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


   日期:2025/1/8 1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缘起.性空.无我.禅
 
缘起性空
 
在这四次的课程中,我计划以一系列的四个讲题,将佛法作综合式的介绍,现在首先讲第一个题目———缘起性空。
 
缘起是说明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靠彼此互相衬托的关系而得显现,没有一法能有自主不变的特质。此没有自主不变的特性,我们称之为空性。以下略说明空性的特质:
 
1.非自存:一切存在都从缘起而非自生,故有关「第一因」的一切理论,根本就是错误的。
 
2.非独立:既然一切法是存在于彼此衬托的关系中,则无有一法有其独立性。如一个杯子,是因为有人看到它了,所以它存在。如果没有人看到它,则这杯子是否存在就不知道了。而我们如何能见到它呢?是因为彼此间有着互存的关系。有人说灵魂能超乎我们的身心而得自在,然假使灵魂跟我们身心没有互存的关系,则它是否存在我们就无法断定!又它有否存在,对我们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又有人认为上帝是独立存在的。如果真有个独立存在的上帝,则我们反而不能认清衪了。所以「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没有这回事!一切法非自存!非独立!
 
3.非永恒:这个世界经常在变化中,而在缘起的关系下,此一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的变化,所以这世法的一切没有一件能永恒不变的。
 
以上非自存,非独立,非永恒的特性,我们名之为「空性」。有很多人不了解佛法所说的「空」,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空其实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幻化流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它没有自主不变的特质!既一切法空,那我打你,痛不痛?痛!「空」故应该是不痛的吗?不!就因为是空,所以打了才会痛。以不空则不变,不变则不痛。又既一切法空,那你吃饭吗?吃!何以故?因为空,所以饿能变饱。不空则饿恒为饿,饱恒为饱。从以上事例中知,万物是因为空,才显现出它的作用。不了解空的人,以为空很可怕,以为空破坏一切现象。其实万物本来空,一切现象因空而存在,因空而变化。以下更从四大及时空的幻现中,说明万法皆空的道理。
 
地大:指一切有质碍,我们通称为固体的物质。比如说木头,现在摸它是固态,等一下被火烧成灰了,那将如何?又为什么会有此固相显现?因曾有人种树、伐木、加工。更因有人作意,根尘相触,然后有木头相生起。此相非自生、非自存、非永恒不变。
 
水大:水在温度超过一百度时,变成水蒸气了。在零度下,又凝结成冰。又用电解质分解,产生氢和氧。水是什么?水不是个东西!但当某些条件具足了,而形成其特殊的形相,我们便通称这些因缘,这个形相为「水」。因缘变了,形相转了,便应有另外的称呼了。
 
火大:想象中,火是一直在燃烧着。可是各位能把「火」这样的东西拿出来吗?拿正燃烧的蜡烛、木柴。不!我只要单纯的「火」,不要蜡烛、木柴等。做得到吗?做不到!「火」也根本没这东西,因为有物质在燃烧,所以通称这燃烧的现象为火。如果有一种不待物质燃烧即有的火,那么我们便熄灭不了它了。
 
风大:我们如何感觉到风的存在呢?风吹过竹林、房子,发出呼呼的响声。风吹到人身上,有股压力。这时我们得以知「风」是存在着。又风从门外吹进来后,我们把门关起来;这时风不见了,风到那里去了呢?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密封的房间中,没有高低压的分别,风当然不见了。是因为「有」所以不见了;还是因为「无」所以不见了?非有非无!幻起幻灭!
 
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虽然空,还是有墙垣、有洪水、有火灾、有台风。不能认为水是空的,就往水里跳;火是空的,就往火里冲。
 
其次再谈空间。空间的存在是自然不变的吗?不!假如我们把物品移动了,则空间的存在就有了变化。又有人谓虚空无为。其实虚空仍是有为的。虚空的无碍相,是因为物品在移动中没有阻碍,或因看远物没有障碍,我们才确认虚空的存在。空是应「实」而有的,没有实物的衬托,也就无法显现空间的存有。
 
最后谈时间。何谓时间?一年,可说是地球公转一周,可说春夏秋冬一交替,可说十二个月圆月缺的循环‥‥不管怎么说,我们是无法离却空间的变化,而定义出时间的计量,以时间是非自生、非独立故。
 
以上从理路和实例中已说明缘起和性空,其次再说明假名和中道。
 
在万物的缘起中,我们所能认取的现象,只是假象;所能建立的名相,也只是假名。因为万物虽在前后不断的变化中,可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不是常,便是断。变化量小,以为是常;变化量大,则以为断,都与实际世界不相符合。又实际世界,以缘起故,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可是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总是有限有量的。由此有限有量的假象,所建立的一切名言,当然是假名。
 
台湾中央山脉从北到南有许多别名,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莱、能高等。又如地球上有亚、欧、非等洲,地是连在一体,它们中间可没有界限呢!故界限是人订的,名号是人取的。人为了彼此沟通的方便,不得不用假名,可是往往用久了,便望文生义,依名责实。明明诸法是非常非断,非一非异的中道法,可是落入名下,却成非常即断,非一即异的二边见。边见即是无明烦恼的根源,我们只有深入缘起,观照诸法本空,才能不坏假名,而回复到诸法本来的中道义。这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当然必待修行才能完成!修行是什么呢?修行即是把我们偏差的观念和心态,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如何修正呢?下次继续说明。
 
二、性空谈无我
 
1. 有我
 
在未谈「无我」之前,首先谈「我」是什么?「我」有多少烦恼?一个人活着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维持生命的延续;第二、肯定生命的意义。此二者又互相影响。假使他认为生命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他就不用很辛苦地去维持生命的存在;同样,能够很轻松的维持生命的存在,有的人便觉得生命是很有意义的。以下详细说明此二者的烦恼:
 
维持生命的延续
 
 
 
(1)维持生活:每个人都知道活着是要吃饭,几天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再过几天没得吃,就要饿死了。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来之不易,先要赚钱,买米煮饭,吃完饭还要排泄,生活非常的忙碌。
 
(2)维持生存:对动物而言,只有生活的问题,而人类就有这第二个问题:人类不只是考虑到今天有没有饭吃,甚至考虑到明天有没有饭吃。生活是一天过一天的,而生存是指十年、二十年长时间的,此牵涉到一般人所谓的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常觉得今天虽活着,而明天是不是仍活着?不知道!或者今天虽有工作,明天也许失业了;今年丰收,明年搞不好会饥荒。为了安全起见,有的人很烦恼。例如拚命去存钱,事实上他已经有很多钱了,可是他总觉得还要多存一点,为什么?因为缺乏安全感的人,总觉得必须做很多保护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有继续活下去的保障。有人穷耽心那天会发生世界大战、核子爆炸‥‥,耽心很多未来的事情。事实上若只是为了维持生活并不困难,可是为了安全感,我们就必须付出很多的代价。动物只要有一个洞就可以活了,而我们就必须需要一栋房子,并且屋外还要有铁栏杆及种种防盗设备等。虽然每个人对安全系数的感受不同,有的人认为明天大概可以活,今天就安心的睡觉去;但是有些人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百分之千的确定才能放心,所以越没有安全感的人所要付出的辛劳也就越大了。
 
(3)延续生命:即一般人所讲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个人的生命要维持下去。整个家族、民族的生命也要维持下去,为了延续生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个孩子出生,从小就要喂奶、换尿布,慢慢将之抚养长大;甚至结婚了,有些父母亲犹认为子女还小,还须照顾。父母总放心不下儿女,为什么?因为使命感的作祟,认为一代必接一代,不能使它断绝。尤其是中国,这种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的深厚,因此所付出的代价远比其他民族多多。总之,要维持生命的延续,要付出很大的辛劳。
 
肯定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先从一般人如何去肯定生命的意义讲起。例如:有人觉得听了这场演讲很不错,就认为今天过得有意义。或者有人赞叹你这套衣服,你便觉得活着还蛮有意义。一般人如何来肯定生命的意义?以我分析可分为:
 
(1)执着优越感:我比你有钱,我是大学毕业,我就比别人优越。人经常要努力去抓住一样东西,只要感到我所抓到的分量比别人重时,就觉得比别人优越。在优越感中,我的生命就有了存在的意义。人为了建立自己的优越感,很可能去攻击别人———能把对方贬得低低的,才能证明我比他优越。有时候,认为对方太优越了,我们没办法超越他,于是就扯他后腿。许多人为了建立优越感,就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结果搞得自己身败名裂。
 
(2)执着成就感:优越感是跟别人比的,成就感则跟自己比。例如:设计桌子,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现在自己做,做成了就觉得很欢喜。这件事别人不一定知道,但是自己中意,所以成就感便跟着而来。或者看一本书,看过后心有所得,这也有成就感。所以成就感主要是从创造中去满足的。当一个人创造力越突出时,他就越有成就感。若创造力不够高时,他可用模仿,别人做出来的东西,我也跟着做。在模仿之中,也可以得到某种成就,但这种成就不高,感受不会深刻。甚至有人以迎合某个已有成就的团体,从沾点光彩中,认为自己有所成就。万一什么都不是时,就只好整天幻想,假如我是发明家,我会如何如何‥‥。在现实之中无法得到的成就,就在幻想梦境之中自我陶醉。
 
(3)执着归属咸:归属一个团体、一个大我。当我们把自已一个小的生命归入某个更大的生命时,我们就在大的生命中寻找到自己。因为你未能完成的优越和成就,都可在这个团体中找得到。现在有很多人去学电脑等尖端科技,他不一定真对这科技有与趣,但是他已归属于这行列时,便感觉自己已被接纳了,自己的生命已有了意义。所以我们经常用归属,来提升自己的成就。归属,表面是自己去归属一个大的团体,其实是用此来认同自己的价值。很多人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左看右看,自己觉得似乎不错,但还是没信心,于是找几个好友共同来认同,大家都说好时,他才能肯定。人往往需要大众的认同,才能肯定他自我的价值,而认同往往又是从归属中完成的。所以归属失败的话,他就会寂寞空虚,而觉得生命没有存在的意义。
 
每个众生为了要肯定生命的意义,就至少要抓住一样东西,不管是优越感、成就感或是认同、归属感,如果抓得到就觉得生命有意义。佛经上说众生取一舍一,像猴子一般,看到一个便抓一个,抓了这个,又掉了那个;他们感觉生命似有变化,其实根本不离「抓一个东西」的本质。这种要抓个什么的心向,无所不在。炒地皮、买股票也好,或有人自认为打坐有某种程度的体验也好,甚至「我开悟了」也好,他总是抓住一样东西。而为了这个东西,我们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佛法说贪、瞋、痴、慢、疑。贪心是要把东西抓住不放,而且抓得越多越好。瞋心是别人只要拿走一点,我就生气而攻击他了。痴心是不明就里地要抓得比人多,抓得比人牢。慢心是我抓得比别人多,抓得比别人牢,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疑心是这个东西虽已抓住了,但是这东西的好坏却不知道。所以,贪、瞋、痴、慢、疑都是从我们要抓住一样东西而有的,而不管抓得到或抓不到,一切的烦恼已跟着而来。
 
经典上讲,由我执而起四种烦恼;我爱、我慢、我见、我痴。我爱,我必须去抓,而且抓得越多越好。我慢,就是我抓得比别人多、比别人牢时,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我见,为什么要抓?是为了肯定生命的意义,肯定我的价值。我慢我爱是因为我见而有的,而我见以佛法说,又是由于众生的愚痴才有的———不知诸法缘起,本来空寂。
 
以上第一个层次「有我」,有我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可是无可奈何啊!看不破,即放不下。
 
2. 无我
 
第二个层次「无我」。先从缘起中了解,所谓的我是怎么存在的。一般人都说:「灵魂是我!」灵魂是什么呢?从那里来的?是什么因缘和合而有的?从没有人论及这些!因为他们灵魂的观念就是佛法所说的「自性见」。又有人以为身体是可以变的,但灵魂是不变的。若变是变的世界,不变是不变的世界,身心、灵魂既已分开了,如何又说我这身心是由灵魂来控制呢?一般人总希望建立一个不变的本体,来统一那万变的现象,这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误。因此这世界如真有不变灵魂的话,那也跟我们身心没有关系。所以要真正了解我们生命的身心变化,要从整个缘起,也就是无我去分析。佛法分析,「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共同和合而成的,那么以下我们将分析这五蕴的成分和缘起,以便能进一步了解无我的真义。
 
 
 
 
首先谈「色」。佛法把人的身体分成四个元素:地、水、火、风。地是所有固体的存在,包括骨、肉、筋脉、皮肤、头发等。水是血液、内分泌等。火是身上的暖气和消化等作用。风是呼吸,包括内呼吸、外呼吸。这身体的地、水、火、风是与自然界的地、水、火、风互相缘起的。我们吃饭,然后消化吸收而成为身上的肌肉组织。我们呼吸,将外面的空气变成内在的空气。所以人的存在不能够离开外界的四大。一般人只觉得这身体就是我,但是离开外界,这身体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身体是我,头发是我,等一下把头发剪掉,这头发还是不是我呢?或者有人受伤,手被切掉了,这只断手还是我吗?刚开始还觉得是,越久便越觉得不是。现在有器官移植,肾坏了换个肾,这新肾是不是我呢?现在还有人造的器官,心脏坏了换个人造的,你说这不是我,这是铁的!塑胶的!这怎么可能是我呢?你觉得别扭,心理变得不平衡。其实本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以我本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时时刻刻与自然界接触而常起变化。故我之中,至少这个身体是变化的。
 
地水火风四大从另一种层次来看,四大是心理状态的反应。火大———动了无明火、肝火,生气、瞋恨,这就是火大。水大———看过《楞严经》者都知道,什么叫贪水,一个人看到他喜欢的东西,他的眼睛就会发亮;人在高兴时,脸上就有光泽,这是水大在变化。火大是瞋恨心,水大则是贪爱心。风大是攀缘心,心常在散乱之中。地大就是众生的愚痴、顽固、执着。所以四大从物相来讲是地水火风,从心相来讲是愚痴、贪爱、瞋恨、散乱。当一个人心中的四大在变化,那他的物相四大也跟着在变化。
 
在佛经上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外道请佛应供。佛有他心通,知道这家伙不怀好意,但佛还是答应了。那外道不只在饭里下毒,并还在屋前掘了一个大火坑。佛前往时,告诉他随行弟子说:「你们走路时,要走在我的后头,并且我还未用饭之前,你们不能够先吃。」佛说:「内心的贪瞋痴三毒我已化尽,这种世间的毒药,害不了我的。内心中的贪火、瞋火、痴火,我已熄灭了,所以这大火坑也烧不到我的。」当他一步踏过坑时,火坑即变成莲池,毒药亦变成甘露。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地水火风在一般人觉得那是很实在的东西,可是,当一个修行人心中没有妄想执着时,则此四大也就没有作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身体是我吗?连个身体的实存都不可得了,还能问这是谁的吗?
 
 
 
 
其次「受」,受是感受,眼睛看到是眼受,耳朵听到是耳受,心中想到是意受。大部分人喜欢用抽象的玄理来解释这些感受现象。眼睛、耳朵、鼻子之所以能感受外界现象者,而神经能将讯号传到大脑。那大脑又是如何起作用呢?这时有人说是由心来控制的。而心又是什么呢?心由灵魂来控制的,那灵魂又是什么?此等一步一步往后面推,总要找出一个最后不变的本质。这种说法根本是人类思想的无明,先把物体固定之后,然后又要在物体之外,找出一个心来,此心即使存在,也跟彼物没有关系。
 
物外无心,心外无物,这是我们基本上要建立的观念。心是什么呢?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肚子饿是谁在饿?因为肚子饿所以我们身体没有力气;又因为肚子饿了,别人跟我讲话,我懒得听了,别人要我做的事,我也不想做了,看任何事情都不顺眼,不对劲。肚子饿是谁在饿?恐怕不只是我的身体,更且包括我周遭的一切。这好比我们在大海之中丢进一块石头,则它的震动会传遍整个大海。所以心是什么?在《大乘起信论》上有谓:「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是我们从一物出发而推到整个法界缘起,故整个法界的变化都在这心中。所以,物外没有心,心外没有物。
 
也许有人会问,色尘虽存在,却只有眼睛看得到,耳朵鼻子并不知道,既一物的存在,所有法界都受到影响,那耳朵鼻子嘴巴也都应知道才对呀!何以我们不用耳朵来看、用鼻子来听?此牵涉到两个因素:一是刺激量的大小,一是感官的灵敏度。对声尘来讲,耳朵的灵敏度最大,其他眼睛或身体的灵敏度不够大,因此我们总认定是用耳朵来听声音。其次是刺激的大小,比如我们可以听到声音,但太远太小或太大的声音,则我们就听不到了。我们的感官虽然可以感受,但有一定的范围,以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范围。当声音大如打雷时,你可以用身体感觉到有股大风暴冲着你来。一个人瞎眼之后,其他感官的灵敏度相对变大,他可以用耳朵便能胜任别人需用眼睛才能做的工作。同样的一个人修行到达某个程度之后,他的感官灵敏度非常大,此时他可以用耳朵来看,用眼睛来听。故《楞严经》提到六根互用并不稀奇,只要你的感官够灵敏的话。
 
以上所说「受」是谁在受呢?不是我受,而是无法不受。
 
 
 
 
其次讲「想」。把这个东西叫做杯子,似乎是我动心思量的结果,可是再仔细分析,为什么叫它做杯子呢?乃因为大家一向叫它做杯子的缘故。从此一事实而知,人并非能突想异想,我们只是从过去的印象中引发而有现在的各种念头而已。这也就是《解深密经》所谓「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的念头像瀑流连续不断,这尤其是打坐的人更能感觉到,我们希望把心定下来不要想,可是念头还是不断地来,想档都挡不住。这些意识不但是后念接着前念,且念头一来便是一大堆。大大小小都有,大的念头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小的念头我们根本感觉不到。故这所有的「妄想」并不是我们用「心」想出来的,它只是一群一群的种子识,当碰到外界时就产生了现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概念出来。这好比瀑流,是由两种因素所组成的:一是流水,一是河道。流水在河道上流,就形成整个瀑流,这河道恰如外在的境界,而水流则是我们内在的种识。河流的水不但前后相续,且会因河道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形。因此当境界中一有个杯子,我的意识便紧跟着化现出杯子的形象来。总之,「想」,事实上并不是有一个「我」在想,只是过去的念头碰到现在的境界而产生现行而已。
 
以上所说,现行虽是无为的,但又会受环境的影响再产生修正。如那个人不好,看到他就觉得讨厌,这是我过去对他的观念。可是若有人表示他是个孝子,这时我对他的观念便会好了一点,后来再慢慢地观察,才发觉他竟是一位好人啊!我们的观念如此经过外在境界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这就叫做现行熏习种子。过去的业识现行于境界上,境界又熏习我们的种识,就这样我们意识中的观念不断的在变化。一般人以为他自己在想,事实上他一点都不曾想过。
 
一般而言,人不可能没有念头,就如同水流,水既已存在,你不可能叫它没水。但是就佛法来讲,我们虽不可能叫水不存在,但可以叫水不流。如何使水不流呢?水是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假使我们用心不平等,水面便有了高低差,于是心便动了,杂想纷飞。所以如何使我们的心能够无想呢?就是心行平等,平等则不动。因此,终究的定,并不是用筑水坝的方法,而是从看一切万物平等而使心能够不动。「想」,简而言之,是谁在想?没有人在想,只是念头在动。念头为什么会动?因为意识遇上境界,乍起现行。无作者亦无受者。
 
 
 
 
「行」,大部分人又都认为我可以抉择。我要当工程师、科学家‥‥等等。我们把「选择」分为两点来讨论:一是能选择的我,一是我所选择的对象。从对象来说,如果你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那当然不可能选择第三条!所以我们的选择早已经被限制住了。又就能选择的我而论,选择时我们本身的观念条件,也把我们限制住了。选择,终究而言只是因缘在迁变,因缘有相应、有不相应,外因缘和内因缘相应,于是你选择了它。或者说是它选择了你。故选择,是内外因缘共同决定的。所以自由意志论,认为身心之外有一个能选择的我,或宿命论认为在人的身心之外有一个被指使的我,这都属于自性见,是所谓的无明。众生因能所分立,所以才有这些问题。我们修行到了身心统一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总之,「行」没有抉择的主体,没有「我」在选择。
 
 
 
 
「识」,一般人所以认定有「我」,主要是为解释两种作用:第一是统一的作用,六种感官如何能互相调和呢?眼睛看到和耳朵听到的有一种统一的现象,又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也有一贯的轨迹。为了这统一的作用,人们认为应在变化之中建立一个不变的「我」,才能统一。事实上就缘起而论,一切存在本身既是互相影响、互相连锁,故统一的现象是缘起本来就必然有的作用,并不需要在现象之外,另外找一个东西来统一。又前已述及,即使要另找一个东西来统一,它也统一不了的。
 
第二种是主宰的作用。在相续的因果中,前因有它的力量能影响现在,现在又有它的力量以影响未来。故不是因为「我」才有这种牵引的力量啊!诸法缘起,法尔如是。因此认为有主宰的本体,根本就是无明。
 
总之,从色受想行识来分析它的作用,我们可以肯定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我们既不否认生命存在的事实,也不否认五蕴的作用,只是这些乃由因缘和合才有的,而缘起本来自性空。
 
有很多人认为佛法讲「无我」宝在很可怕,人活着吃饭、工作、睡觉‥‥等,这些都是为了「有我」,要是「无我」那该怎么办?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要是不自私自利,则社会会静止,文化将断亡。无我观念果真如此可怕吗?事实上并不如此。
 
这可以由两个阶段来讲:第一、假使大家真能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这世界上都没有问题了。人总认为有很多问题要由「我」来处理,所以「我」不能放掉。事实上没有「我」就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另一个「我」来处理问题。第二、「无我」反而能关心别人,因为你没有自身的问题,所以才有闲功夫去关心别人的问题。一般人认为有「我」,必先得保护自己,因此不能把自己奉献出来。当「无我」的时候,反而更能看得开、看得远,且更能承担。从有我到无我的过程,好比有个人从小就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这房子里的一切他都很熟悉,吃的喝的他也蛮习惯了。如果有一天要把这房子拆掉,他就急了,房子拆掉后该怎么办呢?他不敢拆,因为这是他唯一拥有的,折掉之后不就一无所有了吗?但是果真拆掉后,他立刻会发现原来这世界是多么广大光明而灿烂,有星星、天空、花草、山河大地,有谁愿意再回到以前那个黑暗狭隘的房间呢?把小我这个结剥掉之后,事实上心量反而更宽大更圆融了。所以佛经上常讲「无我大悲」,当一个人能证悟到「无我」的境界时,他的大悲心立刻能提起来。
 
以上我们已将「无我」的道理说明过了。最后我必再声明一点,理解「无我」的原理后,还是要努力修行;不要以为反正已「无我」了,还修什么行?随它去吧!在未真用功而得受用前,「无我」的思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烦恼,境界一来,心就作不了主了。所以还是要努力用功!如何用功,待下个题目继续谈。
 
三、从无我到无心
 
上节我们已从分析五蕴的缘起,而能信受无我的真理。然而此思想我们能否将之表现于生活行为中呢?那大可未必。如何才能将此思想确实地表现于生活中?这就有待于修行了。
 
然而什么是修行?以下则从佛法所谓十二因缘中说明。十二因缘有「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即是众生执我,因为有我,所以人们总得今天抓着这个,明天握住那个,以此来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于是众生的命就在这个、那个之中,沉沦不已。这「此出彼没」就是流转。流转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攀缘于诸境界,心随境界而造作不已,辛苦不已。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攀缘造作,所以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反以为这才是真实。因此这流转,佛法称它为顺流———顺世俗的流向,也顺着业习的流向。然而从更高的佛理来看,这究竟是烦恼的根本,生死的泉源。
 
「还灭」是「逆流」,顺流是顺着我执(无明)的驱策(行),而熏习业识的种子(识),业识又现行成我们的身心(名色)。身心中有六种感官(六入),此感官跟外境对映(触),产生种种的意象(受)。我们再从意象中分别而生爱恶之心(爱),随着爱恶之心产生取舍的行为(取)。随着取舍的不同而更衍生成无穷的果报(有),于是生命相续(生),老死不已(老死)。逆流是循着相反的方向来解脱生死的锁炼。欲除生、老死,先断爱取有。此爱取有偏指粗的妄想及外显的行为,故以戒来收摄。然而,行为及粗妄想乃是从更细的妄想驱动而有的,故欲更进一步断除爱有,必得去除名色、六入、触、受,此以定来降伏。在定中,没有身心的异想,也没有根尘的相待,当然不会有爱取有。然而定只是降伏使业识暂不现行而已,无明的贼王、爱欲的根源仍未拔除。故进一步的修行,方能破灭无明的窠巢,截断生死的横流,此唯以慧方可断灭无余。故以下便以戒定慧三门说明修行的方法:
 
1. 戒———爱取有
 
人从早到晚,所看所听所作所想的一切,范围非常广泛。以此生活面作为修行的着手点,当然非常扎实,但是因面太广了,力量不容易集中,所以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想要有大成就,那就不容易了。以一般人来说,活到四、五十岁之后,已在生活中磨炼了一段时间,他们也有某些的体验。年纪大了,棱角钝了,意气也平顺多了,这是从生活的教练场中磨炼出来的。然他们会因此而入定开悟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力量太松懈了。修行,原则上要从一门深入,从一点去突破,再以此点扩大到整个面,而不是从整个面下手。
 
戒———生活中所依奉的原则
 
 
 
众生是无我的,心能时时系念而能够表现出无我的行为,这是戒。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世界上每种宗教对善恶的定义各不相同,甚至佛法也有不同层次的说法。从无我的真理来看,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衍生的一切观念行为。譬如:我要比别人聪明,我希望别人看得起我,我要事业有成就,这些都是有我,那么这便是恶了。所以,这里所讲的戒不单指行为而已。杀生是善或是恶?是以动机和后果来判断的。同样妄语,在人世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不得不用妄语,这是否犯戒呢?假使是以我为中心,打妄语是为了骗别人的钱财,争取别人对自己的好感,为了对自己的身心有利益,这妄语便算是恶了。若是为别人好而妄语,以这原则来讲便不算犯戒了。也就是诸恶莫作的恶,凡以自我为中心所蕴育出来的身心行为,都叫做恶。而善是与出离心相应的身心行为。
 
所谓出离心,并不是这个地方不好,这个世界不和平,我讨厌它,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像这样的厌离,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因为真出离心并不是在于出离境界,以出离这个境界,还入另一个境界,都还在境界中打转,不叫出离。这都还是分别心,有所谓这个好,那个不好;要取这个,不取那个。这都是从「爱取」的心态中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故不叫出离。能真由爱取的心态中跳出来,这方叫出离心。所以真正的出离心,并不一定要离开什么地方,或要去做什么事情。出离心是已能把这些差别全部放下。然而此出离并非那种「灰身灭智」的真空状态。不要以为已把我自己跳出来,我就没事了;以更进一层的出离心必与大悲心相应———我自己已跳出来,我也希望别人能跳出来。既出离心是于生死中不再有生死,而事情也没有一定要做或一定不要做。既自无所谓,因此才能随顺众生的缘而济苦与乐。所谓大悲心者,不以自己的心为心,而以众生的心为心,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所以众善奉行的善,从一方面看是出离心,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大悲心。简单地讲,「善」是以无我空慧为基础,所表现出的一切身心行为。如果没有无我的正见,作福兴善,并不是菩萨道,只是人天有漏的福业而已。
 
从无我到无心
 
 
 
在生活之中怎能表现出无我的行为呢?就是从无心中而有。无心就是无爱心、无取心。众生有爱主要是爱自己,不是爱别人,也不是爱财、爱色。爱财爱色是因为爱自己而有的。因为爱我,所以有助于我的东西我都固守,而会违害我的安全、损害我的利益的一切,我就损毁。爱是以「我爱」为中心,因为我爱而产生境界爱。我们所讲的无心就是要无爱心。无心又可以说是平等心。故无心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它清清楚楚知道一切.但是在感受上是平等的。知道这个人,也知道那个人。但你不会有喜欢这个人而讨厌那个人的分别。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性相因果,这是觉照的功夫,觉照是智慧。然而,众生大部分在觉照后,对境界不是攀缘,便是执着。还没抓到手的,就拚命去追,这是攀缘。已经抓到手的更抓得紧紧的,唯恐失去,这是执着。有攀缘和执着,便不能平等随缘,任运无为了。
 
修行,要能在生活之中常常观照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念头一起,便要自问:这是跟爱心染心相应?还是跟取心舍心相应?是无我还是有我?常常能够这样的自省,我们才会一次又一次的修正改进。这也就是我们应将周遭所碰到的一切人、事、物、境界,当作镜子。这镜子所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个不会看镜子的人,看到镜子里的东西,不是喜欢便是讨厌。其实,他喜欢的是他自己,讨厌的也是他自己。因为喜欢或讨厌,全是唯心所造。所以碰上讨厌的事,我们要立即反省:我的观念,为什么会造成讨厌它?一定是思想里有执着、有取、有舍、有爱、有恨,所以才会讨厌。于是就要调伏自心,使其从有我的执着放下,而慢慢归顺于无我无心的境界。这便是修行。
 
因此真正的修行,并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剎里打坐念佛;若以这种方法修行,在红尘都市里是最好的,因为在此历练的机会最多。但是这种修行能得力处,不在于顺境而是逆境,顺境事情做顺了,就会一直攀缘下去,比如在社会上赚钱,钱赚越多,野心也跟着越大,于是满脑子钱,这样心就越向外了。所以顺境之中不容易修行,人都是在碰上逆境后才会自问:我在做什么?这么辛苦又是为什么?逆境经常给我们一种当头棒喝———「你在做什么?」这给修行人一种反照自心的机会,你还有那些执着放不下?不会修行的人在逆境中,虽一时被压抑下来,但他的执着还在。譬如我想升官,可是上面有个人比我聪明能干,我想我是比不过他的,我只好忍耐。这时我可以忍得下去,好象没事,可是等到有机可乘时,就扯他的后腿。这种忍不是修行,它只是一种压抑的功夫。真正的修行,他会想:为了升官每天睡不着,这是为什么?他官虽比我高,可是付出的代价也不少。有很多人正忙着攻击他呢!等到你的心调伏后,人家送官要你当,你才不想当哩!这也就是在逆境中,我们得以察觉到自己的执着所在,有心才有顺逆,无心就没有顺逆。
 
2. 定———名色、六入、触、受
 
我们的身心与外境接触时,一般人都不免心随境转。譬如看到一个人,心就跟着那个人走了。听到一个声音,心就被那个声音吸走了。看到讨厌的人,看到喜欢的人,心都跟着动荡。所谓定,就是心跟境接触时,能够心不随境转,能保持心不动。定就是不动心,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所谓不散乱,即心不随境转;所谓不昏沉,乃对周遭的一切,清楚分明。
 
心不随境转,境可分为三等境:
 
 
 
不为尘境所动
 
 
 
首先是不为尘境所动。所谓尘境,佛法所说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形象,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声音,鼻子所闻到的一切气味,舌头所尝到的一切味道,身上的一切感觉,还有第六分别意识。刚开始学打坐,先做到不被外五尘所动。
 
不为自己的妄想所动
 
 
 
其次做到不被自己的妄想所动。想过去现在未来种种事,这种想是属于第六尘境。能够不想,而不为尘境所动,这是打坐的第一层次的功夫。有的人在此便错认为功夫已经到家了。
 
事实上,打坐功夫好一点时,便会有另一种觉受:妄想不是我们去想它的,而是它来找我们的。此种妄想是第二等尘境,叫妄识。以佛法唯识的观点,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里面有我们过去所熏习种种的影像和观念,它会像晚上作梦一样,自己跑出来。我们在打坐间,有时候分别意识已经没有了,不再想东想西;可是会有一种更细的念头跑出来,而跑出来时,你的心还是跟着跑了。这念头比较微细,像雾一般飘过来又飘过去,或等到飘过去了,你才意识到,咦!我刚才想些什么?那影像可以回味一些,但不是很清楚,这是细妄想。妄想再细的话,就会变成一种境界出现。所谓境界,即虽我在这里打坐,但是眼前会有花草树木等奇奇怪怪的形象或声音出现。此乃因心很细时,只要心念一动,则我们的心便被此心念所充满,故此心念的作用与平常时大不相同。平常因妄念很多,因此任何妄念再加进去,都只有一点点作用,就像一潭脏水,你再倒一点颜料进去,根本不见颜色的变化。这也就是那些平常妄念多的人,心念必没有力量的道理。打坐到妄想很少时,这时只要有一个念头出现,这个念头就有很大的力量,你就莫名其妙被牵引着跑了,跑了半天,不知道回头,所以在此境界之中就更难作主了。甚至到更微细时,当我们打坐到已忘记自己在打坐,那就变成跟梦境一样。我们作梦时,不知道自己睡在床上,因为已进入另一种时空状态。同样我们在打坐中的幻境,已不知道自己在打坐,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如果警惕心不够的话,心便随境而去不知回头。警惕心够的人,他会发觉,咦!我不是在打坐吗?怎么会跑到这里来?觉照一起,才又赶快回到打坐功夫上。所以第二层次,打坐要不为妄识所动,如能做到不为妄识所动,那他在梦中就可以作主了。
 
有一位禅师问他的弟子,修成何等境界?第一、白天能不能作主?其次,晚上能不能作主?白天若可以作主,到了晚上可不一定能作主。有很多人白天尽做好事,到了晚上便梦见做坏事。此乃因为我们第六识在浮现前,已经过一种选择的过程。比如有些坏念头,我们不会让它出现;这也就是妄识中已经被自己观念所接受的部分,才会表现出来。没有被自己观念所接受的,它还是潜伏于第八识里,暗中等待。等到人意识松弛之后,如昏睡酒醉时,它就偷跑出来。于是白天不敢做的,晚上都做了。平常不敢说的,酒醉时一切都说了。我们知道人死后的心态就跟梦中的心态差不多,因此,梦中不能作主,则生死关头也就作不了主。所以,那些假好人,在生死的关头就不能再装好人了,他的业障会全部显现,因为他的第六识已经没有力气去控制那些坏念头的出现。甚至人到晚年,便经常错乱颠倒、昏味无主了。
 
所以我们修定,要更修到不为妄识所动。有句话:「至人无梦」。真正的修行人,他不会做梦。因为他的白天和晚上都是一样的。第八识和第六识没有界线。不会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出来,什么东西不可以放出来的差别。我们人的第八识像一个大仓库一般,其中唯有一个很小的门,有一个卫兵(我执)控制门口,检查进出。等到修行到内外如一时,这时此门就没有必要了。若我们能修到,第六识和第八识直接相通,这时就能有相当的智慧和能耐。因为第六识的范围跟第八识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
 
不为无明所动
 
 
 
修定的第三个层次,是要不为无明所动。那位禅师再问弟子,你白天能够作主,晚上也可以作主,那你的主人是谁呢?不知道主人是谁,就是无明。众生都在无明之中,虽然我们的妄识是因为无明而有的,但能妄识不动不是代表无明没有了,它还是存在的。就像一窝盗贼躲在洞穴里,虽没有出来抢劫,你不能因此说没有盗贼。修定的第三等境界就是要把盗贼能够消灭,这才是真正得定。不为无明所动要有慧的功夫,所以前两种修定,是世间定,而第三种却是要悟后才能修的。因为到此,你方知无明为何物。
 
修定,怎样能使心不动———初步的方法是「制心一处」,即是将心系于某特定的意象中,脱落了再粘回去。就像骑牛一般,被甩下来,再爬上去,一次又一次,努力再努力,久而久之不但这条牛被驯服了,你可以很轻松地爬上爬下;并且其他的牛,其他的马,其他的一切,你都可以轻松自在地上上下下,这时功夫成片了。念佛的人到此境界,一切的声尘,如汽车的喇叭声,电风扇的风声,水流声,都是佛号。甚至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佛号。假使用白骨观,眼睛睁开闭着,都是白骨。或者参话头,任何念头一动都跟话头有关,你在参「我是谁?」,汽车驶过去,你听到声音,会问起「是谁听到汽车声?」;走路时你会问;「是谁在走路?」这时,我跟方法和外在的境界都已打成一片,在此一片中,不知道我的存在,不知道外境的存在,不知道一切的存在,这是统一于一点的定。
 
其次,统一于一切的定,叫做三昧。三昧是心跟物圆融无碍的状态。如观音三昧,就是对一切声虽清楚明白,但不会觉得我在听声音,既无能也无所。这时有没有心的意识?有没有我的执着呢?都没有。但这不是究竟的无我,不是真正的无心。印度有些外道,修行到这个境界,就以为已经解脱了。虽然烦恼都没有了,一切分别都消失了,但这只是忘我而已。就像刚才所说的盗贼,只是跑到窝里去了,我们不能说已没有盗贼了。众生的我执,在这时虽不起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的。统一于一点,统一于无限,它会使我们得到一种轻安和谐和自在。这就像酿酒一样,我们把许多妄想烦恼密封起来,然后它们就会自己调整和谐。因此打坐入定,出定之后,看什么东西都很顺眼,觉得一切轻安自在。然而,众生的无明不断,这和谐便是不究竟的,以众生有「我」就一定会跟外境产生对立,有对立便不得圆满。所以真正的解脱就要用慧的功夫,也就是要参禅开悟。印度外道修定,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但定期一过,他的我执和烦恼也就跟着现行,像盗贼住在窝里,东西吃光了,就出来抢劫。于是又流转生死,漂泊三界了。
 
 
 
3. 慧———无明、行、识
 
参禅是参什么呢?参疑情。疑情与一般人的疑问不同。一般的疑问是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从那里来?他有什么用?诸如此类是属于外向性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前述的流转门。以顺着物缘向外扩展出去,必散乱而矛盾。而疑情则是内向性的思考,从另外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问题。譬如说「我」,一般人先肯定此为「我」,故因「此我」所以要吃喝,要财利,要成就等。然而内向性的思考是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些?这些对我真有用吗?内向的探索才能找出问题的核心。内向,向内凝聚,和谐而统一。我们所见到禅宗所用的话头,都是内向性的问题,如「我是谁?」「念佛者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果一个人问的是外向性的问题,我们说这个人没有善根,因为他的心还是向外,若问的是比较内向性的问题,我们能说这个人有善根,因内向性的思考可使我们从内在去破我执,而外向性的思考,却使我们的我执一次又一次的加重。修行既最重要在破除我执,当然非得用内向性的思考不可。
 
禅,最初是直参疑情,到后来才用话头。这话头有两种作用:一是降伏我们的妄想。众生都有很多妄想,故用一个话头去抵挡一切的妄想。这跟「制心一处」用法略同,能把我们的心系在话头上,我们的妄想就会减少。其次,这话头是一逆向性的思考,而且是不带情感的利刃。我们不能守着一个这样的话头———我讨厌你。因为我是带着情感的意味,比如我们念一百次「我讨厌你」,最后你会真去揍他。因此禅宗有很多话头是没有道理的,例如「麻三斤」,「庭前柏子树」。为什么要用这奇怪的话头,因为这种话头完全没有意义。完全没有意义的话头,才使你没有办法去攀缘动脑筋,所以你不会因此而打妄想。当我们用话头使我们的妄想慢慢减少时,他就会自然起疑情。此乃因为我们的妄想虽从来遮盖了我们本来的面目,但当妄想逐渐减少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世界好象不该是这个样子,这时他已起了疑情。这如同我们作梦一样,当梦的力量很大时,我们不觉得自己在梦境中打转,反而觉得这些都是真实的。但当梦的力量慢慢减却之后,他会觉得奇怪,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怎么会在这个地方?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是不是在作梦?这疑问一起,那梦的力量便退却得更快,这时距觉醒已不远了。同样当我们用方法而使我们的妄想慢慢减少之后,我们原有无明业识的力量便慢慢消除了,而我们觉悟的心性就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修定得力的人,都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起疑情,这世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打坐的是谁?来果禅师念佛念到连作梦都在念佛,待师父问他:「念佛的人是谁?」倏尔疑情大发。此因为他的妄想已很少了,所以只要轻轻一提,疑情马上就弥天漫地,无所不在了。
 
 
我现在画一个图形,这个盗贼窝最里面是他们的贼王,这王也就是我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因为有我所以要维持生命,要肯定生命的价值,此乃王旁边的诸位大臣。因为要有成就感、优越感、安全感,故得用种种手段以争取之,这是外围的将官士兵。这模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执着。这执着有它的层次,越外面的执着,我们越容易看得到。例如我想喝水是因为口渴,喝水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而口渴则是比较内在的感受,再问为什么口渴便要喝水?因为我要活下去!那你又是谁呢?你为什么怕死呢?众生的执着是有层次的,能断除什么层次的执着,我们就可以得到何等的悟境。一般人想要一口气直捣黄龙把王去掉可不容易。所以参禅一次就能大彻大悟没有那么简单,能够去掉几个将官,已算是很有善根了。
 
所以真正的慧,是要从根本断除我执,然后才能真正的无心。前已说过:无心不是无知无能、灰身灭智,无心反能「真空妙有」,进一步契入「真如」境界。真如境界是什么?有待下回分解。
 
四、禅
 
许多人学禅,看了不少的禅书和公案,也练习着打坐,但所学到的却不是禅,此乃因禅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的,如不能消除对语言文字的执着,不能放下思虑的包袱,那能进入到不可思议的禅境里?
 
语言和文字较易偏颇于一边,不是长就是短、不是大就是小,皆是从分别的世界里转生的。例如有个人身体一向很健康,且他四周的人也都很健康,于是他就无从得知什么是疾病?相对的也体会不出什么是健康。又如另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自然不知道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光明?
 
中论偈颂有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缘起观诸法自性空,知一切的思考不过是抽象的假名而已;假名不同于实际,然而我们可借用假名来分析,以消除边见、矛盾而体会于中道的境地。中道的境地即可说是「禅的境地」。
 
禅、空、真如、法界、中道或佛性‥‥,他们所涵示的意义都差不多。因为那都是标示着某种境界,而此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而经典上有很多这一类的名称,那只不过是为了便于引导众生而勉强使用的一种方便罢了。
 
「禅」是不可说的,我们只能把「不是禅的部分」说出来,至于真正的「禅」,只能靠自己去体会了。这如同有一盆污水,里面充满了杂质污垢,我们只能指示别人,这盆水里有些什么污垢和杂质,然后让他自己去揣摩、想象:一旦去除掉那些骯脏的污物后,剩下的「清水」将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讲「禅」,就必须从「非禅」讲起:
 
1. 不动不住
 
一般的众生是攀缘和执着的,而禅的世界是不攀缘也不执着的。攀缘是向外动,而禅是不动的。执着是固守在一个定点上,而禅是不住于任一点上的。「攀缘」和「执着」是一股众生的习性,二者相互矛盾,就因相互矛盾,所以众生都有烦恼,而禅没有烦恼。
 
禅既是不动也是不住的,因此我们可勉强说:性是不动的,而相是不住的。此犹如我们看一面镜子,镜里面的形相虽不断的在变化,然而镜子能照物的功能却是如如不动。又如当你很专心的在看电影时,专心到没有其它的杂念,仅有银幕上的剧情变化;这时你的心可说已是不动的,而你所见的景象却是不住的。
 
当我们炼心,能炼到心和物统一时,自然成不动也不住的境界,因为既已统一了,自然就没有一个可以动的心;同时心物本身就是无常,因此它当然是不住的。
 
2. 无限无量
 
众生的世界是有限的,而禅的世界是无限的。所谓「限」就是界限,世间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范畴,例如:我是我、你是你、树是树、草是草‥‥彼此都有清清楚楚的界限,然而在禅的世界里是没有这些界限的。《华严经》中有「芥子纳须弥」之说;《维摩经》中亦有十方菩萨、大阿罗汉等都到维摩丈室问疾,人数虽多,可是丈室却都容纳得下;相传在南海普陀山上有一个道场,无论有多少人去都装得下;有一次他们举行一个大法会,约有一千多人参加,结果依然是刚刚好,不大也不小,这实在是太奇妙了。
 
我们凡人的视力、听力、体力、心力都是有界限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量度和范围,我们就看不见、听不到、动不了。但是大菩萨却不一样,他们的身和心是无限的,他们可以化身千百亿,也可以在同一时间里解答无数众生的问题,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都希望能从「有限」的世界,到「无限」的世界去。但这个限在那里?在「执着」。执着越重就越有限。譬如我们正想找某个人,于是在我们的眼中就形成两种人:一是我所要找的人;一是非我要找的人。又如有些人非常喜欢科学,他只相信科学,于是他的世界就被科学限制住了。执着就是界限,越执着则世界就越狭小。所以修行者如能破除一分的执着,心量也就会有一分的开阔,渐渐的才能从有限的世界进入无限的世界。
 
3. 无罣无碍
 
禅的世界是「无我」的世界;「无我」换个名词可说是「法我」———以整个法界为我,既以法界为一全体,自然消除掉许多无谓的矛盾。众生的世界里有许多矛盾,例如:冷和热、大和小、美与丑、善与恶,这都是物与物之间的矛盾。又如我们的身体怕冷,天气一冷。冷就和身体起了矛盾;身体怕热,天气一热,热就和身体产生矛盾;这是外物和自身的矛盾。我们肚子饿了,会饿得「心」很难受;工作很多,必须做完,可是身体很累,想要睡觉休息;这又是身和心之间的矛盾。甚至在心念中,前一念和后一念不一致,碰到情况发生时打不定主意,这就是心和心的矛盾。在众生之中总是有这么多的矛盾,矛盾是因界别产生的,而禅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说禅的境地中没有这些矛盾。
 
4. 无作无受
 
众生的世界是有作的世界,「业」牵引着众生做一切事,众生身不由主的造福、作恶、上天堂、下地狱žžžžžžžž。而禅是无作境界,没有想要做什么,也不在意已做了什么。
 
常有人觉得佛教对于「弘法利生」的工作似乎很不积极,不像基督教那样热烈地到处布道和传教,这是因为基督教还是一个有作的宗教,而佛教是无作的宗教。普贤十大愿王中有「请转*轮」一愿,说明了佛菩萨是要众生请转*轮后,才转*轮的。一切皆随顺「因缘」而做,水到渠成,法尔如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无功用行」,他们已是无作境界,不会想要做什么,必需众生有感,然后菩萨有应,就像我们必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才来「救苦救难」。
 
众生的世界也是个有受的世界,而禅是无受的世界。有心才有受,无心就无受。既不受苦也不受乐,不受生也不受死,不受有也不受无;一切不受是禅的境界。
 
5. 不思不议
 
众生的世界又是思议的世界,就是用思虑对任何事象加以衡量判断然后取舍。然在缘起中任何事或现象之所以成立的因缘都是无量无边的,一个人绝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缘全部都囊括进去,然后再加以思考;如勉强使用,说不定还会想得一个头两个大,越想反而越弄不清楚。
 
思考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有限的方法,也是一种无能的方法,不用思考可能更清楚,此因思考乃是用矛盾和对立的假名形成的,故不可能得到实际的理体。
 
前面所说众生的世界是攀缘、执着、有限、矛盾、对立、有作、有受的世界,这一切都是因思议而产生的。「不思议」就不会有这些瓜葛,「不思议心」是不动不住,是无限无量,是统一和谐,所以欲入禅地必「不可思议」。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略说明思议的作用,思议是第七(末那)识选择第八藏识的种子,以现行于第六意识的过程;由于第七识有执着,所以它的能力便受了很大的限制。当我们调心能将第六识和第七识降伏不再分别时,藏识就像个大瓮,把所有东西都蕴藏在里面,过了一些时侯,那本来很散乱的念头便会自起一番组合。而组合出来的理念必是比较统一的。因此有些人在梦中、在定中会比平常更聪明,甚至许多平日想不通的事情,在梦中反而可以得到解答;也有许多人遇到了问题,想了半天想不通,可是当他不想时,反而豁然开通了。此皆因不想时,那些内在的种子,反而更方便自行组成更深刻的理念来。
 
古来有很多的哲学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最好的作品是靠灵感来创作的。灵感当然不是用思虑想出来的,它是由一些事先已收集埋在内心里的资料,经过组合,然后现行于第六意识中的。经过灵感创造的成品,无疑地都比我们用思考创造出来的一切更好更完美。
 
其次,灵感虽不是从造作中得来,但它还是有层次的差别。有些很特殊的灵感含藏着很大的力量,此因它收集的资料较多,也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像有些宗教家,他们有所谓「启示」,或如哲学家有的一种「悟境」,那是由于他们已得到一个统一的理念和境界,使他们内心充满了一种超然神圣的感觉。如果他是一个基督徒,他会认为那是上帝所赐的启示;如果他是妈祖的信徒,会认为那是妈祖显灵所赐予他的。又如有些人可以预言未来的事情,这种种的启示、悟境和预见的景象,实际上都是个人内心的资料,经过一番组合后所产生的现象。
 
无论是启示或是预言,都是灵感顿现行于表意识中,然它是无法控制的。故灵感不来的时候,预言家就无法预言了。然对炼心炼得很好的修行人而言,他可以控制他的潜意识,可以任意将他第八识的种子开发出来。因为我们第八识中涵盖了一切的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你的事、我的事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如能把这「藏识」开发出来,就可以知道许多的事。心想知道什么,就自我暗示催眠,然后第八识所蕴藏的一切便能在意识中呈现出来。大部份的神通,都是要入定才能显现的。而入定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像照相一样,把焦距调整好,所要的相自会显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神通。神通是可以作主的,但它还是有限,因为它被限定在某个对象中,当需要不同的对象时,心就要做种种不同的调整。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修行,使心量大到无限大的话,我们就随时可以看到一切的境界,而不用再「调」了,这便是经典上所说的「海印三昧」,如大海般映出所有的景象,也是所谓的「大圆镜智」,这镜子非常的大,大到可以涵盖一切的时空。这种境界无疑地是一种很大的神通,但以佛法来说,它还是有漏的神通,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都是无明所熏习出来的。真正的禅,要能转识成智,然后才叫做「大圆镜智」,否则只是「大圆镜相」而已。但是要「转识成智」,必须以「缘起性空」来断尽有我、有心的根本执着后,才能转净。这也就是「大圆镜智」尚待悟后真修才得显现。
 
「不思议」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它反而是清清楚楚、无量无边的,看尽一切,知尽一切。有许多人以为佛法讲「空」、讲「无我」很消极,好象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事实上,执着「有」反而什么都是罣碍、矛盾、有限。而透过「空」之后的世界,却是无限、统一、胜妙庄严的,所以经典上常说「真空妙有」。以众生一定要透过真空才能展现妙有,也就是为什么佛法之所以强调空而不强调有。若强调有、强调神通,则大家还是用执着的心去修行,修了半天还是执着。佛法较世间高明究竟之处是:以不执着的方法来修行,先向内凝摄成一点,最后连这一点也都没有时,反成无限、无碍。这由真空至妙有,虽必经过一番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却能使我们的心境广大圆融。禅宗有云;「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是解脱道上唯一的要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讲于台大晨曦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