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修定调心


   日期:2025/2/25 1: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定调心 
 
修定调心
修定的功效
动与乱
修定的原则
绝除妄想执着
正念
妄想之一:有想皆妄
妄想之二:大小.粗细.显隐
 妄想之三:我心已定
妄想之四:三轮不空
一心境界
修定方法
内息与随息
观心法门
小结
 
 
 
修定调心
今天继续讲有关「修定的理论和方法」,相信各位对这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在整体架构上,我们还得把这部份重述一下。
 
修定的功效
现首先来反省一个观念,为什么要修定?若「定」,即不动,乃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心在一切境界中都不为所动。可是三法印中,首曰「诸行无常」;或四念处中有「观心无常」。既一切境界本来就是无常的,不只外境无常,也心境无常。于是在无常的法印下,心会动,倒才是正常的;而何以修定却欲违背无常的法印,而冀修成心不动的境界呢?
 
修定的功效,依我看来主要为「降伏业障」也,而不是冀望修出什么境界来。因为凡夫从何造业呢?乃为心向外攀缘故造业。所以修定者,乃反其道而行之;故使本来向外攀缘造作的心,而变成向内收摄至寂静无为。若心能保持在寂静无为的状态中,才使一切无明业障不再现行。否则即使听到再多的佛法,但碰到境界时却又业障现前,一切作不了主矣!所以如不能以修定的功德来降伏业障,则再多的经教,终究不过是口头禅而已。尤其在紧要关头,生病时,临终时,用意识思惟的方式,更将欲振乏力─除非平日已有十分的功夫。简单讲,修定乃为降伏业障也。
 
所以虽「诸行无常」,我们还得修定。以心若能定,即能在一切境界中,虽观照明了而不动不乱。人的烦恼,乃为乱而来;而乱就是心在种种的境界中起矛盾。而矛盾者,多为业障现行故。今以修定故,乃能安心在一切境界中,而不起业障的现行。于是为业障不现行故,心能不动不乱。故《般若经》中有谓: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蜜。
 
动与乱
下面再论「动与乱」的关系。以诸行无常故,心境会有变化;所以不管物相的动或心境的动,乃是相应于缘起的本然。但是动和乱,却未必有连带的关系。如世间人常说「动乱.动乱」。事实上,动未必乱,乱也未必动。比如说燕行有序,故虽动而不乱。同样一个好的工程师,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工程的进度;故虽动而不必乱。
 
反过来说,乱也未必动。有时候一个人活得太无聊了,虽无所事事,心却胡乱如麻。或者打坐在那儿,心中妄想纷飞,压制不了;身虽文风不动,心却乱成一团。
 
所以动未必乱,乱未必动。可是对一般凡夫来讲,动即不免乱,少动少乱,多动多乱,愈动愈乱。此乃因为凡夫,本就没有智慧。既生命的目标不清楚,更行事草率唐突。甚至在内心里,本就有很多矛盾,故一碰着境界,就将业障现前而自我烦恼。
 
比如好吃的人,一看到好吃的东西,就在那边挣扎「要不要吃?」若吃了,不只花钱,又会长胖。而不吃,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或者瞋心重的人,却不幸冤家路窄,碰上了仇家。于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此时,内心又开始挣扎了 。所以因于内心的矛盾,故一碰到境界就开始乱了。
 
于是很多人宁可先不去碰境界。如老子所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因此从不动而不乱,这虽不是最高境界,可是对很多人来讲,还比较好下手。至于能做到「虽动而不乱」,则须要更高的智慧。所以从不动而不乱去入手,这便是修定的法门。至于虽动而不乱,则是修慧的法门。
 
以上已从降伏业障.使不现行,而论「不乱」者。其次,再述「不味」者。不味即是不执着也。由于在修定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世间未曾有的觉受;于是很多人便因沉溺于种种觉受中,而产生执着。这便是「味」也。而真修定者,既不可因外在的境界,而产生散乱;也不可为内在的觉受,而产生执着。这才能相应于「不乱不味」的禅波罗蜜。
 
简言之,修定法门虽不是最究竟的─因为它跟无常的法印,有些相违背。但佛教仍将之视为修观证慧的前方便。
 
修定的原则
既修定的法门,主要是从「不动中」去启修的;则如何才能使心不动呢?心之动,乃为随境界而起分别。故欲使心不动,首要断除心境的连结关系。心若不去攀缘境界,便能不随境界而起妄想。
 
所以修定的大原则,乃「收摄六根,心不对尘」而已!以一般人若六根触对六尘,就会现起六识;而识则不出分别取舍也。于是为消除一切妄想执着,乃从「根不对尘」中去着手。
 
修定的方法,形式似很多,比如数息.念佛.诵经等。其实重点还不出「收摄六根,心不对尘」这个大原则。因为如能直接收摄六根,而使心不对尘,则倒不必再用什么方法。
 
可是这对很多人来讲,反而不容易做到。因为众生还是习惯去抓住一样东西;若一切不取不住,反倒不能安心。因此退而求其次,乃将心专注在一个单纯的对象上,使较能安心。本来心散动于很多不同的境界中而打妄想,现则收心专注在一单纯的对象上。这「心」我们且不要把它讲得太玄─什么真如心.等流心。就修定而言,心即「当下的注意力」也。
 
所以修定的方法,乃「置心一处,以楔出楔」也。将注意力专注在某对象中,此即「置心一处」也。比如就数息法而言,顺着呼吸,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十。这呼吸与数字,即是一处者。如再仔细分辨,最后这一处,还非呼吸,而是数字而已,因为数字还比呼吸更单纯。而数字者,乃仅当下的数字尔─过去者不留,未来者不企。方法当用得愈单纯愈好,如数息时,还分心于身体的觉受,那就不是置心一处了。同理就念佛法门而言,此一处者即当下的佛号而已!如心还期待有什么感应.瑞相,便是「杂用心」也。而杂用心者,如何能修成一心不乱呢?所以修定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练习把心专注在一点,这一点愈小愈单纯愈好,这称为「置心一处」也。
 
至于「以楔出楔」者,方法本质上也是妄想;但因为若专心用它,便能抵消其它妄念故,权且用之。待用到其它的妄想皆消除之后,再来放下此妄想,便能达到消除一切妄想的境界。
 
绝除妄想执着
因此对刚开始修定的人而言,都是有方法可用的。但如功夫渐纯熟,就可以不用方法,而直接返照我们的内心。若有妄想杂念,则直接消除它。如此照而又照,消而又消,便能使我们妄想渐少而至于无念。
 
以上修定的原则.方法,乃「收摄六根,心不对尘」和「置心一处,以楔出楔」而已!故若能掌握这些大原则,至于其他的就很单纯了。所以若问:「何者为妄想?何者为正念?」当然就佛学而言,各宗各派会有很岐异的看法。但就修定而言,离开当下的方法,就是妄念。
 
正念
至于正念,则只有当下的方法,才是正念。至于其他的都是妄念,包括任何觉受.瑞相,甚至菩萨现身.佛来灌顶等,都是妄想。或者思惟佛理,或突然想起一些好玩的事等,就修定而言,都是妄念而已!
 
于是我们缘此而来省思:打坐会着魔。很多人都人云亦云地说:打坐,当心会着魔。其实如掌握以上所讲的原则,那怎么会着魔呢?因为一切魔境,皆远离方法矣!所以任何境相,其实是不需要去辨明那是什么境界?我们看《小止观》上提到很多魔境,或如《楞严经》上也有五十阴魔之说。很多人愈看愈糊涂,还不确认自己是否着魔?其实那能不着魔呢?因为只要心,已离开方法,就是魔境也。因此禅宗便讲得很直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只要我们察觉到已离开了方法,而去攀缘境界,便都是妄想与魔境;因此须即时回向到方法上。所以在佛法里常讲的「回向」或「回向功德」。乃是回向到正道或正念也。因此以回向故有功德,而非有功德故回向也。
 
如已确认:离开方法,就是妄想与魔境。那打坐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因为所有的问题皆从妄想而来,故能将一切问题当妄想处理,就没什么答案好找的。所以我在禅堂里回答的问题都很简单,因为真正的问题不过是:你未认真在用方法,才会有那么多问题。对真正用功的人,那有闲岔去扯这么多问题呢?
 
而我们很可怜地常被灌输说:打坐很危险,打坐会着魔,打坐要有名师指导。其实名师,也是指导你回到方法而已!所以我们只要能确切地掌握这个心要:离开方法,就是魔境。便能保证你在打坐的过程中,逢凶化吉,过关斩将。至于其它葛藤,早将斩尽杀绝吧!
 
以上所示修定的心要:『收摄六根,心不对尘』;『置心一处,以楔出楔』以及『离开方法,就是妄念』。其实已够用了!但为很多人于面对境相时,又放不下矣!故还得三申五令,细部分解。
 
***
 
妄想之一:有想皆妄
正念讲过了,其它就很单纯了。然以一般众生从初用方法,到完全没有妄念的境界,还将有大致的渐次与过程。故以下略述其过程与渐次:
 
现首先分析妄想的相状。大原则还是一句老话:有想皆妄。中国字很有意思,心上面有相就是想。所以心上有任何的意念.思惟.记忆.觉受等相,都是想也。而有想者,皆妄也,故称为「妄想」者。然也不是必变成断灭.昏沉或无记,才是心中无相。想主要从「作意」而有,故称为「打」妄想也。如非作意而想,则虽仍是妄想,却是细妄想也。故以下再剖析妄想的差别:
 
妄想之二:大小.粗细.显隐
大致而言,妄想乃有大小、粗细、显隐的差别。何谓大妄想?如果在用方法时,却打了一个妄想,以致于把方法全忘掉了。于是想了好久,才猛然觉醒到:我正在打妄想哩!因此才赶快回到方法。若用数息,则早忘掉刚才数到那里,所以必须重一数起。这能截断方法的妄想,我称为大妄想。
 
初修定时大妄想很多,所以方法都是捡了又丢,丢了又捡。然经过一段时间修习之后,我们的警觉性会提高。故在打妄想的当下,便能很快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而回到方法上。于是虽夹杂有妄想,但方法还是连续绵密地用着。这在方法之间夹杂的妄想,我称为小妄想。比如我们数息数到三时,觉得脸部好痒,但好痒的念头只一闪便过去了。故下面再呼气时,还知道数四.数五。就修定的过程而言,正常的话,当过一段时间后,即不再有大妄想,而只剩下偶然乍起的小妄想而已!这是讲大小的层次。
 
其次讲粗细,我们常说打妄想,打即谓「作意」也。从作意而起的妄想,皆称为「打妄想」者。所以想昨天的,想明天的,想自己的,想他人的,一切用心去打的妄想,乃是「粗妄想」也。大致而言,粗妄想皆可回想,回想我刚才在想什么?其次有细妄想者,细妄想不是我们去攀缘它,而是它自个现形的。这种情况就像我们晚上将入睡前,好象作梦其实又不是梦,有很多杂念撩绕不已。它既不是我作意去打的妄想,且当我们意识到它时,它就消失无踪矣!甚至根本很难回顾起「刚才曾想什么?」这种情况,其实更像晚上作梦一般。梦当然不是我作意去作的;且在梦境时,虽形影丽丽,但只要一醒过来,便声色渺渺,重觅无处?
 
其实众生的心田中,本既有粗妄想,也有细妄想;就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大浪花里夹杂有许多小浪花。但当我们粗妄想很凸显时,就察觉不到细妄想的存在。因此除非我们在打坐时,已将粗妄想渐次降伏了,那细妄想才会浮现出来。我师父曾把数息法,分为七个层次。故至少要达到第四层次,才会有细妄想的浮现。这也就说,必待大妄想、小妄想,皆泯除了,才能发现有更细微的妄想。所以论典上有曰:寻与伺。寻是自己去攀缘的大妄想,而伺乃自个浮现的细妄想。
 
既有想皆妄,故一切见闻觉知的作用,其实还归是妄想。所以不管眼根所看,耳根所听,或身体一切痛痒.冷暖.通塞.轻重.浮沉.滑涩等觉受。在平日视为真实者,但于禅坐用功时,乃必将之视为妄想也。甚至心觉得轻安.喜乐.寂静等,其实还归是妄想而已!
 
有人谓:禅坐用功,得经历小我的统一,大我的统一,甚至身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其实真统一者,此「一」当亦不可得。至于心之觉受有统一相者,其实都不过是自我暗示的迷头幻影。我还是回归一句提示:离开方法,即是妄想。以上乃说明粗与细的层次。
 
下面再讲显和隐。如业识种子已现行了,这称为「显」。所以不管大妄想.小妄想,粗妄想.细妄想,都是显也。而隐者,乃指尚未现行的种子。然尚未现行,却不代表它不存在。在经典上,或名之为「随眠种子」,随眠就是还在睡觉,故不起现行。但睡觉后,终究有一天还会醒过来作怪的。故修行,要消业障;不只要消已现行的业识种子,且当消未现行的随眠种子。
 
妄想之三:我心已定
为什么我们要把妄想剖析得这么仔细。因为很多人会以自我暗示的心态,不断催眠:我打坐,心已很定了,已找不到任何妄想也。事实上,那有这么容易就没有妄想了。如经典上说『阿伽陀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既业识种子,如瀑流般地后浪推前浪,怎可能休止或断绝?所以能使瀑流由大浪变小浪,由小浪变平流,流得平顺无纹,便已入定了。而非期待瀑流不流,或水全淘光了。
 
所以真会用功的人,乃不当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以强求自己很快没有妄念。相反地,要用心于察照自己还有什么妄念?而立刻断除它。事实上,禅坐的方法就像筛子一般。既妄想有大小.粗细的差别。故筛子刚开始启用时,只能将粗大的妄想先过滤出来;至于较细小的妄想,则还无能为力。而待用功一段时间后,既粗大的妄想已降伏殆尽;则当更换为细目的筛子,以把细一点的尘沙也筛出来。以这样不断用心于去发觉自己还有更细微的妄想,而去弃除它。才使我们的心愈来愈细,愈来愈定。
 
这一点,乃与很多人不同。因为他们都希望很快没有妄念,所以便不惜欺骗自己:已经没有妄念了。或者懒得去觉照妄念的存在。因此我经常碰到有些人这么问:「我已经没有妄念了,下面当怎么办?」如已没有妄念,则岂有"我当怎么办?"的妄想出现─真是不打自招。又有人说他心很定了。可是时间还不好熬哩!甚至闷得无聊。心很定者,时间当一滑即过!怎可能难熬,甚至无聊?其实,这是观念的偏端,故造成的错觉。他根本还有很多妄念,却不愿再去筛除。所以心还是很粗哩!
 
事实上,不管从理论或经验来分析,一个人绝不可能体验到「自己已无妄想」的境界。因为若真无任何妄想,则早忘我也。而忘我者,又岂能觉得自己已无妄想。所以既觉得自己没有妄想,这就有能有所,这就是妄想也。
 
因此真会用功的人,当只不断地发觉自己有妄想,而不会发觉自己没有妄想。因为没有妄想的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我以前的经验,虽一支香中只打了几个妄想,却三十分钟已滑过去了。因为若前一个妄想与下一个妄想,乃间隔十分钟。但为不打妄想的时间,一滑即过;所以在感觉上,前后两个妄想还是粘在一起。所以不断去发掘自己还有更细微的妄想,这才是修定的重点。而修慧,乃不断去发觉自己还有那些放不下的执着。
 
所以修定修得好,反无任何觉受。只是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又是一支香,一下子又已一个上午过去了。
 
妄想之四:三轮不空
以上所讲大致是第四层次,故有细妄想的显现。现再讲第五个层次:
 
我师父讲到第五个层次时,乃用三条线来表示。这三条线,即意谓着「三轮不空」。三轮者,首先有我。其次,有方法可用。第三,有当下的数字。这我.方法与数字,即是「三轮」也。如套用佛学的名相,亦可说是根.尘.识的存在。所以如用数息法,还意识到有我,有方法,有数字,即是三轮不空者。以上乃就空间的范畴,而论三轮不空。
 
其次,亦可从时间的范畴,而论「三际未了」。所谓三际,乃指过去,现在,未来。因此若还知道时间前后相的差别,则表示我们还未突破时间的范畴。所以一个人用方法,用得最好时,当既不觉得自己在用方法,也不觉得有时间的存在。自己跟方法.时空,等持而合一,此即所谓「三昧」也。观音菩萨因证得观音三昧,所以能听得一切声音。也有人修火光三昧.念佛三昧等。
 
简言之,唯能所双泯.前后际断,才与「定」相应。否则,就算「当下一念,清清楚楚」,也只是自我暗示的假相而已!因为所谓清楚,乃是从比较不清楚后,才能显现出其清楚。而既将心安于当下,则岂能从比较而生「清楚与不清楚」的差别呢?所以这些愈修行愈清楚的人,只不过是「以讹传讹」或「一犬吠日,百犬吠声」,将来不着魔才怪哩!
 
一心境界
修定修到最后,乃证得一心境界。故在一心中,既无能所的对待,亦乏前后的差别。既已突破空间的枷锁,更也超越时间的范畴。于是心乃能像广大无边的镜子一般,能把一切相都照进去。故修定成就后,能显现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等神通。
 
然即使能照进一切相,却仍是无知.无识,不起作意分别。如镜子,猫来猫现,狗来狗现。镜子不去分别猫狗为何物,只是随照显了而已!所以反而无知.无识,无能.无所,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才与定相应。
 
此之万年一念者,并不是说在万年间,只现起一个念头。而是虽随照显了,却不起作意分别。我们常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然佛虽常在定,却也常对众生说法:对贪者说不净观,对瞋者说慈悲观;为八万四千种众生,开八万四千种法门。佛虽经常游化说法,可是还不出万年一念也。
 
这也就说,虽相是有差别的,但心性却是平等的。然要证得心性的平等,这不只须有定的成就,也还得相印于慧的成就。以上讲到这里,主要是讲修定的理论:为什么要修定?还有正念与妄想的界定!
 
修定方法
下面再介绍一些基本的修定方法。现首先讲数息法,相信各位都已学过数息法,所以我只讲较重要的部份。为什么选择以数息法入门呢?因为它作意最少,妄念至微。
 
我们人从生下来就会呼吸,所以不需要刻意才能呼吸。又数字从一到十,对我们来说也是最顺遂的。于是因自然.简单,所以作意最少。前已说过:任何修定的方法,本身也是妄念。而所用的方法,若是不自然.不单纯,须刻意为之;则方法本身,便是个大妄念。如此既以大妄念压制小妄念,则它能检点出来的妄念就很有限。此恰如筛子的孔目很粗,故对较细的尘沙便无能为力。因此像持楞严咒.大悲咒等,皆须刻意持之,所以心不可能很定的。其次念佛.诵经等亦然。当然以上乃就纯自力的修定而言。
 
但如果心很粗.很乱,则可用「倒数」或「隔数」的方法─数字从十而九,而八.七 或从十九而十七.十五 。因为倒数或隔数,是一种比较粗重的方法;而粗重的方法,乃能盖住多数的妄念。但如用一段时间后,心已调细了,这粗重的方法便反成逆障也。所以欲修定,当用最自然.最单纯,作意最少.妄念至微的方法;故选择以数息法作为入门方便。
 
其次数息法,当顺着自然的呼吸而数。首先这牵涉到作意的问题,因为若用控制呼吸的方法而来数息;则控制者,即是作意也。而既作意,心何能细?其次,若作意呼吸,反会与我们的身体不协调;于是会产生胸闷.头痛.疲累等问题。有些外道,乃教人用作意的方法来呼吸,那是练气功,而不是修定。虽练气功,也有练气功所欲达成的目的,但却不与修定相应也。
 
数息法原则上是单数出息或单数入息,数出的话就不数入,数入的话就不数出,尤其对初学者更当如此。然到最后,乃可试用「出入皆数」,这是我个人在打禅七时的心得!因为我们数息,数了老久,虽大妄念已降伏了;却常在出入息之间,打个小妄想。于是因有小妄想,所以心仍没办法更安定。尤其在出息─有数字可数时,还比较不会有妄想;而待入息不数时,便容易打妄想。所以我乃练习:出入都数,但数同一个数字。于是以出入皆数,便使我们的心保持同样的警觉性,而能消除更微细的妄想。可是如用得不好,却容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现象。所以当细心去揣摩:如何能出入皆数,而不致控制呼吸的要领。如练习好的话,当很快能从第四层次,提升到第五.第六的层次。
 
数息,心要专注,当把注意力唯系于数字上。当然最初须从注意鼻端,而看着呼吸的出入,然后才能顺呼吸而数数字。但过一段时间后,乃可不必再注意于鼻端,便能顺呼吸而数息。如此再练习一段时间后,更能顺着自然的呼吸而数数字,而不需要再着意于呼吸也。因此到最后,心中只有数字.数字.再数字。以心只有数字,其方法乃更单纯;而愈单纯者,即愈专注也。
 
反之,若着意于呼吸,即注意到身体的存在。而身体既存在,就会有种种的觉受─不管酸痛.冷热.通塞等。于是觉受既多,心何能专一呢?所以不注意呼吸,而只注意数字;反更容易忘掉身体的存在。又数字有前后相,如能练习到只安心于当下的数字,那心就更能专注也。
 
内息与随息
一个人如用数息法一段时间之后,呼吸自然会变长.变细.变深。如本来一分钟有十五次呼吸,则现在将变成只有十次.八次;故每次呼吸的间隔时间便愈来愈长。其次呼吸也将愈来愈细,本来有所谓风相.喘相,而现在竟变成很细,以至于若有若无。于是当呼吸变成愈来愈长,愈来愈细时。要再数息,乃有困难,好象找不到呼吸可以数了。甚至有人说:要刻意呼吸,才有息可以数。
 
如果一个人已面临这种困境,则我们首先会建议他数内息。所谓内息,就是丹田息。也就是在脐下丹田的部位,将发现有如心脏开翕的现象。其实一般人除了用鼻端呼吸外,还有用毛细孔呼吸的。所以即使鼻端已停止呼吸,而毛细孔的呼吸还将是存在的。若详实说,乃为毛细孔的呼吸比例已增大故,鼻端的呼吸才会变长.变深.变细。
 
所以当鼻端的呼吸已慢慢深细,以至若有若无。则我们返观丹田,便可察觉到内息的存在。于是此时,便可改数内息。内息由于比较深沉.细致,所以必更专注才能数好。当然数内息,注意力仍是着重于数字,而非呼吸。
 
其次,若不数内息,也可用随息而直接去看呼吸的进出.长短,甚至冷暖.通塞。因为如呼吸已变成很深细,当妄想杂念也很深细才是。所以此时再改用随息的方法,将使身心变得更轻松自在。大致而言,数息较紧,故妄想少。而随息较松,故身心较闲适。然而随息虽松却不容易提升,因为既随着呼吸的进出.冷热.通塞而分别,心岂能很定?
 
所以我还建议用「数内息」的方法,因为数内息除本有调心的作用外,还兼有调脉的功能。此为内息所在之点,其实就是气脉不通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呼吸,只能吸到这么深呢?因为再下去,脉便不通矣!于是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其实也有把气血集中在这一点的作用。而气血既集中于此,便有助于通调气脉也。
 
当然于用功的当下,我们是不需要去分别气脉通塞的问题,而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即自能兼具调脉的功能。以调心的功效而言,数内息其实还比数鼻息,更易得定。因为:一.内息更平稳,乃不可能用心去控制呼吸。二.内息比较深沉,故心亦随之深沉。鼻息较浮泛,故心亦容易跟着浮散。三.内息因比较细微,故需更专注才能看清楚。然除非用数鼻息一段时间后,才能察觉到内息的所在,而去数之。
 
观心法门
前所介绍数息.随息等方法,皆是「置心一处,以楔出楔」的方式;故还有方法可用。但这还不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下面我们再介绍「观心法门」─此乃直观妄念之起而径除之。我们不再用心去专注任何对象,而只确切地返观自心;若察觉其现起妄念,则立刻截除它。若看到妄念起了,就随时消除它,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各位听到这里,是否还问:若妄念不起时,我们当做什么?其实既无妄念,则根本不可能还有任何问题。这像猫捉老鼠一般,只要一看到老鼠,不问大小胖瘦,一律吃掉它。
 
其次,也可用另一种方法:旁观妄念的生灭而远离之。有时候,我们不需急切地要去消除妄念。因为妄者,乃从作意分别而生。既念起念落,乃顺乎无常的法印;则我们何必心急败坏地去操心它呢?我们只要练习「不受其影响」便可矣!故此之谓「远离之」,不是要使变成没有妄念,而是只不受它影响而已!这我常用一种比喻:就像一个人坐在河边看流水,水既不断从上游流来,也不断往下游流去。而我们只安稳地在岸上看水流。所以即使有水花,也不可能溅到我们身上;更不可能被波涛袭卷而去。
 
事实上,这需有较深的功夫才作得到。因为能把妄念纯客观化,的确很不容易。一般人或者就不打妄念,或者便与妄念打成一片,那能将妄想杂念纯客观化呢?旁观妄念的生灭而远离之,这在密宗称为大手印。妄念如虚空鸟道,去来无踪;故起任它起,落任它落。不作任何思惟分别。
 
下面再述禅宗的参法:在妄想杂念起的当下,去问妄想杂念从何而起?这是从观心启修而兼参禅的法门。这种情况有点像禅净双修的行者,一方面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方面又参「念佛者是谁?」
 
因为我们就为不知道妄心从何而来,所以才得随时防范,而防不胜防.烦不胜烦。如果我们能参出妄心的起处,就能直捣黄龙,而肃清贼窝。那就不用再担心:那时候又会打妄想了!
 
所以兼参妄心的起处,其已不是单纯的修定法门尔。修定其实还只是像以石压草,用隔离境界的方法而回避妄想杂念,终不得究竟也。唯直接从妄想杂念的根源处去消除,才是究竟了义的。
 
以上所介绍修定方法,大致是从数息入门,而后经由随息或数内息,而使心愈来愈定。若呼吸已很细,甚至妄想也愈来愈少,便可改用观心法门。观心法门最初只是看着妄想的起落,而消除它;若进一步,则可兼参妄心的起处?如能参透,即得定慧等持,而与解脱相应。
 
小结
在此我们先作个小结:修定的原则,基本上是从根不对尘中去内摄,而能消除妄想杂念。因此若于修定的过程中,有心追求境界,或着迷于种种觉受;则岂非头上安头,缠上加缠?
 
所以很多人都说:禅坐会着魔。但魔很可怕吗?魔如真很可怕,则倒我们不会「着」。但为它很可爱,我们才会着。因为这些境界,即是我们平日所贪求的。所以当它现前时,我们来不及判断,便已迷上它了。
 
因此很多人之所以在打坐间迷失自己,其实不是魔来缠我,而是我自去找魔。而魔非魔,其实也不是境界的问题,而是观念与心态的问题。如果观念正确,心态纯净,则任何境界都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何魔之有?
 
本来修定即是为了远离境界,而消除业障。但如有心追求境界,则本来的业障还未消除,竟又染上另一种业障。目前修定学禅的人虽多,但本质上却都是外道禅,为什么呢?因为都在境界与觉受上作功夫。而这些对很多人,倒更有它的吸引力。因此很多新兴宗教,都能风靡一时,而吸引很多人去信受奉行。
 
众生很可怜,本来就是为求解脱而修行的,而现却为了修行,倒增加更多的束缚,且还自洋洋得意!真是歧路亡羊,流离失所。事实上,我的课讲到这里,大家当已明白:学佛与修行,其实很单纯哩!只一条路,直走到底。可是众生的本质,就是不喜欢这么单纯嘛!因何名「众生」呢?生而又生,变化再求变化,希望有更多的花样,期勉有更多的噱头。若太单纯了,反教人不耐烦噪,反让人活不下去了。必从证得「无生」而远离众生,这倒是一般凡夫最不容易相应的。因此虽很多人学佛,但还跳脱不出「众生」的共业。于是再怎么打坐参禅,都只是聊胜于无吧!好!今天有关修定的理论和方法,便讲到这里。下次再详细讲到一些生理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