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0~45)


   日期:2025/5/22 2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0)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诸法性空,所以法我习气难转能转

提要:
· 诸法性空,所以法我习气难转能转
· 妙善是灭谛的境,本性涅槃就是空,空最清净
· 流转生死是表面染污,佛性始终是清净的
· 没有烦恼就是快乐,烦恼断尽才是彼岸
· 要证果成佛就要在无为法上成就

妙善~即真阿练若,以乐净为自性能成之离,于无明爱死等苦蕴究竟寂静之中,于无我性及解脱及阿练若及空性等之相无与愿无,及于现行性之所作亦无(境)。
  能海上师说:此果之境。阿练若喻本性涅槃。妙善即涅槃境,即无为法。若在境上求妙善非真妙善。总之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烦恼断即妙善显现矣。妙善是显得而非生得,何以故?无为法非造作故。如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如造假花,相虽似而非真。
  定生~决定出生之相者,即空无愿无相之能作是也。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第75页)
 

诸法性空,所以法我习气难转能转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我们是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法印来说明法我习气难转能转的,诸法的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因为一切法性空,所以一切法都能转。

妙善是灭谛的境,本性涅槃就是空,空最清净

涅槃寂静,我们是从灭谛四相来阐明的。灭是灭谛的因,解脱是灭谛的果,妙善是灭谛的境,你要看清楚灭谛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就要从妙善中去看。好比一个人听说我们这儿好,究竟怎么个好法,你到我们这儿来看看就明白了。能海上师说:“此果之境”,这是灭谛果的境,“阿练若喻本性涅槃”,本性涅槃就是清净,清净就是空,只有空是最清净的。

我们常说这地方空气不好,空气受染污,这是一般的说法。实际上空是不会染污的,因为空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染污的东西混杂在空气里,使我们看不清楚,可这只是个形象,实质呢?空是不可能受染污的。一杯清水,也不可能受染污,我们通常讲,水受污染了,这并不是水变成污染,而是水里有污染的东西。通过科学方法把染污去掉,分离出纯净的水,照样可供人饮用。

流转生死是表面染污,佛性始终是清净的

众生的佛性也是如此,佛性始终是圆满的,佛性始终是清净的,因为混杂了烦恼,表面看起来就糊涂,把烦恼去掉了,每个人都是清净的。所以清净的本性不可能受染污。流转生死只是表面现象,流转是烦恼流转,而我们的佛性是不可能流转的。我们无论生死流转进入哪一道,我们佛性都是清净的,圆满的。

没有烦恼就是快乐,烦恼断尽才是彼岸

“妙善即涅槃境”妙善就是涅槃的境。涅槃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涅槃就是彼岸,有人把极乐世界说成是彼岸,这应该说清楚,你往生了极乐世界还要修到烦恼断尽,这时的极乐世界才是彼岸。那么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修到烦恼断尽,娑婆世界也是彼岸。彼岸是个比喻,并不像人世间那样有泥土石头。有烦恼就叫此岸,烦恼断尽就叫彼岸。人的吃喝玩乐也会引起一时的快乐,可是这个快乐不长,因为快乐不在吃喝玩乐上,吃喝玩乐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地讲没有烦恼就是快乐,有烦恼就是不快乐。佛讲的法都是真谛。真谛就是真实不虚。只有你像佛那样来理解认识世界,你的认识才是真实不虚,才是彻底。

要证果成佛就要在无为法上成就

“即无为法”。要出离生死,要证阿罗汉果,乃至成佛,就要在无为法上成就,有为法是不可能圆满的,有为就是有漏,漏光了你怎么圆满?无为就是无所造作。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1)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以世俗知见去造作,必然流转生死,
朝断烦恼去努力才是趋向无为

提要:
· 以世俗知见去造作,必然流转生死,朝断烦恼去努力才是趋向无为
· 无为法本身就是无所作为,所以成就了,就必须放下造作
· 要证果就必须走清净道,重担已下,就不需要再努力了
· 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
· 自利不断烦恼,利他不说法,威仪虽好也是假花无果实

  以世俗知见去造作,必然流转生死,
朝断烦恼去努力才是趋向无为

我们今天的造作也要一分为二,看你是往流转生死方向去造作,还是往了生死方向去造作?你凭着自己的世俗知见去造作,人们称为小聪明,即使你拼命地努力,你所造作的都是流转生死;你朝断烦恼的方向去努力,比如现在我们也有所造作,讲法就是一个造作,要通过思惟,要通过语言的组织,从内部语言发展到外部语言,而听的人必须放下一切,专门听法,听进去了还要思惟,还要去实践,这些都是造作。可是这个方向是从有为法清净的造作趋向无为法。真正到了无为法,你一切都成功了,就用不着再造作了。

无为法本身就是无所作为,所以成就了,就必须放下造作

打个比方,写书法就是造作,这个字写完你就成功了,用不着再动笔了。假如有人把写好的字再去修改修改,看起来总是别扭得很。小孩子写毛笔字,写完了,看这一笔太细了,再去加加粗,一加粗看起来又不顺眼,再在别的地方加加粗,加到后来成了墨团团。所以在无为法上一成就,你必须把所有的造作全都停下来,无为法本身就是无所作为,就是无所造作。

要证果就必须走清净道,重担已下,就不需要再努力了

要证果,就必须走清净道,你不走路怎么到目的地?你在走的时候你还在路上,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就不需要走了。阿罗汉就叫无学位,他在了生死上已经成功了,没有什么可学的,经书上所谓生死已了,重担已下。重担就是生死流转的重担。在有重担的时候,你必须努力把重担放下来,肩胛上已经没有扁担了,你再努力放下,难道要把肩胛骨也拔掉啊?那你这个人还不是个自在的人,病好了继续吃药,有必要吗?

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

能海上师说:“若在境上求妙善非真妙善,总之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你把烦恼断了,妙善就现出来了,老话说:“成者为王。”皇帝是怎么做的?还不是把天下打下来的,你打下来了,这个王位自然就归你。打天下也不肯打,只想做王,戴了皇冠,穿了龙袍,口里自称寡人,这是皇帝吗?这是演员,假皇帝啦。假花无果实,却很容易迷惑人,现在的塑料花,做得像真的一样,很惹人喜欢。再惹人喜欢,也结不出果来。

  自利不断烦恼,利他不说法,
威仪虽好也是假花无果实

现在佛门里很多修行人,有的根本不是在修行,这就不提了,就是搞假花无果实,很会讲,也有气派,也有威仪,可是自身烦恼泛滥,从不惭愧,更不忏悔,假装糊涂。他的言行和威仪只是为了要维护自身的形象。其实这个形象假的啦,假如你认为他好,跟他学,他结不出果子来,你也结不出果子来,为什么有人喜欢搞那一套呢?因为结不出果子是以后的问题,现在这么搞他感到舒服。真好比从前讲的小资产阶级的优越感,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即使他能痛快一时,这是没有果实的痛快。

以前佛门里就有一个名望极高的人,人们称他第几代祖师。祖师应该是一代传一代喽,比如说初祖传二祖,可是有的根本不是一代传一代,二祖跟初祖认也不认得,就是有些人起哄,喜欢谁就把谁抬为祖师。有这么一个人,人们一直赞叹他威仪好,从这一点上,人们对他产生信仰。加上过去的人头脑里都有封建意识、儒教思想,讲究隐恶扬善,喜欢拍马屁,这个人反对讲经,自己也从不讲经说法,不讲经说法怎么称得上善知识呢?如果他懂佛法,他的说话他的书信来往,应该离不开弘扬佛法,可是他写的信全是儒教的主张,非但不断烦恼,根本证不到果,只是在搞假花的时候,吸引了很多人对他赞叹,崇拜,就算他修方便法门求生净土,听说临终小中风,最后还不是什么都拿不到。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2)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世俗心重的人装模作样痛快一阵,
这种修行不会有成就

提要:
· 假和尚、假活佛必须要整顿
· 世俗心重的人装模作样痛快一阵,这种修行不会有成就
· 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
· 造假的人胆大,过失也大
· 证果的人要把“我已证果”的心全扫光,好比病愈,不必再记在心头挂在口上

  假和尚、假活佛必须要整顿

近年来,很多人都喜欢戴“上师”这顶高帽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搞这种事情的人往往都是年轻人。过去的年代这种风气还很少,慢慢由于交通的发达,尤其是近十年来,很多的所谓活佛、上师,全跑到汉地来了。深圳的学生问过我一句话:“现在怎么活佛越来越多,全往深圳跑?”这些居士今天接这个活佛,明天送那个活佛,变了接送大队,也没时间修行了。有的人法都没有搞清楚也自称“上师”。班禅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要整顿。”

世俗心重的人装模作样痛快一阵,
这种修行不会有成就

从前我在上海,有个居士叫我去他家,他叫我吃东西,因为我刚吃饱,我说我不吃了。他一只手拿着吃的东西,一只手比比划划,嘴巴唸唸有词,说:“这是我加持过的,你吃下去能得加持。”(众笑)世俗气重的人搞自我陶醉,假装一套,吸引人注意,这种修行,永远不会成就。按照释迦佛的教导,恭敬是恭敬功德,可不是恭敬假装。

以这种心态去当演员,演皇帝,他一定很痛快,做个假皇帝也好,照样台上能说几句皇帝的话。假如要他演被皇帝砍头的,要不是为了拿点工资,谁肯演这个角色?我小时候,住在父亲朋友家里上学,他最小的一个孩子经常跳上凳子,唱起来,“众将官,听令!”其实底下一个将官也没有,(众笑)那么喊一声也痛快痛快。这种种都是众生的习气,搞假花,痛快一下,实际上没有果实的。

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

真的皇帝是打天下打出来的,真的成就,是跟烦恼打仗打出来的,烦恼断了,妙善就显出来了。所以“妙善是显得而非生得,何以故?无为法非造作故。如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有些人夸夸其谈,谈得非常玄妙,这有什么稀奇啊?一只鹦鹉还能学会三国语言呢,学会了又有什么稀奇啊?能派得上用场吗?家里来了客人,它会叫:请坐请坐。家里来个小偷,它也叫:请坐请坐。

造假的人胆大,过失也大

能海上师从前说过:“我大的功德没有,大的过失也没有,只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搞假的人全是胆子太大,莽撞。

“如造假花”,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制造假花。“相虽似而非真”,即使装得很像,实际上不是真的。能海上师这段话就是教我们如何去成就妙善这个涅槃的境——要从断烦恼上成就。

证果的人要把“我已证果”的心全扫光好比病愈,
不必再记在心头挂在口上

妙善这个境到底怎么样?能海上师说:“妙善即真阿练若。”阿练若就是清净的场所,真阿练若就是彼岸,彼岸没有烦恼,所以快乐。“以乐净为自性能成之离”,离是离什么?你即使证了阿罗汉果,也要把“我已证阿罗汉果”的心扫光。比如生病的人病好了,只有两种时候他才会讲“我病好了”。一个是出院的时候,一个是当别人问他“你病怎么样”?那么回答:“我病好了。”其他时候呢?如果经常讲“我病好了”,岂不有点神经不正常?因为有病,才有病好了,你没有病,就没有病好了这回事。为什么他会这么样?因为众生有执着心。假如修行人执着于自己的成功,就不是真的成功。正好比开悟的人不知道自己开悟,即使知道了,他也不会说自己开悟。老是宣扬自己开悟了,说明你还有执着心,你悟什么呀?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3)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菩萨修无诤行,去除世俗念,与世无争

提要:
· 涅槃就是常乐我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 菩萨修无诤行,去除世俗念,与世无争
· 清净心才是阿练若,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
· 能悟一切流转以及出离生死都如影如幻,才是一个乐阿练若行的人

涅槃就是常乐我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乐净为自性”,妙善以乐净为自性,所以涅槃就是常乐我净,也就是乐净。

《金刚经》里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这是佛问须菩提,“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阿罗汉不能有“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这个念头。“何以故?”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的人,法跟非法全都放下,哪还有一个法叫阿罗汉呢?“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假如阿罗汉有这个念头,“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个人就是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仍然是众生。“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三昧就是定,定在无诤上,称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争都是从有欲而来,心中有所贪求,就有争。开始是观点不同,你说一套我说一套,互相争论,甚至会发展成斗争。欲是指对五欲的贪欲。

菩萨修无诤行,去除世俗念,与世无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到这时才是真正的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假如我有这个念头,“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阿兰那即阿练若,什么叫作阿练若行者?“菩萨修无诤行”,那就是阿练若行,即清净行。无诤就是与世无争,你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最关键的问题,你心里不能有世俗念。世俗念就是“世”,你心里保留了世俗念,当然会与世有争,一保留世俗念,马上起矛盾,即使口里不争,心里也在争,说明你还没有到彻底清净的境界。

清净心才是阿练若,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

“是名阿练若处”,现在有人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贴一个牌子叫“阿练若”。在清净的地方,你心不清净,仍然不叫阿练若。你虽没有一个清净修行的场所,可是你心清净,你这个心就是阿练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凡是内心所想的,不如佛说的理,全要远离,全不能想,这就是叫你断尽妄想。众生的妄想全不如理。“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你悟到了佛讲的道理,你心里要产生欢喜。“增广修行”,修行不断地增广。“自能行已”,自己能做到。“复叫他人亦复而行”,还能够教导别人也都这么做,像这样的人才叫阿练若行者。

能悟一切流转以及出离生死都如影如幻,
才是一个乐阿练若行的人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一切都是如影如幻,有这个影子而没有一个实体。流转生死也是如影如幻,从形象上来看是有流转,这是烦恼流转。从实质上来看,根本没有流转。既然没有流转生死,也就没有断离生死的种种造作。打个比方,我们的鼻子,本来的作用是呼吸用的,可有时发生了另外的作用,鼻子痒了,就打喷嚏,不痒就不打了。所谓真正面貌那是不可能改变的,一个人有鼻子,今天呼吸,明天呼吸,一直会呼吸,这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一个呼吸工具,而打喷嚏呢?今天打喷嚏明天就不打了。

既然流转生死都是假,那么所谓修行出离生死也是假。真的就是佛性如如不动,你流转生死做众生时也是这个佛性,将来成佛了,也是这个佛性。演员的角色个个都是假的,人生就是演场戏,既然是假的就别演了吧,他偏要演下去。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他喜欢演,有种爱好演戏的习气;还有一个,演戏既有工资,又能出名,他这个贪欲放不下。如果我既不贪演员的名,也不贪演员的利,这个舞台上就没有一个演假戏的我。须菩提能够悟到,“实无所行”,一切流转都是如影如幻,“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像这样的人,如来才称他是一个乐阿练若行的修行人。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4)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要在究竟寂静中解脱苦,
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

提要:
· 有“爱”才有“取”,有“取”才有“有”,有“有”才有“老死”
· 要在究竟寂静中解脱苦,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
· 极乐是从有、有相、有愿,进入空、无相、无愿而成就的
· 欲影百忙体性皆空,空才是真
· 《金刚经》一面说有一面扫掉,最后全扫光,这才是般若波罗蜜
· 佛摄持众生先讲有,引导众生成就全讲空

有“爱”才有“取”,
有“取”才有“有”,有“有”才有“老死”

涅槃的境就是妙善,这个境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无明爱死”,这是讲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来,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中间最最关键就是一个爱,有爱才去取,有取才有。有什么?有老死等苦蕴,十二因缘形成了我们今天受苦的五蕴。

要在究竟寂静中解脱苦,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

“究竟寂静之中”,你通过修行,达到成就了。“于无我性及解脱”,你能够悟到一切法无我,从烦恼中得到解脱。“及阿练若”,乃至于你能够成就像须菩提那样一个真正的阿练若行者,“及空性等之相无与愿无”,以及你成就的空、无相、无愿。要解脱苦,你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这称为三解脱门。释迦佛是这么说的,十方佛也是这么说的,诸佛如来说的法一模一样,因为这是真谛,是绝对的。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就懂得当年法藏比丘成就极乐世界,是从空无相无愿中成就的。摄引众生的时候要讲“有相”,《佛说阿弥陀经》里表面讲的都是有相,有树,有莲花,有七宝,有八功德水等等,当然树有树相,水有水相,莲花有莲花相,可你想成就你就得修无相。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你可以发愿,可你要成就,你就得把这个成就的境界以及你发的愿都要空掉,要不然的话,你执有,有相、有愿,你不可能成就。也许你到的地方很快乐,可那不是净土而是天堂。

极乐是从有、有相、有愿,进入空、无相、无愿而成就的

极乐极乐,一看就知道是极其快乐。真正讲起来如果你认为有快乐,这不是极乐世界,这是天堂。什么叫极乐?有快乐,实无快乐,是名极乐。这到底是什么?就是断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极乐。有烦恼得到的快乐都是假快乐,你如果不去掉烦恼,你是得不到净土的快乐的。法藏比丘是从有、有相、有愿,进入空、无相、无愿,成就了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称为净土,称为佛土。如果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法上的规律成就的,那是天堂。

欲影百忙体性皆空,空才是真

“及于现行性之所作亦无(境)”,以及你现在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你都要证到体性皆空,就是刚才讲的,虽然是有造作——我们还要有清净的造作,也是如影如幻。经书上有句话:“欲影百忙”,你这个欲是清净的欲,为了修行忙得很,全走在清净的道上,“巧持真”,最要紧的,心里不能忘记,这一切全是体性空,全像影子那样。这个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称为妙善。你当初的发心,中间的修行,将来的成就,全部扫光,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金刚经》一面说有一面扫掉,最后全扫光,这才是般若波罗蜜

我年轻时刚进佛教青年会,听老法师说:“《金刚经》这部法,一面说有,一面扫掉,一说有,就扫掉,一直扫到最后全都扫光,这才叫般若波罗蜜。”能海上师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什么都没有。”

佛摄持众生先讲有,引导众生成就全讲空

初进佛门,因为众生世俗心太重,执着心太重,迷迷茫茫,习惯于有,你叫他转过来,非但他一时转不过来,可能心里还在怄气,那咋修行啊?佛不得不先讲你喜欢听的法,样样讲有。可是如果一直有到底,你能成就吗?你执著布施有功德,你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吗?成就布施波罗蜜要三轮体空,要把你贪功德的心,有功德的想全部扫空。

  执“有”就起烦恼,放下才能成就

提要:
· 执“有”就起烦恼,放下才能成就
· 空中才能出生一切有,因此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
· 修行人非但妄念要扫掉,连“我在修行”的观念也要扫掉
· 把心里的有扫干净,才是究竟的清净

执“有”就起烦恼,放下才能成就

你们了解了这个道理,真的能悟了,并且真的在悟上起作用了,还有什么烦恼呢?你们常起的烦恼,无非是“我这么辛苦,他还要说我没有功德。这种人啊,真是颠倒,竟然这样看不起我”,这就起烦恼了,就有“看不起我”这个烦恼心了。我是谁呀?你有“我”,你现在又没成佛?你这个“我”就是凡夫众生啊,你抓住“我”就是抓住凡夫众生相,不放下,你能成就吗?

空中才能出生一切有,因此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

从前修行人总有只瓶子,现在叫口袋,里面什么东西都有,人们称之为宝瓶。这不是说瓶子里有金银财宝,意思这个瓶子什么都有挺方便,连衣服破了,缝衣针也有。从前修行人都是自己缝衣服的。为什么能什么都有?因为这个瓶子是空的。假如瓶子是实心的呢?它什么都没有。只有空才能出生一切有,从空里出生的有才能称宝,而这个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比如你瓶子里拿出一根针一根线来缝补衣服,结果线缝光了,针也断了,就丢掉了。丢不掉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瓶子里的空。

修行人非但妄念要扫掉,连“我在修行”的观念也要扫掉

所以咱们所有的起心动念都应该这么做,一起妄念马上扫掉。即使你发了愿要做这件事情,你可以去做,但要把执著心放下。小时候妈妈跟你说:“饭不要吃到鼻子上去。”你今天已经不会吃到鼻子上去,还把妈妈跟你讲的话保存在心里干什么?这句话就不要想了,否则妈就会说:“小时候这个样,长大了仍然这个样,这孩子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了?”这就叫妄。不修行不可能成就,可修行非但妄想要扫掉,你一面修清净的行,一面要把“我在修行”的念头也扫掉。证阿罗汉果的人,不去想“我是阿罗汉”。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发愿行菩萨道,你也可以去做,不能老是想“我在行菩萨道”。你可以布施供养,不要老在想“我在布施供养”。随时随刻要这么去练习。这么修,跟你将来的成就就没有抵触,因为你一开始修就符合“空”的道理。你们诵的《十地颂》,能海上师说,每一地全都要加一句:“自性无所缘”。

把心里的有扫干净,才是究竟的清净

例如:当老师的可以叫学生听你话,为了让他学习更好,为了培养他成才,但是你不能有“我是老师”的念头,你有这个念头,从修行角度来讲,就叫有分别心。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应该听我话。是应该听你话,可你别这么想,别这么高高在上啊。所以真正扫干净要从心里上扫干净。好,今天讲完了。(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