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参禅的时机


   日期:2025/2/12 16: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参禅的时机 
之一:学佛之前,即已参禅
之二:学佛之中,仍在参禅
之三:思想、观念的歧异处
之四:逆障现形处
禅的精神
 
 用心与不用心
之五:修定时妄想已少
之六:修定时,疑情乍起并很浓烈
之七:调脉至气为向上时
小结
 
 
 
前面所讲种种调气脉者,其实也只是为参禅而作之准备工夫尔。故现且「言归正传」,讲「参禅的时机」。其实前已多次谈及参禅的时机,故今只再总整理一下:
之一:学佛之前,即已参禅
如前已谓:我们之所以学佛,乃为生命中夹杂有太多的疑情。人从初生下来,即带有某些生命的迷惑与烦恼;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此迷惑、烦恼不只未曾稍减,反皆随着岁月而更增长。于是为切确觉了一切迷惑烦恼的真相,我们遂起甚深的疑情;且从这疑情,更激发起我们向道之心。
 
由是,既疑情是先存于我们学佛之前;则事实上,我们在学佛之前,即已在参禅了。因为参禅,乃是从「参疑情」才开演出的法门。
 
之二:学佛之中,仍在参禅
虽从疑情,而使我们修学向佛;但这甚深的疑情,绝不是只参加个归依典礼,或看几本佛书,听几次开示,就能通达的─除非大悟彻底。于是乎,因疑情不断;遂使学佛的过程,从未离于参禅法门。
 
然而此时的参禅,还与未学佛前稍有不同。学佛之前,虽也问题迷惑不断,但容易在枝末里打转而看不到问题的根本。而学佛后,才能随着经典的说教与善知识的开示中,去慢慢厘清问题的本末终始。于是乎,乃更能切入参禅的法要。
 
当然,每位众生因善根与习性的差异;故所初参的疑情将不尽相同。以我个人而言,我常问的问题有三: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用这种言语来描述问题,当然是在接触禅宗之后。然这类的问题,当是很多人共同的心结。且不谈宗教,即以物理学而言:何是一切变化中的基本定理?乃是古今物理学家所冥冥探求者,此至牛顿的古典力学,才能将之归纳为「三大定律」。而后的爱因斯坦再以「相对论」,更创新说。至于化学,则将一切物相的变化,解析成一百多种元素;或质子、中子、电子等更细微的粒子。至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亦然。故探究何是一切现象变化的基本定理?乃是一切学问存在和光大的源由。
 
所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是很多众生共同的疑情;然因善根与宿习的差异,有的人偏参于物理学的归一,有的人偏参于心理学的归一,有的人偏参于伦理学的归一(如《论语》中,孔子以「仁、恕」为一切德行之总纲。)。当然学佛者所参,非止于物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的归一;而是参一切万法究竟归于何处?
 
当然这问题,在我明白《中观》的道理后,即已肯定「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万象纷纭,林林总总,殆不出此定则而已!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的人一生汲汲于求名,但即使名声远播;就能肯定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吗?我不认为!于是乎,很多人深觉得有意义与价值者,我却觉毫无意义。记得今年台风过境时,电视上正转播着「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精彩实况,我虽也眼看着转播,但心里却还闷讷:运动有这么重要吗?即使乒乓球赛,真得了冠军,又何关乎国计民生?何关乎转迷成悟?今天即使有人受记我必是下届的金牌得主,我还懒得去比赛呢?更甭说花时间去练习!因为我总觉得:那绝无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于是乎,此无意义与价值,彼无意义与价值,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不就很令人迷惑吗!对这问题,我曾一参再参,最后我终于了悟道:一切曾被肯定为有意义与价值者,皆是命运之炼用以播弄无明众生的工具。如经典所谓「譬如刃上有蜜,小儿舔之,遂有割舌之患。」一切有意义与价值者(包括弘法利生与行菩萨道),皆是制约这些无明众生,继续轮回的帮凶。
 
因此,如人生还有意义,则不外乎「从生至无生」,从参禅开悟而证得「无生法忍」,终得以「出世解脱」而已!
 
 
心是什么:这应当是学佛之后,才有的问题。而对这问题,我于不同阶段时,即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但总还未究竟了义。至今天,我唯一较肯定的乃:此非心意识所能及,必至心行灭处后才能全了。
当然,每个人皆可有他们各自的问题与疑情。而我在此所强调者,乃:即使学佛之后,这些疑情还当比原先更浓烈才是;因此若谓学佛而不参禅,则难以想象他是学什么佛的!
 
之三:思想、观念的歧异处
不管学佛之前、学佛之中,我们皆可发现:或自己的观念,或社会的价值,乃有很多纷歧凌异处。而一般人在碰到纷歧凌异处,往往用「二选一」的方式,来作取舍。因此即使抉择过后,仍未免于矛盾与对立,于是乎世间乃有种种的族群与诤论。事实上,用二选一的方式绝非最明智的。必能在矛盾中统合,能在对立中超越才是较高明的。
 
然而统合,须从能彻底参透它们的相关性、互动性,才能完成真正的统合。否则只含糊笼统地说「心物合一」或「禅净双修」,其实还不能真消除它们间的矛盾。因此统合与否?全视能否参透它们的症结处。
 
在我个人修学的过程中,我对从发现观念中有纷歧杂异处,再进而去参透、统合的功课,特别有兴趣。于是乎日积月累,终使我对很多事理的看法,有超乎一般人处。在西方有黑格尔哲学,也主张当从「正、反、合」的过程中,去慢慢逼进真理之处;而佛教的「空、假、中」,更是单刀直入的甚深法门。事实上,即使是科学上的「定律」,也是从不断地发现律外处而修正改善的。
 
所以观念的纷歧处,即使生命的转机处。我们当力求从种种观念事相的歧异处,去阔大我们的视野,去淬砺我们的理念。
 
之四:逆障现形处
不管在生活中或在修行上,人皆不免遭逢到许多困逆处。而对于困逆之起,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往往抱持着逆来顺受的态度,只求熬忍得过而已。因为他们认定困逆之起,乃业障现形也;而前因既造,后果难免,故唯消极安忍以求业障早日消除。
 
然我认为只消极安忍,乃未能真明达「逆增上缘」的助益处。困逆何以能增上?这我们还是回归原始佛教中的「四圣谛」,以作说明:
 
苦:逆障现形处,即是苦者。
 
集:从苦而参究原因。很多人也能去追究苦的原因,但他们却只把苦当作外来的逼迫,比如天灾人事等。于是乎对于苦,就只能寻求抗争或逃避的方式来改善,但这些成效,都微乎其微。因为,事实上逆障之起,更深刻的原因:乃在于我们内在观念中的自我矛盾。因此若不能从参究出观念的矛盾,而予以对治消除,苦即不能究竟根除。
 
道:若真探究观念的矛盾处,乃必发现矛盾但起于无明的妄执而已!于是乎从「知妄即离」而能超乎苦之集处。
 
灭:既苦集皆从虚妄中生,于是能从「离妄即觉」而得身心的自在。
 
以上所说,因于困逆业障现形处,去参破内心的无明死结,不只对出世的修行很管用,也对现世间的立身处世非常有用。
 
禅的精神
以上所述「参禅的时机」,乃偏说于生活中的层面,且多以「思惟」的方法去调理。而此我要强调者,乃「禅的精神」。因为此精神是贯穿从世间生活到出世解脱的。所谓「禅的精神」乃:
 
对问题,不逃避,不粉饰:一般人对种种内外的问题,多抱持着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态。然事实上,人类文明之所以进化,人生才智之所以提升,皆是为因应种种挑战才成长的。所以有问题,当是好现象;相反地,若全无问题,那才是大问题。因此我们对问题,当从被迫地接受到主动地出击。宁可在问题未暴发之前,即已觉察到问题的存在,并作好万全的准备;而勿只一厢情愿地粉饰太平,或遑遑无助地到处逃避问题。
 
对答案,不焦急,不求现:很多人一旦承认有问题,便很焦急地要去寻找答案─最好是一个现成的答案。好象,若不能立刻找到答案,便将身心崩溃。然而急就章的答案,或勉强套用的案例,往往只敷衍了事,或削足适履而已!因此我们除能主动发觉问题外,更得有定力与耐性,去寻求、参究、实验出一个千锤百炼、绝无瑕疵的解决方案。对于任何的学说,即使已有适用之处;但我们仍应怀疑「它非最圆满的终结」,而仍致力于寻求更究竟圆满的解决之道。
 
而世间人却非如此,既看不到问题的真相,更无能参究出圆满的解决办法;于是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在轮回的生死中相续。当今的社会,何以邪说当道,群魔乱舞?这都为现代人已无足够的定力与耐性,以去参究出真正的道理来;他们宁可只从一些传说或征兆,去抉择他们的明师与信仰,于是遂给那些邪师外道有机可乘。即使在佛教中,很多人也倾向于把「偶发的事相」,夸大成「信仰的终结」;于是乎说到「感应事迹」便眉飞色舞,有志一同。其实,你一生中能有几次的感应事件?在科学上,一次的实验成果,不得谓为「定律」,二次、三次的实验成果,还不能成为定律。而在宗教上,很多以讹传讹的道听涂说,却被奉为真理。
 
所以宗教本是为寻求真理,但在宗教的社会中,反而夹杂更多荒诞的谎言与非理的禁忌。然而即使其它宗教皆是如此,其它宗派亦皆如此;而作为一个禅的行者,乃必有「高山顶顶立」的心理特质才行。
 
用心与不用心
真理在那里呢?当然!这绝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对我而言,真理乃在邪端异说处。因为在共业的世间中,我们往往会以当下流行者即是真理。但若能从广大的时空中,看此之流行,却恰如钜轮上的一小齿而已。而邪端异说者,或将是另一齿。于是乎,若能综合种种异端杂说,或许能窥得钜轮相貌。
 
最近我买了一套书,名为「世界的智慧」。内容乃包函古今中外种种不同的学说与行为模式。我看此书,倒非希望成为一个广学多闻的学者,而是切切希望从不同的古今共业中,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去突破闭塞的心结。
 
比如说有句话「没有禁忌的民族,是颓癈衰败的民族。」初看这句话,引起我相当的震撼。因为我们往往把禁忌当作未开化民族的特征,尤其自学禅以来,更把一切禁忌当成瓜葛与桎梏。而在人类学中,竟有此一定律!后来我慢慢思量,终能分辨出有禁忌与无禁忌的各自价值。
 
对以上所说,我乃强调「应善用心」也。在佛法中的修行,尤其禅宗的修行,往往太强调于「无分别智」。然而不分别后,却非成就真正的智慧;反是塑造了成千上百的盲虫与呆头鹅,这尤其表现在佛教的事业中。若真是无分别的话,那就一切不作也吧!但很多人却是先一头热地栽进去后,才来无分别;于是该规划的未规划,当检讨的不检讨,盲目地作些吃力不讨好,又浪费人力物力的事,却觉得自己很「菩萨道」。
 
修行常谓的「闻思修」或「八正道」,都是当从分别着手─从闻思中建立正见,然后才能提升到「无分别」的境界。否则一昧夸张不用心、不分别,必只是「野狐禅」而已!甚至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故即使在佛教的社会中,已打混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深深感叹「众生皆有奴性」,不肯用心而急当跟屁虫的,真是满街都是。或者别有心机,想独簇一格者,亦大有人在。于是为不会用心或错用心故,众生乃在轮回的业海中生生不息。美其名为「学佛」,其实一点觉性也无!
 
之五:修定时妄想已少
我们常说「由定发慧」,一个人若妄想太多,且不必奢言参禅,即使是世间事的思惟整理都有困难。故欲参禅,必先用修定的方法,使心中的妄想杂念渐次平息后,才好参禅。因此乃待妄想已很稀少时,再来提起话头。其次,如用数息法修定;待数至气息很微弱时,亦可参禅。因为气息的微弱,皆相伴着妄想的减少。
 
然而很多人于此转用参禅法门,却用不上去。因为很多时候,气息的微弱与妄念的减少,乃是因为脉障不通才引起的觉受。因脉障不通故,气不能更深入了,甚至僵在那里;于是便呈现出气息微弱与妄念减少的病态现象。
 
在此病态中,欲求参禅得力,当是了不可得。然我们如何分辨:何者是常态?何者是病态?大致而言,若数息乃循着初级禅训班所教授的七个层次,渐次而上:从第三、第四至第五以上者,殆是常态,应可参禅。相反地,若数息未久,方法虽未得力,头脑却自蒙泷起来;于是不觉中入气息微弱与妄念减少的状况中,必属病态。
 
若病态者,唯继续用修定的方法,甚至加用调脉的方便,以求早日通关;而不可改用修观或参禅的法门。
 
之六:修定时,疑情乍起并很浓烈
前已说过,即使是只单纯地修定,但若内摄至将把业障习气逼出来时,可能连带地也会引发疑情。若疑情初只隐隐约约,乍起乍落,我们仍可将之视为妄念而继续修定。反之,若疑情蓦起,即昏天暗地地笼罩住一切;则唯改用参禅法门也,且参的是当下现起的疑情。
 
之七:调脉至气为向上时
前曾说过,气息的变化乃有内摄、下沉、上升、外延四个次第。故于气息转为向上时,改用参禅法门,必能事半功倍。因为参禅法门的气息反应亦是向上者,故能相得益彰。反之,于气息下沉、外延,甚至盘旋于手足间时,而欲用参禅法门,必吃力不讨好尔。
 
小结
就佛法的修学而言,应于平日间,保持适度的疑情。所谓「适度」者,为我们于生命的过程中,本就有相当的疑情;又于观念的歧异处,于逆障的现形处,都将激发起我们更多、更深的疑情─以有疑情故,才能激发我们向道之心。
 
然而虽有疑情,我们却仍须:一方面应付生活的供给,一方面熏修智慧的资粮,故不能全力投入疑情之中。
 
其次,于关键处,再奋力一搏:若等佛法的正知见已建立好了,定力的修持亦有基本的功夫,气脉的调理也不再形成严重的干扰,生活上亦能安顿得当,便可全心投入疑情之中,放手一搏,庶几有开悟的可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