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六


   日期:2025/1/13 14: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六)
  郑振煌 主讲 / 陈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讲于花莲力行禅寺
  显教是由千百亿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法是由报身佛所说,藏传佛教称之为金刚萨埵。金刚代表空性,无坚不摧,能破除一切烦恼、邪魔。而众生是缘起有,金刚是体性空。众生是众因缘所生,即缘起有;因为在体性空的背景中,只要有因缘和合,就可以呈现出任何形象。故金刚萨埵即代表真空妙有、空有不二、悲智双运、悲智圆融。如此更易了解坛城、曼陀罗的意思。
  曼陀罗象征佛的清净国土,圆满的样貌、圆满的果德是由法身佛所呈现出来的,即唐卡、坛城所表达的一切。坛城梵文称mandala,manda即本质,la即成就,mandala意即本质的成就。本质即法身、真理、毕竟空性、本觉。由本觉、智慧圆满、空性所呈现出来的即为圆满报身。为什么要用曼陀罗呈现?这只是为修行之用,为禅观的禅相所缘相而已。我们是藉著曼陀罗来修行,勿将之视为艺术品,用来赏心悦目,否则无法离苦得乐。
  结手印(身)、念咒(语)、观想(意)
  在灌顶时,上师先观修前行,持诵咒语,结手印(与曼陀罗本尊、佛的手印相应)。每尊佛有每尊佛的手印、种子字、咒语。昨天介绍到身语意,声音象征空性。为什么念咒语不念译意?昨晚拜水忏,有人说好似音乐演奏一般。确实,中国佛教的梵呗、唱诵,与藏传、南传不同。中国佛教的唱诵,是中国音乐的精华。古时的祖师大德,实在太有智慧,能够将佛法精义与中国音乐相配合。如昨晚所念慈悲三昧水忏,透过文字引发我们的惭愧心,让我们忏悔过去业障。中间会有持咒语的情况,而不用一般的文字表示。文字是显教,咒语是密法。为什么持咒语的部分不用一般人看得懂的文字来表示?因众生都有习气,看得懂文字,就开始分别。看到阿弥陀佛,就知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不同,与文殊师利菩萨、观音菩萨不同,就开始分别、分别,故在念经文时,一直在分别,从头一直分别到尾。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文的意思,但无法进入定,故后面会加上咒语。咒语是什么呢?每一尊佛有其种子字,有其种子字的音,就是其密音,就是成佛的音,亦是令众生成佛的音。音声是媒介。
  上师在观修时,结本尊的手印,持诵本尊的音声,即咒语,再观想本尊的种子字,观想自己如何进入坛城,再观想自己是那尊佛,目的是去除我们的分别心。因凡夫若以第六意识思维,“我怎可能是阿弥陀佛?不可能。”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在娑婆世界,我们烦恼一大堆,还要吃喝拉……等,我们怎么可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心。
  上师予人灌顶,即授权别人修行,给人家力量,教导人家。上师当然得比别人有力量,有智慧,有慈悲,才可能予人灌顶。若没有能力,怎能给人家。可是一般人又有分别心,“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是佛。”即使达赖喇嘛,都谦虚“自己是平凡的出家人,也有烦恼。只不过我的烦恼与你们不一样,我的烦恼一来,一两秒钟很快就消失了。”而我们的烦恼一年、二年、十年、一辈子、十辈子都牢记不忘,我们的记性非常好。即使是达赖喇嘛,都会谦虚说自己是平凡的出家人,也有烦恼。当他要灌顶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先转化为佛;否则灌顶给人家的是烦恼。自己是烦恼的众生,教给人家的一定是烦恼,不可能是智慧慈悲。上师得先将自己转化,所以灌顶法会,上师比我们辛苦。一上台就没有下课,不会因自己想方便而下课,他一上法座就是一上午,三四个小时。五、六点早就进入法会现场。一上台就诵经,结手印,持咒,观想进入坛城,透过观照的力量,把自己转化为佛。自己变成与佛一样清净、慈悲、智慧圆满、无二无别,转化成功才能灌顶给别人。
  我们参加灌顶法会都有那种经验。上师修行成功,把自己转化为佛,弟子就来了。上师教我们结手印、观想种子字,教我们持咒,接著就引导我们进入坛城,之后将自己观想成佛,就是坛城里的本尊。如果是阿弥陀佛的灌顶,就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一般信众不知这个意义,都是去看热闹,看上师手持法器,叮叮当当,摇头晃脑,看坛城漂亮,在那儿欣赏。底下的人在台下聊天、好奇。当上师引导我们观修时,我们还是一头雾水,什么从东门进入转西门北门,绕过来绕过去,是什么意思都不懂。进入坛城是什么意思?就是与本尊融合为一。在这之前,上师有时会给我们吉祥草,要我们放在枕头下,看睡觉是否作梦,梦兆是否吉祥。还有丢东西,若丢往西方。啊!西方是阿弥陀佛的方位。对!你的本尊就是阿弥陀佛。那都是方便的说法。
  总之,密法的修行,就是把我们分别心的心识、观念,转化成佛的智慧,把自己转化成佛,就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这种修行是否真能消除业障?相信是可以的。这种过程就是禅观,与显教的止观是同样道理。观呼吸、数息、四念处的修行都一样,都是同一道理,只是所缘相不同,禅观对象不同而已。
  密法为什么用坛城?用那么复杂的颜色与构造,那是有它的时空背景。密法的产生,是在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河谷。印度河源自喜马拉雅山,经过喀什米尔、印度东北部,进入巴基斯坦而进入印度洋。密法之产生,就在现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河谷。密法产生非常早,甚至比佛教还早一千多年。当亚利安人进入印度半岛定居下来后,就开始有宗教信仰的产生。因印度河有河谷,有丛山峻岭,天气变化很大,地理环境之故,而有密法的修行。密法的修行为什么那么复杂?其发源地叫乌仗那(Udyna),那个地方,佛教产生之前的一千多年,密法已具传承系列,有一套修行方法。当然有它的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因其地理环境特别复杂,当传到西藏时,与西藏地理环境非常相应,因为西藏的地理环境也是恶劣、复杂,很适合修密法。不似中原,中原平原多,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生活富足,而且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西藏一年好几个月下雪,生活困苦,无法放牧、农作而空暇时间多,太闲会胡思乱想,故适合修复杂的修行方法。至于南传佛教,为什么会适合修四念处?因南传佛教都是流行在很热的地方,古时候没有冷气机,人们昏昏欲睡,无法观想密法,故用最简单的四念处,就可以修行成功。西藏天气严寒,空暇时间多,众生未免胡思乱想,故设计一套非常复杂的颜色、仪轨,让他们去修,让心去观。这些都是方便,我经常强调每一法门都很好,只要能对症下药,去除烦恼,都是最好的法门。
  密法是用转化的力量,藉坛城的观想,帮我们转化,安定心,有观察能力,止观双运,帮我们了解世俗谛不离胜义谛,了解空有不二、轮回涅槃不二;就在轮回之当下,转化为涅槃;就在烦恼之当下,把它转化为菩提,当下自己就转化成功。当然转化成功也是不容易,我们经常灌顶,可是烦恼还是一大堆,因我们不晓得灌顶的意义,同时不晓得怎么修行。灌顶完了是不是就成就了,没有。回去还要每天都禅观曼陀罗,我们有作这些功课吗?没有。难怪我们还是照样烦恼一大堆。今天灌顶回家后,立刻烦恼;每次灌顶,每次烦恼,没有办法。回家后想要禅观,想唐卡是这样子,要怎么进入;但想没二分钟,就已经妄想纷飞,怎能进入坛城?连门还没有进入,心就跑到九霄云外。
  禅观曼陀罗是修禅观的方便法门,用此力量来转化我们。接受灌顶,进入坛城,利用坛城来转化自己。这种修行方法,在密宗《无上密续》里称为生起次第,另一为圆满次第。生起次第,即藉外在的曼陀罗,让我们进入曼达拉之中央,与本尊结合而为一,将烦恼之自己转化成清净的本尊,让自己生起智慧慈悲。一次没有成功,二次没有成功,一直修,一直修,那些上师们修法就是修这个。他们修法,法本一来,就持颂念咒,金刚铃、金刚杵开始摇,每人有自己的本尊。若本尊是阿弥陀佛,就每天修阿弥陀佛。将唐卡挂在前面,每天诵经、持咒、结手印,每天进入坛城中央与本尊阿弥陀佛相结合。每天早上修,晚上修,上师一整天都在修,甚至闭关三年三个月。修行就是观修曼陀罗,修与本师相应,这就是上师相应法。以佛菩萨为上师,将自己转化为上师。一次又一次,三年三个月,一直在观自己如何进入本尊坛城中央。这也是显教的止观功能,也就是在修戒定慧。若要禅观成功,心一定要很定,很清明;自己一定要有观的能力,才能知道这边的颜色代表什么,这里有什么本尊的眷属,这里有圆形,有方形,有须弥山,有护法神,有众生,有本尊。这样一层一层进入,与本尊结合为一,就把自己转化成功了。我们去参加灌顶法会时,其实就在修行,藉著上师的开示,引导我们进入曼陀罗,自己与本尊融合为一。将自己平凡的、分别的、有限之心识转化成佛。如果今天观修曼陀罗能成功,明天也能成功,后天也能成功。如此三年三个月下来,心识中充满了本尊,充满地水火风空、五种智慧、五方佛、佛一切的功德,自己的心就非常柔软,非常光明,就能时时提起正念。这种观修要常年累月的,这就是生起次第。无上瑜伽就讲生起次第,其意思是什么?生起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就是缘起,缘起当然无自性。凡夫的心本来无坛城,藉著禅观、仪轨、法本、咒语的程序,把自己的心引到坛城中央与佛相结合为一,而把自己凡夫身,转变为圆满报身。经常作的话,就可以转化成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  

 郑振煌居士:菩萨道的修行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郑振煌居士:传道授业解惑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