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观门入道


   日期:2025/2/7 20: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门入道 
观的定义
念佛、数息为止门尔
止观的界别
出离才跟证慧相应
不净观与慈悲观
界分别观
小结
观门的方法
观痛初门
把痛客观化
观死次门
 
 以直接观死而封杀妄念
倚天长剑
虽入真空却非妙有
观心法门
妄念的分类
真心像虚空
真慧是从体证而契入的
见性即入流
证无作意心才成观慧
总结
 
 
 
那天在讲数息时,大致已把数息从第一个层次到第六个层次─即从所谓「能所交融」而证得一心境界的过程,说明清楚了。我觉得《六妙门》中的数、随、止,还比较好意会。至于观门部份,在所见到的文献资料中说得清楚明白的,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份行人虽努力研习,还真不容易明白『观门与证慧』间的关系。理会已不可能了,更何况证得?所以今天,乃试图以我初浅的体验而阐述之:
观的定义
甚么叫观门呢?在佛法中常提到五停心观:所谓贪用不净观,瞋用慈悲观,痴用界分别观,散乱用数息观,业障重者用念佛观。
 
念佛、数息为止门尔
有一点你不觉得奇怪吗?在《六妙门》中,开宗明义即把数息认定是止门的初阶。我很专心地数息,即使数到「不数而数,数而不数」而能证入一心境界。这从数息而入定的法门,再怎么讲终究是止门,而非观门也。所以若将数息法,名为数息观;便很容易让人鱼目混珠,而理不清楚观门的真义。
 
其次,像持名念佛,即使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而证得三昧境界,那还只是止门,而非观门。为甚么呢?因为止门是跟定相应,而观门乃与慧相应。所以,即使从数息而入一心境界,从念佛而证得念佛三昧,都只是定境而非证慧也。甚至像《般舟三昧经》所说:能念到剎那间见十方佛。那还只是定境,而非慧证也。
 
止观的界别
一般人何以多将止门,说是观门呢?因为修止,多是从「集中专注」于某个方法或对象而入手的;所以乃把集中专注的方法或对象,而称为观也。但就定义而言:不管什么方法或对象,只要是以「集中专注」为目的者,便皆只是止门,而非观门也。
 
于是乎,我们要问:甚么才是观门呢?我以为:乃须与「背舍出离」相应者,才能产生证慧的体验。这也就说:止为定门,以集中专注为目的;观为慧门,以背舍出离为究竟。
 
出离才跟证慧相应
为甚么说:必背舍出离,才跟证慧相应呢?为背舍出离,主要在舍离我见、我爱也。这我见、我爱,既可以很粗,也可以很细。现粗的,且不谈。而细的,乃是指我们很细微的分别意识,其被称为「末那识」者。
 
末那识乃是指我们于分别境界中,而产生的一种对立取舍。比如说「看」,不管看到甚么,都会觉得是「我」在看─为有我故,所以能看。或者被风吹了,也会意识到有一个被吹的我。凡夫于分别心中,时时念念都会产生一个「我能作、我能受」的意识,这就是末那识。
 
如数息,数到心很细,连小妄念都没有了;却还意识到我在数息。这「我在」的意识,其实很细。故一个人除非修定,能修到把粗妄念、细妄念都剥除了,才能真见到这更细微而被称为末那识的我执。所以除非在修观当下,能把这个我执意识消除了,才能跟证慧相应。
 
观念中的我执,经过佛法的闻思后,还不难厘清。但于面对境界而产生的末那识,除非经过严谨的修行,否则是不容易消除的。所以想真证得无我的境界,那可真是任重道远哩!
 
所以真正的慧,非仅于闻思而已。其必以「背舍」为手段,而最后能产生「出离」的体验。于是我们再回头,看五停心观。既念佛或数息,乃以集中专注为目的;故此便只能称为定门,而不能称为慧门;只能称为止门,而不能称为观门。
 
不净观与慈悲观
其次,再看不净观跟慈悲观。既不净观乃为对治「贪」也;而贪的成份中,必有一部份是由于我见、我爱所引起的。所以如真能对治贪欲,必能把相关于我见、我爱的部份亦去除掉。但能否完全去除,这就未必了(要完全消除,必透过觉悟的过程)。所以不净观与证慧,乃能少分相应也。
 
或问:在原始佛教中,不是有以修不净观而证果的吗?汝云何说「不净观与证慧,乃能少分相应尔」?
 
答云:若在修观前,已有空慧的基础;则修不净观,犹可证慧也。反之,单单修观,而无空慧的见地;则只能少分相应尔。
 
同理慈悲观也是一样,既慈悲观乃为对治「瞋」也;而瞋的成份中,必有一部份是由于我见、我爱所引起的。所以如真能对治瞋习,必能把相关于我见、我爱的部份亦去除掉。但能否完全去除,这就未必了(要完全去除,必透过觉悟的过程)。所以慈悲观与证慧,乃能少分相应也。
 
这也就说,在五停心观里:念佛跟数息,全然不与背舍相应。至于不净观跟慈悲观,则少分相应也。
 
界分别观
第三,痴用界分别观。所谓界分别观,就是观这个「我」,乃是由五蕴所假合而成,故无实我、无真我。或者以观十二入、十八界等,而来破我见、去我执、消我爱。
 
那界分别观,是否全与观法相应呢?我只能说「多分相应」,而不能说「全然相应」。为甚么只多分相应,而非全然相应呢?
 
因为如果仍用第六意识去思惟,则不管结论如何?终究是『作意分别的心还在』。还觉得我在想;还觉得我比从前清楚多了。这左想右想,能想所想,何能翻出末那识的掌心外呢?所以再怎么分析,四大皆空,五蕴非我。无能、无所,非作、非受。都只能说是观慧的前方便,而不是观慧也。
 
所以有人说「观是思惟修」。其实思惟,顶多只是闻慧或思慧,连修慧都不是,更何况证慧呢?于是乎,既修止不是观,也思惟不是观,那什么才是观呢?更如何才能证呢?
 
其实,我前面已说过了:必以「背舍」为手段,而最后产生「出离」的体验,才与证慧相应。这也就说:初以消除末那的分别意识为入道方便,而最后以证得「无作意心」或「无功用心」,才为究竟。
 
小结
然而修观,不管修那一种观法,最初都必从「作意」而起观─因为如果不作意,我们就不能起观。其次,在修观的过程中,乃必以观法而渐降伏此作意之心。若待作意之心全然降伏了,即能保任于观法中而不再迷离。这即称为无功用心,也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观门的方法
前之定义,似太抽象了,而难以意会。故以下我且举几种观门来说明之。这些观门,是我在修行的过程中,慢慢整理出来的;故说法可能与别人有很大的差异。
 
观痛初门
首先用大家最熟悉的对象来观,比如打坐时身体有某个部位在痛。一般人在痛的当下,就直觉地认定『痛者就是我,我者正在痛』。把痛跟我纠成一团,难分难舍。甚至会觉得:我快痛死了!其实打坐时,再怎么痛也不会死的;但我们就是习惯把痛跟我、跟死,连想在一起。
 
好!现在开始修观,观什么呢?乃直接观痛去也。观痛首先就得直接去面对痛而不求回避。既不可为怕痛而拼命数息,也不可念佛持咒而求苟安。对于「痛」,我们只是清楚而冷静地去观待「它」。
 
把痛客观化
这时还觉得痛吗?当然还觉得痛!但是在观的过程中,却要练习把「我在痛、我怕痛」的心理,慢慢去除掉。这慢慢去除「我在痛、我怕痛」的心理,即是前所谓:以「背舍」为手段。
 
这以「背舍」为手段的练习方式是:如前念不觉而现起「我在痛」的妄念时;则后念既警觉起,马上对治曰:「不!不是我在痛,而是它在痛!」于是既是它在痛,便与我没什么相干也。过一段时间后,如「我在痛」的妄念又现起了;则既警觉起,又马上对治。
 
于是乎,练习既久,这「我在痛」的妄念,就能慢慢减少以至于不起。这时,即已把痛完全客观化:痛就是痛,而非我在痛也。
 
既痛就是痛,而非我在痛;则虽痛而不必苦也!一般人的苦,乃为求不得,故苦─心求避免于痛,而不得避免。现既不求避免于痛,则已「出离」于求不得之苦也。这乃谓从背舍而出离矣!
 
这从观痛而背舍的出离法门,虽不能完全降伏我爱、我慢,但至少能出离部份的执着与烦恼,故与解脱道乃能少分相应。
 
观死次门
以上已说明观痛初门,其次再说明「无常观」。我在学佛后不久,有位老师(乃居士也)教我们无常观。他的观法是:先观一个人死掉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我自己。我不只死掉了,并且过一段时间后身体开始慢慢变黑,变烂,变臭。观法次第类似所谓的「不净观」。
 
我虽也很努力地去练习,结果成效很差。因为即使把那个人观成躺下去了,可是他却不安份,死不了。过一段时间后,他又翻身爬起来了。我虽警觉到,马上跟他说:「躺下去!躺下去!你已死掉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后,他又爬起来了。我虽反复练习,总不能置他于死地。我个人用观相法门,从来没有成功过。
 
以直接观死而封杀妄念
后来在跟我师父学禅一段时间后,我却用上另一种比这更直接的观法。现在不用观人死掉而躺在地上,而是在意识中直接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
 
但这观法,因不是集中专注的修定法门,所以不必像念佛、持咒般地须反复念诵着它。而是当:若返观我们有其它妄念时,才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而加以对治。比如当修观时,却不觉而现起:「我下个星期要去怡保!」于是既觉察到妄念之起,马上对治曰:「既已死掉了,还去怡保干嘛?」为此妄想乃被对治而消除。若过一段时间后,却起另个妄想:「我现在身体很痒哩!」「你早就死掉了,还痒甚么!」
 
这也就说,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才有这么多妄想好打。反之,若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则一切妄想皆云消雾散矣!
 
倚天长剑
这「我已死掉」的正念,就像倚天长剑一般,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到处追杀。最后一切妄想心,一切攀缘心,一切作意心,都将被歼灭无余。这就是前所谓的「从背舍而出离」也。
 
这观法如用得上,在一支香里就能把跟『我活着』有关的妄想杂念,全消除得干干净净,而能体验到佛法所谓的空、无我或解脱的境界。
 
虽入真空却非妙有
这时,再回头省思数息修定等方法,则未免太迂回撩绕了;像用石头压草般地,压了又长,长了再压,总不能安平。何如用剑,连根铲除呢?
 
但这观法,就已究竟了吗?至少以大乘所谓真空妙有的境界来看:只入真空,未出妙有,故未究竟也。于是乎,我们乃必再修第三种观法。
 
观心法门
此谓「观心法门」者,却非欲将心,观成什么形相。反倒是当返照妄念之起,而即以截断。以这样,观之又观,断之又断,最后终能把粗妄念跟细妄念完成消除。
 
妄念的分类
依我个人的经验,妄念大概可分作几大类:第一属于身体之外的境界,即五尘也。这部份的妄念,以较粗故可以很快消除。第二是跟身体有关的觉受,这一部份如仔细检点,也可渐渐消除。第三是意识纷飞,包括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者较粗,而现在者较细。甚至妄念中,还包括刚才所说:觉得有一个能作、能受的我。这些其实都还是妄念,只是为更深细的妄念尔。因此我们也一样用「返观截断」的方法,而把这些妄念完全消除。消除到最后,『一念不生全体现,光明寂照遍河沙。』即能体会到佛法所谓的真心境界。
 
真心像虚空
真心与妄识,如何鉴别呢?如《楞严经》所谓:『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故若是妄识者,乃如旅客,有来有去。反之,既真心者,唯不动尔。
 
问:既真心不动,能分别否?答:虽分别,仍不动也。
 
以妄识分别境界,就像坐在奔驰的火车上,而外观窗外的景物。这时既景物在动,也观者在动;所以很难确认真相为何?而用真心返照万物,却如于虚空中俯视大地,高山狭谷,无不明了。
 
这时既能够看,也能够听;只是不再起「我在看、我在听」的妄想尔。同样,对于境界,也知有大小形色之差异,只是不再取此舍彼,而妄加干涉尔。杂念自现起,也自消逝;而不再起「我想、我不想」的分别作意。
 
这时心像虚空,包纳万物。而身体、尘境、妄想杂念,就像虚空中的云。云尽管东飘西荡,虚空还是如如不动。这时作意分别的妄心虽消逝无余,而种种缘起的境界反更清楚明了地映现在无为的寂照中。
 
于是乎,我们再来检点「云何从背舍而出离?」以返观妄念而截除之,即是背舍也。最后,能证得「一念不生」的无心境界,即是出离也。而此之出离者,不只能证得真空境界,也将成就性相不二、理事无碍之妙有境界。
 
真慧是从体证而契入的
以上不管「出离或真心」,都是当从修行的体证去契入也。所以如你体验到了,就自个明白。不然我再怎么费尽口舌,终究是画饼不能充饥尔。
 
我觉得目前的佛教学者,都倾向于用思惟的方式来理解佛法。于是乎,对必须体证才能究竟明了的真如境界,便无法契入。这不是为「真如不了义」故,而是为「证量不足」尔。
 
这也就说:真正的观慧成就,必须把作意心,那细微的我执习气全扫除了,才能契入。否则只用思惟方式说这个我如何地假;但于面对境界时,却一切依然故我,还是执着得很。
 
见性即入流
而真有体验者,即使一言不说,即使不刻意降伏,他终将渐渐消除我执而契入于解脱境界。
 
或问:见性后,还会退失吗?
 
答曰:性乃不动,故真见性者即不退失矣!但此之谓不退失者,乃是就理而言。若就所证的境界而言,便不免于出观或下座后,即退失矣!于是才有所谓「悟后启修」,而去保任也。
 
其实,这时说他「是否退失」?乃牵涉到个人对退失不同的定义。但至少对已见性者而言,他终将很快回到正路,而继续迈向解脱的大道。所以就长期来讲,他已入流了。
 
为何称为入流呢?就像丢一块木头而入河里。于是乎这块木头终将顺着水流而没入大海。这也就说:只要真见性后,便迟早会入解脱的大海。
 
证无作意心才成观慧
总结以上所说:所谓观慧,既非闻所成慧,也非思所成慧。故于禅坐时,用第六意识去思惟「十二因缘、诸法无我」的道理,即使怎么观、怎么想,其实离观所成慧还远得很哩!因为这时第七意识的我执作用,仍梗梗常在。故除非再用想通的道理,用以追杀一切妄想杂念,一直到所有「能所对立,心物隔劾」的微细妄想都已扫荡尽绝,这时才能与慧证相应。
 
对于这一点,很多书其实都没交待清楚。所以若问:十六行观中,从呼吸去观无常、无我;但必观到什么境界才能解脱呢?难道像我这样坐着想一想,就能解脱吗?在原始佛教中一向强调:必定慧等持,才能解脱。否则连细微的妄想,都检点不出来,更遑论去调伏它。若细微的妄想都不能降伏,连入定都不可能,更何况证慧呢?
 
而修定,即使能降伏细微的妄想,但初以集中专注为导向故,便只能证得忘我的境界,而不能体验无我的灭谛。而修观,既初以背舍出离为导向,又能降伏细微的妄想,故最后能证得无我的境界。
 
总结
这也就说:必降伏一切作意心、功用心与末那识,才能跟真正的观慧相应。于是乎,再回头看《六妙门》中的「还与净」,便不难理会。所谓「还」者,即「还到源头」。能从见性而证得真如心,即已还到诸法之本源。而既已消除末那之染污,且又还到诸法之本源,那当然就是净而非染了。
 
总之,「观、还、净」,都是唯证相应尔,而非仅用意识便能思惟理解的。故对真有体验者,讲来讲去,只益戏论,而徒为瓜葛尔;而对未体证到者,却是画饼也充不了饥的!
 
(二○○○年十月十六日讲于马来西亚、太平的僧伽共修班,由释继哲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