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耕云先生:禅与牧牛


   日期:2025/2/13 2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与牧牛

[台湾]耕云
 
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不管是任何一个时代,牛对人类都有着很大的贡献:

它耕耘,由你收获;

它努力,助你成功;

它付出,让你获得;

它贡献,让你受到尊重。

牛与佛教的关系尤其密切:

《胜鬘经》中赞叹佛的伟大,在找不到更适当的词句时,就比喻佛为“牛中之王”。

在《涅槃经》第十八卷中,赞叹佛为“龙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

在《无量寿经》中赞佛、菩萨说:“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以羊、鹿、牛三车比喻三乘,而以“牛车”借喻成佛之道。

《六祖坛经》也说:“长御白牛车!”

在《阿含经》里以十二种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

在《佛遗教经》里讲得更具体:“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这意思就是说: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样,时时不忘制心、息妄。

在《大智度论》里也举出十一种牧牛的方法,当然也是以借喻的方式,让修行人领会调心,降伏其心之道。

从以上的举例中,足可证明牛与佛法的关系。就禅宗而言,同样离不开牛,离了牛的公案,就没有以后的禅宗了。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牛的公案,就没有马祖道一禅师,更没有所谓的“一花五叶”禅风的阐扬了。在《指月录》里,怀让禅师岂不是用“打车?打牛?”的启机作略,纠正了马祖道一对修行形式的执著,而臻于圆满成功的吗?

后来,马祖接引的石巩慧藏禅师,即是以“牧牛”的借喻而修行的:有一天,马祖在庵前散步,看见一个打猎的人在追逐一只鹿,马祖挡住他问:“你是干什么的?”“打猎的。”“用什么打?”“弓箭。”“一箭射几只?”“射一只。”马祖说:“你不善射!”猎者问:“你会射吗?”“会。”“一箭射几个?”“我一箭射它一群?”猎者说:“彼此都是生命,为何射它一群?太残忍了吧!”马祖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射自己?”猎者说:“若叫我射自己,简直没有下手的地方。”马祖说:“这家伙无量劫来的无明罪垢,当下瓦解冰消了!”于是,猎者抛弃了弓箭,顶礼马祖为师而出家了。这个猎者便是后来的石巩禅师。

有一天,慧藏在厨房里做事。马祖进来问:“你在干什么?”“牧牛。”“怎么牧?”“一回入草去,蓦鼻拽过来!”马祖赞许慧藏说:“你真会牧牛。”

慧藏牧牛为何要“一回入草去,蓦鼻拽过来?”牧牛即是让牛吃草,为何不让牛吃草呢?因为牛工作的时候不能让牛吃草。这里的“草”象征“见取”。一般人修行修不好,就坏在“心外有法”而生“见取”,见取即是对外认同,修行不把原本没有的,那些是多余的“垃圾”向外抛去,却往里面装,装的太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己活埋了;装到没有空间时,真我就窒息了。禅宗讲的“忌嘴”,意即心外一切不受。修行若果不离“见取”,便会“贪看天边月,失落手中珠。”牧牛就是保持心态的调和、安祥,如果看到什么就起心分别,不离“见取”,安祥便会降低,乃至无有安祥。

在马祖会下的大善知识中,有位南泉普愿禅师,也是以“牧牛”而修行圆满的。

有一天,他上堂说法道:“王老师(南泉)从小就养了一条水牯牛,想到河的东边去放牧,恐怕会侵犯了国王的水草,往河的西边去放牧吧,也恐怕冒犯了国王的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随便放一放),总不见得有什么错误吧!”

放牛:东边牧、西边牧,为什么都会侵犯国王的水草呢?这即是说:修行人一起“边见”就背离中道。所谓边见,即指法与非法、人与我、是与非、真与假……等,那些是二元、相对的谬见。佛法是不二法门,所有边见,一概不取,当下祗是“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的绝对心态。所谓“随分纳些些”,即是随缘不变,敦伦尽分;也就是“素位而行”,本分做人。

在百丈怀海禅师会下,因“牧牛”而得法的有位长庆大安禅师。

大安禅师初谒礼百丈禅师时,请益说:“我想认识佛,要如何才能做到呢?”百丈说:“这太像骑牛找牛了!”“找到牛以后,又怎样呢?”“如人骑牛回到了家。”“如何保任呢?”百丈禅师即以《佛遗教经》上所说示之:“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即是离“见取”,不要向外去求玄觅奥,不停地朝心海里装些废知识。

大安从此便领会了修行法要,不再向外驰求。

后来,大安禅师帮助他师兄沩山灵佑一同开山建立道场。他上堂开示:

“我大安在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它要是不听话,随便落路入草,我就牵紧鼻绳把它拉回来,它若是侵犯别人苗稼,我就用鞭子打它;这样的训练,调御久了以后,这条牛变得十分乖巧,让人怜爱,而今,已变成一条露地白牛了。”

大安禅师的牧牛,就是说明他的调心过程,心调和好了,安祥现前了,安祥虽然现前,如果你不知珍惜,不好好守住它,一不小心它就会溜走。所以要时时盯牢它,如手牵牛绳,在未驯服之前,绝不放松,如此久而久之,牛和人合而为一——安祥和你合而为一,赶都赶不走时,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了。

从经论到禅宗公案,有许多以“牧牛”来借喻调心的法要,我们参照这些事例来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秒秒盯牢自己的心态,不起妄念,不生“见取”,不出百日,就能达到《金刚经》所讲“降伏其心”的功夫。

南泉普愿禅师和沩山灵佑禅师都曾说过:“老僧百年以后,要到山下去做一头水牯牛”的启机话,请读者参详:此二老究竟意旨为何?

在禅宗公案中,除了许多以“牧牛”借喻修心法要以外,还有名闻遐迩的《牧牛图颂》。《牧牛图》大约有三种,而颂者与和者约有五十余位,包括中、日、韩(朝鲜)三国的古德,都是以自己的修行体验,来说明修学的方法和历程。

在中国流行最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图和颂词都不相同。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

此外,尚有《牧牛歌》。流行最广的当推曾和苏东坡做好友的了元佛印禅师的四首《牧牛歌》,另外还有三首、六首、一百首的。由此可见牛与禅宗的殊胜因缘,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廓庵禅师的《牧牛颂》。

一、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禅,语忌十成,说,不能说得太露骨、太赤裸,总给学人有个自省、自悟的余地,这是历代祖师的慈悲,如果完全用语文表达,那就变成一种知解而不是禅了。

《牧牛图颂》即是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导学人由入佛知见,而超佛越祖。第一幅图颂在说明一个修行人的初发心,要发无上心,发无上心就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我们可以用知、情、意三方面来说明:

在“知”的方面,修行人绝不可自囿和满足于常识的范畴,一定要穷溯到万生万物的源头,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认清楚了真实的自我,同时也就认识了万生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真相了,因为法界是一真,是不二的,人和宇宙不是对立的。

就“情”的方面,要发普渡众生的大愿心,修行不应只是为自己而修,同时要为众生而修,然后才能扩大此情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意”的方面,要发长远心,坚持不退,不成佛道绝不中止。

三者加起来,就是具体的“发无上心”。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

这首颂在说明求道者已知所趋向,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了。发菩提心圆成佛道的方便法门很多,世俗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佛法也有“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说法,但是成佛的目标却只有一个。为什么只一个?因为千佛同源,万灵一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通宝所。

这一颂是说已经找到自己应该走的修行之路了,不过,还没有开始走,还没上路。

三、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这首颂象征法眼初开,初见自性。所谓“见性成佛”,所指只是因地佛,就如同具备了甲等候选人的资格,并不等于就是总统,但是若不见性,修便只是盲修,妄作。见性也可以说是“得道”——得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修行要如鸡孵卵,如炉炼丹,发长远心,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半途而废。有一位会友写信给我,他说:“我要冲!”这事是不能冲的,要有耐性,要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只要肯坚持正行,功到自然就会成就。

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这首颂是指安祥心态已经呈现。禅,是向上法门,向上,就必须具备正见和正受,因为正见与正受的当体,就是安祥的觉受,就是得牛;牛象征安祥的心态,修行人必须以牧牛的要领,来调和主宰自己的心,管制自己那惯于分别、取相的表层意识,才能使“生处变熟”,因为得到安祥并不就是到家,就像牧牛一样,在牛尚未调服、训练好以前,野性犹在,稍一疏忽、懈怠,它就会落路入草,犯人苗稼,如果它把绳子挣脱跑掉了,一时难找,你还得到处去追寻。所以,得到安祥,并非就是圆满,还须一段长时调柔的功夫。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纯和就是“熟处转生,生处使熟”,修行的主要着眼在于把过去的惯性纠正过来,让以往熟悉的东西逐渐淡化、疏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清净无染、纯一无杂的安祥。可是,人们的分别心是念念相续、停息不住的,念头多到连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时,当下便是“无明”,活在无明中的人,时时六根面对六尘,如胶似漆般地粘在一起,苦乐、哭笑皆由不得自己,这是多么可悲、可怜的人生!而修行人觑破了虚幻、看清楚了真实,便开始“离执”“调心”,一旦调伏久了,由“离执”到“去执”,不断地抛丢,不断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渐地念念自知,进而正念多于妄念,最后至于没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如镜”的随镜而“照”,到此地步,无念心体的安祥心态便出现了,安祥虽然出现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变熟到须臾不离,秒秒都在,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带工夫特别重要,千万别让它隐没,退失。

我经常说:法的修行落实在“观心”,观心的始终诀要在“念念自知(觉)”,自知、自觉里面没有任何相对的二边,如果出现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贼”!观心观得好,就是盯牢这小贼,看他能做什么?古德也说得好:“识得不为冤!”,因为“家贼”是谁呀?你如果搞清楚了,贼不是别人,你会亲切得很,不过,还未臻此境地的人,就要好好地“牧牛”,牧牛就要盯牢它,不让它乱跑,乱来。所以,得到了牛(有了安祥)并非了事,还须要慢慢地驯服(保任)它,紧紧地看、管住它。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肯把过去那些机械惯性丢掉,和它绝缘,是很难自在的。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这是指生处已经转熟了。

刚才说到我们旧时所有的那些毛病,始终与我们离不开的怀疑、嫉妒、生气、恐惧、贪心、不满、抱怨、牢骚……都和我们变得陌生了,而安祥则渐渐和自己熟悉了,熟到走到那里,它都形影不离地跟著,显然“保任”成功,家乡在望了。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很多人修学到这里,就认为已经到家了,其实还没有。为什么呢?法执虽然没有了,微细的我执尚在,牛虽没有了,但是人还在。比如说:我在修行,我很安祥……有我、有安祥是二法,必须到了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安祥成为人格化,是人的属性了;没有安祥就没有他,有他就有安祥时,就更上一层楼了。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这一首颂在说明保任成功后,自牧的功夫已达圆满,显然法执已泯,渐臻无为,安祥已经成为自己的内涵,而成为秒秒不离、相续不断的正确觉受与知见,到此粗漏已尽,得大休歇。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这首颂的意境是什么呢?是“大事了毕”。

到此境界,才真正没有牛、也没有人了,不过“人牛皆空”以后有一条岔路,搞不好就会走入歧途,要特别参详,不要搞错。

恶取空见者,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没有,人也没有,佛也没有,法也没有……看见《证道歌》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便执为实法,修行人修到这里切须留意,一起空见便堕偏空,那就完了。人牛俱忘以后,应该是圆满了,为什么说还不圆满呢?因为只要有人、有法都不圆满,凡情已尽还有圣解,也不圆满,因为禅是绝对的,是不二的,存了圣解落在圣边仍是“边见”,必须把圣解也丢掉,那就“大事了毕”,才真的是“澈了”。

我曾一再的说过:人的表层意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睡眠意识:有些人买过“睡眠学习机”,睡着了若没有意识怎么学习?有些人糊里糊涂的度日,过一生,也和睡着了没有什么两样。

第二、相对意识:人从早上醒来,便开始人我、是非、好恶、好坏、得失……在二元的相对意识里打滚;相对意识亦即分别心的基点。

第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指主观、我执,而是指“纯我”意识。什么是纯我意识?比如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时,便是独我“纯我”意识,独我(又名独头)意识触机遇缘,像虚云禅师倒开水“烫着手、打碎杯”,独头意识粉碎了,便是“无我意识”,到此才是心灵的大解脱。

第四、无我意识;又名客观意识。这里的无我,请不要起断灭之见,若果如此,还修个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知道,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佛法常常画个“○”来表示,圆代表什么?代表不二,代表起点就是终点,下班是工作的终点也是休息的起点,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终点也是工作的起点,点与点重叠起来便是一个圆。如果不明白这个旨趣,乱画圆相,那是欺人自欺。

参禅参到无我(客观)意识时,切勿起断灭见,而“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统是自己,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以上四个阶段,大家不要误会是走一段丢一段,而是后者含摄前者,让四者互相冲淡、调和而成为中道的心态。《六祖坛经》上说得很清楚;“使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又说:“若觅真无念,念上有无念。”又说:“若觅真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如果你以不动为不动,那就成了“无情无佛种”了,一落边见,就违背不二,就不是圆,自救不了,遑论救人?

所以,我们应该象庄子讲的“至人用心如镜”,不管什么东西来了,很清楚。去了,不留丝毫痕迹(绝不留影为念)。

有句诗形容得很好:“事如春梦了无痕”,古德也说:“若片云点太虚。”这就是整个四种心意识都开发了以后的境界,也就是返本还源到家以后的绝对心态。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修行圆满,已经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回到市廛(社会)的人群中来呢?这就是不舍众生,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行愿,参禅人合当如此。

我在前面说过;学法要发无上心,无上心包括知、情、意三个大部分;知——要彻证宇宙实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来。情--要升华自我情怀为大慈大悲而不舍众生,修行是为了众生而修,不专为自己。意——发长远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烂,生生不退。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是接力赛的成果。一个修行人“大事了毕”而不“人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汉。若是不昧初因,当初修行曾发无上心,是为了众生而修,那么,修行圆满以后,当然应该回到人间普渡众生才对,再次回到人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古德说:“依然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了--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人格内涵、生活感受、风度行履……却完全不一样了。再次入廛干什么呢?垂手度生啊!如何度法?《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度而不度,不度而度。

触机遇缘,接引有情。

这就是兴慈运悲,不舍众生。

结 论

在这篇讲话中,引经据典地说了那么多牛与佛、牛与禅、牛与佛法,请问各位:到底是牛牧人?还是人牧牛?试说看!若说是人牧牛,未免喧宾夺主;若说牛牧人,显然栽赃诬蔑。究竟怎么说呢?

本来有个答案,可惜让别人抢先说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编者附记:耕云先生此文原载台湾《中华禅学》季刊第六期,原来的题目是《牛的礼赞》,本刊转载时改为今题。因为题目改动了,对原文开头的几段话也不得不割爱省去。编后心有未安,特作如上说明,并向《中华禅学》编辑部表示歉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