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5.格式与局限


   日期:2025/1/20 18: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格式与局限
 
我们常听说「某人没有人格」,没有人格似必是骂人的话;然禅宗所讲却要「出格」,那么,该有格呢?还是该无格呢?这格的问题,从生活到修行之中,都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格」。
 
国人有词云「格局」,「格局」者,有格就有局,局者局限也。什么叫格局呢?我们且看佛像旁边的光明灯,就很清楚了。每盏光明灯都有一个格子,方方正正的分隔开来,有一尊庄严的佛像,有一盏小小的灯,还有供养人的名字,这很明
 
显的是一种格局。由是既成为格式,就免不了局限了,当一个人、一个社会慢慢型成某种格的时候,它已失却了原有的活力、原有的意义。这也就是虽名为「光明灯」,但已不见光明了。
 
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现在我们且从广义的格讲起,在唯识学上说:「法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什么叫任持自性?譬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杯子,这杯子大致是有它稳定的形象,有它明确的作用,能保持着的形象与作用,便叫任持自性。树也是一样,虽能成长,但大致在某期限内能保持着某种形态以被认同,彼亦叫任持自性。至于「轨生物解」,轨是轨道,有轨道就有限制,我们亦常说「轨范」,有轨必有范,范就是范畴。因为物能任持自性,所以我们才能了解它,此即「轨生物解」之意。相反地,如形象经常在变,则我们无法对它做较深刻的认识与肯定。任持自性,其实就是「格」的形式;因此,一切法不管有形还是无形,都必从「格」中而得以认识。
 
生与非生
 
我们且从格义中来看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譬如木头、石头、砖头等物中,其任持自性的作用就更明显,今天看是石头,明天看还是石头,天天看都没什么不一样,它的「格」非常僵化、局限;再看看植物,今天看与昨天看,似乎没什么大不同,但一个月前与一个月后,就有些不一样,它因能成长,所以格式已不那么死板,可以有点变化了,但植物的变化终究还是很有限的,它只能在原地生长。
 
如果进一步讲到动物,动物除了在形体上会慢慢由小长大,会有饥饿、寒暑的感受外,它可以移动位置,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在另个地方,因此,从动物身上,我们更可以感觉到其生命的活力。
 
所以,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主要视其「格」而定。如果「格」愈局限、愈僵化,那就愈没生命力;相反地,「格」愈有可塑性、愈有互动性者,我们才称其为生物。
 
谁能无格
 
接着,再进一步讲到人的格。首先,人最明显表现在外的是身体上的格,每个人的身高、体重,甚至眼睛、鼻子、头发,各长什么样子,这都是他的格。所以会看相的,可以从相中看出他的格调,而什么格调,将会有怎样的命运,都有模式可参考。这是就生理的格讲起。
 
其次,心理方面,又有更多的格式:有些人就是贪心重──贪吃、贪名、贪财、贪色;有的人瞋心重;有的人慢心重;所以在心理上,每个人亦都有他的格。世俗常骂人说:「这个人没有人格!」但如果他真的没有人格,他就不可能存在;而既然能看到他、能骂他,则必是因为他有某种格调存在,只是他的格调与我们的期待不相同而已。
 
业力与愿力
 
格从那里来呢?格主要来自二种,一是业力,二是愿力。身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长相为什么是这副模样呢?以佛法讲,这是业报所成。又人有各式各样的贪、瞋、痴,也是过去生的习性所致,平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指累生累劫所积下来的业障,才形成他的格调,这皆指业力所形成身体或心理的格。
 
其次讲到愿力,愿力是透过意志抉择而形成的格调,譬如文学家有他的风格,艺术家有他的风格,政治家、宗教家皆有他的风格。人,最初由他个别的兴趣与嗜好而形成一种格;其次由所从事的职业,也会慢慢形成某种「格」;当中比较高明的,是透过理智的抉择而形成特殊的格调,我们常说宗教情操、爱国情操,事实上,每一种情操也只是另一种格而已。
 
这也是说,大部份人的格,是由业力形成的,只有少数的人是由愿力形成的格。因此,在骂人「没有人格」时,是指没有由愿力形成的格,而愿力的格必内含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情操。
 
觉之与否
 
格之由来可从业力,亦可由愿力,因此,众生修行的重点,乃在于把业力的格变成愿力的格,而这里面又牵涉到一个「觉」的问题──我们对「格」的存在能不能知觉、能不能自觉。多数人的格是由无明业力所形成的,他从生下来就带着这个格,一生一世也就在格中转不出去,且连自己也不觉得陷在格中,这就是「不自觉」。
 
也有一种格,最初虽是由愿力所形成的,但最后也不自觉了,且沦为一种惯性的力量。譬如有些人天生喜欢布施,常做些慈济的事务,他未必很清楚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然既不清楚又何以一直做下去呢?这是他过去的愿力所熏习成惯性的力量。也有的人虽没特别要持什么戒,可是他的生活形态却严谨而有规矩,这也是宿愿的力量。以上不管是业力或宿愿所形成的格式,如果不自觉,基本上还在生死之中;即使是宿愿,因没有再觉的关系,那终是不可靠的。因此,真正的格是要透过理智的分析判断加以认定的。
 
作与受
 
自觉又分为两大类,一是被业力牵引,不能作主,但还知道自己在格中,如我个性贪玩,自己虽知有这习性在,心也想改,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得过来的。这虽由业力所牵,仍在格局之中,但因能自觉故,便能从疏远而渐出离。因此,这与前面讲的宿愿不同,宿愿所成的善行,因未经再觉的关系,所以那善的力量终究会慢慢退失;反过来说,虽是业力所形成的恶习,只要能透过自觉,终能慢慢跳出来,所以觉之与否,是修行的关键。
 
在为业力所牵的自觉下,其又有受与作的差异,首先讲「受」。对某些已形成的格局,在短时间内没办法改变的,你只能先加以接受。譬如说,你就是这样的体质,或有某种太重的习气;又如台北的天气,就是这样闷闷不清爽;现在的世界局势,就是这个样子,谁能改变它呢?即使能改变的也太有限了。这都是早已形成的「格」,故我们只能先安忍接受它;如不愿接受,就只会觉得更痛苦而已!而接受之后,能改变的、能调适的,还是要慢慢去调适,这是指受的心态。
 
其次,比较积极向上的,是要从「作」中建立起一种新的格调──人的格、物的格,或其他种种的格。就像盖房子,首先要将结构确定,那边有柱子,那边有门,那边有窗,在还没盖之前,这格是由你来决定的;同样地,画家画一幅画,在画还没上笔之前,这格还没形成;但等他画上去之后,这格就已显现出来了;文学家、艺术家、宗教家也都以个人的智慧、聪明、才华,而建立起个人的格调。
 
在这时代,每个人都积极地想要建立自己的格调,好象要把商标贴在额头,好让别人很快地知道自己的特质。这只为前面所说到的一种现象──我们能对某物有所了解,基本上是透过他的格而加以认定的。没有格便无法了解,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出他特殊的风格,以增加别人的了解,以博得别人的认同。
 
僵化与死亡
 
格的建立,虽辛苦不易,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往往变成僵化。在最初没有格的时候,因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刻意的轨范,所以,整个生命充满了生机;而等到格慢慢形成局限,则能够变化的可能性愈来愈少,那也就是说,变得愈来愈僵化。
 
此僵化的结局,不管是物或人皆如此,譬如植物幼小的时候长得很快,可是到了一段时间后,就慢慢不长了,从固定后,又慢慢衰老死亡;人也是一样,身体长到成熟之后,就衰老死亡;心理上的格、有为的格、以意识所建立的格,也都一样,过一段时间后皆慢慢趋向于僵化。例如唐诗,最初是一种新的体裁,大家拚命写,写了一段时间后,这格就僵化了;之后宋词取而代之,宋词过一段时间后,也一样僵化死亡;同样地,每位艺术家最初皆有他特殊的风格,但是慢慢地,他的作品千篇一律,像八股一般。僵化的格式没有生命力,所以不免于死亡。
 
个人的格如此,团体的格、民族的格或文化的格皆然。一个团体可能要经过长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形成他们的格,像现在的公司讲到要建立「企业形象」;甚至说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每一种文化在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它的格也慢慢趋于僵化而转向于没落,在人类的历史中,不管是个人、民族、文化都难免陷入僵化而死亡的结局。
 
决定僵化的迟早,其有二种因素,一、格局的大小:如果格局小就僵化得快,譬如农禅寺,只有这么一小片土地,东盖西盖,很快地就没地方可盖了。没有弹性的空间,这格局就僵化了。同理,小树,格较小,二、三个月就饱和了,所以便开始衰老,这是半年生或一年生的植物;但如果是大树,却可以几百年几千年生,而格还不至于僵化。一个人生命格局的大小,就看他立志奋门的目标,如果目标很小,也很快就满了,而不能突破、超越。格小僵得快,这很好理解。
 
二、机构的弹性:如果农禅寺房子不是用硬体盖,而是用软体──如组合房屋等,今天大殿太小,明天重新组合一个,今天男寮不够,这边拆那边装,很快就解决了,这是因结构比较有弹性的关系。而用硬体的结构虽比较稳固,风吹雨打不受影响,但它的可塑性小,便容易僵化,用软体结构则利弊恰好相反。机器也是一样,一部专业化的机器,专作杯子,它能作得很好,但若要改做其他东西,就不适用了,这是因其机构弹性度太小o愈稳定者,即伸缩的空间愈有限。
 
前面已说到「生与非生」的差别在格之不同,如果格局小,格局死板,就死得早。一般人或一个民族最后总陷入僵化的死局,这是因他的格局总是有限度的,而且机构也没有无限的弹性;反之,若格局可以不断地发展,机构有无限弹性,则它就可以一直活下去,而不会僵化与死亡。
 
调适与生机
 
如何使格不陷入僵化?这便要调适,要能随着因缘去调适。如何调适呢?据我的理解,人最初还是有格的,而且最初要让别人很容易暸解你,这格还不能太大,太大则别人还不容易认清楚;弹性度也不能太好,太好则变化多,别人也不容易捉摸。所以最初的格不要大,形象可以比较确定些,人家就易于认识肯定你了。
 
例如盖房子,如果格局太大,则三年五年盖不出所以然来,人家反而会没有安全感;所以,不管在做人或做事,最初的格都不要大,但却要有前瞻性。前瞻性即预设有将来发展、突破的余地,如将房子盖在山崖峭壁边,将来就没有地方可以扩充了,除非把崖补齐、把山铲平,那工程太大了,非人力所能为,因此,要有前瞻性,想到可能有的变化。第二是形象,最初不妨明确些,但也要有相当大的弹性。
 
所以有格、还是无格,最初是有格,但这格不是死的,要经常保有转换的余地,且在变化中必使前后衔接一贯,不要在前后变化之间产生脱序的现象,譬如我们的社会,现在是在变,但因缺乏前瞻性与可塑性,所以一变就脱节了。
 
变调的格
 
现代人常讲到变。变,大家都说要变,但正常的变是在前瞻性与可塑性中完成,即使在变化中而不失其统一性,可是很多人就没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会产生一些变调格。此变调的格,首先曰「跳槽」:一种格局已发展到没办法突破的地步,于是再去找另一个格,钻进去。就像盖房子,没地方好盖了,怎么办?再去找另一块地盖。这新格,在某段时间内,虽仍有发展的余地,但也将很快地饱和了。艺术家、文学家也是一样,若自己的风格已到了没办法突破的境地,就学他人的格,甚至有的没办法用理性去提升,故只能学一些非洲人的艺术、野蛮人的艺术。这种用「套装」、「跳槽」的方式──往一种现成的格跳,必成为前后不衔接的脱序现象。
 
在修行中,也有类似的状况,有的人今天学禅打坐,觉得还不错。但过一段时间后便无法突破,于是又去学密、学本尊等,希望很快突破。这也是只把旧格丢掉,换个新格而已!
 
第二种变调是多格的聚合──即这格还在,但另找其他的格钻。彼一时之间好象又扩展了许多空间。像现在很多企业讲「多元化」经营,有很多附属的公司,但众公司之间未必有很好的统一与协调,它只是把很多不同的格凑合起来而已,而格与格的界限并没有消除,所以在内部的运作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现在很多人花了相当的时间在做协调沟通,开会虽多,却是议而不决,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都贪心,只贪求发展,却不能建立起一套有前瞻性的模式来发展,故表象上虽发展得满快,但实际上整个格调不但没有变大、变高,反而使内部壁垒坚深,在沟通协调上有着无比的困难,于是把所有的时间、体力都浪费在无谓的争议上。最后当内部沟通困难到无可容忍的地步时,这个企业组织便开始陷入瓦解的窘境,总之还是死路一条。
 
自我形象
 
现代人都讲自我形象,此形象略有二种,一是别人所认同的,二是期待于自己的。人活着总在格之中运作,差别只在格的大小与死活而已,世间的格如此,修行的格又怎样呢?很多人对「修行」的印象,错以为把自己套入另个格局中就是修行,如钻牛角尖则格已在其中矣。若只从一个格跳入另一个格,则终不出轮回的本质。
 
佛法讲出家,就是要出格,枷因格有,没有格,怎么会变成枷锁呢?故能出格,才能出枷。世间人都是用「格」来认识一切,于是说修行该是什么,出家又是为何,甚至讲经的法师又应该如何如何,我们都以格去认识它,甚至以格来要求它。像我这个人,今天台北有课,明天台中有课,于是到处有人称我为法师,法师长、法师短,听多了毛骨悚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称呼法师之前,就已拟构了太多格式准备套人──法师应该慈悲、法师应有威仪、法师应能恒顺众生......,我只好答曰:「去你的吧!不要跟我来这一『套』,我什么也不是,因此,怎么套也套不牢。」
 
人皆用格去认识别人,同时也用格来要求自己,这不只是生活的问题,同时也是修行的问题,因如果你的形象已被套定,就已死在格下了。所以,在密宗有一种修行法门叫「普颤行」,即每一位行者尤其是成名的法师,最后必须到一个人家皆不认识你的地方去,去做一般人看起来疯疯麻癫癫的荒唐事,为什么呢?因为要除去格,所以把自己弄得与过去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别人没办法用一个格去套他,当然自己也不用一种格来塑造自己。
 
很多人都抱怨说:「你不了解我!」我们很希望被人了解,但反过来问:「你真的希望就这样被格住、套牢吗?」我想也不是,所以对格的认识与取舍,除非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否则很难突破格局的限制。
 
佛教的格化
 
最后,我们再以格式来看佛教的发展:最初释迦牟尼佛只是讲四圣谛、八正道,一种直截了当的修行原则,其中并没有什么形式与格局,可是后来整个佛教的发展,仪式却愈来愈多,而且大部份还是从婆罗门教、印度教等早就僵化的格中接收过来的。如为急速发展,而把一些僵化的格纳入系统里,则每个格与格之间,必是格格不入,所以佛教慢慢形成各式各样的宗派、各式各样的山头。印度佛教最后终因僵化而灭亡,我国的佛教发展到今天,也好不到那里去。
 
某次一位居士跟我讲到佛教,他说:「佛教,我不懂,但佛教给我的感觉是──很有格。」很多人想到上大殿就害怕,怕不知该怎么站、不知该怎么坐、不知怎么走,怕犯了禁忌,招来横祸。其实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是众生的问题。
 
因为很多人对格太敏感了,以致当佛教的格愈来愈明显时,就有很多人被格置在外面,如果以此说他们没有善根,那未免于「马不知脸长」之讥嫌。各式各样的格在最初建立时,是有它的便利,因为与这格相应的信徒就能够进来,所以短时间信徒会增加很多,但既以多格的形式发展,又怎么可能希望形成大统一、大圆满的结局呢?
 
空观与出格
 
佛教修行是叫我们出格,但发展的结果,却是格愈来愈多,所以历史上宗教师或艺术家,真正能出格者是非常少,但如真要修行,还是要往「出格」这条路走。出格不是没有格,而是从已有的格中,变成有更大的涵容量与更大的可塑性,那该怎么办呢?我想:格其实就是我见、自性见的表现,因此,从因缘观、从无自性、无我的理论去深入,并透过修行的努力,终能慢慢达到较圆满的境地。
 
最后要问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这边打坐,打坐给人的印象──就是很有格,盘腿、结手印,这是身体的格;用方法也是一样,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只是专注于一个方法──数息,一、二、三......十,再数,还是数字,还是在格局里面。现在要请问各位的是:用这样的修行方式能出格吗?如果说能,又怎么能出格?如果说不能出格,那各位还打坐吗?
 
现因时间关系,简单讲一下「打坐」的格。打坐不在表现坐姿,有些人觉得坐姿很标准便很得意,其实有什么好得意呢!还是在格之中嘛;打坐也不在于把数息数得很好而已,数息在于用这样的方式来断除我们的妄想执着,当妄想执着伏得愈多、断得愈多,格也就愈来愈松而能出格。前面讲到人的格主要是由业力形成的,如果不用修行的方法,即不能消除这些业障,所以,打坐的出格,是从能降伏过去生生世世所造成的业障、隔碍,而成无格的境界。
 
有格为方便
 
佛法以格入门而达到除格的目的,所以「有格为方便,无格为究竟」。佛教虽有很多格,但如果能体会到用格只是一种方便,此方便是要除掉内心的贪染执着,则不会一头栽进现成的格局里而自寻死路。会修行的人,知道格祇是垫脚石,用过了,便跳出去了,从此不再在格中,经典里有句话「以楔出楔」,因有一个格在,故用另一个格把它打掉,而打掉之后,就不再有格了。
 
「有格为方便,无格为究竟」,如果我们真能暸解到这一点,则不论在做人做事、在修行、在体悟上,都会有较大的把握。
 
民国八十年五月十二日,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张秋梅、陈秀文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