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涅槃四德


   日期:2025/2/1 1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四德

  曰常乐  曰我净  此四德  涅槃证

  涅槃:汉译寂静、寂灭和圆寂。《解深密经》卷二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故寂静义多指诸法本来寂静的“自性涅槃”。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既然诸法无常无我,谁在生死,谁是生死,无有生死,故本来寂静,自性即是涅槃。所以从寂静义看涅槃,它不是指有余依,无余依和无住三涅槃,而是指“离诸言语,灭诸心行,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如涅槃相”的诸法实相的“自性涅槃”。寂灭则多指破我执、断烦恼,既灭生死苦因,又灭生死苦果,使真如出缠证受的“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因为寂具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具烦恼、生死永灭无余之义;故烦恼永灭无余者,证有余依涅槃,生死永灭无余者,证无余依涅槃。圆寂者,《成唯识论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暱缚喃’。波利者、圆也,暱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圆寂义者,一方面指自性涅槃,一方面亦指无住大涅槃。《坛经》惠能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即是指无住(上)大涅槃而言。
  《涅槃经》卷二十五云:“涅者言不,槃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槃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广说如彼经中。
  自下主要依《成唯识论》对自性等四涅槃义作一简述:
  1、自性涅槃:全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诸法,无始时来,自性清净,湛若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成唯识论》卷十云:“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尘,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真性本寂,故名涅槃。”
  2、有余依涅槃:谓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有余依者,指有漏之依身,亦即证无学果位时最后所依之身体,故名“有余”。虽余此有漏之依身,而障永寂,故名有余依涅槃。《成唯识论》卷十云:“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3、无余依涅槃:谓烦恼障尽,苦果亦除,远离生死所显真如。无余依者,指灭掉了有漏之依身,亦即是灭掉了世间生死之苦果,故名“无余依”。《成唯识论》卷十云:“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如上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佛地经论》卷五云:“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一切有漏身心尽故,名无余依。”《瑜伽师地论》说世间因灭,证有余依涅槃;世间果灭,证无余依涅槃。《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亦说:“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是为此二涅槃的差别。
  4、无住涅槃:《成唯识论》称为“无住处涅槃”。《佛地经论》称为“无住大涅槃”。谓断所知障所显的法空真如,依此真如,立无住涅槃。因所知障能障智慧,二乘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理,故执著生死为可厌离,涅槃为可趣证。而佛断所知障得大菩提之真智时,了知生死涅槃平等平等,于生死而不舍离,亦不安住;于涅槃而不趣证,亦不舍离。大智大悲平等辅翼,不堕二边,不住中间,无住而住,故名无住涅槃。《成唯识论》卷十云:“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佛地经论》卷五云:“悲智无断所证得故,名无住大涅槃。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
  如上四种涅槃,一切有情有初一自性涅槃;一切无学二乘有自性,有余依,无余依三涅槃;一切菩萨有自性、无住二涅槃,不过无住涅槃虽能证受,但不圆满,圆满在佛;一切诸佛皆具此四种圆满涅槃。
  问:诸佛如来位登极果,已证无上大菩提和无住大涅槃,为何还有有余依和无余依二涅槃?答:化身如来多有此四种涅槃,报身如来严格说唯有自性涅槃和圆满的无住涅槃。若论有余依和无余依二涅槃,则可说在因位八地后唯有最后修变异生死之身尚存,此时可名有余依涅槃(此身是有漏位最后之身);在证“金刚喻定”成佛时,异熟识空,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已经转得,无漏清净的自报身取代了有漏杂染的业报身,此时可名无余依涅槃(有漏之身永不存在,不仅世间因灭,而且世间果亦灭)。因此,从这些道理可以说如来有此四种涅槃。此四涅槃,以自性涅槃为体。在此自性涅槃上,依断烦恼障证人空真如而建立有余依和无余依二涅槃;在此自性涅槃上依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人法二空真如,而建立无住大涅槃。由此可以说自性涅槃就是《百法》六无为法中的“非择灭”;后三涅槃就是《百法》六无为法中的“择灭”。自性涅槃多为“在缠真如”;证得自性涅槃,使真如出缠而彰显,名有余依、无余依和无住三涅槃。
  “曰常乐,曰我净,此四德,涅槃证”者: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有此四德,故名涅槃。
  1、常德:谓涅槃之性,恒常不变,永无生灭,其性本寂,故名常德。
  2、乐德:谓涅槃之性,法尔离苦,寂静永安,故名乐德。
  3、我德:谓涅槃之性,无有移异,离非主宰性,故名我德。
  4、净德:谓涅槃之性,无始时来,远离垢染,故名净德。
  对此常乐我净四德的解释,多从自性涅槃而说。
  一般凡夫不达世间诸法皆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道理,而执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有此常乐我净之执,是为凡夫的四种颠倒;二乘人虽不执世间是常乐我净,但又执涅槃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有此执著,是为二乘的四种颠倒。因此,凡夫有世间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故躭著生死,不证涅槃;二乘有出世间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故躭著寂灭,无力济他,仍不能证得自在解脱的无住大涅槃。是故真学佛者,理应彻底远离凡夫二乘世出世间的四种颠倒。
  问:佛果位上无住大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吗?
  答:无住大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所谓无分别智恒恒常常遍证圆满的无分别理,无间无断,永无变异,故谓之常。佛果位上远离世间生死诸苦,故谓之乐;圆满报身常受无边广大法乐,故亦谓之乐。清净法报化三身,则不同于漂泊六道轮回、随业牵引、自无主宰的有漏业报身,故谓之我;再者,诸佛如来转有取五蕴为无取五蕴,恒受法乐,常以大悲为体,大智为用,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故亦谓之我。佛果位上彻底断灭了烦恼、业、生诸杂染法,纯以清净无染的有为无为诸功德法之所聚积,故谓之净。所以说无住涅槃 亦有此常乐我净的四德。
  问:此处所讲四德的内容,好像多从菩提而言,并非全指涅槃四德,是何道理?
  答:无住涅槃以自性涅槃为体,以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的菩提为能证而成就。能证的是清净智慧,被证的是自性涅槃,能所现观,如如一体,此时能在所中,所在能内。因此,谈无住涅槃时不能离菩提而另谈涅槃,谈菩提时,亦不能离无住涅槃而另谈菩提。(当然涅槃与菩提不是绝对的一个,但也不是绝对的两个。)是故在唯识法相学中,有时谈圆成实性亦包括净分依他起性在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谈无住涅槃的常乐我净四德时,始终都有一分菩提(无漏有为功德)的内容在其中,义即在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