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崇慈法师:崇慈法师佛学问答


   日期:2025/3/17 1: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崇慈法师佛学问答

1、问:既然“心即是佛”,只要心中有佛就行了,何必还要皈依、拜佛、念经等等这些形式呢?

答:心中有没有佛,以什么来证明呢?形式是用来证明内心的。形式的一点一滴都是内心真实的流露。我们每天的生活,一言一行一食一饮,哪一样不是形式呢?作善作恶都是以真实的“形式”来表达。心中有佛的份量,在形式上就必须表现得清净、庄严、真诚、恭敬;心中没有佛的份量,在形式上就必然会染污、庸俗、虚伪、轻浮。所以,真正的“心中有佛”,是要用一言一行来印证的。

2、问:那么,为什么还要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两句话是涵盖一切的总纲领。心即是佛,心即是魔;心即是圣贤,心即是凡夫;心即是崇高,心即是卑污;心即是天堂,心即是地狱等等;心即是一切。因为是心造作一切,是心成就一切。反过来说,“佛即是心”同样如此。佛从心生,魔也从心生;圣贤从心生,凡夫也从心生;等等,一切皆从心生。故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具体一点,心里面是什么样的状态和境界,落实到言语行动就是什么样的状态境界。如果仅仅把“心即是佛”这句话挂在嘴上,而不是真正印在心上,就是还没有真正契悟到“心即是佛”。

3、问:“归依”是什么意思?

答:归,就是回归,归宿,回家;依,就是依靠,依凭,依仗。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灵魂要有一个依靠,要有一个家园。这个依靠和家园是永恒的、踏实的、坚固的、不打丝毫折扣的。我们的生命有了这样的依靠和家园,才会在无论遭遇什么顺逆苦乐境界时,都不会脆弱,生命才真正祥和而踏实。

4、问:为什么“归依”写成“皈依”呢?

答:这个“皈”字,可算是佛教的“专用字”了。这是佛门高僧翻译家在翻译佛经时,专门造的一个字。根据中国汉字的造字原理,这个“皈”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白”,右边一个“反”。在中国古汉语里面,上对下说话叫“告”,下对上说话叫“白”,比如皇帝对大臣说话叫做“告曰”,大臣对皇帝说话叫做“敬白”。“白”表尊重、谦逊,“反”即反思、反省。因为强调这个内涵和意义,所以,佛门多用“皈依”而少用“归依”。

5、问:“皈依”以后,必须吃素吗?

答:不是。能够做到吃全素、吃长素当然很好。但不要勉强。吃素的宗旨是慈悲、戒杀、放生。皈依以后,通过佛法的熏陶,应该养成慈悲善良的好习惯。至于吃素,可以每月初一,十五吃,也可以按照“六斋日”、“十斋日”来吃,也可以半个月半个月的吃。吃素的方式多种,目的都是养成使身心清净的好习惯。

6、问:如果大家都吃素,都不杀生,那些动物岂不要泛滥成灾了吗?

答:我们学佛是要反躬自省,修养自己的心性,革除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不是以烦恼对烦恼、以习气对习气。不要去作“大家都不杀生会怎样,大家都出家会怎样”这些近似荒唐的假设。应该看到、应该思考的是:大家都贪欲膨胀,大家都暴躁残忍,大家都奸猾轻浮,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氛围,可取吗?

7、问:“轮回”是什么意思?

答:轮回就是循环。时间上周而复始,空间上星移斗转,物质上变化无常,精神上迁流不息,一切

一切都是在循环。换句话说,循环是自然法则,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8、问: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饿鬼、天神等等,如何证明其存在?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吗?

答:生命的生存繁衍状况分为四大类,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地狱、饿鬼、天神这些属于化生类。不能简单的以眼见、耳闻作为判断有无的标准。宇宙浩瀚,太多的眼见不一定为实,太多的耳听也不一定为虚。要证明地狱、饿鬼等的存在,只要符合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行,这个两个条件

是:一,业力;二,道力。客观的事实,是无论信不信都存在的。

9、问:对那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有什么办法?

答:没有办法。但是“因果报应”却是对任何人都有办法的,因为因果报应这个道理,不是佛菩萨发明的,而是佛菩萨发现的。因果报应是宇宙时空当中客观存在的定律和法则。这个法则,是至公至正、没有丝毫偏私的。对那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我们只能从心里替他捏一把汗,没有其他办法。

10、问:为什么有的人作恶作歹,却没有看到他遭报应呢?

答:这有两方面道理被我们忽略了:第一,佛法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作善作恶的种子依先后顺序不断的成熟,善恶种子成熟的时候,就是报应的时候,这也必须有一个过程。第二,当我们看到那些作恶作歹的人时,心情是比较激愤的,以这种激愤的心情就迫切地希望看到作恶的人,最好立即得到惨不堪言的报应,老是看不到现报应就很不高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然遭报。而当他遭报应的时候,我们又不一定有机会看到了。反过来说,那些作恶作歹的人,其实也是极其愚痴的,非要把路走绝、走到尽头、走到报应十分惨烈的时候才回头,是可恨,更是可怜!

11、问:佛门有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说“由信门入”呢?

答:“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段话,是针对已经修学入门的人说的。就是强调在修学过程中要用心不断参究、追问、起疑情,然后通过求教、行持、亲证来破解疑情。佛法的修学步骤

是:1、信;2、解;3、行;4、证。这四个步骤是不能颠倒错乱的。如果还没有入门就“大疑,小疑”,那就是“雾”是“误”,而不是“悟”了。

12、问:修学佛法有捷径吗?

答:有。这个捷径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谦逊,真诚,恭敬。这既是捷径,也是必由之路,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捷径。

13、问:不学佛法行不行?

答:当然行,为什么不行?全世界那么多没学佛的人,不照样过得很好吗?关键是要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是佛法?学佛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学佛与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也可无也可?与其糊里糊涂甚至阳奉阴违地学,真的还不如不学。

14、问:佛法讲“破除执着”,那么,对圣与凡、正与邪、净与秽等等的清楚辨别,乃至对佛法的执着信仰,算不算“执着”?

答:佛法要破除的“执着”,分两种:1、我执;2、法执。我执,即“执着于我”,是针对凡夫说的;法执,即“执着于法”,是针对二乘以上圣者说的。凡夫的我执,即自私狭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所有烦恼习气,诸如贪婪、嫉妒、愚痴、欺骗、狠毒、奸猾等等,这些我执习气造成的后果就是身心憔悴、自伤伤他、苦恼不尽,我执破除一分,身心便光明一分洒脱一分快乐一分。破除我执以后就不再起惑造业而得以解脱生死、脱离轮回,然后才谈得上破法执。破法执,概略地说,就是达到“法无定法,无所得法”的境界:法无定法——即世出世间法信手拈来都是法;无所得法——即具大德行有大成就而极度恬淡平和、从不以为“有所得”。

在学佛过程中,对圣与凡、正与邪、净与秽等等的清楚辨别,则是应该的、必须的,因为不这样就是愚痴糊涂。对佛法的执着信仰,也是应该的、必须的,因为不这样就成了自我否定而最终一无所获。

15、问:佛门讲“万法皆空”、“一切皆空”,既然一切皆空,为什么又强调要多行善事、积累功德?

答:“万法皆空、一切皆空”是针对凡夫的私欲心、占有心而说的。凡夫的心一点也不空,总是被欲念烦恼填得满满的,患得患失,在得失之间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用佛法智慧观照,这些得失都是暂有的、虚幻的、不可取的,所以说万法皆空、一切皆空。但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都假,因果不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快乐的因得快乐的果,种痛苦的因得痛苦的果,是幸福吉祥还是灾祸倒霉,这些可都是非常真实、一点也不“空”的!

16、问:佛门讲“放下”,说放下了就自在了,究竟放下什么?

答:放下虚伪,得到真实;放下轻浮,得到厚重;放下圆滑,得到老诚;放下狂妄,得到平和;放下自卑,得到肯定;放下刁钻,得到体谅;放下庸俗,得到庄严。

不是放下责任,不是放下承诺,不是放下爱心,不是放下担当。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放下”,是得不到自在的。自在的前提是解脱,而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就是欠债,欠债是无法解脱的。佛法所讲的自在,是俯仰无愧、身心朗朗的真自在、大自在!

17、问:佛门讲“少欲知足”,如果大家都少欲知足,都不去拼搏进取,这个社会岂不要停滞不前了?

答:佛门讲 “少欲知足”这个“欲”,指的是私欲、贪欲。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由贪婪而欺诈、算计、坑害、嗔恚、阴险等等,所有的恶业手段都衍生出来了。客观的事实是“欲壑难填”。贪欲是一种“病”,得了这个“病”的人,是不可能通过欲望的满足来治好的。例如:贪财的人是不可能通过金钱的满足来让他不贪,贪色的人也不可能有“满足了”的时候,等等诸如此类尽皆如此。凡夫的身心在贪欲当中陷得越深,痛苦就越深。所以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知足就常乐。如果人们都以知足常乐的修养去做拼搏进取的事业,那就会少了很多争斗、算计、诬陷、欺骗等等烦恼是非。可见这个“知足”恰恰不会使社会停滞不前,而是使人心得以净化,使社会更加祥和。

18、问: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佛教的磕头顶礼方式,是否显得落伍过时了?

答:一点也不过时,而且还很时髦、很超前。因为我们凡夫身上心上有太多的毛病和习气,而只有当我们毕恭毕敬向佛菩萨顶礼时,我们才会感到自己很渺小、很脆弱、很无助。我们要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就一定要用恭敬、感恩、忏悔、发愿、立志的身心,在佛菩萨座下多顶礼,多祈求。通过顶礼折服我们的无知、自大、浮躁、虚伪等习气。通过顶礼让我们培养成踏实、谦卑、和善、包容的好习惯。人生何处不弯腰,与其在那些颠狂迷乱面前弯腰,不如在佛菩萨面前多弯几次腰,多顶几个礼吧。

19、问:寺院里佛祖所居的殿堂,为什么称为“大雄宝殿”?

答:“大雄”意思就是大英雄。佛法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才是宇宙时空当中最伟大的英雄。佛门理解的“英雄”和世俗理解的“英雄”涵义不一样。世俗讲的英雄,是以武力暴力向外征服,也就是以征服别人为目的。佛教讲的英雄,是以智慧德行反观内照,将自我身心的所有烦恼习气彻底净化,由自觉而觉他,最终达到圆满福慧庄严,达到这样境界的就是佛,所以称赞佛为大英雄,称佛殿为“大雄宝殿”。

20、问:为什么说“学佛如初,成佛有余”?

答:因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学佛四年,佛化成云烟”。绝大多数学佛的人,最初发心都是非常真诚、纯净的。随着学佛的时间一长,眼见耳闻好像懂得的东西多了(是好像懂,并不是真懂),福德智慧没有增长,烦恼习气却肆意蔓延,导致身心受损而不受益,渐渐忘失那一份珍贵的初发心,甚至变成“老油条”、“佛油子”了。导致这样后果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这几方面:1、自己福薄慧浅,学修没有入门,即使入门也没有章法;2、没有大善知识耳提面命的敲打和传授;3、看到其他人的种种业障言行,引发自己的贪嗔痴烦恼;4、潜藏于内心的一些不正常念头和目的没有实现。总之,真正学佛的人,应该搞清楚“是我需要学佛法,不是佛法需要我”。佛菩萨可不搞“抓壮丁”扩编队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