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55)


   日期:2025/5/19 1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提要: 
■ 享受惯的人,在修行上转不过来
■ 能力往往是在没有福气的人身上
■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
■ 有人长年独住山洞,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享受惯的人,在修行上转不过来

有的人享受惯了,在修行生活上是转不过来,就是认为生活太苦了,留不住宁愿跑,这种现象就像自杀的人连对自己都是没有悲心的。刚刚改革的时候,国家对下岗的人还是有补贴的,下岗也不见得会饿死,仅仅生活没有原来那么好了,报上报道:有个人下岗了,他很不适应,以前吃惯用惯,现在钱少了,再加上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也没面子,结果他买了毒老鼠的药,放在肉酱里,把家人全毒死,那不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一点悲心吗?为什么不转变呢?生活好的时候不要迷,生活不好的时候也要活下去。

能力往往是在没有福气的人身上

从前有个小学生到老师那里去诉苦,“老师,他骂我江北人。”因为从前江南人看不起江北人。老师说,“他再骂你江北人,你就骂他江南人。”江南人远远比不上江北人,江南人一失业跳楼的、跳河的、吃毒药的都来,江北人呢?照样捡垃圾活下去。一个人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保护自己,这也是慈悲心的表现啊。所以你们从大城市来,并不能表示你们有能力,仅仅表现了你们的福气。真正的能力,不是在有福气人身上,往往是在没有福气人身上。一个没有福气的人他照样能艰苦创业,能活得下去,这就是他的能力。你们看问题片面,怎么能达到智慧慈悲心的圆满呢?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你们对释迦太子是怎么看的?可能你们只看到他过去世有善根,今世聪明有觉悟,所以能出家修行,能苦修成道。你们看得不广大,我的看法就不同了:释迦太子生下来时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貌只有两种人才有,一是转轮圣王,一是未来佛。释迦太子既能成转轮圣王,也能成佛,就等于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既能修行,也能把事情干得好。你们事情干不好,可见得你们的素质太差,将来修行也很困难。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

有人说时代不同,现在人两样了,即使他修行修不好,他照样有能力在社会上赚大钱,这怎么解释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你既然在社会上有能力,为什么你在修行上表现不出能力?你执着得厉害转不过来呀,要放下执着,你才有自在。另一种,看看现在人在社会上是怎么成就的?他是抛弃了周围的一切,把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点上,是这么成就的。也就是说他在这一点上冒尖了,但是其它事情他都像傻瓜一样的,这种成就跟全面的成就完全不同。所以世间上人搞出来的事情都是有漏洞的,因为分工细,他只做这一件工作,他所有的精力都在这一件事上,结果人就像一部机器那样。由于这种种的原因,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同情心、悲心在一步一步衰退。看看这个人挺好,那只是一点一滴的好,从整体上来说是全面衰退。

有人长年独住山洞,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世上愚痴的事情很多。报上报道,有一个男的在山洞里住了35年,山洞里没有其他人,所以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不大会说话了,因为从前会说的话他也忘记了。后来才了解到,因为妻子抛弃了他,他受了刺激结果痴掉了,就像发神经病那样,离开了社会到深山老林里去住山洞。这个例子就是他在一点上发展?也就是在感情上发展,感情放下不,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一个人去住山洞。还算好,没有自杀。人在一点上发展有什么好处?到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1)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提要: 
■ 工作上有特长,生活上却不会煮饭
■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
■ 愚人执着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 要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学愚,愚人蛮干愚更愚
■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工作上有特长,生活上却不会煮饭

如今年青人还不是那样,如果他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因为他有工资好拿,所以他这一方面发展得挺好,他对人比较圆滑比较耐心。可是其他方面就不行了,你问他,“你会做饭吗?”摇摇头。或者说“我会做饭,但不会炒菜。”那只好吃白饭。或者“我也会炒菜,但是我只会炒一个青菜。”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

人差不多都会掉在感情的苦海里,没有勇气跳出来,尤其是女的。过去有一个同学离开后,本来每次电子邮件,信总是长长的,现在可苦得不得了。前几个月总算来了一封电子邮件,“我真后悔啊!!!!”,最近又有一个同学,打电话向我哭诉,我说:“你这么痛苦,赶快跳出来吧。”可她到现在还不肯跳出来。生活在富裕地方的人,享受是她,哭也是她,别说没有大智,连个小智都够不上,既不聪又不明。

愚人执着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怎么成就大智呢?要悲心跟智慧两个都不能少,还要不断增上,那才会成就圆满的大智。即使你有一点小智,你做错事情,仍然算你愚痴,叫“智不及愚”,智慧不够,所以成了愚。而且愚的人偏偏执着得厉害,假如执着心不强的话,愚人也容易转变,已经愚了再去执着愚,那么他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像他这样愚下去,非但自己一辈子不能把山移掉,他的儿子乃至孙子也移不掉。移不掉你浪费一辈子还不是愚?他为什么要移掉这座山?因为去镇上买东西要绕个大圈子,可即使绕个大圈子,东西也买来了,何用移山?

要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学愚,愚人蛮干愚更愚

有同学举自己的例子,她小时候看见一头牛朝她走过来,道路不宽,她也不知道让一让,牛朝她走过来,她也朝牛面对面走过去,你说愚不愚?你就拐一个弯吧。结果她走到牛肚子的旁边了,(众笑)牛肚子一动,她马上掉到水稻田里。冬天呀,(众笑)全身是冷水,冻得她直哆嗦。她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她小时候的愚,而且不想改变还要一直要往前走,到最后就吃了苦头。所以愚学不得,如果全世界都学愚公,今天机器也没人发明了。只能学习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能学习他的愚。可是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在愚上更加愚,(众笑)成了蛮干。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听说现在的挖土机,它扒一下,只用1分钟,开机器的只有一个人,相当于从前几个人半天的工作量。所以当初的课本上也写清楚了,是学愚公移山的精神,而不是学他的愚。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咱们要用在智慧上,用在悲心上,那么你才能变聪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看问题、看人、看一切才能看得清楚,这就叫作“明”。今天讲到这里。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2)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黑暗里
提要: 
■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
■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 你只顾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这是智慧的不同
■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黒暗里
■ 大智是成佛,小智是“智不及愚”
■ 苦从愚来,佛度众生是为了消除众生的愚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

“用是故得聪明大智”,要有智慧还要有悲心,这样的人才叫聪明,聪明也是从智慧和悲心中来的。我们佛教讲的聪明有一定的原则,就好比世间上也讲智慧,我们佛教也讲智慧,这里边就有区别。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世间上讲的智慧一般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学问知识,或者是经验的累积,它不是从断烦恼中来,所以世间上的智慧仅仅能增加你的人天福报,而不能引你出生死轮回。悲心也是这样的,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跟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性质不同。母亲的爱容易变成宠爱,结果这种爱就变成了害。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是一个悲心,况且菩萨对众生的悲心也是离不开他的智慧,菩萨也是悲智双全,只是没有佛那样的圆满。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所以智慧和悲心里就有小智小悲,大智大悲,还有邪智邪悲。邪智就是世间人讲的小聪明,他心地不真实、自私,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愚蠢,因为正邪分不清楚本身就是愚蠢。邪悲呢?愚痴的悲心就叫邪悲,最后仍然伤害了别人,乃至于两败俱伤。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跟悲心,我们一定要明确,不要看到智和悲就以为都是好的。辩证法是一分为二,如果你不能一分为二,你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你只顾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这是智慧的不同

由于智慧的不同,有时候你认为是一件好事,但别人认为是一件坏事,你只顾到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所以智慧是一层高一层,究竟有多少层,这就很难说了,拿菩萨法来说,初地修到十地,每一地的智慧都不同。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黒暗里

我们中国的文字很值得研究,智字上面就是知道的知,所以你首先要明白呀,佛法不懂,一问三不知,那叫什么智慧?知底下再加一个日字,日就表示太阳的光明,佛法的智慧就是以光明来表示的。所以一个佛弟子的观点,如果跟释迦佛不一样,乃至把佛法反说,那你引导众生走的是什么路?你佛法这条光明大道不知道,当然就只能是一条黑暗之路了。要知道有的人在一片黑暗中还能活得下去,这个不稀奇,众生没有得到佛法前本来就是在漫长的生死长夜里。有许多种的众生,就生长在黑暗的地方。不光是鬼看见太阳害怕,有些人他活着看见太阳也害怕,比如人大病快死的时候,他就是看见阳光就害怕,他总是面向黑暗的,这种种现象人世间就看得到了。所以一问三不知,这个人哪有智慧的光明?只能是年年月月都生活在愚痴的黑暗里。

大智是成佛,小智是“智不及愚”

大智就是成佛,大智才能有大觉,大觉的人肯定有大智。我们常念“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个“大觉”就是成佛。小智呢,小智比没有智慧好,但是他仍然脱不了愚痴,所以又叫“智不及愚”,即智慧不够所形成的愚。

苦从愚来,佛度众生是为了消除众生的愚

佛教是最反对愚的,释迦佛来娑婆世界成佛,就是为了消除娑婆世界众生由于愚痴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娑婆世界众生有个特点,个性非常刚强,好比钢铁,用得好,利益众生,用得坏,害了众生。从好的方面发展,刚强可以成佛,从坏的方面发展,你越刚强造恶业越厉害。钢管能造房子,钢刀专门杀人。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得到佛法以前个性刚强,造恶非常厉害。得到了佛法以后呢,他个性刚强,他不证果成道誓不罢休,有这样顽强的意志,才能有极大的成就。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3)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
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
提要: 
■ 娑婆世界众生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
■ 佛门有人提倡愚,形成了如今佛门没有人才
■ 学愚的人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
■ 那些败坏佛门的流浪汉,把如来的家产全败光了
■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

娑婆世界众生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

释迦佛既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愚痴造恶受苦,而起大悲心,又看到娑婆世界众生个性刚强,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他是从两面看的,所以他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众生。可是末法时期那些智不及愚的人,却把娑婆世界说得如此地可怜,如此地罪恶,好像娑婆世界众生一无是处似的。他完全忘记了释迦太子也是娑婆世界人,那些有成就的祖师大德也是娑婆世界人啊。这岂不是跟佛的智慧对着干?对着干就是愚痴,释迦佛教导众生求智慧去消灭愚痴,并没有提倡愚去消灭智慧。

佛门有人提倡愚,形成了如今佛门没有人才

昨天我看到一幅漫画,漫画的主题是愚民政策,愚民政策就是主张只听一个人讲的道理。我很有感触,所以我就把它编到《菩提心网站》的稿件里去,我也写了几句话:“向愚学习”“唸经不必求懂”,就是愚民的原则;因为佛门有人大力提倡愚,就形成了如今佛门没什么人才,形成愚的局面。

学愚的人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

有个母亲给三岁的孩子吃人参补身体,结果这个还在坐童车的孩子头发都白了,有人为了使青苗长得快一点,给刚刚长出来几片叶子的菜浇了浓浓的尿和粪,没几天菜叶子全都黄了,这就是愚人干的愚事。佛门里自从有人提出要“学愚”后,竟然受一大群的人崇拜,还说只有像这样才能度娑婆世界众生,这是很可笑又很可怕的事情。这就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如今有些人醒过来了,但是还有很多人继续地盲目崇拜。真好比已经天亮了,有的孩子醒过来起床,穿衣服,背书包,上学念书去了,有的孩子赖在床上,他还要做梦。

那些败坏佛门的流浪汉,把如来的家产全败光了

我们天天在学习,在修定,在讨论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智慧增长成就大智,这个智慧是从佛法中来的。今天听法,以后才能讲法。善知识弘扬佛法,且不说对佛教事业有益,就是对他本人来说,也能够增长他的智慧。听法的人全是饮了法乳长大的。抛弃了法,这个人是道道地地自暴自弃的人。如果学到了法,到处打着弘法的旗号,自身却在败坏法,这就是个败家子,从前称为花花公子。即使祖上有多少财产,在这个败家子手里,也一下子就完了。从前老人说,那些家产极富的败家子,最后还是成了上门要饭,流浪街头的叫花子。而且这种人还有个特点,鼻子常是烂了一个大洞,俗话叫开天窗,因为他身上有毒生了杨梅疮,最后还不是在街头冻死饿死。那些败坏佛门的流浪汉,如来的家产全给他败光了。在人生道路上,不求智慧,只在欲望中贪求痛快,最终就是这个结局。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

我们小智要增长到大智,小悲要增长到大悲,其中少不了一个力量,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不可能成就大悲,也不可能成就大智。成就大智大悲的人就是行菩萨道的人。发小乘心的人,他一进入小乘涅槃,就灰身灭智了。菩萨又称佛子,是真正的佛子,真正的佛子将来是要登上法王宝座的。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4)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弟子不发菩提心,
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就不圆满
提要: 
■ 众生无量,为众生的菩提心力量也无量
■ 有了名就傲慢,虚伪的表面谦虚实际上就是傲慢
■ 恭敬不是在你嘴里的“上下”,而是在心里
■ 愚后面就是痴,傻子以愚为得意,愚僧把白骨精说成小姑娘
■ 佛弟子不发菩提心,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就不圆满
■ 没有修行的人去度死人,这是愚人干的愚事

众生无量,为众生的菩提心力量也无量

所以,我们在大智的基础上一定要发起菩提心。一个人为自己是渺小的,即使他自己认为了不起,那不过是自充老大。一个人为众生才伟大,一个人只是一,众生有无量,当然无量才叫大。即使你发财了,钱多了,也不能叫大。一般都是说“他钱多了”,没听说“他钱大了”,多为什么不能算大?你钱再多也只是银行里的极少一部分,能称大吗?

有了名就傲慢,虚伪的表面谦虚实际上就是傲慢

名也是如此,一个人仅仅获得一些小名,他就非常傲慢,其实你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极小的名呀。还有的人以表面的谦虚来掩盖自己的傲慢,实际上虚伪的谦虚就是傲慢。佛门里流行的虚伪的谦虚,从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

恭敬不是在你嘴里的“上下”,而是在心里

比如我们称“释迦牟尼佛”,可是有的人称呼释迦佛的弟子,称师父就要称“上某、下某”,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的,不敢直接称自己师父的名字。但你加了一个“下”字也就是不恭敬了嘛,真是矛盾百出。这是从封建社会学来的,弄得初进佛门的人实在听不懂。佛教在我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在每个朝代都打下了当时朝代的烙印。恭敬不是在你嘴巴里的上下,而是在心里。

愚后面就是痴,傻子以愚为得意,愚僧把白骨精说成小姑娘

学儒教的人,受了封建社会儒教思想的影响,是离不开虚伪的。比如有人自我标榜“我这儿从不讲经”,却大大宣扬儒教思想,而大家都称他法师。讲经说法才叫法师呀,佛门一切都要讲真实,可是中国的佛门里,长期以来都蒙上了虚伪。实事求是来说,愚后面就是痴了,而学愚不学智慧的人,偏要把愚抬得这么高,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像阿Q那样作精神胜利的自我安慰,还自得其乐。有人还一定要称自己是愚学生、愚人、愚僧。唐僧在《西游记》里把白骨精看成小姑娘,所以有人就把唐僧称为是愚僧。可见愚的人就是把白骨精说成是小姑娘。你们将来要当孙行者,就看你们敢不敢打白骨精,你跟白骨精拥抱,那你这个孙行者怎么保护唐僧西天去取经啊?昨天我看到一个傻子,你看傻子,傻子就傻乎乎地朝你笑,傻子从不自卑的,因为他以愚为得意。

佛弟子不发菩提心,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就不圆满

所以离开了菩提心,这个人不可能成就大智,相对来说总是有点欠缺,有点欠缺就不能叫圆满。你即使有个小圆满,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说,你也不够圆满,你这个小圆满周围还有空间,还有空间就是有漏洞啊。比如说吧,你考试考到90分,已经算是高材生了,可是你跟100分相比,你还缺了10分啊。说得明白一点,你还有10分的愚啊。再比如咱们赞叹阿罗汉,恭敬阿罗汉,这是指他了生死成就来说的,可是对于佛陀的境界来说,他还是不圆满。从佛陀的境界来说,一个佛弟子不发菩提心,只为自己考虑,不为众生考虑,全是不圆满。

没有修行的人去度死人,这是愚人干的愚事

今天佛门里边,很多人干愚人愚事,干得最起劲的就是,所谓超度死人。这种人还比不上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林黛玉多愁善感,她看到花掉下来了,就去把花埋葬了,她葬花的时候,还带了三分悲哀,“今天我葬你,日后谁葬我?”那些为挣钱赶经忏的,从来也没有带三分悲哀。即使你真能度鬼,“今天我度你,来日谁度我?”从来不想的。愚到这样程度了。何况他根本就度不了鬼,因果都不信,不务正业,还是佛弟子吗?不务正业是谁?世间上人说,劳动所得叫正业,你做不正当的事业,就叫不务正业。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5)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
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提要: 
■ 以众生为大,才是真正的大,虚伪的大不是真正的大
■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 比丘们听了佛说《贤者五福德经》都生了欢喜心 

以众生为大,才是真正的大,虚伪的大不是真正的大

什么叫大?有菩提心叫大,心胸里装得下千千万万的众生叫大。因为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苦出身,在我年轻时代,对于“大”是进行讽刺的,总是说那些“大人先生们”,当然这个“大”是虚伪的“大”,并不是发心的大,称号叫大,其实从来没有发过大心,念念都在为自己。如果一个人,心在广大众生那里,把你的大融入在众生那里,以众生为大那才是真正的大,而不是傲慢的大。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从前,我刚进医院工作的时候,出了些成绩,电视台、报纸都作了报道,所以当时我也出名了。后来我就在讲课中提到:名字应该留在苦难人的心里。什么叫菩提心?念念为众生,这就叫菩提心,念念为自己,这叫凡夫。清定上师讲经总是讲:念念为众生功德无量,念念为自己罪过无量。所以讲聪明大智,实际上就是讲的智慧悲心菩提心,只有你具足智慧悲心菩提心,你才能得到聪明大智。咱们今天学佛法也好,讲佛法也好,你要使自己得到智慧悲心菩提心,你首先就要弘扬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悲心、佛陀的菩提心,那样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比丘们听了佛说“贤者五福德经”都生了欢喜心

“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我们从第一种讲到第五种,佛说说法的人一共有五种福德,“诸比丘闻经欢喜”,在这个法会上佛讲了这部《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诸比丘听了法以后,极其的欢喜,“前为佛作礼”,由于恭敬心由于念念不忘佛的恩德,所以他们都起来在佛面前作礼。《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到这里讲完了。(完)

(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