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 第一节 本书的组织


   日期:2025/7/6 1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节 本书的组织
 
《大乘止观法门》,略称为《大乘止观》(以下简称本书),是以阐述大乘止观 之法为主的一部论书(注一)。本书是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除了以论述心意识论中的真妄和合的本识为其中心体系之外,另外刻意说到以染净二性为中心的 一个体系。并且以此两个体系,互为表里,而在后者之中,常常表露出性恶思想 的倾向。最后以三性及三无性思想之展开,达到「除妄成真」与「全真起妄」的 目的。

说到本书的组织,共分三大科目,即是略标大纲、广作分别、历事指点。这 与一般经论之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形式,大致相同。所以本书的中心内 容,在於广作分别一科。其中又分作「五番建立」,以说明大乘止观法门。

所谓五番建立,便是:止观依止、止观境界、止观体状、止观断得、止观作用。现在逐条说明如下:

第一,止观依止者,即是说,若修止观法门,便先依止「一心」。本书所举一心的别名有好多,例如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如来藏、法界、法性等都是,这也正是所谓「真常唯心论」的基本立场了(注二)。在本书之中,特别又将佛性分解为「如如佛」及「智慧佛」,用以说明「迷真起妄」及「返妄归真」之「觉」与「不觉」的道理。这种理论观点,大致是受了《大乘起信论》(以下简称《起信论》)所说三细六 之要义的影响而来。

其次,止观依止的「净心」体状,又有三种差别:一谓此心是第一义谛的真如心,从本以来,即离一切名相,一切能缘能说的诸分别法。二谓此心虽离一切分别及境界之相,而与彼之诸相法不一不异。三举空与不空二种如来藏义,以广辨「真如」之义。

所谓「空如来藏」,即是此一心性,虽能缘起生死、涅槃及违、顺等法之建立,而复同时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心性既寂,故名「空如来藏」,但此并不是说心体之空无所有,所以其次又说到「不空如来藏」。乃以此心具有染净二法,故名不空。所谓净法,是指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以及出障离尘的净法;所谓染法, 是指出障圣人为能方便度化众生,故具染性,众生未出生死,乃具染事。复以如来藏体之一异而辨其实有,其中又举出圆融无碍及差别、因果法身之名别、在障出障之义殊、事用相摄之相状、治惑受报之不同、共相识与不共相识之相异等六种理由,来证明如来藏体之实有。

如果加以考察,此一理论的根据,无非是以《起信论》的立场为立场的。所以本书也经常引用《起信论》作为其立论的注脚(注三)。在说明不空如来藏的项目之中,本书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如来之藏,从本已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藏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注四)

此中所说「如来之藏,从本已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的论点,乃是由来所谓「性恶论」问题上的最足注目之处,因为这是佛教史上最初出现的性恶论思想。因此推定,天台智 的性具思想,也是受了此一性染说的启示而成立 (注五)。

再说,何以要依止「一心」而修大乘止观?因为此心既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若舍此根本,即无从修习。至於修习大乘止观的下手处,又得从一心分别出 现的意识上用工夫。

第二,止观境界者,即以真实性、依他性及分别性,作为大乘止观的所观境。其中以出障真如及佛之净德,名为真实性;在障之真如与染和合而成的阿梨耶识,名为依他性;六七二识的妄想分别,名为分别性。又因本书所说的三自性,各各具有清净及染浊的两面作用,故与唯识论所说的三自性,略有不同,本书的三性既具染净两面的功能,所以泛通十法界,唯识论的三性则唯局凡夫。同时,本书的立场,是基於一个清净心或真如心,从而说明三自性的内容,因此,也与唯识论的立场不尽相同了。例如本书卷三说:「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用也。」(注六)

这种论点,一看可知,是引用了《起信论》中所说体、相、用三大的各相 (注七)。但是,若将本书和唯识论对此三性所明之定义,作一比较,便可明白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发现本书卷三,对此观点,有如下的申论:「所言一切凡圣唯以一心为体者,此心就体相论之,有其二种:一者真如平等心,此是体也,即是一切凡圣平等共相法身。二者阿梨耶识,即是相也,就此阿梨耶识中,复有二种,一者清净分依他性,亦名清净和合识,即是一切圣人体也;二 者染浊分依他性,亦名染浊和合识,即是一切众生体也。此二种依他性,虽有用别,而体融一味,唯是一真如平等心也。」(注八)

这种说法,大致是根据大乘论学者们所说阿梨耶识分有解性及染污之两面功能而来。不仅如此,其他如本书所揭的种子说及三性说的理论,均系受了《摄大乘论》的影响而来(注九)。因此,本书的目的,在於指导行者如何修持大乘止观法门,以及说明大乘止观法门的伟大作用,在断惑证真,本书的理论基础,则在运用了《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或真如缘起,以及《摄大乘论》的三自性三无性说。本来,《起信论》属於唯心系统的重要论书,《摄大乘论》属唯识系统的重要论书,两者并不能够结合,但以本书着述者的智慧运用,却把唯心系统《起信论》的真如缘起作为修行大乘止观法门的依止心,藉此强固的唯一清净心为所依止,起修大乘止观法门;同时再引用《摄大乘论》的三自性观法,作为修习大乘止观法门的手段,至於唯心、唯识的问题,不是本书所要推敲的焦点,所以不致发生矛盾及不调和的现象。

第三,止观体状者,即是修习大乘止观法门的入门步骤。其分二门:一约染浊的三性而说,二约清净的三性作释。在此二门之中,又各各分为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一一详述由观入止,及从止起观的过程。此与前番「止观境界」的 内容所不同者,「止观境界」项中,是以三性来表现出「唯一真如心」的存在。此番的「止观体状」项中,是说明如何由三性而入三无性的方法,也就是转「分别性」成「无相性」,转「依他性」为「无生性」,转「真实性」作「无性性」。入於三无性时,即是止行成就,安住常寂之境,再由止起观,即於定中,兴起三业大用,救济世间,化现十方。

第四,止观断得者,即是说明修习大乘止观法门之后,逐步断除惑障,逐步获得实益。此也依据三性次第,首先约分别性,次约依他性,后约真实性的止观修习,而得各各层次中的断惑证真的成果。事实上,能够灭除惑障,当下便得法乐之益,所以本书也就详於断障的分析,而略於得益的说明。

第五,止观作用者,即是说明大乘止观法门修到有成就时,所产生的功用。假如止行成就,即能体证净心的理融无二之实相法性,与一切众生,圆同一相之身。三宝於是混尔无三,二谛自此莽然不二,用无用相,动无动相,因为一切法本来平等,法尔如是。若得观行成就,即因净心体显,而使法界无碍之三业大用,自然出生,一切染净之大能,即得兴起,作大供养,满无边刹土,奉献三宝,惠施四生,及以吸风藏火,放光动地,引短促长,五通示现,三轮显化。所以,凡能依据本书所示方便,依教奉行,即能一口吸尽法海之水。

最后的「历事指点」即是将吾人的日常生活,礼佛、吃饭、饮水,乃至大小便利等的活动,全部纳入修行大乘止观法门的轨迹之中,各各分为止观二门,劝令奉行,此也正是后来中国禅宗所说,担柴搬水、吃喝拉撒,无不是禅的思想源流之一。

因此,《大乘止观》一书,既是天台教学以及性具思想的滥觞,也是禅宗思想的先锋。所以这是出自中国人之手的最早一部综合性的佛学钜着。可惜在我国佛教史上,重视这部钜着的人,并不太多。


注解:
注 一、 益大师的《大乘止观释要》卷四说:「但达依止一心而修,即名大乘止观;不达依止一心而修,乃成小乘止观。」(《续藏》九八.四六八页D)
注 二、印顺法师的《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参考。拙着《印度佛教史》第九章第三节。
注 三、在《大乘止观》一书之中,已经判明确定了的,引用《起信论》作为论证的,达八次之多,而在「不空如来藏」的一节之内,即引了三次。
注 四、本书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四六.六四七页下。
注 五、安藤俊雄氏的《天台学根本思想 展开》一六九-一七零页。《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七零页中。
注 六、《大正》四六.六五六页中。
注 七、《大正》三二.五七五页下。
注 八、《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中。《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七零页中-下。
注 九、《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七零页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圣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 

 圣严法师:佛遗教经讲记 

 圣严法师:八正道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