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日期:2025/3/5 1: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名下的我
肉体的我
精神的我
对我的执迷之?/a>
对我的执迷之二
从无常中观我
从和合中观我
从缘起中观我
空与体用
见闻觉知者
刺激与反应
统一协调者
作意主导
知与不知
修行的转机
无始无明
 人生的动机
原始部落
较开化民族
职业的分工
自卑情结
自卑的原因
自卑的断除
多元化的社会
我是谁
文明的解体
西方的没落
当今的社会
佛法之世
自我的真实现
无我的生活
总结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这题目已讲过两次了,第一次论述「男女间的爱情」,第二次解析「对生的贪着」。故今天我们且再阐明「对我的执迷」。
 
执迷,亦可说是痴迷,因痴故执也。然痴从何起?我们首先看:我是什么呢?我,其实只是个很蒙统的概念,就一般人意象中的我,其乃包括:一.名下的我,二.肉体的我,三.精神的我。以下乃就此三个纲领而作解析:
 
名下的我
首先讲名下的我。跟我名份有关者,为名下的我。而名下的我中,首先是身份。身份是因你生于那个家庭,故从生下来起就有你的身份。是以生在富贵家庭者,乃与生在贫贱家庭者,身份不同。甚至即使生在同一个家庭中,因男女或排行的次第,身份亦将不同;这尤其在古代以「嫡长子继承」为主的宗法社会中,更为明显。
 
名下的我,其次为地位。前之身份,乃偏指先天所承袭者。而此地位,则意谓后天所开创者。一个人即使先天的身份很高贵,但如果后天未善加保任的话,还将失去他的地位。相反的,如一个人虽先天不足,可是经后天的筚路褴褛、白手起家,也能慢慢提升他的地位。
 
以上名下的我,就性质而言,我们又可将之分为两类:第一是我所相关者。如父母.亲族,儿女.朋友,田园.财产,职业.社团等。第二是我能主导者。比如在台塑企业里,以我是员工故,当与台塑有关系。可是也因我只是员工故,在公司里便没有什么主导权。于是虽任职于台塑企业,但台塑所能为我增长的名份,却很有限。相反的,如你是高级主管,甚至是总经理或董事长;以在公司里的主导权很高,故台塑能为你增长的名份就很多。所以虽相关者,也能增长名份;但不如主导者,确实有效。
 
肉体的我
我,其次有肉体的我。佛法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色,乃指有关身体的一切。色在论典中,乃更析分为三:颜色、形色和表色。所谓颜色,即指肤色。有的白色,有的黑色,有的白里透红。其次,形色者,意指人的轮廓和型态。譬如凤眼.狮鼻.柳腰.狼臂。形色或可包括肤质,如有的人光滑细润,有的人粗糙坚涩。至于表色,乃指动作也;有的动作优雅,有的动作毛躁。在较高级的动作中,其实还包括技能。尤其在今日的社会中,已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技能。譬如声乐.舞蹈.才艺等。
 
于是源于对我的执迷,我们一方面得维护这个身体,以让它继续存活下去。二方面更得用心去保养它,使之不只健康,而且漂亮实用。既有美丽的外形,更有丰富的内涵。
 
精神的我
下面再讲精神的我,佛法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乃指精神的我。关于受、想、行、识的定义,相信各位皆已熟悉,故我不再解说。但大致而言,精神的我乃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觉知感受的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身体可以感觉。故透过此五官,我们乃能认知外在世界的现象。然现象者,还属于表层;因其背后还有很多道理原则。于是对这些道理原则的认知,也包括在觉知的范围里。所以有的人很有学问,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这也属于觉知感受的我。或有的人对音乐较敏感,有的人对美术较倾心。甚至对科技的热忱,对宗教的情操,也可包括在觉知感受的我。
 
第二.作意主导的我。知,其实只是前半段;而知后,乃更有行也。于是从动作行为,而产生预期的结果。故有关精神的我,人乃更执着于作意主导的我。因为觉知感受的对象,多是共通的;故较无法表现出个人的特质。而唯有从作意主导的行为中,才能凸显出我的品味,我的风格。于是先从见闻觉知,后以作意主导;故每个人都渐建立其各自的「作业系统」,此即所谓的「人格」。
 
对我的执迷之一
这也就说:众生对我的执迷,主要是透过名下的我、肉体的我和精神的我去肇造的。因此对我的执迷,首先表现在企求名下的我,愈多愈好。以我所愈多,才愈能展现出个人的存在价值。人为什么喜欢攀缘呢?因惑以为攀缘愈多,生命才愈有价值。于是既希望事业愈作愈大,也企图财产愈赚愈多。有关对名下我的执迷,不用我详细描述;因为只要你放眼于目前的社会,便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对肉体我的执迷,不只须维护它目前的存在,最好能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不只不会死、不会老,而且永远这么年轻、漂亮,永远这么健康.实用。所以很多人乃不惜花费大把时间.金钱,于保养他的肉体。在电视广告中,有关用以保养色身的商品,毋乃太多。这正是为这个时代的众生,身见远比过去浓厚故,尤其女众更是如此。
 
最后,有关精神的我:我们既希望这觉知感受的我,能愈来愈敏锐。故别人不知道的,我已知道;别人不清楚的,我能清楚。冀将见闻觉知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最好有神通。其次,更希望能掌控的范围愈来愈广,能主导的权限愈来愈大。
 
细量人们每天在忙什么?审一审乃不出这三个我。于是既一切为我奔波劳碌,又何怨尤呢?
 
对我的执迷之二
其次,对我的执迷者,又以有「我见」故。有些人经过比较深刻的思惟后,他乃认为:为什么我能够觉知?能够抉择呢?此乃为内在有孤立自存.永恒不变的本体故。于是因此本体,一切的生命现象,才得以进行。
 
所以即使名份的我变了,但内在的我还是不变。或者身体虽受伤了,而那个我仍不受影响。甚至人死后,存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仍是我也。
 
这「内在具存.先天独立」的我,有的人经过思惟之后,确认其有。有的人虽言之不详,可是还感觉其有,譬如原始部落。这内在不变的本体,有的称之为我,有的名之为神识.灵魂等。反正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称呼,但基本的定义是差不多的。
 
从无常中观我
我是永恒不变的吗?佛法再三强调「诸行无常」;则既无常,云何能有个内在不变的我?比如名利的无常,今年即使晋升到较高的地位,但可能明年就被排挤下去。或今天从股市里大赚一笔,而明天又将崩盘矣!所以名利的无常,大家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肉体的无常大家也心知肚明,这个身体不管你怎么保养,终有一天会衰老.会死亡。甚至不用等到衰老,一次意外事件就可能让我们器官残缺、生命垂危。至于心识的无常更是变化万千,昨天三思定案的计划,今天就被推翻了。苦苦才寻得的物品,到手时却又觉得不那么相应也。所以从名份的我、肉体的我、心识的我去省思,那寻得彼不变的我?
 
从和合中观我
有人谓:前之名份的我、肉体的我、心识的我,都是外相的我,故虽都无常幻化,但还不妨有个内在不变的我!于是我们再从和合中观我。
 
我们为什么得每天用饭,甚至为了挣得三餐,不惜披星戴月.奔波劳碌呢?为怕「我」饿死也!我既是内在不变的,云何会饿死呢?天冷时得加衣,天热时得吹凉,难道不也正证明,内在无不变的我吗?又我们从小得受教育,若内在的我是不变的,则早出晚归.十年寒窗又有何用呢?
 
从缘起中观我
最后,我们再从佛法里的《中观》思想,来观「何以为我?」在中观里,最具代表性的偈颂:『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一切存在的事象,都是从众缘的和合里,而得存在.而得变化的。所以既从众缘中来,就不可能是孤立自存的。而众缘以无常变化故,则所和合的事象,亦必随之幻化而无永恒不变者。于是万物以因缘法故,皆交互延络而连成一个大网。所以物物间,既没有内在与外在的界限,也没有是我与非我的隔胲。
 
或说:我者,乃非因缘法!
 
答曰:一切法,乃不出因缘法;故世间中,无「非因缘法」者。或姑且说有「非因缘法」者,也与生命现象了不相干。
 
因此必从缘起法里,才能究竟破除我见、神见、自性见。这也就是我看南传的禅法,只从无常中观无我,而未能从缘起中观无我,其实是不究竟的。故唯有从缘起法中了解空义,才能够真了解佛法。因此我曾说过:不明空义者,非正信的佛教徒。
 
空与体用
其实凡俗之所以必建立「本体」的观念者,乃为一般人都以「有体,才有用」。譬如因为有电灯泡,所以才会亮;故电灯泡是体,而亮是用。有体,才有用;有用,必有体。这是一般人的观念。
 
但所谓「有体」者,却不必是「不变的本体」。如木柴烧了,有光有热。有光和热,即使说是它的用;但木柴,能是不变的本体吗?不!若是「不变的本体」,反将烧不起来。而既烧不起来,也就没有光和热。同样,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饭吃后,能够被消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简单讲:以饭,非不变的本体故;我们才需要吃它。反之,若饭有本体,怎样吃进去就怎样拉出来,则对身体有何助益呢?所以因为体空,能够随缘生化,这才有用。
 
于是,人何以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有思维抉择的作用?也正因为无体.无我.无自性故,所以才有这些相用的变化。苟若世界是实有不变者,则其像睡美人的国度。不只所有的东西都在睡觉,连看的人也在睡觉;而既看的人,都在睡觉,则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呢?意识所不及处,当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万法以非实有故,才能万象森罗.四季推移。生命以无我故,才能作意觉受.造业修行。
 
见闻觉知者
要从中观的理论来论证无我,倒还容易;可是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去体验无我,就可不容易也!于是我们乃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印证无我。
 
首先问:谁是见闻觉知者?这见闻觉知者,难道不是我吗?会有别人看,而我知道的吗?对这切身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则与空.无我,还不相应也。
 
对于「谁是见闻觉知者?」我乃谓:「但从刺激,以产生反应尔。」我们知道温度计者,受热就膨胀,因冷而收缩。是温度计有意识,能觉知温度的变化;故于受热时现膨胀之形,受冷时呈委缩之状吗?不!温度计是非生物;而非生物者,便无见闻觉知的作用。
 
或者我们看水,温度高了,蒸发成云;温度低了,凝结成冰。是水有意识,故作意凝成冰而变冰,作意蒸成云而现云吗?不!水也是非生物;而非生物者,便无作意主导的作用。
 
以上水与温度计,既皆无见闻觉知的心用,何以有形相的变化呢?如前谓在因缘法里,万物自交关成梵网。于是既周遭的环境产生变化,它自会互动而反应出形态的改变。其实,温度从零度到一百度间,水相还是有变化的。只是这变化较小,故一般人不在意尔。
 
于是既从因缘的互动而产生变化,这与是否有个「觉知者」便没关系。因此有情物跟无情物,其实是没有界限的。因此谁是见闻觉知者?其实就像镜子一样,猫来猫现,狗来狗样,你说镜子知不知道?镜子虽未有心,而能随缘显现出不同的相状。同理众生无我,而有见闻觉知之用。为从刺激而产生反应尔!
 
刺激与反应
如果进一步再问:那同样的刺激,就会产生类同的反应吗?未必!因为若刺激在不同的物体上,乃将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何以温度计是水银作的?因为水银的膨胀率最高。铁虽也热胀冷缩,但即使温度升高了一百度,却膨胀得很有限。所以要用膨胀率比较高的作温度计,我们才看得清楚。也有某些专业的温度计,却是用电阻来衡量的。以温度变高,则电阻会变大。所以在几千度的溶炉里,便是用电阻来测量温度的;否则水银一进去,就被挥发掉了。
 
于是因受刺激物的不同,所以反应便千差万别。这在无情物中,已是如此,更何况是有情物的人。以人的因缘当比一般的生物复杂多了,所以人的反应,当更不可能预测;但这还不出缘起的互动关系而已!简言之,以无我故,能受刺激而生反应!
 
统一协调者
同样在对外境的反应中,我们似发觉到:人有统一的功能。比如眼观其色,耳听其声,最后是谁将此声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于是有的人,又从此统一协调的功能中,认定有一个内在不变的我。否则由谁来统一.协调呢?
 
其实在缘起的相关互动中,本即有统一协调的功能。这在生态学的食物链中,已可看得很清楚。若某种生物繁殖得太多了,在生态中自产生制衡的反应。故不是有一个上帝在忙着指挥:马要多生一些,而松鼠当克制一点。既万物中,本自有统一协调的功能。同理于人身中,亦自有统一协调的作用。万物中,无须上帝调理;人身内,亦无灵魂作镇。
 
所以既万法于缘起中,本是一体相关的;则何必以个体.实有的邪见,硬将之拆解。于是为拆解不成,不得不为之再合。然又以合不成故,只好外找个上帝来合,内找个灵我来合。如此瞎忙了老半天,还是破绽百出。然如最初不去拆解,不就一了百了吗?
 
由是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外境,乃是经由此统一协调的梵网去认识的;而非只是透过有限的感官而已!而既是经由统一协调的网去认识一切,则何必再安立另一个统一协调者?
 
作意主导
再次,我们且审思:人有自由意志吗?一般人终认定有我者,主要是从「自由意志」去确立的。你看,我要手动,它就动了。我要说话,它就说了。这难道还是别人硬要我作的吗?以有自由意志故,乃确认有我也。
 
对这问题我想了很久,参了很久,最后终觉得:其实觉知与作意,终是从业受报的过程中,所对应产生出来的幻觉。这我们先举例说明:
 
我们知道有「六道轮回.中阴身受胎」的事。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怎么可能投胎变猪呢?一看是猪胎,还有人意愿降临吗?当然不愿意。但那时候的猪胎,可能幻现成房子或山洞。于是在正大雨滂渤,慌忙求避时;且喜寻得一个山洞。所以就赶紧一钻,进去却变成猪胎矣!由是这山洞,是经由自由意志而选择的吗?在选择的当下,似不妨说是自由意志。但就因果而论,在你选择之前,它已设计好了,所以你也不可能不跳进去。
 
或者我们说夫妻缘好了,世间有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虽当初这个伴侣,也是千挑万选的。可是能白头偕老.恩爱一生者,竟有几位?毋乃太少也。于是在崇尚自由恋爱的时代中,就能展现对爱情的自由意志吗?不!在冥冥之中,似有个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牵引着。而这力量是谁呢?其乃前世的业因在幻现境界,而牵引我们去受果报。
 
生命的过程,本就像长河中的后浪推前浪。于是当前浪不断往前冲时,它或将以为:这是他智慧抉择的结果。但是后有众浪推压,前有河道牵引;他不这么流,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为无始无明故,他却认定:人有自由意志。然而人若有自由意志,至少应过得快乐.自在。可是事实上,人却总有这么多烦恼!这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知与不知
何以在世间林林总总的万象中,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这众皆以为:以求知故得知,以漠视不关心故不得知。然而从以上所论,我乃认为:以业习相应故得知;若业习不相应者,则不得知。因为万物本不是客观存在的。譬如这世界上有没有鬼呢?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因若你跟他业相近,他就会显现在你周遭。反之,业不相应,便绝不会碰到鬼。
 
所以有些人被非人干扰,而欲寻求超度之方。我说:「且不去超度他,先超度你自己吧!」既因为业跟他相应,所以才会被干扰;则如从修行的功德而改变自己的业,便与他们不相干了。同理在各行各业中,你既从事这一行,就对此行知道得多,或受此行影响的重,也是业与报的关系尔!
 
从空义而言,并不是因为有「能知者」和「所知物」,故和合生识而成就出认知的结果。在知与不知之间,其实只是业跟报之间的转换过程。所以求知,终究而言,乃不出幻觉而已!
 
可是世间却都不愿用这样的观点来自省,他总是认为:我是经过辛苦的求知过程,或博通古今,或实验证明,才求得这些学问,怎会是从业生报的结果。因人活着,总要尽力于维护生命的尊严,要用心于伸张自我的意志,这活着才有意义。尤其科学,都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认知世界的。所以他们很有信心,待有一天要穷尽世界的真理。但可能吗?既内在的我,本身都在变;更外在的世界,也天天在变。则岂有客观.定数的公理,等着我们一一去探究呢?唯以幻造幻,缠绵牵系而已!
 
修行的转机
于是从业识牵连.辗转幻现的生命过程来审思:一般人能修行的机会,真是非常渺茫。因为总是从这个业,牵连到那个业;虽转来转去,层出不穷,却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故俗谓:「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难能跳脱出无明的圈套。
 
故除非有累世的善根,以过去世曾熏习了佛法,所以这辈子在第八识中就深藏着修行的意愿。或者因遇到殊胜的法缘,于是乃能顺着法缘而去修行,故慢慢能转化他的业和报。
 
所以佛法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偶然论。佛法虽讲因果,但不谓因中有果;以果之呈现,还是会受到缘的影响。当然佛法更不是标榜自由意志者。于是生命的真相为何?我认为:还得透过缘起的法则,去观察.探讨,才能究竟明了。
 
所以从前面讲到这里,我乃强调:唯有从缘起去观无我,才能明了生命的实相。或者如禅宗所用,去参「见闻觉知者谁?」「作意主导者谁?」而参到最后,其也只是业识牵连.展转生化而已!
 
无始无明
可是人类从无始以来,却都认定有一个内在的我。这既是佛法中所谓的无始无明,也是生物学上的基因设计。于是从有我的情见,而衍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大烦恼。我痴.我见就是从无明,而产生有我的邪见。而我慢、我爱者,这我不只须消极地珍惜它、保养它,并且还得积极地去扩充它、伸张它。于是再从此四大烦恼而衍生更多烦恼。
 
生不满百年,长怀千岁忧。所以人忙来忙去,忙着什么?争来争去.争些什么?若揭穿了,也不过如此而已!是以人都为我而争,为我而造业,为我而轮回生死。我想各位,学佛到现在,对此应是蛮清楚的。
 
人生的动机
下面我们再回归到「情为何物」的主题。前我再三强调:一切生物乃有两种最基本的动机,第一是维持个体生命的存在,第二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繁殖。然对于人类,除了仍保有前述的两种动机外,还有一项: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
 
在「对生的贪着」中,我们已讲到:就人类整体的生命价值而言,大致是从「进化论」─尤其是广义的进化论去肯定的。然而如就个人而言,乃是从「自我扩张」中,去肯定生命的价值。而自我者,前谓有名下的我、肉体的我和精神的我。故自我扩张者,也是从这三项里去扩张的。于是愈扩充,便愈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价值。
 
原始部落
于是我们且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扩充。在最原始的部落里,因生活的方式还保留在渔猎社会中,肚子饿了就去采水果,或去捕条鱼,抓只小兽,以填饱肚皮。晚上有山洞,就住山洞;没山洞,且在树下窝一窝。于是以无私有财产故,不能用财产装扮自己。在最原始的部落里,也没有团体组织和阶级制度,所以也不能用地位来装扮自己。但是原住民仍有「自我扩张」的需求!他们如何自我扩张呢?乃从装饰里凸显自我。
 
我们看有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他们衣服也穿得很简陋,所以多直接在自己身体上作装饰。譬如有的把耳朵拉得长长的,而成为长耳族。有的把牙齿涂得黑黑的,有的把脖子顶得长长的,有的直接在身上纹身。这直接在自己身体上下功夫者,乃是最原型的自我扩张。
 
其次,有些乃从衣饰里去装扮。如身上插上了很多珍禽的羽毛,或挂上很多贝壳.珍珠.玛瑙或矿石之类。反正只要稀奇古怪,异乎常人者便行。
 
何以原住民的服饰都非常复杂,有头上戴的,有身上佩的,有手脚套的,真是不厌其烦哩!因为在没有财产、没有阶级的社会中,只能用这最原始的方式,来凸显自己。所以如现代,还停留在以身相.衣饰来庄严自己者,亦不过是原住民的文化水准吧!当然现代即使还要用衣饰来庄严自己,也不必穿戴得那么多。你只要在脖子上挂颗五克拉的钻石,也就够耀眼了。或者戴个亚米茄手表四处张扬。所以大致而言,现代的衣饰虽愈来愈简化,但也愈来愈精致奢华。
 
较开化民族
当这民族渐渐开化了,便形成私有财产的社会形态。所谓私有财产者,首先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甚至田园。而有了货币制度后,又以屯积金银财宝等,而为我所。在民族渐开化后,亦将形成团体组织和阶级制度,譬如有酋长.贵族和平民之别。而酋长.贵族等所住的房子,所穿的服饰,甚至所用的器具,都与一般平民大不一样。于是在较开化的民族里,乃以财产及名位来装扮自己。
 
财产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慢慢赚得。至于阶级者,古代的贵族,虽有世袭者,但也有能因后天的努力,而终争取到的。比如因富有、战功或科举而晋升为贵族。所以在较开化的民族里,因有名利之别,所以乃慢慢以名利来装饰自己。
 
职业的分工
社会再进一步分化后,就有了职业分工。于是在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中,每个人都得有一份职业。这职业,最初是为了赚取生计,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除了赚取生计外,其还有建立「社会标志」的作用。
 
比如某些人,因家里很有钱,他就能不从事职业吗?不!因为若有人问:「您在那里高就呢?」他总不能回答:「我只在家里,白吃白喝!」尤其对现代人来说,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落了自我。
 
所以「亏本的生意,还是有人要做」─为的是名。或花钱买个头衔,或当个芝麻绿豆官。于是在职业分工的社会里,人们有了新的装扮方法,乃以职业装扮自己。俗谓「行行出状元」,若在各行各业中力争上游,则终亦能名利双收也。
 
自卑情结
下面我们再讲到另外一个问题。上次于讲述男女的爱情时,已讲到佛洛依德以性为本源的心理学。但是很多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故有位名为"阿德勒"者,乃创立另一种心理学:彼认为人类一切的作为,乃根源于自卑情结。于是因为自卑,所以种种造作有为.扩张自我者,乃为补偿作用也。由是愈自卑者,既愈爱现,也愈作怪。各位想想,是否如此呢?或者且自我省思:我有没有自卑情结呢?实告各位:没有,才是怪事。所以人之不断自我扩张者,乃为弥补其自卑尔。
 
自卑的原因
在"阿德勒"的学说中,曾分析:人为什么会自卑呢?他且归纳为三种原因:一.器官的缺陷;二.被宠坏的人;三.被疏忽的人。但是我觉得这三种原因,其实比率没有那么大,没有这么普遍。但事实上,却每个人都有自卑─如有那个人自称他没有自卑,则唯表示他的返照能力不足尔,而非他真的不自卑。
 
那为什么人都会自卑呢?我的解释很简单:因为这个自我,本就是无明虚妄的产物。人下意识里也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不肯明明承认。于是用尽任何方法,想凸显我、扩充我,而皆枉然。
 
比如说以最简单的肉体为例,我们明知道:这肉体迟早会衰老死亡的。于是即使用任何练气、美容、滋补的方术,去胡忙了老半天,终还是心虚的。同样争名争利,即使一时争到了,就永远保固了吗?不!还将有一朝会失去的。所以不管曾得到什么.现得到什么.将得到什么,我们还是会自卑的。包括国王将相.英雄豪杰,都不免自卑也。所以若以为用自我扩张的方式,能补偿其自卑情结;这也不过是生物学上的基因设定,或无始生死轮回的环扣圈套而已!
 
自卑的断除
至少从人类有史以来,未有人曾用这种方式,而得平衡其自卑情结。除非他能理会空性,证得无我。故唯有阿罗汉,能不自卑;因为祂已断尽一切我执的习气─既我都不在了,谁卑谁慢呢?
 
所以真欲断除自卑情结,唯有初从「缘起无自性」的理中,去意会无我。能解悟得无我者,虽自卑的情结就能降伏很多;可是除非真在修行上有确切的体证,否则难以断除。
 
由是而言,西方的心理学其还有一段蛮遥远的路。因为从佛法来看西方的心理学,即使从自我到超我,从意识到潜意识,从个人的潜意识到集体的潜意识,还跟佛法的无我、禅法的见性,离一大段蛮远的路。
 
多元化的社会
前已述及因文明的成长,而形成职业的分工。这职业初为士农工商四大项目。而后更随着文明的演化,乃有三百六十行,甚至如现代,我看不只三千六百行。
 
行业的增加,一方面是因文明演化的轨迹,本由简单而趋向复杂。一方面也为人口的膨胀,故行业既多,才能分散竞争的焦点。否则虽行行出状元,但若只有四行,便只能有四个状元;如此大家岂不挤破头。而三百六十行者,便有三百六十个状元。
 
由是来看文明的成长,乃非直线;而是如喇叭一般,最初口是小小的,且扩张得很慢。而到文明后期时,乃愈扩张愈快,以至于成为横向的发展。以愈扩张,面愈大;故愈形成「多元化社会」。于是在多元化社会中,因为能选择的空间愈来愈大,甚至能创造的机运也愈来愈多,故早非如文明初期的固定取向─所有的人,不是忙着为名,就是忙着争利。
 
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因为已失去统一的价值观;故即使仍欲向外扩张,方向却也愈来愈模糊。于是乎,人们便被迫作向内的省思与探索。
 
我是谁
古人很单纯,若读书就是准备科举做官而已!以前无所谓作家或教授之类,他们没有更多的弹性空间。或者如父亲是医生,儿子大概也准备当医生。父亲是经商的,儿子从小学算计。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父亲经商,儿子非必经商;父亲是企业家,儿子却可能学音乐去了。
 
所以对现代人而言,即使到要考大学.填志愿了,都还搞不清楚自己要走什么方向。因此就有一些心理测验,流行于世─为它能帮助我,更了解自己也。了解我的兴趣与性向,专长与嗜好。我是内向型的或外向型的?如果是内向型的,去作推销的话,那就非吃不了兜着走不可。反之,若是外向型的,却选择作研究工作,岂不枯燥乏味。
 
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且不急着去作盲目的自我扩张,先了解自己吧!而欲了解自己,作心理测验虽有最初的成效。但就长期而言,还得靠自己慢慢去省思、探讨。
 
这「我是什么?」,最初仅限于对性向.嗜好.专长的探讨与了解。而后渐次深入后,便将省思.探讨及「我的本质是什么?」这也就说:初从外围探索起,而慢慢去深究「最内在者是什么?」
 
因众生无始以来,就认定有个内在不变的我,那现在我们就来追究:这内在不变的我,到底是居于何处?什么相状?而这时候,因为人们的视野早比从前更宽广.潦阔,所以能从种种互动关系里,去勘破这内在不变的我,本自虚妄而已!
 
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现也渐讲到「自我是什么?」其也只是一个概念。而概念从何而来呢?从互动的关系中建立的。只是他们的互动关系,还只限于这辈子从小的经验与成长的环境;而佛法更延伸到三世因果。
 
这也就说,因文明的成长,才会有「我是谁?」这个问题。反之,如你去问原住民:「我到底是谁?」他只会当你发神经了!所以我曾再三强调:佛教是一个非常文明.非常高贵的宗教。故如文明未成长到这个地步,人们便对这些问题漠不相关。如果你在这边打坐,人家会说:「你若吃饱饭,闲着没事,何不去作一些消遣事?何苦枯坐在那儿发呆?」你若回答:「我在打坐参禅呀!」他能明白你在说什么吗?当不明白。所以除非文明已成长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否则既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更不会有「觉悟」的可能。
 
文明的解体
在文明演化成多元化的社会后,又如何呢?会更灿烂辉煌吗?不!反会慢慢趋向于解体。其实在我刚才所用的比喻中,即已预寓着解体的命运。既像喇叭一样,不断向外扩张以至于成为横向发展。而横向发展者,乃趋向于解体。
 
问:文明的解体,是命运的流转?还是人为的缺失呢?答:我们且先从人为的角度来看,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大众已失去了中心的目标,以每个人皆各有其目标、有其品味,所以无法维持足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尤其在目标与目标间互相冲突时,彼此又皆以恶性竞争而互相残害。所以这个社会何能免于解体呢?
 
其次,更从生物学的定律来看:一个苹果从初生的青涩,而后慢慢成熟艳丽。然再下去呢?唯熟透腐烂而已!到目前为止,有那个苹果不熟透而腐烂的?同理,所有的植物成长茁壮之后,也将死亡。当今最古老的植物,大概有四、五千年,而地球的历史已经历几十亿年矣!所以生物学的定律,就是有生必有死。这既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类如此,人类的文明亦如此。
 
西方的没落
关于文明的解体?这结论不是我说的。而是有一本书,名为《西方的没落》所说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相当大,以最初我对历史学没有什么兴趣。有人说:历史就是帝王的家谱。在史书中常看他们打来打去,谁打赢了,谁就当国王。然谁当国王,与我有何干系呢?还得劳驾我背得要死。
 
然而在此书中,却大大地改变了我对历史的观点。历史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于是以「现在进行式」故,乃与我有切身的相关。在书中,他把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过的几大文明,经研究归纳后,乃认定:一切文明都必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是文明初起,夏是成长拙壮,秋则灿烂辉煌,至于冬乃雕落枯零。类似于佛法所谓「成住坏空」的阶段。
 
如就印度史来看,佛教乃创造于印度文明的秋天。故佛教不是春天那种热情洋溢.鸟鸣花香的宗教。而是历经文明颠峰后的省思,于是以看得多.参得透,故能成就佛法精湛超俗.甚深无比的智慧。
 
后来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对《西方的没落》的结论不以为然。于是更深入历史的层面中去研究,后来也写了一本书《历史之研究》。但最后的结论还差不多:所有的文明都将解体。如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马雅文明都解体了。只有一个例外:中国文明。以中国文明曾经历过两次的颠峰,第一次在秦汉,第二次乃隋唐。所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空前的奇迹。以上有关文明的兴衰,如各位有兴趣的话,可去阅读这两本书─《西方的没落》与《历史之研究》,当会更明白。
 
当今的社会
或者我们且不去看这两本历史的书,而直看当今的社会,也可怵目惊心地感受到社会解体的趋势。虽已是多元化的社会了,有人还是盲目地向外扩张。而扩张者,乃更以恶性竞争为手段,故不免共取灭亡也。
 
何谓恶性竞争?就像今天台湾的政治一样,所有的选择殆非以他的理想.他的作为而赢得选票,而是互扯对方后腿,或为利益挂钩而彼此标榜。于是从最初的一党专政,到现在的多头马车,政治品质提升了吗?政治效率改善了吗?我看只是江河日下,流不尽许多愁。
 
政治是污蔑的,这本不稀奇!然回首看宗教,又好多少呢?初开始皆打着「为教、为法、为众生」的旗帜。然到后来,却一个个变成山头主义;而山头主义者,必不免于恶性竞争。而如恶性竞争,岂不自打嘴吧!于是信众便对山头失却信心。甚至山头在开山者大限后,也不免于倪墙分裂。于是信众乃树倒猢狲散,各自起哄去也。
 
当然还有少数人,仍继续于对生命的省思与探讨。但是这些人的力量总加起来,却只道是「杯水车薪」,何足以扭转社会的风气?如目前台湾学佛者的人数已很多了;但整体而言,社会风气却只愈来愈坏。至于下一代将如何呢?那就更不堪回首了。所以嘛!人间净土终究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已!
 
这也就说:社会共业的力量非常大,至少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曾扭转春夏秋冬的次第者。所以或从历史的演化轨迹,或从当今的社会现象,我们皆可感受到文明将解体的命运。
 
佛法之世
以上有关文明解体的问题,一般学佛者很少会注意到。但如我们放眼从比较大的时空去看,世代的兴衰,文明的起落,这是必然的结论。于是当文明解体之后,有关对生命的省思与探讨,亦随之披靡。所谓「文明的解体」不是指所有的人都死光了,而是像老年人一样,虽活着但已没有生命力了。像印度文明解体了,但印度还存活着八亿人口。而现在他们的文化呢?殆都是西方的文化,穿的是洋装,吃的是披萨;而传统的印度文化,到图书馆去找吧!
 
于是当文明解体后,即使还有众生继续存活,可是他们对生命的问题已经没有兴趣了。此正如老年人,即使还能学佛,却只能学净土法门;而对参禅打坐或中观思想,唯力不从心尔!由是在文明的演化过程中,有佛法之世,乃如昙花一现也。在春夏时,没有!在冬天里,也没有!而秋天中,即使有佛法之世,乃很短尔!所以从文明的演化来看,乃更可意会到佛经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但是我所谓的「佛法」,却不限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从见性而解脱」之法。初从探究「我是什么?」而能理会无我.体证无我,故终能成就解脱之法者,皆是佛法也。
 
于是我们以此回顾中国文化,在第一次的周期里,虽有老庄之学─庄子谓心斋坐忘;但只忘,还不是无,更不是无自性的毕竟空。而老子即使说:「吾之大患,为我有身。」虽知身是患,却不谓身本是妄。所以中国在第一次的文化周期里,并未曾明显地演化出佛法来。至于第二次的文化周期里,虽有佛法,却是外传者。同此回顾希腊文明,也未曾明显地演化出佛法来,苏格拉底虽正视「了解我自己」的问题,却未明确说出无我的结论。我想各位如果有兴趣,可用这样的角度去重新探讨历史,则将发现:每个文明当发展到秋天的阶段后,自会有比较趋近于佛法的学说。但却没有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这么直接、深入,究竟、圆满。
 
目前的西方文明还正在演化中,据《西方的没落》中所述,现在的西方文明,乃堂堂进入秋天也;而秋天的季节,正是准备开化佛法的盛世。我们且从整个西方的思想动向来看,似已看到若干迹象。比如说物理学,从最初的牛顿力学,次演化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相对论者,乃较接近于佛法的空义。或如「测不准原理」者,亦类此也。再看心理学,自二十世纪佛洛伊德发现潜意识之后,对心理的观测,乃从表层意识而深入潜意识,然后更有杨格的集体潜意识。至于生理学,亦从纯机械论,而演成身心一体的有机论。虽皆与佛法,还有蛮远的距离,可是这种动向的轨迹,却是很明确的。
 
自我的真实现
由是西方的心理学,最后乃讲到自我实现。但自我怎么实现呢?如果从执着有一个自我,于是不管用扩张的方法来求名求利,或是潜心于科学的研究.艺术的创造.宗教的修为,皆不可能真实现自我。从佛法来看,从觉悟到诸法本来缘起无我而迈向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也。这也就说,如西方心理学还能向上提升的话,这必是不二法门。事实上,西方人也渐觉悟: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佛法的精髓,将是指引他们未来的明灯。所以西方人对学佛,乃比东方人更热心也。而东方人反已老得爬不动了。
 
无我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意会「何为无我的生活?」在经过对生命的探索过程后,竟觉悟到诸法本来无我。于是其将如何过无我的生活呢?以前总疑惑着:生命中若真无我,岂不整天躺在床上,不知道当作什么好?可是事实上,若一个人真觉悟到无我,则倒像脱落了黑漆桶。
 
以最初执着有我,恰如生活在一狭小.昏暗的壳子中。虽生活得很不快乐,可是因对外界无所知故,人们还不敢放肆地将它打破。而既觉悟到无我,即已将此壳子打破了。而打破之后,我们才霍然发觉到:原来天地是如此地宽广.开阔。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鸟语花香。于是才能开怀痛快.去来无碍。
 
所以无我的生活,消极者可以不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而积极者,乃能随法界缘、众生情而任运示现。随法界缘,从缘起的道理,我们可很容易了解。至于众生情,为什么是情而不是理呢?众生当然只相应于情,而未觉悟于理─若已觉悟于理者,即非众生也。
 
于是为觉悟于无我,故能不再为自己打算。因此反更能为他人设想,而随众生的愿以满足他。虽然这满足,终也是虚妄的。可是因为众生嘛!所以还权且随顺他。这即似禅宗所谓的「黄叶止儿啼」!小孩子不懂事嘛!哭着要玩具,你只好胡丢一个给他。真慈悲吗?但无奈也!
 
我曾再三强调:必证得无我,才能真相应于大悲。所以无我,既是解脱道的基石,也是菩萨道的分野。因为若未能体验无我,那奢言菩萨道,便难免是自我扩充的假相。
 
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这三次所讲的「情为何物?」众生何以称为有情?因众生者,首得维持个人生命的存在,于是不得不忙着去赚取资生之物。众生其次,须延续种族的繁殖,不只希望能世世代代繁殖下去,而且冀望能扩大门户.光宗耀祖。众生第三,乃生而带有自我扩张的妄觉。所以人生种种的迷惑与烦恼,可说都是根源于情也。而情之由来,又附属于对理之迷惑。因此总结「情是何物?」情,一方面是烦恼的根源.轮回之系缚。另方面也是道心之所在.解脱的枢杻。因为真要解脱,必须从情去着手,从情去断绝。
 
我们且看小乘的四果。首先何能证初果?断三结能证初果!而三结者,乃身见、戒禁取见、还有疑。于是如能从缘起无自性的原则,而觉悟到无我,便能消除自我扩张的妄觉。这是第一种断身见结,亦即不再有我痴、我见。
 
其次,何谓「戒禁取见」?在多数的佛书中,乃皆谓:不去持无益解脱的外道戒。而凡俗众生,惑以为用自我扩张的方式才可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无益于解脱的外道戒。故一个人如悟得无我,便不再以自我扩张而造业生死,这称为断戒禁取结。最后,对这种观念.这种行为模式,确认无疑,便是破疑结。否则在普遍社会的共业中,别人反称你是怪物。
 
断三结,证初果后,渐次有二果.三果。二果是悟道后,降伏贪瞋的习气,使慢慢减少,即称为二果也。至于三果,待贪瞋完全断尽之后,乃称为三果。而三果者,又称为「不来果」。不来是什么意思?乃不再来欲界受生也。
 
如欲界中,主要有三种欲:即食欲、睡眠欲、还有YIN欲。以阿罗汉还是要吃饭.睡觉的,所以三果主要是断YIN欲。而断YIN欲者,即断除生物中「延续种族繁殖的动机」。
 
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者,在经典上谓:必断尽我慢,才能究竟解脱。那我慢是什么呢?就是从执着有我,而贪生怕死。这我们前面讲到自卑情结时已谓:卑与慢,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有卑就有慢,有慢就有卑。所以唯有证得无我的人,才能除尽自卑情结,也才能断尽我慢余习。
 
以阿罗汉既证得无我,故既不再贪生怕死,也不复有「我与非我」的差别.「生与非生」的差别。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谓:待证得无生法忍与无功用心,才入八地。而八地的解脱境界,乃相当于阿罗汉果。这也就说,如生物学的三种动机,都能除尽的话,即已证得阿罗汉果:第三.自我扩充的动机,当在初果时即已断尽。第二.延续种族繁殖的动机,即YIN欲者,乃在证三果时断尽。至于第一.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动机,于证阿罗汉果时断尽。
 
所以嘛!大乘佛法往往讲得太多了.太远了,又是真如、唯识,又是念佛、拜忏,把每个人忙得半死,却在解脱道上连个影子也没有。而在原始佛教中却能很快证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接断情,待一切情断尽故,就能了脱生死,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那我们也可反过来说:如果不识情为何物者,乃解脱道的门外人尔。但奇怪在佛教里,直接点破「情为何物」的弘法者却不多。因此我们这回连续讲了三次,其实论情,就是论解脱。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应了无余惑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