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日期:2025/2/20 16: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上求之道
人性是什么
物性是什么
中观
根性是什么
楞严
从上求而旁通、下化
小结
普贤行愿
专家与出枷
尖端行业
 修行的转机
格式与局限
文明的特质
生命的指标
出家的真义
佛教的历史
死亡与再生
比喻
生命周期
超度的作用
生前的逆转
总结菩萨道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上次主要是从「流行与对位」,来谈思想架构的建立。于是从这架构,更衍生有「上求.下化与旁通」的问题;因此今天继续讲「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在北传的佛教里,经常提到「菩萨」和「发菩提心」。但菩萨其实不是狭指去广度众生尔,如就思想体系而言,发菩提心主要是指,发上求觉悟之心。但就菩萨道而言,除了上求,还得下化。
 
而所谓下化,也不狭指下化众生尔。在思想体系里,能从本而末,愈分愈细,即是下化也。所以上求是期深度的提高,下化是期细度的精致,这整个加起来,才是智慧的圆满也。而待智慧的圆满了,也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大致有三种方式─上求.下化.旁通:即使不说是佛法所谓的菩萨道,即以世间也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从生到死,都须不断地去学习。而学习,大致可分为三种型式:上求、下化与旁通。
 
上求是悟性的提高,故能悟到金字塔的最高点,而一以贯之。旁通是广度的增延,如所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而知尽各式各样的学问。至于下化,则是细度的精致,而成为这领域的专家。这上求.下化与旁通的关系,用上次所讲「对位与流行」的图表,便能说明得更清楚:
 
 
 
 
在图表中,如果我们从A点出发,而更去找B、C、D、E,则称为旁通。对应于同一层次、同一范畴者,即称为旁通也。其次,若从A或B里,再上溯而觉悟于Z,这即是上求也。至于从A以下,再分A1、A2、A3、A4、A5,或从B以下,而延伸为B1、B2、B3、B4、B5,皆称为下化也。
 
所以对于知识中,任何已经通达的一点出发;我们既可以上求,也可以下化,更可以旁通。而使思想体系,愈来愈严谨,愈来愈庄严。
 
在多数人的学习过程中,最初乃致力于旁通:但就一般人而言,在生命的学习过程中,最初都是致力于旁通。像一个小孩子,乃是从所见到的,所听到的中去学习,而使其广度能够迅速增加。
 
后则唯效力于下化─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而等他学习一段时间后,因广度的进展,愈来愈有限;故到后来,则偏向于下化也。
 
这情况就像我们受教育一般,于小学、中学时,受的是通才教育;而待大学后,就分院.分系了。尤其于研究所或博士班时,乃愈来愈专门。故这时的学习,却以下化为主。
 
甚至很多人的学习动机,乃为工作的需要;故当工作固定下来后,他学习的范围,也就跟着被局限住了。
 
分工社会不可避免之结局:于是他顶多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这虽是分工社会很难避免的结局,但却有舍本逐末、不明究理的弊端。
 
至于上求,则多不用心,或虽用心而不得其要:所以有的人,根本不敢去思考一些比较严谨的问题。你如问他:人,生从那里来?死往何处去?他一听就楞住了,为什么还要问这种问题呢?甚至如你问得太急了,他就干脆哭给你看。所以禅宗常参的「话头」,对他们而言,却是「于有,何有哉?」
 
记得看过一本海明威所写的小说《老人与海》,里面有一段话说:我们小市民能够吃、能够睡,就得过且过吧!何必去想那些问题呢?故那种专业的问题,还是让哲学系的师生们去伤脑筋吧!
 
所以大部分的人,对于上求的需求,乃根本不曾用过心。或者有的人虽曾用心,但不得其门而入。听说有个人曾为「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的问题,想得头发都发白了,却还没想出来。还好,没发疯!而很多西方哲学家,到最后却不免精神错乱,包括康德亦然。
 
事实上,不要说这些问题,对升斗小民而言,是「天大的馒头,无从下口」。即使于西洋哲学史上,也留下很多悬而未解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在上求的需要中,不得满足。则我们的生命,便只是猫钻猫的洞,老鼠钻老鼠的洞,而看不到全体─既不明生命的全体,也不得宇宙的全体;故只能过着「以管窥天」的日子。
 
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专精于上求也:所谓「向上一着」,即是指去参究出更高的道理来。所以禅法,对于上求之道,却比世间任何学问都更专精,也更容易得力。
 
上求之道
舍差别相而归统一性:内敛近中道。既禅法,乃专精于上求之道。则云何能从上求之道中,而来提升呢?在下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既都有其差别相;故若于差别相中而取此舍彼,即不可能提升也。唯能不离于差别相中,更去参统一性,才能提升也。
 
这也就说,何以佛法非常强调「无我」的智慧。因为如每个人皆从自我中心的观点出发,即不可能完成统一。唯有舍掉自相.他相,才能真入统一的境界。
 
统一,则既具不动性,也具变幻性:然所谓统一性,其实是不坏原来的差别相也。故统一性,乃有两种特质:第一是不动性,第二是涵容性。而此之涵容者,即是在不动性中,又容许有诸相的差别与变化。这讲了老半天,还是很抽象而摸不着边际;故下面且以实例说明:
 
人性是什么
孟子主张性善:比如论「人性是什么?」在中国的儒家里,有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性善的,所以我们只要发挥良知、良能,就自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孟子当然曾提出很多事例,以证明人性是本善的。
 
荀子主张性恶:但在儒家里,另荀子者,乃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所以如不以礼教约束,不以法律制裁;人就会顺性胡为,而为害社会。当然荀子也能列举很多实例,以证明人性是本恶的。
 
有曰:生而如白纸。其次,也有人说:其实,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而是初生时,如白纸一张。于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变成有善有恶也。这听起来,似也蛮有道理的。
 
有曰:兼而有之。最后,更有人说:既以上所说,都有道理,故当兼而有之才是。有的人,天生性善;所以只要继续保任,即是个大好人也。也有的人,天生性恶,故得用教育去调伏他。也有的人,天生中庸;非善非恶,恍如白纸。
 
这兼而有之的说法,好象已调和了性善跟性恶的对立。其实,却未解决「善恶来源」的问题?何以有些人性善,有些人却是性恶呢?
 
上求统一者,乃习性尔:所以对于人性是什么?我们还得更去参!然而就佛法而言,这却不是什么大难题。以人性是什么呢?唯习性尔!
 
习性,非善非恶,亦善亦恶:但所谓「习性」,其实是牵涉到佛法中「三世轮回」的理论。故这一生的习性,乃是在上辈子中,已熏习成型的。因此如上辈子所熏习的善种多,便生而近乎性善。反之,若上辈子所熏习的恶种多,便生而近乎性恶。
 
于是既皆是从熏习而有的习性,故非「本性」矣!以此而初调和了善恶之间的对立。
 
习性,善或成恶,恶或成善:如更进一步去解析。既本性是空,故一个人即使天生近于性善,但如果结交的都是邪师.恶友;则近墨者黑,那善性却慢慢转成恶性。
 
反之,有些人虽初生质地不好,但以能亲近善知识,而努力学习;最后竟成乐善进取之人。故虽善,犹能变恶;虽恶犹能变善。这才能真勘破善恶之间的界限。因此人性是什么?唯生生世世所熏习的种性尔!
 
以习性故,更具变幻性与涵容性:于是因于习性故,便更具变幻性,既善可以变恶,也恶可以变善。也兼具涵容性,说善也可,说恶也可,甚至无记、中庸,皆不出此理之外。
 
在差别相中,即不失其统一性也:但从熏习而现行为人性的原理,却是不变的。这从熏习而成为的业种中,千千万万,是个很复杂的群体。所以于善恶间的组合方式,就有无量无边矣!这便非单纯地性善.性恶,无记.中庸,所能仰望也。
 
物性是什么
人性,生物的种性,矿物的属性,又皆不同:如果我们更扩大去观察整个宇宙间现象界,则种种生物之间,其性又不一样;猫有猫性,狗有狗性,木瓜是木瓜性,蕃薯是蕃薯性。甚至不只生物的种性不一样,连矿物的属性,也都不一样;如金、银、铜、铁,各不相同。
 
其上更高的统一性,又是什么呢?于是我们又得更去参,「于有情众生、无情草木间,其更高的统一性为何?」这如就世间人而言,就很难参透矣!
 
中观
乃缘起性.无自性尔:但是借着佛法的指引,尤其是能透过中观的智慧再回观世间的种种现象,就是「缘起性空」尔!
 
人性,既不出习性尔;而习性者,即于不同的缘起中,所熏习出来的。同样生物会有什么性呢?也是从不同的缘起中而造就的。
 
听说猫熊最初不是以竹子为食的,而是肉食性动物。但后来因为生存的环境改变了,所以它不得不以竹子为食。同理,在达尔文所谓的「进化论」中,很多的动物因时空的递移,而变成不同的种性。这不管是进化、或退化,总而言之,皆为缘起之不同尔。
 
甚至矿物的贵金属,如金铂之类;或惰性气体,如氦氖之类。如用化学方法,还皆可以改变的。所以为「缘起性空」故,能够舍差别相,而入统一性也。
 
金字塔的顶端:所以若思想架构,就像金字塔一般;则金字塔中的最高点,不外乎「缘起性空」尔。故欲「吾道一以贯之」,则就佛法而言,此乃缘起无自性」也。以无自性故,能兼具涵容与变幻,而现行为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
 
根性是什么
眼对色尘─能看:下面我们再来参另个问题「根性是什么?」既众生有五根,眼根能够看,耳根能够听,鼻根能够嗅,舌根能够尝,身根能够触。于是这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乃是五根的差别相;至于其更高层次的统一性,又是什么呢?
 
根性者,能了别也:其实,这统一性很简单,就是「能了别」尔。虽然所了别的对象各不一样:眼是色尘,耳是声尘,鼻为香尘;但能了别的作用,却都是一样的。故能了别诸法的存在与变化,即是「根性」也。
 
能了别为用,若用必依体,其体为何?其次,以一般人皆认为:乃必有所依的体,才能发挥「作用」。如因为有身体,才能说话.走路等。若有体,才有用;则五根所依的体为何?
 
楞严
根所依体,乃真如法界也:对以上的问题,当不同宗派的回答方式,皆不相同。以下且依《楞严经》的主旨大义而回答:根所依体,即是真如法界尔。既缘起是无边界的,则无边法界的总相,假名为「真如法界」也。
 
以法界心为体,缘起为性,而产生根的差别用也:因此总括起来,是以真如法界为体,且在不同的缘起中,能产生不同的了别作用也。于是无量无边的差别相用,皆归究于真如心或法界心尔!
 
性为真空,体为妙有;故真空妙有者,乃佛法金字塔之尖端也:所以或从般若的性空,或从真如的妙有,皆能直升于金字塔最顶尖之处。故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即是觉真如心,而悟无自性也。
 
甚至如更解析道,因性空,所以妙有;既妙有,必由于真空。则空与有,更是相辅相成,而成一体的两面;故这便是佛法中,最精要的心法。
 
从上求而旁通、下化
从佛法而上求,如雕鹏直上:其实这么高的智慧,以凡夫的根器要去参透,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因为能够亲近三宝,所以对于这真空妙有的智慧,犹能从多闻熏习而渐理解、相应,这是三宝对我们的恩德。
 
但也有很多人虽亲近了三宝,却未在这方面多用心;因此就像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但佛法于旁通与下化,却有所不足:然从另方面来看,佛法虽于上求中,有它非常直接俐落之处;可是于旁通或下化,却还是有所不足。这既是时代因素所然─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知识层面是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其次,既佛法是以解脱道为依归,所以对于旁通与下化,就不愿多费心。
 
在佛法里虽有法相学,故在旁通与下化中,会讲的多一点;但比起世学,还是不足也。
 
世学在此,反较博杂:而世学刚好相反,虽讲得很多,既博又杂;但却未参透其统一性,如东方的道学,即以阴阳五行的学说为主,故在旁通跟下化里,发挥得比佛法更淋漓尽致。
 
又西藏的密教,在法相方面,也发挥得相当精深。但如果因此而着相,却非解脱道矣!
 
西方的素材丰富,但架构不整:而时至今日,西方于素材的开发,其实又比往昔丰富很多;可是西方于架构上,却不够完整。因为西方的学问,都是既分割出来后,便独自去发展也。而各发展之后,要再来作全面的统合,便很不容易了。
 
所以上次已说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整理之。当然这既非一个人,也非一辈子,所能完成者。
 
小结
从上求.下化与旁通中,完成真正的菩萨道: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菩萨道,主要是从思想架构上而说的,既上求觉性,也下化众相,更旁通广博,故能成就为全智能.全方位的菩萨道。
 
法界藏身─法身佛也:于是生命便愈来愈宽阔,愈来愈庄严,最后便成就为法界藏身的「法身佛」也。与诸法合为一体故,名为法身。而能与诸法合为一体者,乃为既参透法性,又涵容法相。于是这性相圆融、理事无碍的证量,便是法身佛也。
 
普贤行愿
因此真菩萨道的发心,便如《普贤行愿品》中,最后所讲到的,『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方乃得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界,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力,无有疲厌。』
 
所谓发菩提心,即是发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既发菩提心后,乃必生生世世不断去努力,使之趋向于更大的圆满也。而更大的圆满,既无终结;故此行愿,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力,无有疲厌尔。
 
专家与出枷
以学习过程,将不免由广而专:前既谓,以一般人的学习过程,既都是从广博而专精─即从旁通而下化。于是下化到极点,即成为专家者;尤其在分工合作的社会中,更必如此。于是乎,人乃不免成为专家也。
 
专家者,钻家也,钻枷矣:现代的人一提到专家,都觉得蛮钦佩、赞叹的,这是西方思考模式所形成的陷阱。而我从全方位的生命观点来看,却觉得所谓专家,就是钻家尔!只钻牛角尖,钻到最后,便只进得去而出不来。故最后这所钻的家,却变成枷锁矣!
 
生命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成为专家后,即形成人格的偏失─所知障:其所以形成枷锁,乃为有两个障碍:一是所知障,一是烦恼障。
 
现首先讲所知障。在菩萨道中常谓,于「五明」中学;即是广从世间中的任何学问去学习,这才能圆满为菩萨道。可是在分工专业的社会中,我们只学其中的小部分,而这小部分的钻研,乃不免形成人格的偏失。
 
这就像在五行中,如火过旺的话,便会失去平衡。所以专家的意见,其实也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往往只从一个很局限的观点,便去推论整个世界的状况。于是其所形成的偏差,有时候还比一般人,犹夸张一些。于是因人格偏失而形成的邪见,便称为所知障。
 
其既以人格有所偏失,故必与这社会形成更大的依存关系。因为自己无法平衡,所以必须藉助他力,才能平衡。这如五行中,若火过旺;则必靠其余的水、土等,而以制衡。
 
从现实的社会中观察,愈专精的技术,都得透过服务社会,才能取得回馈,而得以资生。故离开了所服务的人群,则再专精的技术,也无法维生的。
 
于是系缚更深,而不得自在也─烦恼障:于是既与社会,依存愈深,即愈受系缚而不得自在;而这就变成烦恼障也。但是整个文明的趋势,还是往专业的方式去发展。而专业到最后,却不出所知障与烦恼障尔!这却是当今文明人,所难以觉悟到的事实。
 
现代的资讯流通迅速,其实是建立在环环相扣的依存关系上:因此现代的社会,资讯流通非常迅速。这其实不是为,我真的这么关心别人、关心社会;而是唯恐自己的利益被侵蚀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受压迫或摧残也。
 
过去那种「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悠然时代,早成绝响。现代的人,不只要看报纸、看电视,而且得随时上网,以查看最新消息。真是紧迫盯人呀!
 
于是乎,欲「心不被境转」,其可乎?所以这时候,还能奢望「心不被境转」吗?那怎么可能!所以资讯这么发达,其实是病态心理所演化出来的。而资讯发达后,又加深这病情的严重。故资讯愈发达,我愈觉得不吉祥。
 
住山的条件?所以当有人问我:「住山修行,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却非回答:不破本参,不住山。而是调侃地说:住山很容易呀!你看鸟兽都不是住山吗?而野蛮人、原住民,也都是住山的呀!
 
然而却是愈文明的人,愈不得住山。因为既对人类社会依存太深,便难以自拔尔。
 
尖端行业
尖端行业,虽易于名利双收:于是我们更来论述「尖端行业」。所谓尖端行业者,大致是既技术愈专精,也名利愈兼收。
 
但也是最无常.最脆弱的行业:可是这种行业,其实也是最敏感的行业。故经济景气一下跌,它就首当其冲。所以这还跳脱不出,世间上最基本的定理:利益高者,必风险大。而风险愈大,就愈无保障。
 
所以若从修行的观点,我建议还是以任职于传统的行业中,心较能安定。虽然传统的行业,钱赚得不会那么多;但是只要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以作为修道的资粮,便可矣!至于名利等,乃无所谓;应珍惜有限的时间和心力,而将之投注于修行上,这才是智慧的抉择。
 
当然你也可以说:要在大风大浪里,才能训练出更伟大的舵手来。如果你真有这种本事,那我也随喜了。但不要眼高手低,待将灭顶了,才后悔不及呀!
 
依存太深,则形成病态心理─要求过高,瞋心过重:事实上,就社会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般众生,如依存太深,则反会形成病态的心理。
 
因为怕失掉这个对象,所以对它,或要求过高,或控制太严。让它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地,才能保证不受其伤害。因此这依存过深,到最后却是彼此伤害而已!
 
过去人若从社会中,得到一些好处,还能有感恩的心理。而现在,却得到的,都是应该的;而得不到呢?就上街抗议!动不动就怪政府无能,怪社会无义,却从不怪自己为依存太深故,而形成病态心理。
 
歇斯底里的兽性社会:过去的社会还比较简朴,故能倡言「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在呢?不是「小人之交,甜如蜜」,而是「小人之交,燥如火」。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血腥冲突!愈来愈像是歇斯底里的兽性社会。
 
文明解体的前兆:而这也是从前已说过的:当文明从兴起到昌盛,待通过最盛点后,乃会趋向于解体。而这以自我中心而无理地要求社会,且不知回馈的心理,即是文明解体的前兆。
 
这也就说,既每个人都以自我为考量的轴心,那整个社会还会有共同凝聚的焦点吗?是以这社会,不得不慢慢解体;尤其是碰到有外敌入侵时,即很快就溃不成军的。
 
修行的转机
一方面从旁通而上求,以增加智能:那我们既生存在这个社会里,则该如何调适呢?以个人的观点,我不认为应继续往下化的方向去努力。因为下化愈深,则愈局限而束缚尔。故首要能从旁通.上求中,而增长我们的智慧,而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少欲知足,无为安乐:其次,欲减少对别人、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则唯从少欲知足,无为安乐中去减免。在我还未学佛之前,我即领悟到:若不能自足,而有求于人;即不可能得真自在也。而云何才能自足呢?唯有少欲知足,才能自足也。
 
在资讯横流中,成为不共业者:所以既一方面增加我们的智能,一方面又少欲知足;则才能心有余力,而得以从事于修持的功课。于是既有正知见,又能不同流合污;故能成为资讯社会里的不共业者。
 
否则如我们只是看经、禅坐,而不能改变生活的型态。则想在这社会中,而得到真正的安乐,谈何容易呢?
 
格式与局限
既人学习的过程,乃偏于下化;于是生命便不免愈来愈格式化:下面更省思于「格式与局限」的问题。既学习的过程中,乃不免于愈来愈下化;则生命的型态,就会愈来愈格式,愈来愈局限。
 
故人愈老,愈保守.顽固:所以在生命历程中,于年轻时,乃比较有朝气,有浪漫的想象空间。而待愈老时,思想就会愈趋向于保守,甚至顽固、僵化。似乎一切都已定型了,而我们只是照着模式,再去演练一番而已!
 
如一个小团体到大团体:这格式僵化的趋势,不只个人的生命如此,也团体的生命如此。当一个团体还小,只有最初的几个人,则既未有严谨的规矩,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制度。有事,大家且商量。
 
而当团体愈滚愈大时,既规矩愈订愈多,也制度愈来愈严密。所以任何人事,都往那个框框里去摆。于是这时候,乃一切依法办理,而无情面可言。
 
何以早期的弟子.干部皆多优秀?所以不管是世间的组织,或佛教的团体,我们都会发觉:其皆以早期的弟子或干部,比较优秀。这是什么原因呢?
 
乃为未形成格局,故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也:我觉得乃为于早期时,还未形成格局,故反能因材施教,而易成就也。而到后来,人愈来愈多时,便只能用格局的方式去应对。于是愈后来者,就愈被削足适履,而难以成材。
 
人多好管理?所以有人跟我说:人多好管理。当然好管理啰!其把所有的人都当成素材,而皆往同一个模子里送;这还不好管理吗?
 
当然他们会很「听话」,可是要从那模子中,雕塑出什么人才来,就不可能也。故只能训练奴才,而不可能造就人才也。
 
文明的特质
以一般人,皆是从仪礼.规矩的行持和典章.制度的完备,来看文明的发展;故认为文明是进步的。但是如从格式.局限与僵化来看,文明却是退步的。
 
道家的返朴归真:所以在中国,道家跟儒家的看法,乃大不一样。如儒家非常注重于制礼作乐,要制订出一套让百姓皆方便使用的规矩与制度。而道家却说:「大道失,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正因为人心不古,所以才需要这么多规矩;而规矩愈订愈多,人心乃愈迷乱尔。所以更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道家与儒家,乃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视野:一个是顺着文明的趋势而说,而另一个则是背着文明的趋势而言。那到底谁是谁非呢?这就看你,生命的指标为何?
 
生命的指标
因此我们必须来重新厘定生命的指标。我们要以上求为生命的指标?或以下化为生命的指标呢?
 
就解脱道而言,既下化乃会愈来愈局限,故与解脱不相应也。人在同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而这方式,若换到另个地方就不容易适应也。或同一职位做很久了,他的思考模式也就僵化了。
 
所以在密宗有一种说法,一个修行人修到某种程度后,必须离开自己原常住的地方,而到外地去流浪。因为既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便得一切重新调整生活的方式、调整思想的架构。
 
出家的真义
从下化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便更能理会「出家的真义」。所谓出家,即欲从诸般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而枷锁的型式,当然很多,既恩爱、仇恨都是枷锁,也下化局限是枷锁。
 
因此乃必透过上求与旁通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从这些枷锁里解脱出来。所以要出家,最重要的乃要从知见和心态中去调整,庶能减少束缚而扩大生命的弹性空间。
 
佛教的历史
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宗派的建立,其实还是下化的结果:释迦牟尼佛最初因为看到婆罗门教的腐败僵化,故从觉悟中而建立佛教。是以佛教最初,非常地清新纯朴。可是在慢慢传承的过程里,却也未免于格式化的趋势。
 
故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以及大乘各式各样的宗派建立;这一言以蔽之,皆是下化的结果。至于从宗派的对立到种种山头主义的造作,更将是解体的前兆。
 
末法时代的定义:所以何谓「末法时代」呢?很多人乃以:既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故一千五百年后,即是末法时代也。但是若从不断地下化,故最后只能游离于枝末小节间,才真是末法也。
 
反之,若能从上求、旁通中,去观待整体的佛教,去契入世尊真正的心法,则即使于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犹是正法也。
 
学佛的次第:从原始佛教入门。因此对于学佛,我不主张一刚开始就陷入宗派的窠臼里,而说我是学禅的,我是学净土的。这似煞有其事,其实却只是在枝末小节里瞎作功夫尔!
 
故真要学佛,我建议还是从原始佛教去着手,较为如法。因为原始佛教是佛教的源头,必从源头慢慢学下来,才能综观佛法的大体。而后从本寻末,才能本末兼得也。
 
一门深入:从上求而下化。或问:修行不是当一门深入吗?没错,如就行门而言,确实如此。如南传、北传、藏传,什么方法都学,反而对任何方法都不能有信心也。
 
但是深入者,却非钻牛角尖尔;而是从专精内摄中,更能提升觉性。如觉性既提升后,更以外延下化,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
 
成为真正的出家人:今天因为受到学术思想的影响,故学佛者,还难免偏向于作学术研究。但学术研究的特质,却是下化,而非上求也;故乃与解脱道南辕北辙尔。
 
因此既已学佛,则不管已剃度、未剃度者,都要发愿成为真正的「出枷」人。既从自己无明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也从佛教历史的共业中跳脱出来。否则学佛,学到最后也只是在不同的枷锁间打转而已!那就太可惜了。
 
死亡与再生
下面再演申一个问题,就是「死亡与再生」。这其实已在网路上,以〈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的题目发表了。各位如有兴趣,可上网去检视。而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略述一下。
 
既生命乃趋于下化,故不可避免于日渐的格式与僵化。关于格式与僵化,我们又可分身体跟心理来讨论:
 
身体的僵化:于小孩子时,身体且较柔软;所以即使摔跤、受伤了,都能很快复原的。而年纪愈大,骨头便愈来愈脆,稍不小心折断了,就很难复原;甚至年纪愈大,器官就愈退化。这身体僵化的趋势,是很明确可看得出来。
 
心智的僵化:至于心智亦然。在年轻时,乃有很多想象的空间,且在学习上,有更大的适应能力。而年纪愈大,思想乃愈来愈顽固与僵化;即使有心再学习,也是事倍功半尔。
 
僵化到最后,遂使生命的存在,成为繁重的负担:而僵化到最后,就会成为生命中繁重的负担。我们看有些年纪很大的人,非但不能学习.工作,且病弱不堪,故成为自己、别人、社会、国家的负担。
 
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乍听之下,好象很不人道。但是放眼看那些年纪太大,已无生机,又不断气的人;真是活着白受罪尔!
 
死亡是生物学的设计,用以淘旧换新:既人类无能力,来转变其僵化的生命;故只能通过生物学的设计,而汰旧换新。这才能维持生态中,生气蓬勃的机运。
 
但是,如从佛教三世轮回的观点来看,亦可说是,如浴火凤凰,而再创新机也。否则若永远停留在继续老朽、僵化的生命格局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死亡是残酷的?或是恩典的?全视着眼的观点而不同。如一般人习于从贪生怕死的观点来看,故认为死亡是残酷的,而称之为死魔。可是如生命已变成负担,而无法消除时;这死亡反成为另一种型式的恩典也。
 
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何不顺便肯定其正面价值呢?然不管你视之为残酷或恩典,死亡总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既不可避免,那我们为何不从其正面价值,而来肯定接受呢?
 
比喻
因此下面,我们要以比喻,而说明死亡像什么呢?
 
死亡如深眠,当觉醒时,却已日上三竿.光明灿烂也:死亡像深度的睡眠。如非深度的睡眠,或还会作梦;但死亡乃比作梦的睡眠还深沉,故浑然无梦也。
 
可是当睡醒时,却已日上三竿,光明灿烂,而为另一天的开始。既我们每晚都很坦然地去睡觉,而不怕第二天醒不来。则何不于面临死亡时,也想说:还是好好去睡一觉吧!
 
死亡如冬眠,待觉醒时,正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矣:在冬天里,草木枯萎,遍地萧瑟;所以很多动物,乃宁可选择冬眠的模式。而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它才会觉醒过来。
 
因此何不于面临死亡时,且自我安慰道:没关系!等过了冬眠,便将万象更新矣!
 
死亡如深定,出定后身心乃更吉祥安乐:在瑜珈里乃说到,死亡像入深定。一般的人,即使也禅坐修定,但欲入深定,却很不容易哩!而死亡却是像深定一般。至于经历深定之后,身心当会更吉祥安乐才是。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大逆转:以上从睡觉、冬眠、深定的比喻中,乃知道:死亡却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进一步从理论去分析,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大逆转。其怎么逆转呢?
 
生时,乃从阳而阴,故日渐僵化;死后,乃从阴而阳,故再创新机:因为在我们的生命过程里,既都是慢慢趋向于僵化;故僵化者,可说是从阳而向阴也。在生命之初,最有弹性空间时,为太阳;而僵化到极点,则为太阴。故生命的过程,乃是从太阳而转变为太阴。而死亡后,却刚好相反;乃是从太阴而转到太阳,故能再创生命的新机。
 
生命周期
死亡是生命周期的一部份,而非外来者:于是若以从阳而阴,再从阴而阳,这才算是一周期的话,则死亡便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而很多人乃把死亡,当作外来者,而称它是「死魔」;即是为对生命的周期定义,太狭隘故。
 
在理论上所谓周期,乃必须回到原点,才叫做周期。故从生到成长、到老到死,乃非一周期也─因还没有回到原点。故必须从死,再回到生,这才叫回到原点;而为一完整的周期。
 
既对生命的周期定义,太狭隘了;则欲免于「贪生怕死」的痼习,也难矣!而既觉悟死亡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则对生与死,当平等视之尔。
 
超度的作用
问:既死亡是生命的内涵,则云何有超度的必要?
 
答:这于〈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中,已有较完整的说明,兹不赘言。
 
生前的逆转
问:即使谓「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大逆转」,然其非得待死亡后,才能逆转吗?
 
答:以修定参禅故,能内摄上升,即能于生前便逆转也。
 
前既谓:因下化的趋势,不能回升;故只能靠死亡来逆转。然若以修定或参禅,即能减缓生命僵化的趋势。甚至若修定参禅的功力,大过生命僵化的趋势;则生命即能逆转而返老还童,青春永驻也。
 
但在佛教里,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的公案,却少有传闻!因为真正的学佛者,重点乃在求解脱,而非青春永驻尔!事实上,阿罗汉都有「四如意足」,而能随愿住世,但他们却都无此愿也。除非如迦叶尊者或宾头罗多,带有特殊任务者。但是我们在《五灯会元》里,还见到两个比较特殊的公案:
 
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岁称之。
 
显庆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问其徒慧云曰:「此肖谁?」云曰:「与和尚无异。」即澡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言讫而逝。
 
他总共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年,这除了他有这种愿力,当也必在修行上,有相当的成就。否则再怎么发愿,也是没有用的。
 
另一个公案是慧持禅师,他是晋朝卢山慧远大师的师弟:
 
徽宗皇帝,政和三年,嘉州巡捕官奏:本部路傍有大古树,因风摧折,中有一僧禅定,须发被体,指爪繞身。帝降旨,令肩舆入京,命西天总持三藏以金磬出其定。遂问:「何代僧?」曰:「我乃东林远法师之弟,名慧持,因游峨嵋,入定于树。远法师无恙否?」藏曰:「远法师晋人也,化去七百年矣。」持不复语。藏问:「师既至此,欲归何所?」持曰:「陈留县。」复入定。
 
在古树里,入定七百年。然而若非古树被风摧折,且用金磬硬把他敲出定,不然他还会继续入定多久?就没有人能知道了。
 
所以青春永驻,并非全不可能。但若所作已办者,不去何为呢?
 
总结菩萨道
这也就说,在整个修行模式中,乃必完成从内摄而上升,到外延和下化;这总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菩萨道。
 
而以这样反复行之,故终成就为全方位的智慧与德行。故其实,菩萨道也只是「本分事」而已!人既生下来,就得尽心去努力,而不必急求有什么成果。
 
以上修定、参禅的模式和调心、调脉的关系,就说到这里为止。下次再继续讲净土法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