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日期:2025/1/15 22: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 主讲/曾萃芬 纪录

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讲于慧炬印光祖师纪念堂

讲  纲

一、看心不看相:相由心生,心为相本

二、身心是一切的苦薮

三、老的语义:相、味、作用、功德

四、孔子的人生境界

五、模范老人佛陀

A和平大使 B生活实践家 C传道

D授业 E解惑 F不舍一人

G先天下之忧而忧 H临终不乱

六、老人的需求

A健康医疗的需求 B经济生活的需求

C教育及休闲的需求 D居住安养的需求

E心理及社会适应的需求 F家庭关系的需求

七、老人的理想:智、仁、勇

八、结语:身老心不老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很高兴能够再一次跟大家见面。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工作同仁,他们非常非常的好意,要我在这边练习讲话,他们知道我的国语不很清楚,需要练习练习一下怎样讲话。其次,诸位在座的师父、各位菩萨们,您们的捧场,您们的布施,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刚刚沈律师的介绍,我愧不敢当,在佛教里三十多年,什么都没有学到,学到的是什么?是我的老师的白头发。我只跟他学了这个皮毛,因为我学佛入门的老师李炳南教授,在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满头白发了,我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到,我只学到皮毛而已。

看心不看相

接下来的四星期里,讲一个主题“看心不看相”,主要是讨论生、老、病、死这四个讲题。为什么主题我把它定为看心不看相呢?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我不会看相,我小时候就很不喜欢看相,真的很不喜欢看相,尤其是在进入佛门之后,我的老师跟我讲,学佛的不可以看相,学佛的人自己不应该去看相,也不应该替人家看相。因为你看了相,往往就着了相,看了相就着了相,看了相就被相所转,自己就挣脱不了看相师的话,受缚于那种相的了解,为什么呢?因为凡夫没有智慧,凡夫只会看表面,表面都是虚妄的,但我们凡夫颠倒,总是将虚妄的表象认以为真。唯识学上说:凡夫着相、着名、着语言。凡夫不看你的心,不看体性,只看三个相,只是着相。

一、二十年前我搭公车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要让座给我,前天我到火车站买火车票想要去嘉义,一大早,哇!那个售票员非常尽职,我说我要到嘉义,他说半票三百元,他可能看到我满头白发,以为我是六十五岁的老人,可以享受半票优待,他非常的好,非常的好。我跟他讲,不不!我还是买全票,因为我晓得我还没有六十五岁,否则我应该可以凭着这头白发走遍天下,去那里都可以半票。

相由心生

“心”是相之本,而且相由心生,唯识学家如何界定一个圣贤跟一个凡夫呢?凡夫一定是着语言相,一定是着文字相,一定是着表相,因而不得自由不得解脱;圣贤则能看透表相,直观体性。所以,我一直这样鼓励大家,与其看相不如看心,看看你的心是怎么样子,是清净的呢?还是污染的?看看你的心是为着自己的名利、地位?还是为着别人的福利呢?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尤其骗不了因果关系。

心是相之本,相是由心生,看看我们在座的诸位朋友都是那么庄严,我就晓得过去诸位的心一定是很清净,诸位的前世一定是很清净,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相。来到这一世有机会接触佛法,使得诸位的相比从前好看,比从前庄严,比从前快乐,人见人爱,大家一看到诸位就会生欢喜心。如果说自己的心不清净,如果说自己的心都只是为了自己,那么表现在你脸色上面的一定是很不好看的。别人看了就讨厌,为什么呢?很简单,处处以自己为出发点,你表现出来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都是为着自己,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所以,与其看相不如看心,而看心要自己去看。

一个大修行者能够看别人的心。修行者的心非常细,细到可以听别人心跳的声音,可以听到蚂蚁在地上跑的声音,可以听到别人心中的话。你心中想些什么,脑子里想些什么,大修行者都知道。很简单,他只要看你的表象一秒,他就看出来了。诸位去看相时,刚刚坐下来,看相的人八九不离十,已经将你看得很清楚了,更何况是一个大修行人呢!

三苦和八苦

我今天的报告要分为八个段落,为着方便大家了解起见,所以我写在白板上。第一个段落:身心是一切的苦薮。佛法讲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者是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忧悲愁恼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的苦离不开身和心。我们先看求不得苦,我想追求什么,越追求越得不到,我们的欲望是没有办法满足的。再说怨憎会,为什么讨厌的人、讨厌的事情总是会碰在一起呢?不是别人讨厌,而是自己的心讨厌,自己的心讨厌,所以你看到任何一个人都讨厌,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讨厌。

怨憎会、求不得,不是外面的东西没有办法让你满足,而是你的心求不得,为什么?因为生病的因在我们一出生就已伴随着我们而来,我们如果没有把不病的因给去掉,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锻炼你的身体都不可能不病的。如果有人说我可以不死,我不敢相信,因为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死的原因已经跟着我们来了,因已经在那里了,怎么可能不死呢?不生,我相信这是办得到的,但不老、不病、不死,我不敢相信。因为老、病、死的根本原因就是生,有生,必不可能不老、不病、不死。老、病、死必然是随着生而来的,所以在白板上我把身和心用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去区分。

身心的生老病死

在身方面可以有不生,我打个x,但不可能有不老、不病、不死。心呢?有可能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一个觉悟者、修行有成就的人,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就是:他的身照样老、病、死,可是他的心可以不生,可以不老,可以不死,只要他的心不生就可以免除老、病、死的过患。在座的诸位朋友应该可以了解,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一个修行有成就的觉悟者,并不是说他不会生病,并不是说他不会老,也不是他不会死,而是他的心已经是不生了。

什么叫做不生呢?就是不起一个妄念。我们心一动那就是生,心怎么动?被八风刺激所动,就是被世间法所动。什么世间法?我赚了一块钱,我升官了,我得到了某个东西,心就动。我丢掉了生命财产,我丢掉了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就痛苦了。得失、利衰、称讥、毁誉,这八种世间的风会让我们的心生起。我们的心如果一生,我们的妄念如果一起,情况必然会改变,因缘改变它就改变了。这个改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诸行无常,我们称之为老。等到这个妄念被另外一个妄念所取代,我们原先的妄念称之为死,念头死称之为死。凡夫就是心一直在生、老、病、死,心一直在生、老、病、死。所谓证得寂静涅槃,所谓了生死,不是了那个身体的生死,而是了那个心的生死。

大乘佛法说每个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不生、不病、不老、不死的真心。因为我们所本具的佛性,是像虚空般那样的广大,无边无际,像虚空般那样的清净。它不是一个缘起的东西,心本来就是如此的,如果是缘起的东西,必然会有老、病、死的种种变化。所以,修行在修什么?就是在修此心的不生。如果此心不生,老、病、死就不会伤害我们了;但要此心不生很不容易,此身要生倒是很简单,世间的众生可以不修行,必然会有来生,必然会有另外的一个身。你如果想要一个身太简单了。昨天晚上,陈进兴才被枪决,很简单,他很快就会再有一个身体,他会立刻投胎,因为他的心充满了恐惧,充满了无奈,充满了报复。

今天的报纸这么说: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七万人就会有一个陈进兴这样的人,这种人是精神异常的人,他仇恨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都不满足,可是对自己的家他倒是非常的爱,他一直在袒护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舅,他绝对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家人,但对外人却一直在仇恨、在伤害之中。心理学家说:每七万人就有一个这种人,统计我们台湾的人口,两千两百万人是七万人的多少倍?三百倍吗?如果是三百倍,那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也就是说在我们台湾这个社会,就有三百个人像陈进兴一样心里充满仇恨,像厉鬼一样,谁都看不顺眼,谁都要伤害,这种不定时炸弹就潜伏在我们台湾的社会里面,有三百个,三百个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

有身就有老病死

想要生一个身很简单,每一个人都不必怕死,真的不必怕死,你如果爱身的话,很简单,你死了,立刻就会产生身,心里面含藏了我们前辈子的业力,我们的身、口、意业。你讲话,你做事,你的起心动念都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留下种子,而这些种子随着业力的大小,在来世的时候会决定去向,而且投胎的速度会有快慢的差别。所以,想要有这个身太简单了,大家其实不必怕死,我们应该是怕生才对,要让心不生,很难很难。九二一大地震那天,我不晓得诸位的心有没有生,我相信生起心的人一定很多,心啊!七上八下的,七上八下的心一直在生,一直在生。如果诸位的心还一直在七上八下的,对不起!你们一定还会有来世,其实也要恭喜你们不必怕死,万一房子倒塌被压死了,还会有来世的,不必怕。要让心不生,太难了。

释伽牟尼说:要让心不生,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可见它的困难,为什么困难呢?因为我们的心老是喜欢比较,老是喜欢分别,老是不能用清净的心、平等的心来对待里里外外,总是要执着,总是要分别。所以,身是可以不生,但只要你有身,一定会老、病、死。心呢!是可以不老、不病、不死、不生的,关键点是在心生不生之上,如果心生了,你的心会随之老、病、死,身也随着老、病、死了。以下报告老到底是什么定义?我们对老的定义,随着时代、随着空间而改变。台湾在四十年前,女性的平均寿命是五十二岁,男性的平均寿命是五十岁,现在,女性的平均寿命将近八十岁,男性少了六岁,大约是七十四岁。只不过四十年的时间,台湾人的平均寿命就提高了二十多岁,这是因为医药发达,还有台湾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很怕死,如果像古时候的人那么不怕死,平均寿命应该不会那么高。现在的人想尽办法延长寿命,古时候的人因为医药、卫生不足,寿命很低,我们看看印度,他们的平均寿命大约四十五岁左右,四十五岁就老了,他们大约在十五岁就己经结婚,尤其是女孩子,十五岁、十六岁都已经结婚了,尼泊尔也是这个数字。

长寿,老的定义

所以,老的定义没有办法讲,像我们书上说廉颇,他年纪大了,国王不让他去打仗,可是他手很痒,看到年轻小伙子都跑到前线去打仗,他心里不是味道,他就跃跃欲试。廉颇虽然年纪很大,可是在他的体能上,他算是不老的,而有一些人一、二十岁就已经是垂垂老矣。老,这个字的语意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那个“老”字所欺骗,也许我用英文来解释“老”字较容易了解,因为这个老字啊,英文译成aging,aging的字根就是age,age是年龄加上ing,就变成aging。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大家一出生就渐渐在老。所以,“老”字的定义应该是:你一出生,一有生命现象,你就已经开始在老了。你一出生就已经是在老、病、死了。这老、病、死啊!老啊!不应该用年龄来界定它,我们要用真实义,很真实的意思,老就是你一出生就已经在老了,就已经随着岁月的增长开始在老了,岁月增长得越多我们就越老,岁月增长得比较少,我们说是少年、青年,但岁月增长很多,我们就是老年了,这是它的语义。

第二个是相,相就是表象的意思,老的表象是什么?当然就是白头发,当然就是骨骼疏松症,当然就是有皱纹出现,牙齿掉了,眼睛老花了,动作不伶俐了,记忆力不好了,明明是老朋友可是名字就是叫不出来,这种退化就是它的相,可以很容易看得出来。它的味,味就是味道的味,这里不是指气味或是味道的味,这是《清净道论》上面所用的语言,“味”的意思就是原因。为什么会老?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时间,是时间让我们老了。也许我们都看过太空人、太空船的报导或是外星人的报导,时间的流动速度不一样,所以老的速度就不一样。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天上的一天是人间的一年,如果离开我们的地球越远呢!那里的一天也许就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去年报纸上喧腾一时的,所谓的急冻人就是利用这种道理。如果诸位想要长生不老,我看很简单,就跳越那个时间,不要让地球目前的时间来催促使得你老。你乘太空船飞到外太空去,等到你到外太空,在那里你只要待一天,我们在地球上可能是好几年了,可能是一百年了,这样就让你赚到了。你想青春永驻不老,真的很简单,只要掌握时间,时间不一样,时间的流动速度不一样,我们老化的程度就不一样。急冻人就是这个道理,就是现在先把你冷冻,冷冻到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可能会发现一种不老的方法,但其实现在已经很简单了,你只要租个太空船,跑到别的星球去,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即使你在那边仅仅几天,地球上的人、动物可能已过了一、两百年,一切老早都已经改观了。

老的味,也就是说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那个时间,时间的流动催促使得我们老。

诸位可能了解时光隧道的原理,只要世间有一种飞行器,它的速度高过于光速,你就可以回到过去。过去我们所做的一切,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以光的速度往前跑的,只要速度超过光速,你就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情形,可以看到你前辈子的事情,可以看到唐朝、汉朝、秦朝的事情。就是速度使得我们老的,所以,一个觉悟者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我们就说他是长生不老,他真的是证得寂静涅槃。没有时间的感觉、没有空间的感觉的时候,你真的就已经是长生不老了。我们在座诸位有很多人都有禅修的经验,当你在禅修的时候,怎么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在那个时候你是非常清净,非常喜悦,非常年轻,你没有感觉你在老了。时间飞速的过去,你超越了时间空间,你就得到所谓的解脱。

老死不是一件坏事

再来谈老的作用,老啊!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呢?其实没有好、坏的差别,我们一般都不喜欢老,可是老的作用确实很好。如果没有老的作用,想想看,我们永远都是那个小婴儿,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在地上爬,你要怎么办?你永远都站立不起来。如果不会老的种子,一个种子永远都是种子,它不会发芽,不会生根,不会成长,不会成熟。如果不会老,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众生,没有老、病、死这个变化,人挤人你怎么活下去。老就是让我们更加成熟,让我们成长,让我们能够了解无常的积极意义。我们往往用消极、悲观、恐惧的心态来看老,其实老是很好的。不相信?诸位在比你年轻的朋友面前,他们一定会礼让你,除非他是一点礼貌都没有。很过瘾!想想看我们多少年前,我们总是站在旁边,我们总是要让位,可是现在很快的老了,因为老让我们受到尊敬,因为老,很多人都要让我们一下子。老使得世间一直在成长,使得文化、文明一直在动,一直在进步。没有老,我们是不可能进步的,我们会总是停留在那里动不了。

它的功德就是新陈代谢,一切总是要淘汰,否则媳妇怎么熬成婆呢?当学生的人,怎么熬成老师呢?对不对?它的功德非常大,让大家都有机会,什么机会都有,只要你老就有机会,你不要早夭就好了,不要早死就好了!你老就有很好的功德。佛经告诉我们说:不要自杀,不要轻生,因为老有很大的功德。老,只要你肯修行,你就可以忏悔业障。老,你只要觉悟过来,你就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来清净自己的内心,为什么?如果我不老,一二十年前就死了,也许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机会接触佛法,糊里糊涂的这样就死了。也许接触了佛法,也不懂得修行,这样子就走了。正因为我们能够多活这么多年,所以我们有机会更深入佛法,更加精进修行,来清净我们的内心,来消除我们的业障。所以老,功德大不大?确实很大。老!确实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怕老。

师法圣人的人生境界

下一个部分,介绍孔子的人生境界。前天沈律师提到孔子的境界,孔子真的是世界圣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既然不是说七十岁、八十岁才算老。老!其实只是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增长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藉着孔子的话来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我们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十五岁,在座的我看都大过十五岁,我们这样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志于学,如果没有志于学,我们应该要知道惭愧,我们要学习世间的知识,怎么样谋生,怎么样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帮助众生。同时更要学出世间的修行方法,让自己能够活得更轻安,更快乐。如果大家都不志于学,不要说出世间学啦!世间的知识如果大家都不肯学习,真的,我们就跟禽兽一样,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欲,我们只是在满足最基本的食色性也。不肯学习,你怎么能够成长?怎么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在座的,问问自己有没有志于学?有没有致力于世间的学问?还有出世间的学问?

三十而立

如果诸位你们己经超过三十岁,也真的要反省一下哦!我立了没有?立了,不应该只是指成家立业,而是说你的学问立了没有?世间的学问、谋生的知识、谋生的技能,你学了没?你立了没?你足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吗?出世间的事也许还没有立,可是你要立了一个志向,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没有的话,也应该起惭愧心,赶快努力,赶快学习,将自己的“学”确立。

四十而不惑

不惑!什么叫不惑?超过四十岁的人,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还经常在迷惑?什么叫迷惑?命运若较差,就常常去算命,这个是不是惑?稍微碰到一点挫折,就赶快去找人家算命,要改造命运,这当然都是惑!都是没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没有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也就是说因为你学不够,没有志于学,志于学又不努力,学就不能立,所以四十啊!还在迷惑。超过了四十岁就要问自己,不应该再问别人了,四十岁应该问自己疑惑是否还存在?当然,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可能都像孔子那样聪明,但至少要对自己有所不惑,对自己人生的走向应该有一个选择。

我最近看一本书,是父子两人在对谈,爸爸是法国一个很出色的哲学博士,后来从事音乐、电影的制作。儿子进修生化博士,指导他博士论文的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是法国人。

儿子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看到电影里面描述西藏人在中共统治之下,怎么逃离西藏,这些西藏喇嘛怎样在崇山峻岭之中逃生,逃到外面怎样安身立命,怎样安顿自己的身心。这位儿子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有所感触,他决定要去见这些喇嘛。他是法国人,法国人都是非常骄傲的,他们不屑学英文,所以不会讲英文,当然更不会讲西藏话,但他就凭这股热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机票,从法国飞到印度达吉岭去拜见康居仁波切。书里描述说,这位生化博士的法国人见到这位大修行者,本来有很多问题想要请教,但两个人语言没有办法沟通,当他看到这位师父之后,就觉得不必讲话,这位师父怎么对我那么好,一见如故,在师父的旁边就非常安心。所以,后来他说了这么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当我离开印度,回到法国的时候,我时时刻刻想着我的老师,当我在我老师那里的时候,我忘掉了外面的世界。

在座的诸位,如果我们想要检验自己对老师、对师父够不够恭敬,能不能心有所归,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在师父、老师的旁边,你可以忘掉外面的世界,当你离开你的师父、离开你的老师,而你心中所想念的都是你的师父、你的老师,你的学习就成功了,你就能够学到东西。他跟着这位上师六年,上师圆寂了,他又跟着最伟大的不丹国师顶果仁波切学习。有本摄影集叫做 Journey to Enlightenment《迈向觉悟之路》,就是这位法国青年的作品,他跟随西藏的喇嘛学习了二十多年,他的老爸一直想不通,儿子的前途应该是非常好的,是研究最尖端科技的生化博士,老师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儿子是那么年轻,前途是那么好,为什么会放下一切跑去那里呢?

这个老爸千里迢迢跑到尼泊尔,唉呀!父子两人约好,在喜马拉雅山上,两个人独居几个礼拜,讨论很多问题,就这样父子之间有一个非常深入的沟通。老爸问儿子,当年是什么因素,让你放下科学的研究?科学的研究跟你佛学的钻研、修行有什么不同?儿子回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求真理,要发现实相,要把人生、生命实相的根本现象彻底了解,永无止尽的在追求、探讨,这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科学越研究越迷惑、越使人不高兴、不满足,越不快乐,因为他发现大家总是在一个很小的地方钻钻钻,钻到最后,所得到的一个发现,没隔多久又被否定了,一辈子的生命钻研到最后很快地被否定了,自己又不快乐了。不晓得自己为什么要钻研那些对自己生命一点了解都没有的东西。可是佛法却带给他无穷的快乐、无穷的智慧,因为佛法已经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已经将生命的现象给予最彻底的了解,所以他说我研究佛法、修行佛法就是跟生命结合在一起,就是在探讨我自己,不是摸索外界那些跟生命无关的东西。

接触佛法、修行佛法,他觉得心安理得,他觉得妙趣无穷。他觉得在修禅定、修智慧的过程里,有越来越新的世界,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一直出现,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安定、更加不惑。四十而不惑,如果诸位已经超过四十岁了,要问问自己真的没有疑惑吗?现在对于自己人生的走向,是不是还在犹豫不决?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就是天地的自然道理,其实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缘起,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老病死,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这就是天命。五十岁的人,问问自己知天命没有?知不知道缘起的道理?也就是说,你肯接受缘起的道理吗?你肯相信因果的道理吗?如果到五十岁,你还不肯相信因缘,不肯相信因果,你就是不知天命。知天命就是了解自然的运转法则,就是了解缘起,就是了解因果。

六十而耳顺

六十岁问问自己有没有耳顺?有没有眼顺?有没有鼻顺?有没有口顺?有没有身顺?有没有意顺?耳顺只是六种感官里面的一个代表,耳顺是什么?一个声音,你有没有耳顺?别人讲一句话,你能够听得进去吗?能够接受吗?拉拉自己的耳朵,能不能够了解那个道理?了解那个因缘?要能够接受各种声音,接受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接受一切的外境,接受一切一切的事物。如果不能够耳顺,你还在抗拒,你还在不安,你还不能够了解缘起的道理,真的六十岁是白活了,会活得很痛苦。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当然是能任运自在,看看我自己的心,我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我不会变成心的奴隶。孔子告诫我们,青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一谈到老,我们就戒之在得,也就是说,自己对于世间的一切,那种得失心是不是越来越淡化了,如果越来越淡化,就越来越成功。

昨天我在中华佛研所上课,一位学生五十多岁,送我去搭捷运,这位学生以前是很成功的企业家。在车上他告诉我一件事情,他说:唉呀!放下真好!我问他什么事情放下真好?因为他来上课是穿着短裤。他说放下真好!我说到底怎么回事?他说:现在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老伴如果不在,我啊!罗汉斋,菜啊!豆腐随便搅和在一起,我就吃得很高兴,我现在晓得菜根香。他是大企业家,好几家公司、饭店的大老板,我开玩笑的跟他讲,你以前当大老板的时候,天天大鱼大肉,你有没有尝到鱼香、肉香?他说:没有。真的没有,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心没有放下,心还在想得,还在往得的方向去追逐,即使是大鱼大肉,他都闻不到鱼香,闻不到肉香。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说现在好轻松哦!根本不必吃什么,我只要几根蔬菜和豆腐、花生,吃起来就比以前快乐多了。尤其是在佛法的领域里,重新来当学生是那么样的快乐。我们不妨用孔子的话来检验自己,到那个年龄,检验自己还差孔子的话有多远?

底下一部分,我来介绍一位模范老人,如果我们总统要颁奖给模范老人,我想啊!释迦牟尼佛应该是受之无愧,昨天晚上我重新将《南传大般涅槃经》看过一次,今天早上我又重新看一次,更加的确定,我们的佛陀是一位模范老人。《南传大般涅槃经》总共有六章,内容满多的,“佛”之所以为模范老人的几个原因,我把它摘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和平大使

第一,他是和平大使。和平大使是《南传大般涅槃经》所描述的佛在圆寂之前三个月的事情,佛告诉弟子说:我二十九岁出家(南传佛教的传统说法)到现在已经五十一年了,垂垂老矣!我就好像一辆破旧的车子,修理修理还勉强可以走啦!佛陀对于世间的和平一直在推动,他不会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斗争。

《涅槃经》一开始就描述当时一位势力最大的摩羯陀国国王阿阇世王,他的国家非常大,旁边有一个小国越只国,阿阇世王说我要去打那个小国,他派宰相去向佛陀报告,他说你到佛陀那边供养他,之后你跟他讲我们摩羯陀国是大国,我势力很大,我想要越只国听我的话,我想要佛陀赞成我,让我师出有名。佛陀一听这位宰相这么说,同时他看到摩羯陀国在边境已经开始构筑工事,已经准备要打过来了。佛陀就告诉这位摩羯陀国的宰相,你知道吗?你们是大国,想要侵占越只国,这是办不到的,理由有七个。一、越只国的老百姓经常开会,经常彼此沟通意见,形成了共识。二、越只国的老百姓,大家一心一德,大家共同承担责任,你们想打他们是办不到的。三、越只国的人们很尊崇祖先的制度,不会随便朝令夕改,不会随便推翻传统。四、越只国的老百姓非常恭敬、尊重长者,听长者的话,那些长者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别以为你们摩羯陀国很大、很强盛,你光是有兵但没有智慧,那是没有用的。五、越只国的男人,非常守规矩,他们不会诱惑妇女跟他同居,不会诱惑妇女跟他怎么样,大家都很守法律,很尊重伦理道德。六、越只国的老百姓,很恭敬、尊奉他们的寺庙,绝对不随便摧毁老百姓的信仰中心,早晚都在礼拜他们的神明,他们的心非常清净,非常尊重他们的生命,这些心很安定的人,你们摩羯陀国怎么能够消灭呢?七、越只国的人对那些修行者非常尊敬,非常丰盛地供养,使得外国的修行者都想到越只国来,而越只国本身的修行者、阿罗汉也都能够很安心的在那边修行,也就是尊重圣贤。佛陀跟那位宰相讲,你回去跟阿阇世王说,没有办法打败这个国家的,虽然越只国是一个弹丸小国,而你的国家那么大,你还是办不到的。这位宰相回去把佛陀的话跟国王报告,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真的干戈就停息了。佛陀已经八十岁了,是要圆寂、要死亡之前的三个月,他还为和平在努力。

生活实践家

第二,他是一位生活实践家。什么叫生活实践家?他没有倚老卖老。已经八十岁了,我们看《涅槃经》的描述,每天早上吃饭的时间到了,他一定是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已经八十岁的老人,他没有叫弟子:你们去打理,或是你们去乞食回来给我吃,没有。看经上的描述那么样生动,而且八十岁了还能够走路,八十岁还说:阿难啊!我们今天在这里,我们明天到那里!一直走、走、走,走到娑罗双树下,在那边圆寂。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告诉当地的人说:你们要守规矩,你们要修戒定慧,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如果还有疑问,你们赶快问哦!你们赶快问哦!在座还有没有疑问?如果你们没有疑问,我就要离开了。他就这样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去跟老百姓交谈,看看他们有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疑问他才离开,所以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生活实践者。即使在死亡之前的三个月,还这样子托钵,还这样到处度化、教育老百姓。

传道解惑

第三,他是一个传道者。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传道,在《涅槃经》里,他再三告诫弟子,三十七助道品非常重要,从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到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是诸位修行的要领,诸位一定要记住戒定慧。戒清净,烦恼就得到远离。定清净,烦恼就得到镇伏。慧清净,你的心就完全开悟。佛陀再三告诫弟子要珍惜时间,你们不要伤心。因为他那个宝贝弟子阿难,一晓得佛陀快要离开世间,就在门边一直哭,偷偷的哭。唉呀!他一直哭啊!哭啊!说:我跟在佛陀身边那么久了,我是他的侍者,我现在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我只证得初果,到底要怎么办?老师你不应该走,老师你不应该走。老师就跟他讲:我不走是办不到的,我不死是办不到的,凡是因缘所生的法,本身就含有败坏的因子,也就是说只要一生,必然会有老病死的变化,这是一种真理。

最重要的是修戒定慧,最重要的是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戒就是伦理道德的持守,法就是定,就是慧。如何修禅定?如何开智慧?这种道一直在传,一直在传。还有解惑,解惑就是三问弟子有没有疑惑。他对学生讲,在座的你们有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吗?第一次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疑问?大家默不作声。又问第二次:诸位有没有疑问?大家又默不作声。第三次又问:大家有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如来就要涅槃了。大家又默不作声,老师见大家默不作声,又慈悲的说,是不是你们不好意思问,因为你问的话可能会觉得丢脸,没面子,怎么会连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学了那么久,这个问题还不会,如果你们觉得不好意思自己问问题,就这样子好啦!你们可以将问题告诉你们的同学,由你们的同学代替你们问。代替别人来问的就说:老师,我代一个同学来发问,这样子就可以保住你的面子。

解惑,一直到过世之前,当天他还这样三问弟子,你们对法没有问题了吗?对戒没有问题了吗?如果有问题,就赶快问哦!没有问题,我就要走了哦!当时有天魔一晓得这件事情,等到那个学生离开,就跑到佛陀的面前讲:你赶快圆寂(意思是你赶快去死)。为什么叫他快点死呢?你看!你问你的弟子有没有疑问,你的弟子都没有发问啊!所以他们都已经知道啦!你曾经说过:只要弟子还有疑问,对法、对戒还有所不懂,你就不离开这个世间。你看!你已经问过了,而你的学生都没有这些疑问,所以啊!你可以死了,你赶快死吧!为什么这个魔王希望佛赶快死呢?因为佛一死了,就是魔王的天下了。但是佛陀还是那样慈悲,再三问弟子有没有疑惑。

不舍一人

第四,他是慈悲的佛陀,他不舍任何一个众生。关于这一点,我很感动。佛陀在他死亡的那一天,佛陀要走的那一天,要圆寂的那一天,他已经跟他的弟子讲了,我今天晚上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你们诸位还有疑问的,赶快来问。当时有一个外道叫做苏跋陀,苏跋陀从老远的地方跑过来,想要见佛陀,因为他还有疑问想要问佛陀。苏跋陀好不容易跑到佛陀住的地方来,佛陀的侍者阿难跟苏跋陀外道说:唉!拜托!我们老师现在病重,他现在躺在床上,因为他吃了穷达供养他的旃檀树耳,他得到血痢(就是拉肚子),已经身体非常虚弱,八十岁的老人了,又吃坏了肚子,我们老师现在很虚弱,所以你不要去见他,你不可以去见他。苏跋陀说:不行啊!我走了老远,而且听说佛陀今天晚上就要过世了,我一定要见他。阿难就跟他讲:不行!不行!我们老师已经濒临病危,非常虚弱了,你不要去打扰他好不好?苏跋陀再三的恳求,佛陀躺在房间里听到阿难跟苏跋陀谈话,听到争辩的声音,他就叫阿难!阿难!你不要这样子,你这样子不好,你请苏跋陀进来吧!阿难不得已,被老师听到了,只好让苏跋陀进来,就把苏跋陀领到佛陀的病床前面,苏跋陀就开始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他本来是外道,问题一直问,一直问,问很多,问到最后,他所有问题都了解了,证得阿罗汉果。苏跋陀跟佛陀讲:佛啊!你今天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我是不是可以依你为师,出家呢?佛说:好!善来苏跋陀!这是经上的描述。好!好得很!你苏跋陀好得很!我就收你为弟子,苏跋陀就是佛死亡前所收的最后一位弟子,他跟着佛陀出家,这便是佛陀不舍一人的精神。

我们看历代的圣贤,真的是有教无类,真的是只要学生肯学,老师一定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都会教导他。佛陀就是最好的典范,因为他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几个小时之后,当天晚上他就走了。不舍一人的精神,也就是说菩萨度众,不应该舍弃任何众生,任何众生只要有缘,你都应该去度他,都应该发大慈大悲的心。虚空无尽,悲愿也无尽,只要众生未尽,众生业未尽,我的行愿就不尽,这是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舍一人。

常怀世间忧

第五,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穷达是一位铁匠,他知道佛陀就要过世了,赶快把他仅有的东西,他认为最好的东西旃檀树耳供养佛陀,旃檀树就是檀香木,拿檀香树长出来的木耳供养佛陀,因为佛陀就要走了。你要碰到一个佛出世不那么简单,你要碰到一个伟大的老师出现在世间跟他学习,那真的是千载难逢,不晓得多少辈子才能碰到一个殊胜的因缘。所以穷达就赶快供养他,佛一看就说:唉!你这样的好意,我不应该拒绝,应该要让大家欢喜。这就是随喜功德。可是,佛是大智慧者,他晓得旃檀树耳是一种菌类,吃了对肠胃不好,不容易消化,所以就跟穷达讲:你这旃檀树耳只能供养我如来,你千万不要拿给别人吃,因为他们吃了消化会不好。连佛陀自己吃了都拉肚子,得到血痢。他把树耳吃了,没有吃完的,叫穷达把它埋在土里,不给其他弟子吃,不给其他众生吃。佛陀能够考量、考虑到其他众生的痛苦。慈悲者、修行者,他所想到的都是众生的快乐,众生的利益,他要拔除众生的苦痛,先天下之忧而忧。

预知时至一心不乱

第六,他真的是一位模范老人,临终一心不乱,能够预知时至,三个月之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要过世的那一天,他跟弟子讲:今天晚上我就要走了。这就是临终不乱,他事情交代得那么好,交代那些学生说,你们不要伤心。因为那些学生在老师要走之际,都是痛哭流涕,非常伤心,他跟学生讲:你们不要伤心,为什么不要伤心?我不在只是这个肉体不在,我已经教你们一辈子了,你们听了我很多法、很多戒,你们应该懂得很多了,你们如果依照我的法去做,依照我所说的戒去做,就等于我常在你们身边。如果我还活着,你们却不听我的话,你们不守戒,那等于佛离你们很远很远,一点用都没有。我不是这个僧团的领导人,我已经将真理告诉大家,已经将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证得寂静涅槃无上殊胜的大法告诉了诸位,所以,法在则师在,戒在则师在。你们不要以为我走了,你们只要依于法、依于戒,就好像师父就在你们旁边一样。佛陀临终不乱,还能够终极关怀僧团以后要怎么办,后世的众生要怎么办,交代得很清楚,交代大家不要迷信,交代大家不要乱,大家一定要规矩,一定要探求智慧。

老年生涯规画

佛陀虽然是一个模范老人,但我们人生是很现实的,我们不可能像佛陀那样有智慧,那样有福报。老人还是有他的需求,我们把他拉回到人间来看看老人的需求。社会学家研究的结果,台湾已经进入了高龄化老人的国度,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已经超过我们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八,所以,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很多很多的生活问题。这些老人的需求总共分为六项,也许我们为自己的老年作规画时,或是说自己已经退休了,已经是老了的时候,不妨从这六种需求去规画自己,去安排自己。

一是健康医疗的需求,包括健康检查、医疗、医护。我们都知道台湾已经实施全民健保,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办到。所以,万一我们老了碰到医疗的问题,都有医疗的补助,都有医疗的优待。保健的需求、复健的需求,这是有关于健康医疗的。

二是经济生活的需求。本来我们政府明年开始就要推动国民年金,但因为九二一灾变,必须以大量的国家预算用到震灾区,可是总有一天台湾会实施国民年金。所以将来有一天,我们年老了,即使没有儿女,即使自己没有财产,都可以有国民年金来支持我们的经济生活。因为国民年金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所累积下来的,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付出所得到的一种老年依赖。还有,老年人其实也可以二度就业,如果没有二度就业,也可以去当义工,去帮助我们这个社会。

三是有教育及休闲的需求。包括旅游、休闲活动、参加社团、体育、文教、文艺活动、交谊的活动,或者是里邻、社区的活动。

四是居住、安养的需求。好像几个大医院目前已经在推动居家的老人服务,如果没有办法到医院去、安养院去,目前在推动的就已经有居家的老人服务,或是儿女白天要去上班,有所谓日托的这种服务,还有老人公寓的出现。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台湾的老人愿意跟儿女居住在一起的占百分之二十三左右,愿意自己独居的,竟然高达百分之四十多。这一方面表示台湾的社会转型,年轻人都离开了父母亲。另一方面,也是老人家体会到儿女的痛苦,你的儿女必须要上班,儿女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跟你在一起,而且有代沟的情况出现,不想多干扰儿女,所以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是离开儿女而独立生活的,或者是居住在安养中心、老人公寓,或者是接受日间的托顾,居家的照顾。当然,儿女如果能够跟父母亲住在一起,那是最好的。

五是心理及社会适应的需求。包括老人咨询、老人访谈、老人情绪问题的安抚、节庆时候的礼物、卡片的寄送,受人家的尊重,友情或者是归属乃至于自己的自我实现能够受社会的肯定。

六是家庭关系支持的需要。让儿孙辈能够支持长者,子女后辈对老人的尊重、老人的关怀、老人的照顾,老人对子女希望的重视和尊重也是双向的。儿女要晓得孝养父母,父母也应该要尊重儿女的情况、儿女的需要。这是从比较世俗面的角度来看老人的需求。

心无所得便得大自在

第七部分想要谈的是做为一个老人的理想。我们知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老?很多人说:何必想那么多,时间到了自然就老,自己都可以老。但这种老不是有智慧的老,可以说是一种糊里糊涂的老,如果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糊里糊涂的出生,糊里糊涂的老,乃至于糊里糊涂的病、糊里糊涂的死,那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迷迷糊糊,一辈子又一辈子的迷惑颠倒。

随着岁月的增长,一个理想的老人应该是智者的老人,要有智慧。老人家总是对年轻人这么说:我吃的盐巴比你吃的米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远,但如果没有智慧,讲这句话又有何用。一个有智慧的老人,应该要有放下的智慧,放下的智慧!首先要放下对于我的执着,对于我的名利、财富 地位种种的执着。因为对于我、对于我所有的执着,是让这个世间没有办法进步,让这个世间没有办法和谐,让自己痛苦的最大原因。

因此,有人说当官是靠运气,下台就要靠智慧。一样,老人家就要下台了,就要离开这个人生舞台,一定要懂得放下,如果不懂得放下,还要依依不舍,还要执着,还要留恋,留恋我所有的,那么这个世间就真的没有办法进步。你看有多少人在排队,很多的青少年都在等着,等着老贼赶快退位。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的第一层次就是不可对我和属于我的东西执着。第二层次就是放下我想要干什么这种观念、执着。在年纪大的时候你可以有你的人生规画,可以继续学习,可是却不可以执着你这种发愿、这种发心。因为你一执着事情就做不好,体力也不行,记忆力也差,种种条件都比不上人家,应该要靠智慧去学习放下,放下世间的东西,放下过去的贪嗔痴,放下过去人际关系的摩擦。如果过去跟某些人有不愉快,要赶快放下,也就是说要赶快解决,要赶快处理这些问题;否则心里的疙瘩永远在那里,在死的时候还很难过。要赶快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赶快处理我欠人家的,或是人家欠我的,一定要清清楚楚,赶快处理自己的财产。

西藏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什么传统呢?老人在过世之前,一定会把自己的财产交代得很清楚。这是很好的传统,某一些是给我儿女的,某一些是供养三宝的,某一些是救济穷人的,老早都已经分清楚了。把这个社会的财富重新分配,免得儿女在你死后还在那边争吵。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对世间的执着,如果你就要闭上眼睛了,还放不下自己的财产,下场一定很悲惨。因为你还贪,你还嗔,你还痴慢疑,你没有放下的智慧,你一定很痛苦,过世的时候一定心很乱,因为你操心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说事业,我们说学业,我们说道业。事就是一种业,学就是一种业,甚至于连道都是一种业。孔子说老年人要戒之在得,你要学习无所得的心,一定要像《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的这种心境,你才能够证得寂静涅槃,你才能够真正像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孔子说:戒之在得。事真的是业,是业力。学业,你如果一直说我想学习学习,当然就是一种业,你心里当然就不能够轻松,就不能够自在。即使你要修道,也是一样。

当然,这里不是叫大家不要努力事业,不要努力学业,不要努力道业,而是说要以无所得的心,以不执着的心,以清净的心来从事自己的事业,来追求自己的学业,来更精进自己的道业,一定要无所求,一定要无所得。你一有所得,心就被绑住而得不到轻松,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一定要像禅修所说的观,站在第三者观察的立场,很清楚的观,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得。如果你老是要得什么,那种得是很有限的,而且可能是往生极乐净土的一个很大很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有那种智者的心境。

要做慈悲健勇的老人

老人要做一个仁者,如果说老了还不慈悲,老了还喜欢跟人家吵架,老了还喜欢斗争,还喜欢分别,那一定很痛苦。你打架也打不过人家,吵架也吵不过人家,你想追求什么你也追求不过人家,所以一定要培养爱心,培养慈悲心。慈悲心是来自于空性智慧,如果到老了还没有那个智慧,还老是要跟人家吵架,那怎么能够快乐呢?怎么能够过得很好呢?所以一定要发展慈悲心。先对众生慈悲,再来对一切事、物慈悲,再来连慈悲也放下,也超越,这才是真正的仁者。

老人最好是一个勇者,老人的勇要包括身心灵的勇。身的勇就是健康强健,注意自己的饮食、运动,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青少年时候没有运动,老了要赶快运动。如果青少年时身体不好,你只要在老了的时候,稍微调整一下生活习惯,应该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身的勇者。除了身勇,心也要勇,心勇是什么?就是要去接受伴随着衰老而来的病,你要有那种勇气去接受,更重要的接受死亡的来临,当你要离开这个世间时,你心里要有很坚强的意志力,你一定要透过这种智慧的观照,晓得不可能不老的、不病的、不死的,但可以从我们的心来让它不生。

我们心维持稳定、清净,自然可以接受老病死的事实,可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接受放下一切,离开世间的事实。这是勇,心理上要勇,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事实,老病死既然是免不了的,因为你已经生了嘛!你如果那么喜欢生,很简单,你一死立刻有生,你那么喜欢生你的肉体啊!身体啊!所以你还怕什么死呢?真的不必怕死,真的是你一死立刻去投胎了,你那么喜欢你的身,但你如果能够了解,身心是一切苦的来源,你只要心不生,只要心能够清净、安定,即使身在生老病死,你都会很快乐,你都很有智慧,你都能够超越这个世间的改变。

灵也要当个勇者,灵当什么勇者呢?因为我们的灵也就是我们的佛性(这里是指佛性)。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像虚空般那样的广大无边,谁都没有办法摧毁它,所以我们称之为金刚。我们的佛性就是金刚般若,就像金刚那样的硬,你能够摧毁那个虚空吗?办不到!世间有那样工具能够摧毁金刚吗?办不到!当一个灵的勇者,就是佛性的勇者,就是说我们要赶快来内观自己,赶快来修行,赶快来知道人生无常的事实。变化的只是现象,而这些现象只是因为我们的心有分别,我们没有智慧,执着这个现象而已。现象都是假的,现象来了又去,来了又去,这些都是假的,唯有那清净、广大无边、不变的自性,那个佛性才是真的。

你现在有机会听闻佛法、修行佛法,你就会肯定,肯定佛陀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可以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即使我们在世间来来去去、轮轮回回、生老病死,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一个佛性可以依赖。我们只要证悟佛性,我们只要安住在佛性之中,现象的变化都不足以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更能够欣赏现象界的变化,生老病死的变化我们更能够欣赏,我们更能够在死的时候,大家很不舍,让别人在哭声之中把我们送走。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别人欢笑而自己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等到我们要死的时候,但愿自己是笑着离开这个世间而让一切众生都来哭,都来依依不舍,这样子我们的人生就很有意义。我们这样的老,才是真正尽到了我们的责任。

结 论

最后的结语是:身老心是不老的,心不老不是叫我们去当老不朽,而是说心本来就是不老的。心怎么老?这里的心是指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这么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我们佛性是本来就具足的,本来就像虚空般的,我们的心是不会老的。如果说心会老,那是我们的妄想,那不是我们的真心,那是我们假的心。为什么说是假的心呢?我们如果因为外境的影响,产生妄想执着,这是假的,这一定会老、会病、会死的,但我们的真心是不会老的。

身是会老的,为什么身会老?因为我们身已经生出来了,诸位身都已经生出来了,所以诸位的老病死是必然的现象。我们只要安住在真心之中,我们就能享受这种生老病死的变化,其实是多彩多姿的!其实是可以让人家来欢迎我们的老,乃至于我们的死,如果大家都不死,怎么办呢?我们这个世间就不可能进化了。

报告到此结束,谢谢诸位,请多指教!

问题解答

问:五蕴跟时间有关吗?如何超越时间?

答:都有关,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蕴都跟时间有关,因为没有超越时间。等到五蕴超越了时间,就不会老了。只要你超越了时间就不会生,没有时间的束缚,就挣脱了时间的束缚。我们可以用现代天文学的知识来证明,我刚才所说的,天上一天,人间好几年,离开地球越远的地方,即使是一刹那,已经是地球的好多年,因为时间转动的速度不一样。妄念不生,就超越了时间,回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空相;要想妄念不生,就必须证得空性,放下一切我执、法执。

问:色身是行法吗?

答:也是一种行法,但身体的老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修行唯一能修的就是那个心,就是妄想心不生,从而确定我们的真心是不老的。

问:谈五蕴皆空,怎么去空这个五蕴?

答:五蕴皆空就是你心清净。五蕴没有办法让它不改变,因为它们是因缘所生法,它们是很多条件所组合成的现象。既然是因缘所生法,是条件所组合成的现象,只要因缘改变,条件改变,现象一定会改变。五蕴皆空不是从表面去看,而是说你的心开智慧,知道我们有一个不变、有一个不生老病死的真心,那五蕴就空了。因为你晓得五蕴只是缘起,它没有真的在变化,只是因缘改变而已,这样子就跳越了时间,就已经跳越了那个行法、五蕴。

问:佛性是不是指不生不灭的灵魂?

答:这个定义有时候会模糊,我们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指的是众生死了,有一个主体,因为过去的业力(就是过去身口意的造作),使得他又重新有一个形体出现,一般讲的灵魂是精神的力量,心的力量。在佛教来讲,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认识的识,就是心识。心识就是指我们的妄想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的不清净心。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执着于一个现象,就分别一个现象,但我们的心一直在改变,所以佛家不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佛家认为我们的心识,我们的色相一直在改变,也就是五蕴一直在改变,会改变的识蕴,我们称之为心识。

什么叫做佛性?佛性就是那个不会改变的心。也许你很难意会,除非你去修行,也就是说你去修禅定,你开智慧。当你在修禅定的时候,你会经验到一种状况,什么状况?你的心念一起来,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起来而后过去,第二个念头还没有起来,中间有一个空档,那个空档就是佛性的显现。这好像太阳光,它是广大无边的太阳光,但现在有乌云遮住,乌云飘过去,飘过去,乌云出现的时候,阳光就被遮住了,乌云过去,阳光又出来了。阳光永远在那里,现在只是被乌云遮住而已。好像我们说现在是晚上,却不是真的晚上,那是地球在转,那是背着太阳,太阳永远在那里,因为地球一直在转,所以面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白天,背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夜晚。

同样的情况,我们的佛性就像太阳(现在只在比喻),跟太阳一样永远存在那里,我们现在是因为有一个妄想心,什么叫妄想心?就是你的分别、你的执着、你的贪嗔痴慢疑、你的没有智慧。这种心一起来就遮住了佛性,现在你透过修行,让乌云飘过,因为你晓得乌云是假的,乌云会过去,等到乌云一过去,你就看到了阳光。阳光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这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不老的,它没有变化,它永远是这个样子。佛性只有在你修行的时候才能够体会,现在我描述的还只是一个形容词。

问:心里时常想东想西,静不下来怎么办?

答:这位师姐说,我们心都会动,就是我们的心一直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妄心。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没修行,或者说是修行不够,修行不够心才会动。修行很简单,只有三个原则,就是戒定慧。戒就是说要守规矩,不去伤害别人,因为伤害到别人,就等于伤害到自己,自己的心就会不安,心一定会动,所以要守戒。守戒就会规范自己,不会去伤害人家,不会伤害自己。

第二个就是禅定,禅定的意思是,我们的心乱跳,像猴子一样的乱跳,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猴子用一根绳子给绑起来,所以要修禅定,要念佛号。佛号就是绳子,心如果在散乱的时候,就念佛号。比如说发一个愿,我一天要念两万声佛号,这样还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吗?我看不会!你可以要自己一天念两万声,如果念不完就不吃饭,不吃饭太残忍,可以改成不睡觉,你一定没有那个心思去胡思乱想。这就是用绳子把你的心给绑住。你修禅定打坐用一个所缘境,你去观,你安住在那个对象上,这样子你的心就不会散乱。

我们现在的心会散乱,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官不安定,譬如非常喜欢看东看西,喜欢攀缘,五官常常向外头追求,现在把它们绑起来,把我们的心绑起来,绑在一样东西上,这样心就不会凌乱。你可以试看看,你试一个月,你如果一天念两万声的“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你念一个月就好了,然后再来找我,你心里如果还会乱,我就输你。保证你的心绝对不会乱,至少很平静,但是一定要两万声哦!让你没时间去胡思乱想。我们会胡思乱想是因为不修行,不修行就会吃饱了然后想东想西,所以我们要用功修行。

第三项就是要开智慧,如何开智慧?从修戒律而来,修禅定而来,心如果安定下来,自然可以看得很清楚。智慧怎么来?很简单,戒清净,心清净,自然智慧就来了。因为那时候心不攀缘,心不乱动,自自然然就看得很清楚自己的五蕴。离开五蕴之外的一切诸法都会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就晓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晓得以前都是无明,以前都是胡作乱为,而现在认得有一个不变的真心,那个不老的真心,一切都是虚妄的,只有那个真心不老,真心不生不灭。

修行离不开戒定慧,如果还是不了解,就要上课,多参加上课。如果有师父在开示,或者有善知识在说佛法,就要多多去听。第一次听不懂,没关系,只要想虽然我听不懂,但就是一定要来听,这个要来听就是禅定,这个就已经在修定了。你如果说,我固定每个礼拜的某一天一定要去一个地方,你的心就被绑在那里。每个礼拜要去的地方,并不是去做坏事,如果是去做坏事当然是乱,但是你如果来到佛堂跟师父和善知识在一起,心里会觉得很轻松。我刚刚所说的那位法国生化博士,他说去找西藏的上师,两个人都没办法说话沟通,但是他在师父面前感觉很清净,他觉得不需要说话,他过去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消除了。这就是将你的心安住在清净的地方,而不是安住在散乱的地方。【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  

 郑振煌居士:菩萨道的修行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郑振煌居士:传道授业解惑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