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0~29)


   日期:2025/5/18 2: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0)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1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
提要: 
■ 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
■ 外物少,杂念少,容易修空
■ 内心要寂静,佛门不能太热闹
■ 书法庄严,法可没有活起来
■ 佛教可不能被人作古董欣赏
■ 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 佛法讲“无寿者相”,何必祝寿凑热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

“其义备足,归寂无为。”所有的法义都是引导我们趋于寂静,都是为了把我们的心修成像虚空那样广大,像虚空那样寂静。虽然空中会有种种缘生,但是对空本身来说,还是空无所有,寂静寂静。

外物少,杂念少,容易修空

所以我们修行人,尤其是修禅定的人,最好杂念少些,同时自己的东西,包括房里的杂物越少越好。在没有风寒的情况下,修禅定最好在露天修,一个大草坪,或者山上有这么一块空地,天地为大庐,那时你就会有种空无所有的感觉。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即使在房里修,一开始就要观想把房子空掉。

内心要寂静,佛门不能太热闹

同时我们应该要做到内心寂静,环境寂静,懂佛法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佛门太热闹了,会变成游乐场所。有的寺院还特别喜欢吵吵闹闹,所谓香火旺,卖出的门票也多,丢进功德箱里的钱也多,这样寺院也变成搞钱的旅游场所了。

书法庄严,法可没有活起来

虽然按照老传统,大殿门口还是挂着“大雄宝殿”这块匾,但是佛弟子有没有大雄大力的精神呢?有的门洞上还写着“寂静”,佛弟子是不是做到了寂静呢?每个殿的两边都有挂着对联,对联的意义都很好,但是又有谁做到?都变了一种装饰品,不懂佛法的人只是欣赏这些古色古香的风格。客厅里挂着“以戒为师”的书法,挂着毛笔写的《心经》,是不是真的在以戒为师啊?有没有人在看《心经》啊?如果没人看,看不懂岂不全成了空架子?

说没有法,没有戒,但寺院还在啊,大雄宝殿匾还在啊,两旁对联还在啊,书法也写得挺庄严啊——如果没有佛法的理解,这跟死人的庄严有什么差别?好比人死了总要给他换一件干净衣服,可是人死了!

佛教可不能被人作古董欣赏

佛教事业有法才能活,没有法就等于死。没有法就没有佛教,只是供旅游的人欣赏的古董罢了,可是古董从来也不派用场的,如果把古董派上用场,就会有人把你骂死。一个仆人好心把古董去洗洗干净,擦擦亮,结果就被主人骂。古董嘛就是这样,只能看,不能用。

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现在佛教几乎也变成那样,你越把它看成古董,好像越受人欣赏,价值越高,叫作古代文化。你要想让它活起来,极力弘扬正法,努力培养人才,好好修行,就被人家骂。如今魔道当世,魔王波旬就是希望你把佛法变成古董。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佛法讲“无寿者相”,何必祝寿凑热闹

为名为利,哄热闹,出风头,讲排场,离开了佛法搞另一套,全是在促使佛法生命力死亡。但有些人什么也放不下。有的老和尚退了位,到了80岁,乃至90岁,仍然放不下,要摆寿席,搞世俗一套,释迦佛当年有没有祝寿啊?佛法讲无寿者相,他寿者相执着得厉害,还在佛门里摆阔,简直在佛门里当起老太爷来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1)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1日清凉山佛学苑

执着相就不是无为法,
爱热闹就耐不住寂静
提要: 
■ 喜欢热闹的人,死后能到寂静的地方去吗
■ 一切都是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 执着相就不是无为法,爱热闹就耐不住禅定的寂静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说法归向于寂静无为,才有福德
■ 说法引导错误背大罪过,贪名贪利就下地狱

喜欢热闹的人,死后能到寂静的地方去吗

从前有个退位的老和尚要祝寿,指定这个寺院的上客堂要供应他十间房间,因为他有很多亲戚会来祝寿,把寺院看成他私人的行宫,这样心不寂静,身不寂静,环境也不寂静,死了能到寂静的地方去吗?肯定是到热闹的地方去了。

什么地方最热闹呢?六道轮回中,在人间活着的时候喜欢热闹,肯培福,尽做好事,死后生到天上去,天上很热闹。在名利场中凑热闹,死后到热闹的地方去,地狱最热闹,地狱里的众生没有一时一刻是寂静的,听听他们悲惨的叫声,已经够热闹了。畜生道也很热闹,畜生道里的众生因为愚蠢,没有智慧,也特别喜欢凑热闹,像我们这只小狗,跑得快,蹦蹦跳,很少见它好好地坐一会儿,连我下法座走出大殿时也奇怪,怎么我两只脚总是有东西缠着?(众笑)一看,是小狗在我脚边转啊跳啊。饿鬼整天找吃的喝的,也很热闹。寂静的反面就是热闹。

修行人不归向寂静无为,不是走反路了吗?你即使一直想保留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生活还是要完的。违背如来教导,没有定力,没有智慧,还以为自己这么做很荣耀似的。

一切法因缘生,缘生的东西都虚假不实,你又何必投入到热闹里去?修菩萨法的人,在人世间心一执着就会投入,可不能投入到对这种热闹的执着里去啊!

一切都是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今天凌晨一点钟醒来,就听到外面有呼叫的声音,后来又没了,一会儿又有了,挺恐怖的,后来想想也没事,原来是风(众笑)。这么一想心里也就没什么了,放下了,世上的一切到最后什么都空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修行人放不下祝寿,也不知道祝寿的人希望他活到几岁?世间上的人活得太长寿了,感触万分啊,因为儿子女儿都死在他前面,连孙子也变了老头子,活着也够伤心的了

执着相就不是无为法,爱热闹就耐不住禅定的寂静

“无为”,无寿者相就是无为法,想祝寿就是有为法,因为他有所作为嘛,想祝寿热闹一番,敲起来,吹起来。这种人肯定不会禅定,这种习气去修禅定的话,肯定耐不住禅定的寂静。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有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哪个不坏啊?成住坏空,有聚必有散,有成也必有坏。无为法就不会坏,无为法就是空。空,一万年之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还是这样,从来没坏过,永远也不会坏。

说法归向于寂静无为,才有福德

所以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你朝什么方向引导众生,后果大不相同。你对众生引导错误,就背极大的罪过。要使众生在热闹有为法中醒过来,觉悟过来,趋向于寂静无为,你这样法布施才有功德,才有福报。

说法引导错误背大罪过,贪名贪利就下地狱

要不然的话,人家看你是法师就对你恭敬供养,但你说法引导方向不对,非但没有功德还背大罪过。自己受名利供养,还消耗福气,所以有人说像这样的法师啊,十个倒有九个半要下地狱,因为你引导错误,贪名贪利,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为什么现在常听到有人临死时或是中风,昏迷,或是老年痴呆症,癌症?这全有因果。因为他们活着时太忙,既不寂静,做点好事又执着,不该做的事又特别起劲。有因必有果报嘛。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2)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1日清凉山佛学苑

没有法,搞表面,是摧毁佛教的手段
提要: 
■ 老师父有规矩,不准做“佛事”
■ 明知不对偏要做,一心只为富起来
■ 将来的果报在今世的因上已经形成了
■ 没有法,搞表面,是摧毁佛教的手段
■ 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
■ 地狱里的苦报,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
■ 死囚犯实是自己枪毙自己

老师父有规矩,不准做“佛事”

以前有个佛学苑请我去讲法,有一天我问她们:“你们这儿怎么不做佛事?”她们说:“这是老师父规矩,不准做佛事。因为老师父说,你替人家超度亡人,如果你自身没有功德,亡人超度不出来,你死了下地狱,要受多少劫的苦。”所以她们不敢做。

明知不对偏要做,一心只为富起来

很多年前我们在莫干山,有个我从前佛学院的学生来看我,他就在我们附近找了一个小庙挂单,他劝小庙里的和尚:“你们别赶经忏做佛事了,将来会受苦报的。”小庙里的和尚说:“这个道理我们懂,事实也看到了,我们这个寺庙过去有个老和尚做经忏、佛事特别起劲,死的时候痛苦万分。”“你们既然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不做不行啊。”现在佛门变了样,不做佛事不行,或者说不做佛事搞得这么清苦,哪个人受得了啊?

前两年有个出家人讲过,从前的老修行,两根萝卜干可以吃一顿饭,看样子他特别提倡修行要清苦,谁知道一转身,他做佛事做得特别起劲,一做佛事就能富起来。

将来的果报在今世的因上已经形成了

修行人最怕谄曲,心肠谄曲的人死后到哪里去了?什么众生走起路来弯弯曲曲?就是蛇啊,再加上动起瞋恨心来很厉害,心很狠毒,那下一辈子就是一条毒蛇,将来的果报在今世的因上已经形成了。

没有法,搞表面,是摧毁佛教的手段

一个在家的佛弟子尚且要趋向清净无为,何况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内护正法啊。不懂法义,不修清净无为,没有法,搞表面一套,这就是摧毁佛教的手段。所以一个说法的人要法义具足,导引众生趋向寂静无为,像这样说法的人才能够称为贤者。

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

“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没有听到法之前,他非常喜欢杀生,小一点的杀,踩死蚂蚁小虫,大一点的杀,杀鸡杀鸭杀牛杀羊,更大罪过的杀,杀人。在有生命的动物中,智慧越高,杀了他,你罪过也越大,假如杀死一位阿罗汉,你下无间地狱。可是在生死流转里的愚痴众生,还是喜欢杀,造了杀业他还感到痛快。所以三恶道的苦报,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好杀之人听到了佛法也会立即不杀了

地狱里的苦报,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

52年我初进佛门,每天晚上到上海佛教青年会去听清定上师讲《菩提道次第》,星期日是由几位老居士给大家复讲。我提了一个问题:“地狱种种的刑具,铜墙铁壁,到底有没有?是不是佛故意这么说,以警诫修行人别干坏事?”回答说:“地狱不是什么人制造出来让人去受苦的,地狱有没有,就看你自己是不是在为自己造一个地狱。”所以地狱里的一切苦报、刑具,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

死囚犯实是自己枪毙自己

一个人被枪毙,法警是根据法院的判决对他执行死刑,好像是法警把他枪毙的,实际上是他自己枪毙自己,因为他不杀人,法院也不会判决他死刑啊,仅仅是换了一只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的德国被英国飞机炸得很惨,人们就说,希特勒当年不炸伦敦,哪有今天伦敦炸柏林?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3)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1日清凉山佛学苑

欺负人的人,必然会有人去惩罚他
提要: 
■ 欺负人的人,必然会有人去惩罚他
■ 众生畏果,逃走也过不了好日子
■ 菩萨畏因,是因为他有智慧
■ 苦来就害怕,时过又造业
■ 听法使人觉悟,心有慈悲就能止住恶心
■ 铺路的小石子也有功德
■ 为了放生,雇人去抓,功德里也有过患
■ 不要忘了要消除心中的烦恼毒
■ 法供养第一,法是聚宝盆

欺负人的人,必然会有人去惩罚他

你用手打人,人家也用手打你,结果等于自己打自己,换了一只手罢了。但是众生愚痴,他没有从这里得到觉悟,好像他欺负了人就占了便宜,实际上他去欺负人,也必然会有人去惩罚他。

众生畏果,逃走也过不了好日子

众生畏果,众生在干坏事的时候,他一点都不怕,果报来了,他就害怕了。到处逃啊,乃至逃了几年,最后还是被公安局抓到了,所以他说:“这几年来我天天都在提心吊胆,没有过过一个好日子。”其实心里天天惊慌恐怖,他的心已经在受恶报了。

菩萨畏因,是因为他有智慧

菩萨畏因,所以他没有恶报。菩萨在有所动作的时候,他就会想到:我这样做要背因果的。他就害怕了,他就不做了,所以说菩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畏因,没智慧的人畏果。其实等到你果报来的时候,你逃也逃不走,到那时你怕也没有用了。

苦来就害怕,时过又造业

前天来小住的苏州同学,临别时犯了点过错,后来又到我房里来求忏悔,我就训他们:“你们在苦难的时候,到我这儿来求加持,苦难消除了,没事了,又要造业了。造了恶业,等到以后受报了,又苦着脸来求加持。”众生就是这样,使很多善知识灰心,使菩萨掉眼泪。

听法使人觉悟,心有慈悲就能止住恶心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觉悟起来。心有慈悲,就能够止住恶心,再也不杀生了。对人对事要看功德,有的人只会看大功德不会看小功德,还有的人只会看表面功德,却看不到好事后面的隐患。还有许多人所说的功德,有时说得对,有时说的不一定对,因为他们没有佛法的标准。那件事情到底清净不清净啊,里边有没有玩弄手段?他们就看不出来了。现在,连在佛门里干事情的,一个信佛的人还拿回扣,表面上看起来,他又不赚钱,其实他有好处,他没有好处怎么会富起来啊?真修行人的功德也许你看不见,可是他随时随处都在累积功德,就看你会看不会看了。

铺路的小石子也有功德

好比一辆大卡车,声音很响,惊动了很多人,载着满车的砖头,咕咕咕开上来,人家说功德很大,因为这些砖头都是用来造佛学苑楼房的。但没有铺路的小石子,你这个卡车开得上来吗?却没有人赞叹铺路的小石子功德也很大。所以我常说,即使没人赞叹,你何必退心呢?没人赞叹菩萨知道,你哪怕一个动作,一句话,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菩萨就知道你有功德。

为了放生,雇人去抓,功德里也有过患

又如,现在一到菩萨圣诞,大家凑钱去买很多活的去放生。放生本是件好事,但是,卖活鲜的小贩一天中要集中那么多活的东西,还不是前两天雇人去抓来的,销得多抓得多,实在说这里边有功德,也有过患。

一个懂佛法有慈悲心的人,他的一个举动就是一个慈悲的行动,他的讲话就是劝导人家生起慈悲不杀的心来,这就是功德啊。

不要忘了要消除心中的烦恼毒

所以以说法培养众生的慈悲心,众生起了慈悲心,他就不会去抓,也不会去杀,要比你放生好得多。放生是以事论事,好比有皮肤搔痒症的人,你经常给他吃清凉消毒的饮食,体内的毒消了,皮肤也就不痒了,这要比你每天给他抓痒好得多。抓痒是舒服,抓了就不痒了,这只是表面呀。不要只抓表面,而忘了消除心中的烦恼毒。

一般人只知道放生,听了佛法以后,知道要根本解决问题就是要修好慈悲心,灭掉瞋恨心,这样才能做得圆满。所以能懂法义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有慈悲的人。

法供养第一,法是聚宝盆

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法供养第一。最大的功德就是法布施。现在人对于法布施并不重视,某些人还不大欢迎,只看钱不看法,愚不愚!就好比家里一个聚宝盆,竟得不到他的喜欢,看见人家在数钞票,竟然会拿聚宝盆去换钞票。钞票吃得光用得光,聚宝盆吃不光用不光,他不懂?凡夫以生命的时光去赚钱,修行人以生命的时光去求法。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4)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之人,劝人不杀,故能得长寿
提要: 
■ 说法之人,劝人不杀,故能得长寿
■ 世人颠倒,以杀生祝福,致成多病短寿
■ 要众生做到不杀生,还得靠佛法来培养众生的大悲心
■ 信佛的人不能一面放生,一面杀生
■ 善知识的批评,就是慈悲!如果不悔过,善知识也会灰心
■ 病人不听话,病难好,反说医生没本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说法之人,劝人不杀,故能得长寿

“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这是说讲经说法的作用,它产生的功德能使说法的人得到长寿。说法的体是清净,相是种种的法相,作用就是归寂无为,能够使众生归向于寂静无为。

世人颠倒,以杀生祝福,致成多病短寿

不杀生、放生就能得长寿。世间上的人颠倒,生了孩子刚满月就要请客吃饭,你能布施饮食也算好事,偏偏要杀生,吃活的,将来果报在小孩子身上,这孩子就不能长寿,因为你是为了孩子满月杀的。应该在那一天放生,布施供养,这样做才能使孩子长寿。

有这么一家,夫妇俩生了一个孩子,由于他家做生意很富,所以在孩子满月这一天请客吃饭,办了好多桌,全杀活的。那一天这个孩子很奇怪,总是不停地哭,后来这个孩子就得病死了,他妈非常悲痛。信佛的人就告诉她,你为孩子杀生这么多,孩子怎么能长寿?

要众生做到不杀生,还得靠佛法来培养众生的大悲心

一个人要做到不杀生,那就要靠佛法,懂了佛法,有了大悲心,他就不会去杀生了。所以说要想得长寿,除了放生以外,更需要不杀。讲经说法,能使好杀的人听到法后,就起慈悲心,能够不杀,说法的人因此能得长寿。

信佛的人不能一面放生,一面杀生

世间上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彻底究竟,为什么称为有漏法?原因就是世间上人虽有慈悲心,可是一会儿瞋恨心又起来了。像有的在家人,说是信佛吃素,可是他一面放生,一面杀生,这种人多得很。理由就是我是信佛的,可是我儿子媳妇不信,我可以不杀生,但是儿子媳妇要吃活的,由于他对儿子媳妇宠爱,照样去买活的杀。

善知识的批评,就是慈悲!如果不悔过,善知识也会灰心

上海有一家,母亲信佛,女儿从国外回来,要吃活的,妈开始不给她买,女儿就说,“妈你还是信佛的,你对我没有慈悲心,还是我婆婆好,我喜欢吃活的,她天天买给我吃。”这么一说,做妈的也就买活的杀给她吃。可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头,来向我诉苦,被我训斥了一顿,她有点想不通,说:“我来向老师诉苦,总希望老师安慰我,结果反被训一顿。”在他们看来,慈悲就是宠爱。他们不知道批评你训你才是慈悲,宠爱就是害。后来听说她身体不好,要求加持。所以人就是这样,没事的时候造恶业,受苦报了,又求加持。如果不悔过的话,等到没事了,又要造恶业了,这样子善知识也会灰心。

病人不听话,病难好,反说医生没本事

从前,有个信佛的老太太要我去给她看病,我告诉她,鱼、肉全不能吃,鱼吃了气喘病就难好,肉吃了高血压就难好,只能吃籼米饭,不要吃大米饭。她在我面前非常听话,样样答应。有一次看完病我就走了,走不远,忽然想起有样东西掉在她家里,就再回她家去拿,一进门,看见她仍然鱼啊肉啊,搞得我后来也灰心了,凭着有钱,尽在我面前阳奉阴违,让我白辛苦。看不好,不说自己不听话,却说我没本事;看得好,还嫌我看的时间太长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5)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之人,劝人不偷盗
就会得财宝富饶的果报
提要: 
■ 愚痴的人在受苦时还不知道这是报应
■ 法布施劝导众生不偷盗,就会得财宝富饶的果报

愚痴的人在受苦时还不知道这是报应

有个男病人,介绍人说他很老实,又很有钱,我看他吃得很胖。他跟我说,“我看病一向不给钱的,因为我有公费劳保。但是你来给我看,我当然要给一点报酬,我在公园里让人推拿每次三毛钱,你上门来给我推,我就给五毛钱吧。”还跟我诉苦,“我虽然工资大,但是我是病人,我要营养,我要吃补药。”还指给我看,什么人参、蜂王浆,一大堆,还天天吃牛奶鸡蛋。后来我给他看得蛮好,他就说,“我现在可以了,留下的一点我自己活动活动就会好。”再后来就听说这个人死掉了,因为吃鸡蛋的时候,鸡蛋卡在喉咙里噎死了,(众笑)而我家天天吃萝卜倒没有事。

所以人世间的业障为什么会这么重,处处有苦恼人?这就是报应的关系,因果不会由于你不信而没有。尤其是一结婚就苦?因为他没结婚前,妈妈整天在厨房里煮给他吃,一结婚嘛受报了,三十年风水轮流转,老婆躺在床上,他在厨房里整天忙煮东西给老婆吃。细细看人生,都在造业受报,但是愚蠢的人在受苦受报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是报应,像得了分裂症那样,联系不起来。

法布施劝导众生不偷盗,就会得财宝富饶的果报

“何因说法之人,得大富饶财多宝。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用是故得大富。”因为说法的人,首先就会讲三皈五戒,劝导众生不要偷盗,过去偷盗的人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听了法以后,他不偷了,不偷就有功德,止住了偷盗的恶业,就不会因偷盗而下三恶道。你能使他不下三恶道,那不是功德吗?而这个功德起源于你的讲经说法。所以说法的人布施了法就等于布施了种种的功德,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因为法布施,劝众生不要偷盗,所以说法的人将来就能得到财宝富饶的果报。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6)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

贪着供养占为私有,得下恶道
提要: 
■ 法布施比财布施功德大,果报也来得快
■ 为建立法幢而接受供养,等于没受
■ 通过运转,菩萨事业能起广大作用
■ 贪着供养,占为私有,得下恶道
■ 佛法是出离法,出离世间贪欲,
■ 佛门的财是法财,是我们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

法布施比财布施功德大,果报也来得快

通过财布施,你将来的果报也会富起来,何况是法布施呢!法能广大传播,受益的众生也无其数,其功德必然比布施财宝的功德要大,因为你布施财宝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而你能法布施,使广大的人都能够行布施,都能不偷盗,这个作用就没法比了。

一个听了法的人,他也会劝导人家要布施不要偷盗,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开去,数也数不清。而布施财宝只是一对一的事情,你布施他一百块钱,总不大可能他又换了一百张一块钱的,去分给了一百个人。而你进行法布施,佛法就能广大传播,使更多的人行善,更多的人得到利益。

一个法布施的人,不管是法师或者是一个修行的善知识,都会受到人们的恭敬供养,这就是你现世的福报很快就到来了。所以说法的人功德极大。

为建立法幢而接受供养,等于没受

当法师是不是会下地狱呢?有功德怎么下地狱?有说法师享受了供养,也消福啊。可是法师接受了供养,就去建立法幢,发展弘法事业,就好比没有接受一样。

有说白衣说法不能接受供养,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白衣应该以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是其一;其二呢?白衣说法,他如果把接受的供养,去转供养三宝,虽受也就等于没受。

通过运转,菩萨事业能起广大作用

不论出家僧众或在家菩萨,要看他接受的供养是用在什么地方,用在自己享受上,这是消福,用在弘扬佛法做广大的菩萨事业上,就等于供养到千千万万的众生身上去了,非但没有过失,功德还更大,因为是他做了这样一个运转。如果没有这个运转,这个供养的作用只局限在某一个人身上;通过这种转供养,从事弘法事业,菩萨的事业就能起更广大的作用。

贪着供养,占为私有,得下恶道

最不好的是在恭敬供养面前起贪着,贪名贪利,贪恭敬,贪供养,把他人的供养作为自己私有财产,而不去广大地运转,那么这个贪心就会下三恶道。更糟糕的是,你去运转搞歪风邪气,越转越坏,那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所以进行法布施的善知识就应该依教奉行,断除贪瞋痴。法上的话你做不到,说法的人自己掉进贪瞋痴,那还有功德吗?将来到底是恶报还是好报?

佛法是出离法,出离世间贪欲

药是治病救人的,可是用错了地方也会害人,佛也讲,甘露有时会变毒药,也会杀人,因为你用错地方了。所以不要以为进了佛门就打包票了,烧香磕头唸佛就算修行,当了法师就更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这样一回事,要看你是照着佛法做,还是违背了佛法反做,照着佛法做是出离法,能出离苦海,反做就是三恶道。修行人应该走的是出离道,出离世间。

佛门的财是法财,是我们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

一个布施法的人能够得大财富,这是世间上的果报。从出世间的果报来说,财就是法财,是指我们佛法的财富,佛法的财富就是智慧的财富,悲心的财富,这就是我们将来修行解脱,行菩萨道,以及成佛应该具足的资粮。能进行法布施,就是我们将来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7)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
提要: 
■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
■ 依法生欢喜,就会有讨人欢喜的脸
■ 欢喜在心里,修行人的心在法里
■ 靠刺激产生的欢喜,必会露出丑恶的一面
■ 人掉进贪瞋痴,连笑也不庄严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

“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为什么说法的人能够得到端正无比的庄严的果报?“用前世说法时,”由于他前世说法的时候,“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和气安之。”说法的人能够使听法的人“和气安之”,“即颜色悦,自生光泽,用是故得端正”。颜就是颜面,颜色就是面色,悦就是欢喜,喜悦。说法的人使听法的人脸色非常和悦,由于脸上产生喜悦的表情,使你的脸色非但有光彩,而且很滋润,众生看了就觉得很庄严,很喜欢。

依法生欢喜,就会有讨人欢喜的脸

讲端正也要从法义上去理解,不要像古时候读书人,走路踱方步,连吃肉也要正方形,那样说起来,人的脸必须四方形才叫端正。(众笑)不能那么去理解啊。你欢喜别人,有喜悦的表情,一副欢喜相,你的脸就是讨人欢喜的脸。

心里一欢喜,心花就开到脸上来了,脸就很惹人喜爱,像一朵花那样。我刚才看你们的脸,没一个好看的,我觉得奇怪,你们平时蛮好看的,怎么我刚才看看都不好看?我想明白了,因为你们平时看见我总是笑的,刚才一笑也不笑。所以笑了就好看,不笑就难看,笑了就庄严,不笑就不庄严。

笑是什么?笑是热情奔放,热情奔放,皮肤层毛细血管畅通,脸上灰色的黑色的青色的颜色全都褪掉了,非但脸色好看,而且很滋润,很有光泽。

欢喜在心里,修行人的心在法里

怎么欢喜啊?欢喜在心里,修行人的心在法里,既然心在法里,你法喜充满就是修行。心里一欢喜脸上自然会出现笑容,因为心是王,凡是全身的活动,都是心在控制。要做到这样一种修行人,有欢喜的表情,欢喜的眼神,欢喜的脸色,欢喜的语言,那你必须要法喜充满。

靠刺激产生的欢喜,必会露出丑恶的一面

一个不懂佛法的人有没有欢喜?也有欢喜,可是跟修行人欢喜两样。修行人的欢喜是一种智慧的喜悦,非常文雅,像一朵花那样很自然地开放。但是普通人呢,却用种种的刺激来使自己欢喜,是人造的,就像小孩的玩具那样,一拉就开了,一缩就关了。世俗人就是这样,一高兴张开血盆大口哈哈笑,笑完了就闭起来了,而且有时候笑得连身子也直不起,有的蹲在地上,笑得肚子疼,有的笑得鼻涕都出来了,真不庄严。(众笑)所以人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它有做作,有造作,怎么也庄严不起来。就像一个扒牙的人去擦口红,希望人家看她口红擦得多漂亮,人家本来倒不看你,你擦了口红,看到你口红就看到你的扒牙。孔雀开屏想显示它的美,结果一开屏,它的屁股就露出来了。世间上人都是这样,他要吸引人,希望表示他的美好,这种人必然会露出他丑恶的一面。有钱人表示他有财富,必然会大量的挥霍,浪费,另外一面,却千方百计地搞钱。

人掉进贪瞋痴,连笑也不庄严

如果你不修行的话,心里边想的全是烦恼。烦恼种类很多,贪可以变出很多种类,瞋也可以变出很多种类,痴也是如此,收起来称为贪瞋痴慢疑,一扩开,各种各样的烦恼都从这五种根本烦恼中出生。笑,本来是很美的,可是由于心里的贪瞋痴,笑也变成不美了。欢喜到后来,结果没好事,因为他的欢喜掉在贪瞋痴里,用贪瞋痴来发动,笑也变样了,有讥笑,冷笑,皮笑肉不笑,全变掉了,还有什么庄严?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8)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
提要: 
■ 端正来自喜乐,喜乐来自戒定慧
■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
■ 修行就是研究,研得细,才能看得清
■ 世人口说仁义道德,可是谁也没做到
■ 心平气和,没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来
■ 与人欢喜就得加持,彻底平等就叫佛
■ 平等体现在合众
■ 不合众的人,天天掉在烦恼苦海里
■ 要安必须和,要和必须平

端正来自喜乐,喜乐来自戒定慧

我们看佛经经常会看到两个字,一个喜一个乐,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修的,喜在心里,内心欢喜叫喜悦;乐在身上,毛细血管畅通,全身舒适,这就叫乐。尤其我们修禅定的人,最初得到的利益就是喜乐,心里欢喜,身上舒适,就叫轻安喜乐。所以我们的端正来自喜乐,我们的喜乐来自法,来自戒定慧。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

“令闻法者和气安之”。佛法能够使听到的人“和气安之”,和气,就是气和,安之就是心安,气不和的人心也不会安。你看一个气急败坏的人,他心里肯定很紧张,很苦恼,波动得很厉害。

修行就是研究,研得细,才能看得清

修行就是研究,我为什么当老师?因为我经常在研究,你们为什么当学生?你们不肯研究。研究怎么解说?研就是把粗的研得很细。究呢?等到细了你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越细越看得清楚。你们同学之间为什么有时候合得来,有时候合不来?好好研究研究,听了佛法,懂是懂,但没有研究,讲来讲去只有一句话,“哎哟,我起烦恼了。”或者说人家,“你看这个人烦恼这么厉害”,可从来不研究。

世人口说仁义道德,可是谁也没做到

好比现在崇拜儒教的人,他在研究儒教吗?从实质上来讲,儒教是道道地地的两面派,说的是仁义道德,做的可不是仁义道德,你老实人真的照儒教那一套仁义道德去做了,他就用另一套把你控制住,你不牺牲,社会就不可能平衡,而且还要你认识到你这样牺牲就是仁义道德。最突出的一句话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算面上全是仁义道德,可是今天说这个话的人自己也没有做到。

心平气和,没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来

话说回来,就说“心平气和”吧,要气和就得心平。也就是说你们和不起来的时候,是因为你们心不平,你们心里没有平等心,怎么和得起来啊,要有平等心才能和得起来。水跟水能够相融,因为它们性质一样,平等的,油跟水就不能相融,虽然它们同样是液体,可是这两种液体性质不同。

与人欢喜就得加持,彻底平等就叫佛

一个人要讨人欢喜,你讨佛菩萨欢喜,佛菩萨就给你加持;你讨众生欢喜,你就能度众生;你讨大众欢喜,你就能够得到大众的加持力。一个人使大众不欢喜,佛菩萨不欢喜,使众生不欢喜,这个人很蠢,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即使人家对你慈悲,让你享福,你没有培福光享福,福气越来越少了,将来就越来越苦啊!一个佛弟子要信因果嘛。佛弟子要成佛,平等平等彻底平等就叫佛,除此之外哪有其他的佛?

所以在同学之间,在一个修行的团体里,最要紧是讲究平等。

平等体现在合众

那么平等体现在哪里?平等体现在合众,合众就是平等。尤其是出家人,一出家大家都剃头,一模一样,就叫平等。大家都不戴帽子,忽然中间一个人天天戴帽子,秀才不像秀才,道士不像道士,看了总觉得有点不舒服。出家人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出家人吃罗汉菜也一模一样。要合众啊!你一不合众,难免别人就要说你闲话。

不合众的人,天天掉在烦恼苦海里

又比如修禅定,大家都端身正坐,偏偏你低着头,别人就说:“这人老打瞌睡。”你听了还怄气,谁叫你不合众啊?(众笑)又如吃饭打梆了,你偏躺在床上,“阿妈,喂我。”(众笑)那你回家好了,要躺床上就回家。整个僧团是修行的地方,并不是自由散漫享福的地方。如果跟大众合不起来,你就苦了,天天怄气闹情绪,天天掉在烦恼的苦海里。

要安必须和,要和必须平

所以平等具体的表现,在僧团里就是合众。能海上师从前讲过,众生都是希望你跟我合起来,可从来不想,应该我跟你合起来。小偷看见警察最恨,小偷从来不愿意跟警察合起来:“我也不偷了,我来帮你抓小偷。”小偷希望警察跟他合起来,你也跟我一起偷。(众笑)所以要记住,要想得到安宁,你必须要和,你想和必须平,心平气和这句话很有道理的。今天讲到这里。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9)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3日清凉山佛学苑

说法之人,其义备悉,归寂无为,
令闻者敬佛法僧得名誉远闻
提要: 
■ 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
■ 法说非法,蒙蔽大众,果报恶道
■ 要使听法的人敬佛敬法敬比丘僧
■ 不要前面说佛的话,后面扫掉佛的话
■ 赞叹在前否定在后,必然后者居胜
■ 破法,谤法,必然致成听的人不敬佛不敬法不敬比丘僧

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

“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闻。”这是说,由于前世说法的关系,今世就能得到名誉远闻。因为听法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又向四面八方传开去,像风那样,就使檀香的香味随风飘扬,这样说法人的名声就会远布。

法说非法,蒙蔽大众,果报恶道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人说的法不清净,颠颠倒倒,乃至说的不是正法,假如有觉悟的人发现他讲的是非法,他这个不好的名声也会四处远播。假如人们没有觉悟到,以为他说的也是正法,(其实是邪法)他的名也会远布,但只是一个虚名,即使有人说他好,也带有欺骗行为,这样果报就不同了。比如说一个人打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人家以为他真的证到了,真的得到什么果位了,结果传开去,他的名声也会很大,可是最后果报下地狱。

要使听法的人敬佛敬法敬比丘僧

所以“说法”是指说的正法,“名誉”是指好的名声。当然跟用欺骗手段,邪师邪说性质不同,一个能成就智慧,一个知见邪了,生生世世不得成就,而且果报还要下三恶道。所以这儿的“得名誉远闻”是指所讲的法,具备法义,引导众生归于寂静无为,而且使听到法的人敬佛敬法敬比丘僧。

不要前面说佛的话,后面扫掉佛的话

如今末法时期,邪师邪说多如牛毛,而偏偏他们运用的手段是利用听的人不懂佛法,结果也得到了名誉远闻,这种恶业恶报是非常可怕的。依这段经文来看,他们说法的时候,有没有“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呢?完全相反,往往他们前面说一段佛法,听起来没错,后面就拐弯了,说的话似是而非,非但法义不具足,而且颠倒地说,用后面的话把前面的佛法否定。这样,使人们很容易发生错觉,人们从前面的话来看,以为他说得没错,但是从后面的话来看,因为时代改变了,似乎也有道理,其实这两个话是矛盾的,前面的话是佛说的,后面的话是他本人的错误知见。

赞叹在前否定在后,必然后者居胜

在不少的书里边,或者讲的话里,有些人经常运用这种手段,比如前面说“各个宗派都好。”其实他说这个话是逼不得已,因为每个宗派都是佛法,谤宗派就是谤法,所以不得不顺着说几句。使人家听起来,他也在赞叹各个宗派啊,可是后面的话就拐弯了,“不过在末法时期,唯有我们修的宗派才简单方便,因为现在末法时期众生根机差了,所以别的宗派不起作用了。”

破法,谤法,必然致成听的人不敬佛不敬法不敬比丘僧

乃至还有的人跟着这些话夸大,进行恶意的诽谤诬蔑,说修禅宗要着魔,修密宗要下地狱,不懂佛法的人听起来,他说的也有道理,因为现在末法时期嘛。可是佛从来没有说过在末法的时候,修这个法门也不行了,修那个法门也不行了,只有简单方便才行。这种人名义上是在讲佛法,其实是在破坏佛法,名义上是在引导众生修行正法,其实是把众生引导到谤法的路上去。致成听法的人不敬释迦佛,毁谤正法,贬低比丘僧的恶劣后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40~4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0~3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0~1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9) 

 傅味琴居士:人生八苦(20~31) 

 傅味琴居士:人生八苦(10~19) 

 傅味琴居士:人生八苦(1~9) 

 傅味琴居士:《佛说盂兰盆经》讲记(20~27) 

 傅味琴居士:《佛说盂兰盆经》讲记(10~19) 

 傅味琴居士:《佛说盂兰盆经》讲记(1~9) 

 傅味琴居士:向释迦佛学习成佛就快了(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7年 释迦牟尼佛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