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密宗


   日期:2025/1/26 10: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密宗

  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得是名。

  善无畏  至长安  唐一行  受真传

  善无畏,汉译净师子,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他的先代出生刹帝利,因国难出奔乌荼国,做了该国国王。善无畏十三岁就尊父亲遗命即位,因兄弟们不服,起而相争,后来主动让位于兄,决定出家。先到印度南方各地参学,后到摩揭陀国依止那烂陀寺以禅密著称的达摩鞠多长老研习密教,受到鞠多的赏识,特将总持瑜伽三密及诸印契传授给他,得了灌顶,号为三藏,并受到该国国王的敬重。80岁时携带梵本经过北印度迦湿弥罗、乌苌等国来东土弘法,先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等地。因他的声誉早已传入汉地,唐睿宗特派西僧若那和将军史宪远出玉门关迎接。他于玄宗开元四年(716)到达长安,被玄宗礼为国师。善无畏到长安后住西明寺菩提院,开始翻译密教典籍,最初译出《虚空藏菩萨求闻法》一卷。又于开元十四年(726)在奉先寺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又称《毗卢遮那成佛经》)等。开元二十三年(735),九十九岁的善无畏因病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开元二十八年(740)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
  一行法师,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作巨鹿(今河北)人,生于唐·弘道元年(683),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余岁,已博览经史,精通历算阴阳五行之学,少时即远近闻名。景龙元年(707)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一行为了回避武三思对他的笼络,便到嵩山礼普寂为师,落发出家。出家后得到普寂许可,四处参学,曾不远千里到五台的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命一行入京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据崔牧《大日经序》 说:《大日经》译毕之后,一行“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录撰为《记释》十四卷”。据《开元释教录》及《宋高僧传》等典籍记载:“一行曾从金刚智咨询密法,请译金刚顶瑜伽中《念诵法》四卷,并受灌顶。”因此,一行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阇黎(导师)。开元十五年(727)由于一行积劳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语),仅四十四岁便圆寂了。《旧唐书·一行传》载:玄宗赐谥曰“大慧禅师”,并“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

  作疏释  大日经  真言教  始得明

  善无畏等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据说,此经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原有广本十万颂,系龙树菩萨入南天竺铁塔,亲承金刚萨埵的传授后诵出。龙树又撮取十万颂本要义,编成略本三千余颂。该经第一卷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第二卷至第六卷为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等,第七卷主要为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全经于所说诸曼荼罗(坛场)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为正式灌顶曼荼罗,所传密教胎藏部皆出于此。它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持无尽庄严藏的本有本觉曼荼罗,并宣称能悟入这本有净菩提心的身语心三密方便。全经所说不出“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法门。
  《大日经》共分三十六品,唐一行作疏二十卷,作释十四卷,共六万余言。(据现代学者研究,一行的《大日经疏》有《本疏》、《大疏》、《无畏疏》等异称,后因传抄有异,经名、卷数遂有不同,但理论上并无出入。据称日本现存有两种版本:一是弘法携回的二十卷本《大日经疏》,系东密专弘;二是慈觉携回的十四卷本《大日经义释》,为台密所依。)在疏记中,若遇有善无畏作解释之处,便标出“阿阇梨言”;若属一行自己的观点,便标出“私谓”、“今谓”加以区别。在解释经义方面,明快畅达,义旨详尽。全书多处引用《大品般若》、《法华》、《华严》、《璎珞》、《无尽意》、《大般涅槃》、《大智度》、《佛性》、《中论》等众多经论,显示了作者学识之渊博。后来究学此宗的人都以《大日经》疏释为准。
  密宗汉地传承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善无畏、一行所传以胎藏界为主。胎藏者:摄持、含藏义,即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胎藏界以《大日经》为根本典籍,依此建立曼荼罗,称胎藏界曼荼罗。

  金刚智  及不空  接踵来  广流通

  金刚智是南印度人,在开元七年(719)由海路到达广州,一路上有种种神异。后至长安,初居慈恩寺,又移大荐福寺,并随唐帝往返东西二京,盛弘密部,建曼荼罗灌顶道场。其所传弘以金刚界密法为主,沙门一行、义福等并从他受法。他于开元十一年及十八年(723—730)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四部七卷,开元二十九年(741)在洛阳广福寺圆寂,年七十一,葬于龙门伊川右,并建塔。
  不空又名智藏,或称不空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人称开元三大士),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幼年出家,十四岁时遇到金刚智,随来中国。开元十二年(724)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梵汉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又从普贤阿阇黎学密三年,重受灌顶。唐天宝五年(746)返长安,携回梵经一百部,一千二百多卷。玄宗延至宫中,设内道场,请受灌顶,又开坛广为四众授法。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中经安禄山的变乱,不空前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等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三卷,对于中国密教的建立有所贡献。晚年命弟子含光等于五台山建金阁寺,依诸经轨构置殿堂及诸尊像,以为密宗专修道场,并令印度那烂陀寺僧人纯陀督工。表请各置定额僧二十一人于金阁等五寺,而以含光为上首。大历九年(774)圆寂于大兴善寺,世寿七十,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荼毗于少陵原。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慧超(新罗人)、青龙寺慧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称为六哲。而以慧果承其法脉。惠果后传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
  金刚智、不空所传以金刚界为主。金刚表坚固、锐利、光明三义,即于一心上立智差别。金刚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典籍,依之建立曼荼罗,称金刚界曼荼罗。(金刚、胎藏二界曼荼罗传入中国后,则融合为一了,故有金、胎不二之说。)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属色法,为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便可即身成佛。

  灌顶法  不轻授  非法器  转获咎

  “灌顶”:“灌”大悲护念义,“顶”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有种种不同的方法。黄忏华在《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中说:“灌顶者,天竺立太子时所用之仪式。依《大疏》天竺立太子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于象牙上灌太子顶,表已受位。密教效此世法。……灌顶有三部五部之别,兹述其事业灌顶中之结缘、受明、传法三种。结缘灌顶者,不简是器非器,引入曼荼罗,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一印一明,俾与佛结缘之作法。受明灌顶又名学法灌顶者,阿阇黎为信心坚固之弟子,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三密,令修学修行之作法。传法灌顶者,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诸尊三密法门,皆悉进达,堪绍师位时,为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阿阇黎位之作法。”
  又据杨卓《佛学次第统编》中说,灌顶分金刚界五部灌顶和胎藏界三部灌顶。
  金刚界五部灌顶者:
  “一、事业灌顶,即具支灌顶、传法灌顶:即阿阇黎为弟子建立灌顶曼荼罗,缘坛之支分,悉备行广大之供养,而授与灌顶也。因此须视弟子之资力丰富者而行之,故又名具支灌顶,又即传法之灌顶也。此又分三:1、结缘灌顶 密教非器不传,此为结缘,不择是器非器,乃至强迫入曼荼罗,使投华而结佛因缘之作法,以其华所附着之尊,为结缘之佛菩萨等。2、学法灌顶 又名受明灌顶,阿阇黎为深信密教之弟子,特建曼荼罗,引入使投华,授与其所得本尊之三密,而使修学修行之作法也。3、传法灌顶 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三密之法门,修学修行,堪绍师位,特建曼荼罗,引入使投华,而授以阿阇黎之职位,令法久住,佛种不断之作法也。
  此中结缘学法,通于道俗,传法限于僧人。
  二、秘印灌顶,又名手印灌顶、许可灌顶:弟子虽信心坚固,深信乐真言行,而资力乏,不能具办缘坛之支分,使备少供养,而授与本尊之秘印,以行灌顶之法。
  三、心授灌顶,又名以心灌顶、秘密灌顶、心想灌顶、瑜伽灌顶:师资皆三昧耶成就之人所作之法也。故于弟子之净菩提心上,建立曼荼罗,而行灌顶。此之灌顶,无需心外之曼荼罗也,不择时方而行之。
  四、光明灌顶:诸佛菩萨放光明以加持行者是也。
  五、甘露灌顶:以部主之真言,加持香水而灌洒是也。
  胎藏界的三部灌顶,就是前五灌顶中的“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
  密法主张灌顶的人要具备上根利器的金刚种性,上师才能给他灌顶;如不具备金刚种性,上师则不会轻易地把密法传授给他。因密宗最重师承关系,一定要有阿阇黎亲自传授,不可预知,否则名为盗法。

  立禁令  自明始  秘密宗  敕停止

  密宗从唐代“开元三大士”来长安弘传开始,后又经过该宗学人的大力弘传及唐宋两代历朝皇帝的大力支持,密法影响之大,学人之多,已达颠峰。但是传到明代时候,一般的学密者,根本不注重教理的研究及菩萨道的行持,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某种神异境界,当然这样就与佛教的根本宗旨——觉悟实相、解脱生死背道而驰。古德云:“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不求觉悟生智,只求游戏神通,怎能算是真学佛者呢?因此,明代特别颁下禁令,不准传授密法,至此密宗一派在汉地便很少有人究习了。近年来密教在汉地又已复苏,研究和学习此法门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 
  密法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某些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是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和信仰崇拜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和心观本尊(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它与显教所说由心成佛,修心即是修行的主张有所不同。所以真言宗认为“父母所生身,即成大觉位”。因此,该宗的主要观门就是要观此身等同于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功德。同时该宗认为此身是色法,由四大所造,必须还有空大,其身才能形成。如此地、水、火、风、空五大是构成根身的本源,也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宇宙人生的整体,在凡是庵摩罗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和前五识;在圣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大与识非一非异;在转识成智时,也与五智非一非异。就果而言:空大是法界体性智,地大是大圆镜智,火大是平等性智,水大是妙观察智,风大是成所作智。就修行而言:地大是菩提心,火大是福德聚,水大是智慧门,风大是精神业,空大是到彼岸。又空大为因,地大为行,火大为证,水大为入,风大为方便。自身即是五大所成,当下便具足了诸佛菩萨之功德,而与诸佛无异。
  此外密宗认为在果位上虽有五智,但此五智是由五佛所显。如《金刚顶经》中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位居中央,其智为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另外四智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转识成智”的思想。密宗在行持上以观诸法空、无相为其理论基础,再结合诸曼荼罗、三密、本尊瑜伽等,实行“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的观行方法,以期现证悉地成佛为目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