。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讲解,我也姑且同其 讲解;一旦他觉悟了,这个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依古法就是由心悟。六祖的特点在本达摩祖师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现不识字,可以不识字而能明心见性。因为当时达摩祖师来中国对讲解家排斥,一般讲解佛经的人把达摩祖师当作仇人一样,所以达摩祖师来中国并没有度到几个人,度到三几个人,一个得皮,一个得肉,一个得骨,一个得髓。当时达摩祖师临走的时候问几个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个和尚讲:‘我所见的是这样。’达摩祖师说:‘你得我皮。’再一个师姑来说:‘我见五蕴本空。’师说:‘你得我肉。’第三个和尚来,他的见解高些,师说:‘你得我骨。’最后慧可来了,他先不 讲,不出一点声音,向达摩祖师拜三拜,达摩祖师说:‘你得我髓,得我精华。’实在达摩祖师来中国只度了四个人。所以佛法东来,由西方来到东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后才发达。六祖在人间示现不识文字,不识文字都能成佛,这是最大的特点,因此梁任公说:‘中国最伟大的人就是六祖慧能,是五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讲是绝对无错误的。 
 
          最后讲讲全世界佛教的情形。在蒙古西藏一带,都是向外表形式做工夫。在西康里头有一老派(旧派)是向内做工夫,不过现在不多了。中国是在名相、形式做工夫。南洋一带是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做工夫。所以各各境界不同,大众应该循返古来的佛法。古来的佛法分两种:一种渐法是由修心养性直到明心见性;一种顿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法只可由心悟,要修心。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种方便。如称名念佛是对初机而设的,并不是对上根而设的,是初步、起点,不是究竟,称名念佛的人应该发心修实相念佛,由起点到终点,不要误认起点为究竟,其实起点与终点相差远之又远。今日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