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日期:2025/3/8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死与活 
 
1994年十一月四日 晚间开示
今天在坐车途中,看见报纸上有一篇说禅的文章,内容大概是:我们要坐活禅,而不要坐死禅;如为断尽妄想,才来打坐,这是死禅;行住坐卧皆是禅,这才是活禅。详细的内容,我并未仔细看。
 
各位是否赞同如此一说呢?我觉得这个标题相当吸引人,很合乎现代人的口味,可是只能算一种唬头。因为目前社会上,虽学佛的人愈来愈多,但基本上还是离不开恋世情结。这就像我今天下午所说的,现很多人学佛、参禅,却是为了流行、时髦,赶搭潮流的列车;也有很多人为了学佛或参禅,能对他的生活、工作或其他方面有所帮助。所以基本上都是有期待或目的;因此讲到「要学活禅,不学死禅」,这些人一定举双手赞成,可是这会造成误导。
 
因为中国禅宗常说:必大死才能大活。而在那种论调之下,便形成这些人怎么死也死不了,因为他们唯以「活」为前提,而来修学的。当然这个「活」,并非单指要身体活下去,更且是他对未来有一份期待──不管这个期待是世俗的名利、事业,或高超的见解、心境,总是有个期待在。
 
然真正的禅非常绝,绝到必赶尽杀绝──所以刚才有人说:「他觉得生命像一个漏气的轮胎,希望能把它鼓得满满的,撑得挺挺的!」我却建议:「把它再扎几针,让它泄得光光的,反是一了百了!」然而大部份人参加禅修活动,还是会有期待的;因为一般人总是从动机、目的,才产生行动的;如一无期许而又劝勉他全力以赴,那是不可思议的事。
 
因此,对于死活的问题,事实上非常难处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我们直接告诉别人:打坐参禅,就是为了将你赶尽杀绝,让你变成一切空空如也。那就没有人愿意来打坐了。但如我们告诉他:大死只是过程而已!你放心好了,将来一定还可大活的。经你这么一讲,他便死不了也!所以对这个问题,不能拿捏得很好,便会形成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成。
 
因此除非我们对死与活的问题,能先有个较明确的观念,否则这学佛修行的路,一定非常坎坷。然现在,我不讲理论:说大死之后,如何能大活。但至少在修行过程的前半段里,必以大死为目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问:到那个阶段,才算过了前半段?
 
答:如连这个问题都不清楚的话,那保证你还在前半段;因此还是努力于「大死」吧!
 
我觉得现代的佛教,多在误导众生,因为它往往把这后一半,标示得太灿烂辉煌了;所以我们一刚开始学佛,就已注定心死不了矣!于是夹杂了太多的妄想、期待,而来学佛、参禅、甚至来广作佛教事业。尤其当代佛教很忌讳被冠上消极、悲观的字眼,于是更努力于虚张声势。然即使信佛者愈来愈多,活动也愈来愈频繁,甚至社会舆论也给予较正面的评价;但如从真正的禅法来看,这算是「大活」吗?连边都沾不上!所以我希望,既在座各位都是出家众,应该在这一点上,能拿捏得比较清楚。
 
问:「大死」比较明确的意义为何?如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答:我想要打得念头死,是非常困难的,因妄想杂念不断的出来,你愈想把它甩掉,它就缠得愈紧,这反而更辛苦也。
 
要人活,应是比较困难的,对不对?比如人生病了,你要他活,要有种种的技术和医疗设备;但要死,可就很简单,只要一口气不来就死了。但是,对很多人来讲,「要死」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总是以「能继续活下去」为基本的前提。当然这里所谓的「死」!并不是躺在那里,僵硬不动;也不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而是心中一无所求、一切放下、心无窐碍。所以事实上,要死很简单,没有任何期待目的,你就死了。因此刚才说:「打得念头死」,这算有期待?还是无期待?若你还有个「许汝法身活」的期待!那我敢担保,妄念必打不死的。
 
因此当妄想杂念出现时,你不必急于要把它打死,反道是它跟本与我毫无关系。于是即使你心中还夹杂一些妄念,但因能以超然冷漠的态度去看待它,故心还是沉稳澄静的。所以要死,理论上就只是「放下」而已!可是这对一般众生而言,却是最难的;如修行人即使不期待世间事业,但至少还期待要开悟,或什么的。总不免有一个最后的期待。
 
问:这跟后有爱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传统上对「后有爱」的定义,是狭指对下一辈子的期待或执着;甚至可以牺牲这一世,但还是期待着下一生的美景。而刚刚说的「期待」,则泛指对今生或来生的期待或执着,因此范围应比后有爱广泛多了。
 
世人活着都会有期待,这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本质,也是生死轮回最初的根源。然在佛法的修学上,却应该尽可能去放下这些期待。当然这不是最后的目的,却是必经的过程。这也就说,很多人把方法跟目的混为一谈,死禅与活禅都没有错,但一个是方法、过程,一个是目的、结果。我们既不可把手段当目的;也不可在手段之外,别求目的。如急求最后的目的,而疏忽必需的过程,就会造成目前佛教社会满口都是口头禅。因此有很多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的禅,基本上都离不开现实世间的安祥、和乐。当然这对我们的安身立命,还是有帮助的;但若要达到真正的解脱,乃不可能也。
 
总之,不管你们究竟是抱着什么目的,而来参加此禅修活动;至少现阶段是以收心内敛为主要的课题,为道日损,用「损」来慢慢减少我们的妄想杂念。然这损,不是用以石压草的方法;也不是像一棵树,叶子长出了,就把它拔掉,再长再拔。而是要连根拔起,根是什么?根就是我们的期待。因有种种期待,才会从期待而产生分别心,产生种种的妄想杂念。
 
最后,再引用我师父著作里讲到的一个比喻:一个人想要进入禅的世界里,就如同你要进入一个城市里面,但在城门口却有个守卫看守着,一切要进去的人,都要把他的行李放下,把衣服脱下,把肉体留下,甚至把思想、情绪都剥下,然后才准进去。这也就说要把你从外到内的一切东西(这当然包括你所有的期待)全留在外面,你才可以进去。
 
然既什么都留在外面,那到底什么东西进去了呢?我相信未曾在禅修有真正体验的人,一定会这么问!但我今天且不来回答「到底什么东西进去了?」我还是叮咛你,要先学会把一切东西留在外面。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先讲这个问题?因为如果各位抱着一大堆的期待而来数息,因此看自己的妄想又出现了,就开始烦躁。哎!怎么又出现了?啊!糟糕,又来了!像拼命像赶蚊子、苍蝇一样,赶了又来,愈赶愈烦。心里本来想求静,结果反而更静不了。现在我们就试着说,至少我坐在这里,也没其它的事,就来数息吧!这样你至少是有进无退的,你相信吗?因为你已没有路可退了嘛!若有期待,才会有进步、退步啊!现什么期待也没有,反而才是最安稳的!于是像猫捉老鼠一样,慢慢练习,其实这也是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在没有负担下,却能把我们的方法愈练愈精纯。
 
问:这与「无门观」是否类同?
 
答:我想,每个人对无门观的定义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去辨明,这是否为「无门观」!但众生皆惯于往「有」、往「外」、往「活」,去找寻出路;而佛法的修学,乃反其道行之,故曰「无」、曰「内」、曰「死」。
 
生:能放下至空无一物,就没有负担了。
 
师:然后呢?
 
生:然后心就清净、没有罣碍。
 
答:其实人之所以有罣碍,皆为期待的关系。所以我常说,学禅最容易,只要放下期待便行了,可是这对一般众生来讲,反而是最难的。
 
问:如这几天,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情:就因为我时间太多,所以就坐在这边,数我的息,我没有别的期待──这是否已跨出了第一步呢?
 
答:这至少在你用功的过程中,你的心绝对能够安下,故亦可说第一步已跨得出去;至于方法用得好的话,更会有境界的变化。但将有什么变化,你且不需要急着去操心!否则,那又多出另一种期待。
 
问:是不是就不要设定目标,仅安住在当下的方法上?
 
答:至少目前是这样。
 
问:在用功的过程中,心虽达到某种寂静的程度,这应该还未达到「大死」的境界吧?当下你可观照到每一个动作,任何境界都清楚明了,但没有什么烦恼。这即使不算大死,也算小死了吧?
 
答:这情况就像刚才所用树的比喻,一棵树虽已长得茂盛,如风不吹,它还可能不动。但它是否真不动了呢?
 
问:如果风吹,它也不动呢?
 
答:一棵树,没有风吹时,当然是不动的;仅小风吹,也未必动。甚至于秋冬,它的叶子已掉光了,大风吹,都未必会动。但这不保证,因为叶子现虽掉光了,明年「春风吹又生」,又不能不随风飘动也。故唯有将根截断,才是寂静的担保!当然对于一个没有体验的人,他不太能分辨:什么叫断根?什么叫落叶?什么只是风不吹?
 
简单讲,根就是刚才所讲:对于生、对于后有的期待;或依佛法而言,就是我见、我爱。必我见的根清除了,我爱的枝叶才可能断。因此所谓的「没有期待」,其实是蛮细微的,很多人即使说:「我现在无任何期待!」,其实种种期待,还是刻骨铭心的固执在第八识里。
 
问:若我见已调伏,我爱为何还不能断呢?
 
答:见、爱这两者,其实是不能完全分开。故当你的见,已慢慢调伏时,爱也将慢慢转枯;爱慢慢枯了,见也就更明朗了。然就修行的本末而言,见为根本。故先从解悟,断除见思惑;再以禅修,消除业障习气,而除尘沙惑,才得以解脱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