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7.休闲与品味


   日期:2025/1/17 14: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休闲与品味
 
序言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讲休闲,也在谈品味,但什么才是真正的休闲与品味呢?尤其这时代,大家都很忙,不只是工商界在忙、政治界在忙,甚至到庙里,还是一样忙,为什么忙?在忙些什么?人可能悠闲吗?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探讨的问题。第二、我们说要提升人的品质;而品质跟品味是有连带关系的,因此,我也顺便从悠闲的角度,来谈怎样提升人的品质。最后我讲此题目的动机,是因为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以这一学派的理论,不只受到专业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受到整个社会大众的认同。但我依佛法所见,这个学派还是有些不足与偏差,所以今天我也籍着这个因缘,先把他们的理论简单介绍一下,然后再用佛法的观点,给予某种程度的评价与修正。
 
身心的闲劳
 
现在首先讲:「何谓悠闲?」一般人很容易想到的悠闲,就是坐在这里无所是事。但事实上,悠闲略可从身悠闲与心悠闲去分析:
 
很多人因工作忙,所以心里也连带的放不下,这身心劳累的状况,是最不悠闲的典型。而反过来说,身体既悠闲无事,心里也就跟着悠闲轻松,这似乎是悠闲的典型。其第三种曰身体虽然很闲,可是心里还是很烦忙,譬如一个人失业了,身虽没事做,可是心里忙得要死;忙着什么呢?忙着找事做!身闲而心劳。第四为身劳而心闲:虽然身体是在工作、在活动,可是心里并没有什么罣碍。以上所说四种悠闲是大部份人都能了解的。
 
从动机看悠闲
 
但以下就要用心理学的定义来谈:「何谓悠闲?」悠闲是「从驱动性及匮乏性的动机,转换成表现性、随意性的动机。」驱动性跟匮乏性的动机,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看驱动性:一个人如被父母或顶头上司压迫,而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当然是不得悠闲。或者因遇上风、雨、天灾、地祸,必须逃避,这当然也是不得悠闲。所以,外来的驱动,因于心理的不愿意,便不可能悠闲。
 
需求与驱动
 
但外面的驱动之所以成效,其实是因它跟我们内在的需求相应。如果内在里没有任何需求,则外面虽有驱策,身心未必能动。在佛法里把烦恼叫做「使」,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烦恼,都是被另一种力量所驱使,而不得不如此。那被什么所驱使呢?主要是被我们内在的需求、内在的匮乏所驱动。在心理学上,把内驱力分做五种,现在我且按顺序说明:
 
生理的需要
 
第一种驱动是属于生理上的匮乏:譬如人就是需要呼吸空气,你憋一分钟气还没关系;但两分钟、三分钟或五分钟,就受不了了,就可能要死掉了,所以空气是人最迫切需要的。其次是水,人可以一个早上不喝水,甚至一天不喝水;可是不能三天、五天不喝水。除空气、饮食外,人也需要保暖、需要睡眠。以上种种生理的需要,是人活着首先必须满足的,所以人经常为了生理的需要,而去做一些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在极端匮乏下,或将变得不知廉耻。甚至在极度的饥饿下,他其余的记忆力都可能丧失掉,而只剩下一种要吃饭、要喝水的强迫意念。对于久处沙漠的人,他理想中的天国,一定是到处充满泉水的地方。对于一向生活在崎呕不平山区里的人,他们想象到的极乐世界一定是非常平坦舒适的。这些都是由于生理上的匮乏,所产生的身心反应。
 
安全的保障
 
人必需在安全的范围里才能自在,所以必用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但当自己力量不够时,便设法去寻求一个保护者。小孩子需要父母来保护他。而年纪大一点的,可能去寻求一个帮会、一个领袖,甚至一个神,一个上帝来保护他。
 
心理学家对当代父母的建议是:对于儿童的管教,应有适度的赏罚;并不是不能处罚小孩子,如果他真犯规是可以处罚的,但要让他明白为什么受处罚?如在高兴的时候,即使小孩犯错了也不管,任他胡为乱做,没有事;而反过来心里一不高兴,就算小孩子乖乖的,也常常找他来当出气筒,那这小孩子就要整天生活在不安定、不明理的状态下,这对小孩子的心理将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婚,也会对小孩子的安全感产生很大的挫折。
 
我们都希望这个社会有体制、有次序。因为必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安全的保障。另者,人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和学问,因为如对外界不暸解,那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一个社会如果慢慢趋向于安定,则人们会希望政府或国家给与更多的自由;但如果社会慢慢产生脱序的现象,则人们便希望政府用极权或重刑来控制这个社会。因为这时候,自由对他们来讲已不是最重要的,自由的需求是第三层次以上的问题,而现在最迫切的是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认同
 
人既希望被别人所接受,也希望被社会所认同。故一方面需要朋友,一方面又需要在团体中担任某个角色。人经常要给自己定位,多经由团体所赋于的职责中取得某种标签。喔!我是班长、工程师、顾问、董事。除了以角色、标签来取得别人的认同外,另外又有以建立自己的形象风格,而取得大众的认同的。以上皆称为「归属的需要」。
 
在军队里有一种处罚叫「关禁闭」,把人关在一个小暗室里,这算是处分吗?如果你迫切需要跟别人认识、跟别人相处的话,这便是处分了,对不对?但如果你说,把我关起来最好了,我才懒得理他们!这反而是一种奖赏哩!但关禁闭对大部份人来讲都是很重的处分,这因为他们归属感的需要被剥夺了。在佛教也有一种处分称为「默摈」,就是所有的人联合起来,都不跟他讲话、都不理他,就当作没这个人一样。就因为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有被认同的需要,故才相对的有这种处罚方式。
 
尊敬与成就感
 
人通常藉种种的成就来取得别人的尊敬,从而也得到自己的肯定。以上所讲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敬的需要,都是从外而内的动机,人时时刻刻都忙于满足这些需要。
 
满足与悠闲
 
刚才说到如果外面虽有驱动,但内在没有与它相应的需求,则那就不成为驱动。譬如,父母虽要你去工作,而你为什么也要去呢?也许不去就没饭吃了,也许不去他们就不理你了。那没饭吃,是第一种生理的需要;怕不理你了,是第二种、第三种的需要。以我们内在有种种的需求,故常叫我们在人事境界里去寻求满足。因此,在还未满足之前,人就不可能是悠闲的。肚子饿了,一定要去找东西吃;觉得孤单寂寞,赶快去找朋友;觉得没有成就感,便努力去建立自己的事业。现在人都在忙,忙些什么呢?就以上分析,不出这四种驱动。忙在表面上好象是别人逼迫你的,但事实上,还是你逼迫你自己的呀!这以上皆称为驱动性的动机、或匮乏性的动机。
 
表现性的动机
 
其次再讲表现性的动机。有时候我们做事,并不是为了满足以上的需求。譬如对知识的探索,有些人天生对周围的现象有兴趣,他想去多了解。科学家之所以研究科学,不一定是为了谋生,或为了让别人认识他;也不见得不知道的话,就对他会有什么危险性。求知的欲望很多人都有。或者说审美的兴致,人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要创作一些他认为美的艺术品?诗人作诗、音乐家谱音符,未必是因为匮乏,而是因为被某种情势所逼,必需去这么做的。单为自己所愿意,这叫表现性的动机。
 
随意性的动机
 
再者,随意性的动机是:今天我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没有现实的目的。一般人赚钱是为了谋饮食、谋衣服,或是为了让人家知道你有钱而尊敬你。此赚钱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随意性的动机,却没有它现实的目的。只是当下想到了,觉得有趣就去做了!今天想画画,拿起笔来就画一画;想看书,便去看了。他不需要想到这本书看了会有那些好处?将得到那些满足?随兴而取这叫「随意性的动机」。
 
悠闲生趣味
 
因此,前面所定义的悠闲,要从驱动性的动机升华到随意性的动机,这才叫做悠闲。事情可能还是一样在傲,可是因为动机不一样,他所感受到的,就有很大的差别。吃东西如因为饿了,则属于驱动性的动机;尤其饿得愈厉害,那只有狼吞虎咽的份!反过来说,吃东西是为了喜欢才吃,则能悠雅惬意。喝茶,若只为了口渴,那必咕噜、咕噜大口灌进去,何有茶艺可言?同样,就求知识而言,有些人求知识是为了谋生,从小学念到大学,大学念完再念研究所,念来念去就为了将来谋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这求知识对他来讲,便不可能是悠闲的。也有的人求知识是为了名誉,希望成为一位学者、专家,希望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这样即使读到博士,都不可能悠闲的。反过来说,一个人有兴趣,研究花、研究草、研究天上的云在飘、地上的虫在爬,一切为了兴趣使然;这样即使他只有小学毕业、中学毕业,知识的探讨对他而言,是悠闲而有味的。
 
艺术家与画匠
 
在艺术界上有些被称为画家,也有些被评为画匠。从动机的角度看,如果是以驱动性的动机而画出来的,一切都叫画匠。于是即使人家再怎么说,艺术可以陶冶性情,但对他而言,没有这回事!因为他的动机就已不是悠闲的。因此,如一个人的动机始终停留在驱动性的层次,那即使他的技巧再好,终究只是个画匠而已!
 
同样讲到宗教,很多宗教徒不免成为狂热燥进的典型,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宗教能满足他某种层次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的需要,也可能是归属感的需要──既有一宗教团体能认同他的存在,他也以此得到某种自我认同的成就感。于是乎不管是努力于阅藏,还是专精于禅定,他终究是个世俗的宗教徒。
 
如前面讲到,有的人是身悠闲而心不悠闲,如果他内在的动机还没有满足之前,他就是身体上无所是事,心理也是不可能悠闲的。而反过来说,当内在的驱动力已经被降伏了,或者已经满足了,那他在做任何事,即使做得满头大汗,还是悠闲的。
 
迫切的需要
 
在诸动机中如属愈基本的需要,则愈不得悠闲。如没有空气,则在三分钟、五分钟内就要翘辫子了,那空气对他来讲便是最迫切的需求。水也许可挨一天、两天,食物更可以挨一、两个礼拜。如果是安全的需要、尊敬的需要,那等个三年、五年、十年都没关系。
 
满足的渐次
 
以下我们将讨论满足的渐次。马斯洛的心理学基本上是认定:人的满足必从下往上,一定要先满足生理的需要,然后才能进一步去满足安全的需要、满足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在衣食匮乏下,你叫他写诗,叫他欣赏艺术是不可能的。必下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能往上提升。但这其中又有几种变化,譬如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他可能从小就没有吃得饱、没有穿得暖过;那即使过了十年、二十年后,他事业发达了,可是心态还维持在迫切需要衣食的状态中。此因为当初被压抑得太久了,所以虽外在的环境已改变了,他还是没有调适过来。
 
或有些人在战乱的世界中过久了,他就很怕这个社会再失去安定、失去秩序,所以对他来讲,宁可牺牲某种程度的自由,以换取社会的安定。他也许要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才有办法爬过那个渐次而往上提升。这是第一种变化。
 
另也有一种变化,有些人基础的需要很快就满足了,他一下子便提升到第三个、第四个层次。因此,他觉得被人家尊敬才是最重要的,他再也不可能为了一点钱,为了挣一顿饭吃,而舍下被尊敬的需要。俗云:「不食嗟来食!」即此也。也有些人能够舍生取义,因为生对他来讲已不是最缺憾的了,而「义」之所在,才是最该极力争取的。
 
有些人天生就是宗教家的典型、是哲学家的风范,为什么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呢?用佛法来说,可能他上辈子就已提升到第三、第四个层次了,所以这一生只要不受到太大的挫折,便可能一直保留在第四、第五的状态中。
 
人性本善
 
满足其实牵涉到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外境的状况,一是内心的层次。而马斯洛这一学派之所以被很多现代人接受,正因为他们主张「要去满足人的需要」,你不能用压抑的方式来克制本能的需要。他们绝不赞成所谓禁欲的生活;人天生就是有这种需要,你为什么要去克制它呢?如果因克制而不得满足,那反失却提升的机会。只要满足他第一个需要,那他自然会往上提升到第二个层次;若第二个层次又满足的话,就更会往第三层次去提升。人性是本善的,你只要满足他,他就不会作怪了。
 
很多人的精神变态,都是由于社会压抑他,不让他有满足的机会;于是因为经常不得满足而产生怨恨,以至于有暴力的倾向。所以他们主张从满足中去提升人的品质。
 
满足没限量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满足根本是没有限量的!人到底要吃多少才算饱呢?这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你或吃两、三碗,顶多四碗!就非饱不可了。然而对安全感的需要,怎样才叫满足呢?一百万就能保障安全吗?或者是一千万、一亿元也不可能保证你的安全。同样,就被认同的需要,在一个国家里要当厅长、部长还是当总统才算满足呢?如果一定要把下面的层次满足了,才能往上提升,那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提升的。满足没有限量,这是第一个问题。
 
满足不容易
 
第二、当今的社会在求满足上,有更大的困难。虽在衣食上,我们已比过去好得很多了,可是在二、三层次以上的需求,却反比从前困难。譬如说安全感,现在社会变动太快了,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它又变了!我们必不断地调整脚步以适应它,所以永远不得安宁、不得悠闲。尤其现代社会又变得很畸形、变得很复杂,我们常说社会已脱序了。脱序的社会没有人会对它有安全感,因此,就安全感的满足,我们已比过去困难多了。
 
其次,再看归属的需要。中国古代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故既生在这个家庭,这家庭就赋予你某个位置、某种认定,于是安全与归属的需要都能得到先天的满足。但是现在家庭已慢慢崩溃了,大家庭既不可能存在,甚至小家庭也不容易维持。有时候虽说父母俱存,可是因工作的关系,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甚至还有很多单亲家庭。现已没有一个好家庭,来照顾我们的身心了。
 
同样在工作里,职业变动也太快了。现在都市里有另一种游牧民族,为了找工作不断在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公司里的人稍为认识了,也寻到几位比较亲近的朋友,但往往又因职务的调动而分开了,很不容易得到长久的认同与归属。
 
现在的家,又都住在公寓里;而公寓就像一个一个的格子,左邻不能认识右舍,每天都见到很多人,但没有一个你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愿意跟你说话。每个人都一样陌生,都一样缺乏归属感。
 
在这个时代你即使是个核子专家,但别人还不知道核子是什么东西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彼此因为分工,所以隔阂就比以前更深更远。即使你好不容易才为这圈子里的人所认同、所尊敬,但对于广大的圈外人而言,还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从上以启下
 
既借着满足下面的需要而来提升上面的层次,事实上非常困难。则我们必须用第二种方式来提升心灵的层次,来降低对境界的需求。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心灵的层次已提升的话,那贫苦就不是问题了。在佛家也常讲:「少欲知足,无求安乐。」如果需求太多,只可能造成更大的不满足,所以当提升的是心灵的层次。
 
定慧的修为
 
要怎样才能提升心灵的层次呢?依佛法而言,只有定、慧的工夫才行。首先讲慧,前面所谓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这依心理学家来看是天生的本能,所有的人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以佛法来看,没有所谓的本能,只有习气和业障而已──那不过是我们生生世世所延续下来的驱动力,非必须是这个样子的。用佛法的知见,「一切法本是空无自性的」,即使它很有力量,但还是可用修行的方法去改变的。所以认为必须满足下面,才能往上提升,这就佛法来看是没有根据的。尤其用无我的观点看,众生本就是无我的。我们因认定有一个我,才有生理的需要,才有安全、认同、归属的需要。如能从佛法去体认到无我的本质,则那些需要至少可降得非常的低。因此,必须用空慧来灭除对本能的误解,以搪塞业力驱动之泉源。
 
然后再谈定,定是什么呢?定就是降伏因业习而有的妄想。前面所说有种种的需要,但需要其实只是一种妄想而已!若心不动,何有需要可言?我曾见到有对夫妻在辩论,先生说:「我晚上肚子饿了要吃宵夜,叫她做点心;她却说:『干嘛!想吃点心,你好好念佛就不饿了!』」这位先生听了很不是味道。就问说:「师父!师父!你说念佛就能饱吗?」我不能说念佛就能饱,但至少要告诉他:「念佛可以叫你不会那么饿。」人到底是因为想吃,所以饿了;还是因饿了,所以想吃!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很多需要其实是从这些妄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必须用打坐的方式把妄想降伏。一旦能很专心的打坐,还会想到饿吗?还会想到什么安全感吗?当然不会!
 
因此,所谓的悠闲,以佛法来讲,就是已消除你的业障。必业障消除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悠闲。刚才讲到所谓的「使」,被一种力量驱动,不得不去忙碌,不得不去攀缘。此「使」必须用定去缚,用慧去除。因此不能用定慧的修为,去观去化,人是不可能悠闲的。这是先讲到悠闲的部份。
 
品味的关键
 
第二部份我们再谈品味。现在人常论品味,这个东西的形状颜色,嗯!很典雅、有品味。以家俱而言,用木头做的,或用竹子、藤条、塑胶、金属做的,不同的材质,当然有不同的品味。颜色中红的、黄的、绿的,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觉受。一般人所想到的品味,多限于物的品味。
 
其次,有曰:「人的品味。」这个人就是喜欢喝茶,所以说到他就联想到茶。那个人就是喜欢蓝色,所以吃的、穿的、用的,一律是蓝色系列。在食、衣、住、行上,每个人都可有他一套格式,我们就说这是他的品味。但我今天所要讲的品味却不是这些。
 
现在我们先定义:「何谓品味?」品味就是品出当下境界的趣味。在眼睛所看到的视界里,在耳朵所听到的音域里,你能不能品出它的妙味,这才是品味关键之所在!有的人很没趣,他什么东西都觉得乏味,这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呢?那玩意又有什么好听的呢?若真的一切乏味,那你又有什么好活的呢?自己不会品,还怪世界无味!
 
至于能不能品出它的味?这牵涉到心灵的层次,如果心灵只停留于驱动性的动机,那品味一定很低。对一个饿得要死的人,东西还管它有没有味道?先吃下去再说吧!口渴得要命,有水便先灌下去吧,只要没毒就好了。一个饥渴过甚的人是不可能有品味的。因此品味与否,不在于东西的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是不是悠闲?是不是有雅兴去品出它的味?
 
缘起出妙味
 
从佛法因缘观来看,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既含无穷的因素,便有无穷的味道,问题只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品它。如果一个人心眼小,只能看到他现在所需要的钱,所以看来看去,想来想去就不出钱的影像,于是跟钱不相关的都没味道啦!看诗、看电影能赚钱吗?不行,去它的吧!
 
如果我们的心量被内在的业障所束缚,那你既不可能悠闲,也不可能品味。程颢〈秋日〉诗曰:「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不必是坐着、躺着,而是要悠悠闲的心,用无所谓、无所求的心去观照万物。自得,得些什么呢?得到它的生机和趣味。这世界就佛法来看,物有千般,缘有万般,本蕴含了无尽的生机与妙味,可是人经常被自己的无明业障所覆蔽;因此,只能看到有限、单调、枯板、乏味的生命,太没品味了,苦哉!
 
从定慧入门
 
总之,悠闲与品味都是要从定、慧的修持中得,现代心理学家再怎么强调要从满足中去提升,事实上是辛苦而无益的。现代人再怎么追求悠闲与品味,但因不明本末终始,结果还只是自讨苦吃而已。
 
反过来说,也有很多自以为精进修行的人,却是以一种狂热燥进的心态,一心想要求得什么?这种人再怎么修行,到最后也只是使自己了无生机、断尽趣味而已!这样的修行,跟世间人的播弄,其实是差不多的。
 
定慧的修持是内摄法门,必从内摄中才能悠闲。因此,就修行的角度而言,应以悠闲的心来修行,而愈修行当愈悠闲才是。而悠闲后,也才能外延,去品人生的味,去品万物的味。
 
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十日,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林淑华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