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真言念诵略法(1~9)


   日期:2025/5/26 2: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1)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有智无悲,心量不大,有悲无智,始终凡夫,
要悲智双全才能圆满

提要:

  ■ 文殊略法是从广法中提取精要编成的
  ■ 众生造业不断,受苦也不断,只求保佑不修行,菩萨对他也没办法
  ■ 有智无悲,心量不大,有悲无智,始终凡夫,要悲智双全才能圆满
  ■ 菩萨证到一切法体性空,空才能缘起菩萨道,所以菩萨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
  ■ 修行中断,福报不够;为得加持,亦须多培福

文殊略法是从广法中提取精要编成的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文殊真言念诵略法》是从广法中提取精要的部分编成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给初修的人打基础,因为比较简略一点;一个是给忙的人修比较方便一点。

众生造业不断,受苦也不断,
只求保佑不修行,菩萨对他也没办法

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中国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中国也就是文殊菩萨修道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表大悲,文殊菩萨表智慧,悲智圆满就成佛。观世音菩萨因为对中国妇女特别有缘,所以化现女身。很可惜中国妇女只知道求菩萨对我慈悲,救苦救难,不知道自己修悲心,更不知道修文殊菩萨的法以求智慧。佛法主要是使你了生脱死,乃至于修菩萨道成佛。给你保佑并不能救你出生死苦海。众生在苦中,菩萨帮你排除苦难,这只是给你透口气,透了气你还是要受苦。这件事情得到菩萨加被,过去了,也不一定你明天就没事了。众生造业连续不断,受苦也不断。只求保佑而不修行,这样的众生,菩萨对他也没办法。

有智无悲,心量不大,有悲无智,始终凡夫,
要悲智双全才能圆满

成佛必须要悲智双全。悲智不可分,悲里要有智,智里要有悲。只悲不智,只智不悲都不对。只有智慧没有悲心,心量不大;只有悲心没有智慧,始终是凡夫,还会好心办坏事。

佛法必须圆满,不圆满不得成就。整个佛法不能分割,严格地讲,一分割就不是佛法了。因为佛法是圆满的,如果有了漏洞就叫有漏法,而不能称佛法。你们懂得真正佛法了,就知道现在有很多佛弟子都在空忙。

菩萨证到一切法体性空,空才能缘起菩萨道,
所以菩萨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

我们娑婆世界的中国跟观世音菩萨特别有缘,跟文殊菩萨也特别有缘。我们经常可以遇到文殊菩萨,或者在空中见到,或者在梦里见到,或者在路上遇到,不过你们不知道罢了。你求菩萨,好像菩萨在遥远的天上,其实菩萨没有离开过人间,菩萨是不离三界的,所以菩萨不会离开人间。菩萨在空中,这个空难道是天空的空?菩萨在的地方全是空。菩萨为什么能出三界?因为他证空性,空掉了烦恼。菩萨为什么入三界?悲心才入三界。为什么能入三界?因为他空掉了五蕴,空掉了四大。整个娑婆世界都是空,空与空能互入互融,互不相碍,所以菩萨即使在娑婆世界,仍然在空中。菩萨证到一切法体性空,只有空才能缘起菩萨道。

修行中断,福报不够;为得加持,亦须多培福

所以娑婆世界众生不知道文殊菩萨,不修文殊菩萨法,那实在是没福报。就好像一个穷孩子,到了七八十岁还是文盲,因为他没钱上学。所以我们能亲近文殊菩萨,能够学文殊菩萨的法,这是极大的福报。文殊菩萨法很难流通,末法时期极难碰到,福报不够勉强都勉强不来。不少人学文殊法都是半途而废,就好像念到小学五年级,没钱了,付不起学费,只好辍学。

从前有句话:宝剑赠英雄,谁能得到文殊菩萨的法不是二世三世五世的因缘,没福报的人或者虎头蛇尾,或者半途而废,或者一知半解,颠颠倒倒。并不是文殊菩萨不给他加持,而是没有福报的人加持不进去,好比体质虚的人吃补药都补不进去,所以你们学文殊菩萨的法,假如福报不够,赶快补救,先天不足后天补上嘛。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2)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念是心念,要随文入观;
诵是口诵,声波能转四大

提要:

  ■ 宏扬佛法,消除众生愚痴要靠大众发菩提心
  ■ 离开语言文字,法无定法才叫真言,修真言全是修空
  ■ 念是心念,要随着文字进入观想,这样修行才快
  ■ 诵是口诵,利用声波来转变四大,心声相合,念诵也是得成就
  ■ 心量要大,菩萨修四无量心,一切修行都是心成就

宏扬佛法,消除众生愚痴要靠大众发菩提心

什么地方人修文殊菩萨法最有缘?娑婆世界中国人,因为这儿是文殊菩萨故乡。可是有的法能普及,有的法就很难普及,你一个人发菩提心,众生的愚痴还是醒不过来,要极多人发菩提心,以这样菩提心的力量才能扭转得过来。

离开语言文字,法无定法才叫真言,修真言全是修空

“真言”:真,真实不虚。一切语言都是戏论,说说罢了,真言是离开语言文字,怎么修?修心啊。修心不好修,有一个方便就是念密咒,密咒就叫真言。密咒是从佛菩萨的心里直接出来的,没有变质,所以没有解说。解说虽然有,一般也不讲的。也就是这个字有意义,可是这个字的意义不是这个字。什么是真言?离开语言文字,离开固定的东西,法无定法,才叫真言,说穿了也不过是度众生的方便。一句话每个字的含义,你可以这么理解,他可以那么理解,而且每个字方言不同,语言文字各不相同,英国人说英国话,中国人说中国话,所以实际上来讲,只有音声而没有语言的实体。连音声也是缘生,发音器官共同的合作才出音,本身就是空,因为是空所以永远不坏。一个哑巴也会发音,哑巴不会说话,离开语言,可是没有离开他的本性,音还是发得出来。所以缘生的道理,永远不坏。不过众生的缘生,缘起三恶道;菩萨的缘生,缘起了度众生,缘起了圆满觉悟成佛。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清净,一个是愚痴,一个是大悲,就这点区别。所以从含义缩短到一个字,一个字体会到一个音,一个音体会到缘生,缘生体会到空。修真言,全是修空,空到一点执着心都没有。不是叫你去掉一切形象,要见相非相,这才是真修行。

念是心念,要随着文字进入观想,这样修行才快

“念诵”,口唸好处也有点,主要是心念。心念就是随文入观,随着文字进入观想,这样修行才快。离开了观想,什么也没有。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以为真有一个东西可以拿得着,懂佛法的就明白一切都没有,只有什么都没有才是真佛法。佛法最开始是没有文字的,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并没有写成文字,就是口传。而且释迦佛讲法,一会儿这么讲,一会儿那么讲,法无定法,使你抓也抓不住。有时还打打比方,比方又不是佛法,你抓了一个比方就错了。比如文殊菩萨手拿宝剑,那是一个比方,宝剑表智慧锋利,能断一切烦恼。如果你以为真的有宝剑,那就大错特错。一切有皆错,一切空才是佛法。

诵是口诵,利用声波来转变四大,心声相合,念诵也是得成就

念诵是心念口诵,为什么要口诵?利用声波的振动来转变四大,因为四大是物质所成,缘生而有,你要把它改变,你必须要针对四大的物质特性去改变。改变人的身体,两个东西最最巧妙,一个是心,一个是音声,用这两个东西来转变四大,最妙最妙,运动是低级的。念诵假如念得好也是八大成就之一,叫念诵成就。

心量要大,菩萨修四无量心,一切修行都是心成就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大,小了就是凡夫,大了就是菩萨。凡夫跟菩萨的区别就是大小的区别。凡夫看我,看来看去我只有一个;菩萨看众生,看来看去众生无其数。看众生心就无量,看自己心就狭小。不修慈悲喜舍的人,心都不平衡,还有什么希望?一切修行都是心成就,不是皮肉成就。心都把握不住,还谈什么修行成就?不懂佛法的修行等于外道,全在盲修瞎练、自我安慰,好比老年人退休,在门口放一张桌子打打牌,消遣消遣时光,也蛮高兴的,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年纪大的人不想学佛法,想找个简单的方法修行,说“来不及了,不要浪费啦”,他们以为自己没浪费,在懂佛法的人看来恰恰是浪费,所以说离开佛法什么也没有。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3)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菩萨相好,是以定慧的光明来庄严自己

提要:

  ■ 不修慈悲喜舍,所以魔障很大
  ■ 菩萨相好,是以定慧的光明来庄严自己
  ■ 归依礼敬文殊菩萨,目的是回如来的家
  ■ 修行要依靠法,没有法就没有路,走错了路更危险
  ■ 佛弟子不接受法,自搞一套等于不修行
  ■ 光有名号没有法,等于想去大城市没有地图

不修慈悲喜舍,所以魔障很大

佛法中修好慈悲喜舍能够降魔,佛在菩提树下降服魔军,入的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定。现在佛弟子不修慈悲喜舍,所以魔障很大,业障很大,怨孽太重。临终一刹那,来找你麻烦的绝大多数都是怨孽,你活着的时候再不修慈悲喜舍,临终时想有把握,可能吗?一万个人走了,一个人也没有回过头来说一句话,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谁给你打保票?谁来作证明?我们只相信佛,佛讲话一点不会错,佛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大乘佛法,第一个就是面对着众生修慈悲喜舍,所以叫“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菩萨相好,是以定慧的光明来庄严自己

“相好光明以自严”,主要指修定。戒是行为端正,也是庄严,这里主要指修定。没有一个不修定的菩萨,也没有一个不修禅定的修行人,你哪本经书上有见过这种修行人?我随便举一本经书,《佛说盂兰盆经》里就有一句“或在山间禅定”。什么人最庄严?修定的人最庄严,修定的人出生相好,修定的人能发光,修定的人出智慧,所以菩萨相好光明以自严,是以定力自己庄严自己,相好必须要有定力来转,智慧必须要有定力来开。

归依礼敬文殊菩萨,目的是回如来的家

“众等至心归命礼”,一切佛菩萨都是我们应该归依的,要尽形寿皈依。礼就是顶礼,归就是回家。有人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回家,那是方便,你还没有到家呢,好比你半路走不动了,只好到五星级宾馆去休息几天,五星级宾馆是你家吗?西方极乐世界莲花不是一个终点啊,我们的家在哪里?如果家在莲花里,为什么莲花要开,你要出来呢?一个修行人不懂佛法,观念错误,将来很难到目的地。那么究竟归到哪里?归到如来的家。我们是从老家出来的流浪汉,现在要回家,结束流浪生死的过程,所以成佛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叫你回到如来的家,意思就是叫你自己成佛。皈依就是这个意思。

修行要依靠法,没有法就没有路,走错了路更危险

依就是依靠,依靠法回老家。老家不好回,路上障碍多,土匪强盗多,只有一个方法,要打,从前有支歌叫《打回老家去》。坐在沙发上想回家,哪有这么容易?跟烦恼打仗要拼的,你拼得过烦恼就是胜利,你打不胜它,仍然不得解脱。你要到彼岸也是依靠法走过去,你要成佛也是从法这条路走过去。没有法就没有路,一切都空想。走错了路更糟糕,尤其是人生之路,独来独往,就等于一个人在深山里走路,没有人给你指路,你能走得到吗?走错路,野兽多得很,不把你吃掉才怪。

佛弟子不接受法,自搞一套等于不修行

现在的修行人,你别看他们自得其乐,自以为是,因为他们现在还活着。活着的人不修行,他也有他的一套,运动员有运动员的一套,打牌的人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们个个自在得很,心安理得,以为做人就是要这么享受。所以你进佛门不懂佛法,也有你的一套,有什么稀奇?七搞八搞,跟社会上人没多大区别。

光有名号没有法,等于想去大城市没有地图

你想回家,你法都没有,你依靠什么呀?比如你光知道美国的名号,没有地图,你怎么去啊?一个名号只是告诉你有这个地方。你发愿去,可你总得要有个地图才不会走错路,你总得找个交通工具才能去啊。这些就是法。佛从来没有说过只要念一句名号,不要法,就行得通。那是人说的。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4)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出离烦恼是修行成就的根子,
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断烦恼最快

提要:

  ■ 南无就是皈依,金刚上师要有金刚智
  ■ 金刚就是成佛,金刚智慧最锋利,能断一切烦恼
  ■ 断烦恼的出离法是修行成就的根子,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断烦恼最快
  ■ “文殊师利菩萨”翻译成汉文是妙吉祥菩萨
  ■ 四皈依以师为首,因为师能代表三宝

南无就是皈依,金刚上师要有金刚智

“南无皈依”,南无就是皈依,用两个名称重复一下,表示慎重。

“金刚上师”,上师是“无上大宝师”的简称,最高最殊胜,具有金刚智慧。没有金刚智慧,你的智慧就还没有到最高峰。哪怕你把佛法学得精通,那只是文字般若。金刚智要能悟到般若真谛,要一个法能通无量法,好比一个武艺高超的人,虽然手里只有一把剑,可是他的剑术变化无穷,各路都通,那样这把剑才发挥得出威力。

金刚就是成佛,金刚智慧最锋利,能断一切烦恼

金刚就是成佛,佛称金刚,所以佛乘就是金刚乘。佛的智慧最锋利最坚固。文殊菩萨称金刚上师,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文殊智慧就是金刚智慧,你得到文殊智慧,就能成佛。智慧好比一把宝剑,文殊智慧这把宝剑削铁如泥,削竹子、木头,更不在话下了。一把刀全靠钢口坚固锋利,同样是一把刀,刀锋上没有钢口,这把刀没用的。一个修行人,要看他断烦恼的本事,看他断烦恼的手段,断烦恼的善巧方便和力量,才能判断得出他是什么智慧。

  出离烦恼是修行成就的根子,
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断烦恼最快

众生愚痴,释迦佛不得不以众生喜欢的口味来度众生,这是不得已的。如果众生以佛的智慧来修行,那不知道要快多少倍。这么好的路为什么走不通啊?不是走不通,是众生想不通,没有办法只好这样。成佛并不难,是度众生难,可是必须要度众生才能成佛——这是指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你想不度众生就成佛,你成就法身,这倒不难,修禅定就能成就法身。你要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须度众生。度众生其实也不难,难在你度众生时对众生不要发脾气,这最难。有我执法执,度众生就难,没有我执法执,度众生就容易,说到底还是出离道最难。这样子一层一层跟你们分析,你们就明白了根子还是在了脱生死的出离法上,离开了出离法,什么都是空想。出离法归根结底是断烦恼。众生成佛难道这么难啊,因为有烦恼拖后腿所以麻烦,离开断烦恼想成就,你骗谁呀?你修什么行啊?那么烦恼这么厉害,用哪种方便最容易断?金刚智。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无所不断,你断不了的烦恼,用文殊菩萨智慧去断,就准能断掉,像这样的智慧再也没有更高的,因为圆满了。

“文殊师利菩萨”翻译成汉文是妙吉祥菩萨

“文殊师利”,《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上译成“曼殊室师”,只是音有点不同。翻译成汉文为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连起来就是“菩萨大”,这是印度的文法,用中国的文法称就是大菩萨。

四皈依以师为首,因为师能代表三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三皈依,连“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是四皈依,四皈依简单地讲就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四皈依中,为什么把皈依师放在第一位。因为师代表三宝,不仅是个代表,师本身就是三宝。师是三宝,对此很多人都想不通,其实一想就通。你到寺院里不是见佛像就礼拜吗?泥塑木雕从来不讲一句法,也不说一句话,今天什么样子,明天仍然那个样子。不学法整天朝泥塑木雕拜,这叫修行?拜泥菩萨,不是真的叫你拜泥塑木雕,是教你修恭敬心呀。看见众生一点不恭敬,你恭敬心修在哪里?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5)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文殊法破一切相,
有相就有障碍,有相就不得自在

提要:

  ■ 着相的人容易颠倒,认为不会讲法的菩萨比讲法的菩萨更殊胜
  ■ 有法才有佛,有法才有师,师有觉、有法、有戒,所以师即是佛,即是三宝
  ■ 不著相的人,能以善巧方便获得殊胜利益
  ■ 文殊法破一切相,有相就有障碍,有相就不得自在
  ■ 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学外道就破皈依戒
  ■ 皈依法竟,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书印错了罪过很大
  ■ 未往生说往生,往生说未往生,都是妄语,应说真实语,知言知,不知言不知

着相的人容易颠倒,
认为不会讲法的菩萨比讲法的菩萨更殊胜

可是人们头脑里的菩萨,就是这样的,也不吃饭,也不说话,一动不动。真的碰到一个菩萨会吃饭会走路会动,反说他不是菩萨,这叫观念错误。着相着得厉害,人就要颠倒。所以第一步要有,第二步就要空。第一步哪怕泥塑木雕不会动也是好,第二步如果这位菩萨能说几句法,岂不更好?

有法才有佛,有法才有师,师有觉、有法、有戒,
所以师即是佛,即是三宝

有法才有佛,有法才有师,没有法不过是一个偶像。因为师有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比你大,觉就是佛宝;师有法,就是法宝,师清净,慈悲清净就是僧宝。为什么你能把泥塑木雕看成佛,而不能把师看成佛?说师总是师,佛总是佛呀。那么你也应该说木头总是木头,佛总是佛。这你怎么不执着呢?

不著相的人,能以善巧方便获得殊胜利益

尤其是修金刚智的人,没有极大的恭敬心,没有极大的福报,是修不成的。如果你把师看成三宝,恭敬心也有了,福报也有了。你心里想向师顶礼,你得到的是向师顶礼的福报,你心想是向佛顶礼,你得到的是礼佛的福报,一切唯心造嘛。愚蠢的人着相,有智慧的人就不执相,他运用心理上的善巧方便去获得更殊胜的利益。这就是四皈依的道理。

文殊法破一切相,有相就有障碍,有相就不得自在

现在释迦佛涅槃了,你哪儿去皈依佛啊?你把师看成佛不就是皈依佛了吗?而且你不要怀疑,要真的去做。你不肯这样做你就得不到利益。舞台上要你叫他爸爸,而且要把他当作真爸爸,你不肯叫他爸爸,爸爸说“儿啊儿啊”,这个儿子不吭声,观众要退票。所以要成就,就得修文殊法,文殊法是破一切相的法。有相就有障碍,无相就无障碍,有相不自在,无相大自在。

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学外道就破皈依戒

“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除了佛法以外,全是外道。儒教不是佛教,道教也是外道。严格地说医卜星相全是外道,但是现在这里的外道是指修行上的区别。数理化作为我们居士谋生的手段,还是可以的,但是在修行上你不能学外道。佛教所以衰落得很快,混乱得很快,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佛教道教儒教本是一家”,佛教混乱不纯粹,根子就在这里,所以我最反对在佛门里讲《了凡四训》。我们居士都有个姓有个名,出家了没有姓只有名,有的出家人也加了一个姓,释迦佛的释,叫释某某,你既然这么崇拜袁了凡,你就应该叫袁某某。

皈依法竟,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书印错了罪过很大

“皈依法竟,永不皈依外道典籍”。外道的书一律都不准看,尤其是气功、老子《道德经》以及其他教的经典。现在佛门里的人写的书,错误很多。书印错要背罪过的,混乱了佛法,害人不浅,印得越多,罪过越大。这比讲话讲错更有罪过,讲话讲完了,空气里飘掉了,一本书印错了,五十年以后这本书还在,也许一百年二百年后书还在,后人还在看,看了全受害。

 未往生说往生,往生说未往生,都是妄语,
应说真实语,知言知,不知言不知

前几个月,彭居士跟我说,海外叫她写一本《现代往生录》,写可以写,要写真人真事,不是叫你胡扯,知道言知道,不知道言不知道,佛门里打妄语罪过更大。他下一世到哪去,谁看得见?我可不敢打妄语,因为我受过五戒,如果你要我说某某居士往生了,我要等自己往生了,见到他确实在西方,我才敢说。我们只能说释迦佛不打妄语,有西方极乐世界,有往生法。可是你说某某人往生了,难道你看见了,你能证明吗?我也从来不说人家不往生,他死了我活着,我怎么知道人家没往生啊。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6)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一切要为众生求,愿与众生同证菩提

提要:

  ■ 梦中称菩萨非真菩萨,梦本是颠倒,岂可当真
  ■ 皈依僧竟,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 人天福报不为自求,要为众生求
  ■ 大家都有福报,佛教就会兴起来了
  ■ 为众生求福,你也在里面了
  ■ 有了人天乘基础,还要进一步修出离乘,菩萨乘、佛乘,愿与法界众生一时
   同证菩提

梦中称菩萨非真菩萨,梦本是颠倒,岂可当真

中国的佛教徒还有种荒唐的做法,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某某人是菩萨,就传开去了,某某人是什么菩萨化身。梦有什么稀奇的,我的学生做的梦比这个还稀奇,如果这样就是菩萨,我也是菩萨了。梦本身就是颠倒,还把颠倒说成是真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说要“远离颠倒梦想”,现在社会上也有梦幻理发店,(众笑)应该是破除梦想才对,他还要抓住梦,把梦当真,真是愚啊。

皈依僧竟,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僧竟,永不皈依外道邪众”,不要跟外道有所来往,礼貌可以,知见上不能听他们的。

人天福报不为自求,要为众生求

皈依了就要发心,“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中国佛教传统上有句话“不要求洪福”,我就反对。你们能在这儿听经是不是人天福报?假如你们没有福报,房子也没有,岂不要躲进土地庙去听经,明明佛法里有修人天福报的法,偏偏有人要反对。你今天能吃到饭还不是前世修来的?做人当然有福报比没福报要好!做天人也是有福报的比没福报好!没福报的天人经常给有福报的天人赶来赶去。

大家都有福报,佛教就会兴起来了

如果我是一个人,福报有限,你们大家的福报加起来,这个福报就大了,所以关键在“不为自求”。为自己求不顶事,求来求去也是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孤掌难鸣!这多可怜。关键是要为众生求。大家都有福报了,佛教就兴起来了。福报很要紧!所以修行人要懂:一个人的力量小,大众的力量才靠得住。

为众生求福,你也在里面了

那么修什么?修不为自求,不是叫你不求,是要为众生求。你为众生求福报,你也在里面。众生都有福报,饭吃得饱饱的,衣服穿得厚厚的,身体棒棒的,魁梧得个个像四大天王,你在中间,就会得到大家的护持,只为自己求福报,这种人笨得很呢!谁来保护你啊?叫化子没有难兄难弟,他也会受人欺侮!即使他身边有钱,结果叫化子也会偷叫化子的钱!我的学生看到我的衣服破破烂烂,跟我开玩笑,称我丐帮帮主。丐帮帮主干什么的?他要来的东西都分给大家吃,所以有福报总是好的。要为众生求,那才像修行人。

有了人天乘基础,还要进一步修出离乘、菩萨乘、佛乘,
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菩提

第二句“声闻缘觉”,人天道福报再大也没有出生死苦海,所以要求出离道,修中士法。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不能光为自己,还要提高,众生皆顾,所以要行菩萨道。

“唯依最上乘”,最后要学最上的乘,无上乘就是佛乘,又叫金刚乘,我们这个法流学的就是最上乘!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为了度众生快快成佛。

“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地藏菩萨一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使有成佛的功德,也不成佛,要与众生一齐同证佛道。我信佛四十多年了一直在矛盾中,利他嘛影响自己,想自己了生死嘛又不能度众生,这个矛盾想来想去也得不到解决。有时候想二面照顾,结果二面不讨好。想了很久才给我想出了个办法:我要办一个禅定学校,我也不出去,来的人也不出去,大家在里边一起修,一起成道,岂不是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利利他合在一起了。你们虽然跟我在一起仍然修不好,你们知道啥个道理?因为心没锁起来,要锁起来你才会死心。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7)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能舍“我所”不舍“我”,
身口意仍不清净

提要:

  ■ 文殊菩萨骑狮子,常在五台山上空显现
  ■ 佛弟子要一代胜过一代,这样才好啊
  ■ 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成道最大的力量就是菩提心
  ■ 菩萨在人间常作狮子吼,犹如在虚空,无有挂碍
  ■ 诸法自性空为文殊意,空与空相应就出生智慧
  ■ 文殊语韵音和雅,众生闻之,心生欢喜无有障碍
  ■ 文殊尊我今至诚头顶礼
  ■ 文殊菩萨以十方佛菩萨的智慧为自己的自性,是佛菩萨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 修行最快最殊胜的方法就是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作供养

文殊菩萨骑狮子,常在五台山上空显现

“礼拜:文殊身从空显出紫磨金”,菩萨显现都是从空显出来的。看上去不大,其实你到空中去看,大得不得了。文殊菩萨经常骑着狮子在五台山上空走过,很多人都有看见。我有一张照片,就是文殊菩萨骑狮子的童子相,谁也画不出来,完全是活的,据说是在能海上师火化那天,有人对着空中的光拍出来的。

佛弟子要一代胜过一代,这样才好啊

能海上师是大成就。你们没跟能海上师学,来跟我学,假如我有点小成就,你们再不学糟糕了,将来跟没有我这点成就的学(众笑),一代不如一代。我最发愁的就是你们培养不出来咋办。一代胜过一代才好啊,我嘛小成就,你们中成就,未来的学生中上,再来的上下,上中,上上,这样才好呀!

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成道最大的力量就是菩提心

众生不可能没有烦恼!要修行,要断烦恼,要成就,要累积功德,要消除业障,力量最大的法门就是发菩提心,菩萨为什么自在?菩萨在三界里转,为什么三界对他没有影响?就因为他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谁拿他也没有办法。有的业障罪障消除不了,只有菩提心才能消除。有人求拜忏东跑西跑,只要一颗菩提心就解决了嘛。你们去看寂天菩萨写的《入菩萨行论》,菩提心的力量,非但能消除一切业障,还能使你快快成佛。也就是说有菩提心的人能很快地断烦恼,有菩提心的人能很快地开智慧、有菩提心的人能很快地得道,全靠菩提心。

菩萨在人间常作狮子吼,犹如在虚空,无有挂碍

菩萨或在空中显示,或在人间显现。菩萨在人间犹如在虚空!无有一丝牵挂,他修菩提心把什么都空掉了。

文殊菩萨在虚空中骑狮子,如果文殊菩萨在人间,你以为真的骑狮子啊?不要把你们吓坏了!全逃光了。骑狮子这是形象化教育!文殊菩萨天天在五台山上空讲经说法,有一万菩萨在听,咱们听不到,因为业障重!所以菩萨到人间来就是作狮子吼,不作狮子吼怎么能称菩萨?狮子吼就是讲经说法。没有一个菩萨一点本事都没有,哪有像巫婆那样的鬼附身,自称“菩萨”还要附在人身上,来的时候先打个哈欠,一点精神也没有,算什么菩萨?这是无明昏沉,死后要到三恶道,所以巫婆神汉搞的那一套别去听。

诸法自性空为文殊意,空与空相应就出生智慧

“文殊意诸法自性相应明”,诸法体性空,空跟空无碍的,空跟空相应就出生智慧,明就是智慧的明。

文殊语韵音和雅,众生闻之,心生欢喜无有障碍

“文殊语韵音和雅无碍声”,文殊菩萨的声音非常和雅,从来不说粗话。无碍:每个众生都能听得懂,人也听得进去,狗也听得进去,猪也听得进去,鸟也听得进去。听在狗耳朵里是狗话,听在鸟耳朵里是鸟话,听在中国人耳朵里是中国话,听在外国人耳朵里是外国话,而且人们听起来个个都发欢喜心,一百个人听,一百个人都感觉这些话在对自己说,菩萨讲经说法就有这个本事!尽管众生心不同,个性脾气也不同,每个众生都会觉得对我启发很大。

文殊尊我今至诚头顶礼

“文殊尊我今至诚头顶礼”,因为菩萨有这些殊胜的功德,所以我至诚地向他顶礼。

文殊菩萨以十方佛菩萨的智慧为自己的自性,
是佛菩萨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下面是赞叹。“诸佛佛子之自性,诸佛佛子摄为一”,诸佛指十方佛,佛子指菩萨,文殊菩萨以十方佛、十方菩萨的智慧为自己的自性。

“诸佛佛子摄为一”,所有十方佛菩萨的智慧都合起来,成为一个文殊菩萨的智慧,无所不包。

“诸佛佛子尊中尊”,十方佛菩萨都值得我们尊敬,文殊菩萨是其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文殊师利我赞敬”,这些都是赞叹文殊菩萨的话。

修行最快最殊胜的方法就是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作供养

底下讲供养。不供养没福报,有福报使你有基础能修得上去,不过还是有阻力,靠福报去消除阻力有限得很!福报只能消除贫困。比如一个人有福报,他能坐船、坐火车、坐飞机,可是不等于他没有障碍了,或许他在火车上生病,或许火车出事故,或许船遇到风暴了,还是有障碍。你要有福报,布施供养就是培福。你供养善知识也不过是结个缘呀。你供养他,你就有福报了,生活环境也好转了,你修行的因缘也好起来了,这比不供养的好,但修行还是很慢,因为有阻力。怎样才能快,修行没有阻力?还有一个最殊胜的供养,就是身口意供养。把身口意全供养掉,你没有“我”了,“我”的阻力在哪里?凡是业障、罪障、报障、烦恼障,之所以成为你修行的阻力都是从“我”出生,你无“我”了,什么也没了。所以修行要得到最快的速度,最殊胜的一条路就是身口意供养。身口意一供养,身口意就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供养,那才是真供养。(回向)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8)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9
 
 
 
  能舍“我所”不舍“我”,身口意仍不清净

提要:

  ■ 修行就是修身口意,能舍“我所”不舍“我”,身口意仍不清净
  ■ 干什么事都带有“我执”烦恼,这能说是身口意供养吗
  ■ 有人供养了还拿回去,有人说改却仍是老样子
  ■ 学法就是法供养,身口意不能老不变
  ■ 修身口意清净就是修供养,身口意不清净,供养的东西也不清净,福报也不大
  ■ 不放下我执,修行就难了,又怎能挑重担

修行就是修身口意,
能舍“我所”不舍“我”,身口意仍不清净

昨天讲到修供养,嗡表身,阿表语,吽表意,修行就是修身口意。什么叫修供养?供养钱财是供养“我所”,你有钱不供养,不见得这个钱就是你的,不供养也会没钱的,生意亏本、股票套牢、盗贼所偷都会使你破产的。一个人看穿了,认识到钱财本就五家所共,与其无意义地消耗掉,还不如赶快供养培福。但光供养钱财,还不能算真正懂得供养的意义,好比一个人光靠洗澡就能身体好吗?身体里边有毒,你再洗澡,身体外面是干净了,里边可不干净。也不见得你因此会不生病,或者就会长命。

 干什么事都带有“我执”烦恼,
这能说是身口意供养吗

修行第一步是舍掉“我所”,第二步就应该把“我”舍掉。什么叫依止法?依止法就是身口意供养。比如供佛的供品,当然是挑好的干净的供佛。你们身口意不清净,干什么事都带着“我执”烦恼,这能说是身口意供养吗?带“我执”的供养有二种:一种为自己,名义上叫供养,实际上为了自己能占更大的便宜!还有一种,没有恭敬心,我想怎么供养就怎么供养;还有的供养了,想拿走就拿走,这能叫真正的修供养吗?

有人供养了还拿回去,有人说改却仍是老样子

比如有人带了供品来到寺院里,在观世音菩萨面前上供完了,把自己的东西仍然拿回去。东西一点没少,还拿了一点加持回去。有人只供一个水果一块糕,已经出虫啦,他还供着,也太随便了,一点恭敬心也没有。还有的人虚情假意,上海有个人包了个红包供养,外面一张拾元,里面一张五元,下面全是一元一角的,很厚的一叠,表示他供养很多。在你们那里也发生一些情况,说“保证”、“一定改正”,样子蛮好,明天仍是老样子,搞表面文章,却并不实在。

学法就是法供养,身口意不能老不变

你们来学法也是修法供养,我教育也好,启发、帮助也好,给你作加持,一得到好处了,明天又是老样子,好比供的东西又拿回去了。业障还是在你们身上,来了这么多日子,也不知道换一个样子。好比佛前供品,总不能老不换。你来这儿学法,总应该每天变一变,你不能老不变呀!你们身口意供养,做到了没有?

修身口意清净就是修供养,
身口意不清净,供养的东西也不清净,福报也不大

修身口意清净就是修供养。身口意不清净,你供养的东西也不清净,福气也不会大的。不论是供品也好,环境也好,你身口意一清净,就都会变清净,所以不从身口意上去修行,你吃大亏了。

不放下我执,修行就难了,又怎能挑重担

我执就是不清净,不放下我执,修行就难了。我修行就算是慢了一点,一到时候,它也会转变。看看你们怎么这么难,想来想去就一个区别,我从前在能海上师那里,上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你们呢?我说了三遍五遍,还是不照我说的去做,非要照你们自己的主意做,连听法都不起效果了。修身口意供养,哪有你自己的主意?叫你负责那件工作,你就得负责,你照我的话去做,事情就做得好,不照我的话去做,就出毛病。

我二十二岁信佛,四十年了,我过去也没有像你们这样的烦恼,也不过是修得慢了一点,因为我干的事情多呀。我今年六十九岁了,现在还不一定能算挑重担。你们连我都不如,将来怎么挑重担?几个人都搞不好,要你搞一百个人,你怎么挑得起来?归根结底就是不肯放弃我执嘛!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9)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9
 
 
 
  法是清净的,你身口意不清净,
你与法能相应吗?

提要:

  ■ 这个生死流转的我,简直烦恼得发臭,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 修身口意供养,即使想不通也得放下你的烦恼
  ■ 法是清净的,你身口意不清净,你与法能相应吗?
  ■ 相应不相应是对初机人说的,久修的人对法自然无有分别心
  ■ “我”没有了,心也清净了,法也相应了

这个生死流转的我,
简直烦恼得发臭,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譬如今天有人迟到,是我叫你们迟到的吗?是你们自己迟到的呀!你只听自己的,不听我的呀!这个流转生死的“我”、烦恼的“我”,简直烦恼得发臭啦,还有什么舍不得的?非要抓得这么牢,偏要自己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多识教授说过“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修行磨练,能够明心见性,佛经上从来没有这么说过。”磨练是磨掉烦恼呀,你们听话就是对自己烦恼的磨练。不论大事情小事情,大到学法听法,不遵守时间,也不专心一意听。小到写信封,几次跟你们说,贴邮票的地方不能写地址,邮票一贴,邮戳敲上去,不要把门号敲模糊了吗?地址写到贴邮票的边边上,不肯拐弯,反正那边还有空就写下去,偏要照自己的一套搞。

修身口意供养,即使想不通也得放下你的烦恼

修身口意供养,叫你别烦恼,你就得中止烦恼。“我想不通”,还要怄气,哪能由你作主?叫你把烦恼丢掉,你不丢掉,就是违背师的教导。因为烦恼难断,所以对你们放松一点,不等于说你已经遵守师的教导了。我讲:“你别生气了”,你就别生气了。我讲,“你应该主动去跟他求忏悔”,你就得去忏悔。忏悔是一件好事情,好事情为什么不做?叫你做件好事还要跟你讲道理?佛法都是对人慈悲,好事不做,叫修行吗?

法是清净的,你身口意不清净,你与法能相应吗?

你修清净才是真供养,你修身口意清净就是大供养。反过来说,你修供养就必须要身口意清净。法是清净的,你的身口意不清净,能相应吗?现在的人自己得好处了,就说与菩萨感应了。没拿到好处,就说“我学这个法不相应。”法有什么相应不相应的,是你自己身口意不相应。你身口意清净了,什么法都是相应,身口意不清净,什么法都不相应,因为法是清净的。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身口意清净,学了法,身口意还不清净,这个法在你身上就不起作用了。身口意不清净的人,想在某一个法门得到相应,我就不信肮脏能够跟清净相应得起来?

 相应不相应是对初机人说的,
久修的人对法自然无有分别心

我学法以来,自我感觉什么法门我都相应,我特别喜欢听经,我非常喜欢修禅定,我非常喜欢诵经,我学法笔记特别多。为什么有些人在法上还有区别、分高下、说相应不相应?这种话只是对初机人说的呀。所谓相应不相应,说穿了,是迎合初机人的兴趣爱好,你喜欢哪一种就修哪一种,由你挑选。

“我”没有了,心也清净了,法也相应了

进了门的修行人,说“这个法门对我相应,这个法门对我不相应。”这里就有一个“我”字,你没有“我”,还有什么相应不相应?有我就不清净,无我就清净。法都是清净的,你心中的“我”没有了,就清净了。

舍掉不清净的,
换来清净的,这就是修行

提要:

  ■ 法在人身上,如果不产生断烦恼的效果,能顶什么用
  ■ 舍掉不清净的,换来清净的,这就是修行
  ■ 要从小圈子里跳出来,才能发起广大菩提

心法在人身上
如果不产生断烦恼的效果,能顶什么用

你们修得好不好,我不看你们修多少禅定,唸多少经。只诵经不断烦恼的人,竟然脸无光彩,毛细血管都不通,只是两片嘴皮灵活度增加,有什么用?我也不看你磕多少头,念珠拨了多少,一切都是无常,唸经声音要飘走的,磕头磕得头晕脑胀也开不了智慧。唯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看你修得好不好,就看你烦恼去掉多少。如果一个人不去掉烦恼,不去掉我执,什么都没用。一切法器以及你修的法,都是修行人利用的工具。工具如果不产生效果,又顶什么用?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锯子,如果这些工具不顶用,你想做一张小桌子都做不成,你只要有智慧,肯断烦恼,就是修行人。

真正佛是法身佛,法身遍虚空,不唸佛不唸经,也不盘腿子的。今天我们唸经磕头打坐,那些不过是个利用,你利用了这些东西,却不去断烦恼,能成就吗?

舍掉不清净的,换来清净的,这就是修行

如果你还没有做到以清净的身口意作供养,也有一个办法,你把不清净的身口意供养掉,换一个清净身口意,那不是行了吗?这么不清净的“我”你还抓住干啥呀?来到佛门修行,就是把不清净转为清净。哪怕再肮脏也不可怕,脏水能变清水,可以转的。转不了就可怕了。所以你们身上的肮脏并不可怕,哪怕你满身肮脏,习气烦恼重,来我这儿都收,就怕你来了不肯转变,那样作嗡阿吽加持也不起作用了。

嗡阿吽加持是表法。世间上哪样东西不肮脏?田里生长的东西都浇过大粪的,就好比锅里煮的东西都是再洗也不干净的。修行就好比锅子下面烧火,把清净的身口意加进去,把这些东西融化了,转变成干净的。众生都是肮脏的,你要度众生,你得以最清净的身口意,投入到里边去,跟众生一起转,转到后来你与众生全干净了,是以这样的功德供佛。

要从小圈子里跳出来,才能发起广大菩提心

今天把身口意供养的意义,大致上都给你们讲了,就怕你们不去做。那天来了几个居士,其中一个礼佛的时候,嘴里在唸“嗡阿吽”,边唸边做手势,这三个字真正的意义是叫你断掉我执烦恼,叫你修身口意清净。修行要好好发菩提心,修好慈悲心,为大众多做点事情,放下一点我执,别再起烦恼了,你只肯对

一两个人发心,这最多叫悲心杂我,悲心是有,带了一点我执,因为我跟你合得来,我跟他合不来。发菩提心是广大的,要对广大众生发心,要从小圈子里跳出来,这才叫菩提心。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