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行门的切要处


   日期:2025/1/5 22: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行门的切要处
 
即使已发心修行,然八万四千法门中,当从何入呢?
 
法门愈学愈多,搞不好还只离道愈远而已!
 
今天所讲的题目是「行门的切要处」。为什么要讲这题目呢?今天我们看周遭,既有意学佛者愈来愈多。同时,当今佛教所传授的法门,不管是南传、藏传、北传,也愈来愈多。于是,在这么多法门中,常会觉得愈学愈茫然!因为常歧路亡羊也。尤其,大乘佛法更说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如果每一样都去试,试到最后,再去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契的法门,大概一辈子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今天,能不能从根本的佛法中,去选择一个更直截了当的法门呢?这是讲此题目的动机。否则,可能学得愈多,却离道愈远矣!
 
所谓学佛,乃不出「闻思修」与「戒定慧」。故从此中,而申论修行的切要处。首先讲戒:
 
 
戒法的心要,乃为杜绝以自我中心而有的造作
 
而人的一切造作,乃为肯定、增益「我」也
 
很多人对戒直觉的印象,就是有很多戒条,如五戒,八戒,甚至比丘戒、菩萨戒。然如只是从戒相去看,甚至已努力地把戒守得很清净;却未必真契入戒法的切要处。何以故?我们首先得明了:戒从何来?戒从法来也。
 
如世间法中,常将「法与律」并称,而名为法律。是以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首先说法教化,成立僧团。却等六年后,才制定戒相。此乃为法是根本,而戒只是枝末尔!如再问:「那法的根本,又是什么呢?」乃无我也!
 
故守戒的重点,乃是为「防范、制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和造作。众生都是有我的。刚开始修行者,就算观念上已能意会无我,但我执的习气还是非常重。因此要以戒,来防范和制止与法不相应的行为,这才是戒的心要。
 
所谓「我」者,先以延续生命的存在为基础
 
再以凸显.夸张自己存在的价值为目标
 
众生的我执,还可分作两点来说明:第一、对很多人来讲,首先就得维持生命的存在。先求能继续活下去,再求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所以不管食衣住行的供给,或者知识的吸收、技术的创新,其实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而有的行为模式。
 
第二、如果生命的存在已不成问题了,再其次,就是得肯定、增加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故又得从各式各样的互动关系中,去凸显自己的存在价值,去夸耀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以我见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即不出「贪瞋慢疑」的典型:
 
贪瞋慢疑
 
众生之所疑,殆非理之不明;而是「我」之进退得失
 
所以人为什么贪呢?很多时候,乃惑以为:贪得愈多,生命便愈有价值。为了维持生命基本的需要,其实所费不多。但为了凸显自己生命的价值,则必贪求无厌了。
 
瞋呢?如果贪不得,就起瞋也。所以在佛法里,常谓「众生因无明、爱欲,而轮回不断」。为什么不讲瞋呢?因为既有爱欲,即有瞋也。也为若断得爱欲,即断除瞋矣!
 
再看,慢是什么呢?慢就是觉得:我活得比你有价值,活得比你有意义。至于疑,虽很多人活着,都会有很多疑问。但大部分的疑问,不是疑:这世界究竟有没有真理?而是疑:我当何去何从?当如何取,才会对我最有益?当如何舍,怎能对我最无害?都是在人我是非间仿徨迷惑,而非对真理、正道起迷惑也。
 
若能杜绝我见,即能消除贪瞋慢疑等的习气业障
 
而贪瞋慢疑等习气业障既已消除,即能虽不守戒也不犯戒矣
 
因此分析到这里,贪、瞋、慢、疑,很明确都是由我见而起的。所以如能杜绝我见,就能消除一切跟「贪、瞋、慢、疑」相应的习气、业障。既习气、业障已消除了,当就不会有这类行为的造作。
 
于是乎,有这种证量者,即使不守戒,也不会犯戒矣!如《遗教经》所比喻的「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今既牛都已死矣,那担心它还会犯人苗稼呢?所以戒相是枝末,贪瞋慢疑是主干,而我见、我慢,才是根本也。
 
出家修行,何以须剃头呢?
 
于是乎,我们再省思:在原始佛教里,为何出家修行须要剃头呢?有人说:剃头是为了剃除三千烦恼丝。但烦恼在心,而不在发哩!故剃头,其实只是个象征!什么象征呢?
 
剃头,乃引喻为断首也
 
断欲出人头地之首,而安心当个方外人也
 
在《圆觉经》里,有一句经文,可作对照:「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修行者,就得砍掉自己的脑袋。因为既把脑袋砍掉了,它就不会再作怪了。当然我们不可能一旦发心修行,就真的得把自己的脑袋砍掉,因为还未有成就哩!故以剃头,来象征砍脑袋的意思。
 
砍什么脑袋呢?砍喜欢「出人头地」的脑袋!大家都想出人头地,而愈想出人头地者,即烦恼愈多也。所以,我过去曾说:佛法常云要解脱,然如何解脱呢?首先得求自己不被套牢,如果被套牢了,再来求解脱,那就为时已晚矣!而人又是为什么会被套牢呢?因想出人头地,所以会被套牢。
 
所以剃头,就是断除「出人头地」的欲望,而安心做个「方外人」的意思。在《遗教经》里,又有一段经文,可资证明:「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既已剃头出家了,经常要自摩其头,且意会到:剃头是什么意思?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等,又是什么意思?乃皆为「降伏我慢」而已!故如起了一点憍慢心,要很快能警觉到,并消除它。
 
若执着守戒有功德,反是无功德尔;为与无我、与解脱道不相应故
 
所以戒的心要,乃是相应于「无我的行为模式」而已!故如认为守戒有功德,所以严谨去戒,拼命去戒;却与戒的根本精神不相应。如果更以此自我标榜,当就离道愈远了。
 
要从无我的知见中去守戒,这样即使在戒相上没有那么严谨,可是大体上,还更切近解脱道也。下面我们再看定:
 
 
问:诸行无常,何以修定?
 
答:为制止无明业障现行故
 
很多人都以为:修定就是为使心不动。但是,诸位是否注意到:于三法印中,既诸行无常,为何还要使我们的心不动呢?无常就是变动的,既境界在动,心境也在动。云何于无常当下,还要修定呢?
 
这问题,我过去曾再三审思,而认为:真正的定,并不是指心不动,而是不会随着无明、业障而起现行也。如果境界一来,就跟着无明业障去了,即表示心没有定。譬如:有人骂我,我就发脾气了。而不想想,他骂的有没有道理?这表示,在被骂当下,无明业障就现行了,这即是「没有定」也。
 
故不是没有听到,才有定。而是听到了,且清楚地肯定:他骂的不是我,因为我根本没有这个问题。或者听到了,能清楚地确认:他骂的是我,因为我确实有这个问题,我应感谢他。这样虽被骂了,但习气业障未现行,即表示心「有定」也。
 
所以定,不是心永远不动,甚至不知不觉。而是在任何境界中,心虽清楚明了,但能不随着无明、业障,而作惯性反应!
 
无明业障于何处现行?
 
于根尘触对,意识现行处现行
 
一般人的无明业障,是在什么时候起现行呢?在碰到境界时。我们活着,就必须不断地去面对境界:当喜欢的境界现前时,若业障现行,则会起贪。当不喜欢的境界现前时,若业障现行,则会起瞋。所以时时刻刻,境界都在考验我们有没有定力。而不是坐在蒲团上,风平浪静的,觉得没问题,觉得我有定力。而待下蒲团时,却什么业障都涌现了,这云何有定力呢?
 
因此在面对境界时,看我们能不能保持智慧的原则,来作反应、来处理人事。于是乎,我们用这样的观念来审思:修定,对我们调伏无明、业障,竟有何帮助?
 
修定的方法
 
首先,于修定时,就得专注在方法上。这时,眼既不去看、耳也不去听;六根暂时不对六尘。以六根不对六尘故,我们的业障暂时能不起现行。
 
以制心一处、以楔出楔,而使业习淡薄
 
返照妄念之起,而径除之
 
如果,能经常让业障不起现行。有时候,业障就会慢慢淡薄了。这种情况就像种子,一年不撒种、二年不撒种,三年之后就死掉了;故再撒下去,它也不会发芽了。
 
所以,用修定的方法来调伏习气、业障,虽有帮助,但不是最直接的。如种子的比喻,用火烧、用水淹,使之成为焦芽败种不是更直接吗?
 
然一个修定者,因经常得返照自己的念头,看是否离开方法?因此对自己的动心起念,应能观照得更敏锐:自己起了念头,既要很快能察觉;起的是什么妄念,也要很快能分辨?因此下面有一个问题:何者是妄念?何者非妄念?
 
非有念即妄,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作的分别取舍也
 
如就修定的大原则来看:只要离开方法,便都是妄念。比如:我现在正数息,故离开数息的方法与数字者,就是妄念尔!
 
但就佛法的大原则来看,并非有念就是妄念。因若有念,就是妄念;则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算不算妄念呢?这就成问题了!
 
因此,所谓「妄念」,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分别取舍,才是妄念也。否则,佛陀或大菩萨,对不同的众生说法,要能「应病予药」;这岂非也是分别、也是妄念呢?若不以自我为中心,则虽分别,却非妄念也。
 
既修定者,对自己的动心起念能看得更清楚。于是在察觉其为妄念时,即应「回向」也。在传统上,修定者,既察觉有妄念,都是赶快把念头压下去、截止它,以便回到方法上。其实,这是不够的;若看到蛇,就赶快转身走,那你以后还是要被蛇追着跑的。
 
云何回向呢?乃是回「自我」而向「无我」也
 
在佛教里,有个名相,称为「回向」。然云何「回向」呢?乃回「自我」而向「无我」也。一般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这即成烦恼、生死的根源。如果能肯定无我的道理,则于察觉自己有妄念时,就要回自我而向无我。能够向无我,才与解脱道相应也。
 
所以,不是待事情做完了,再去回向。而是在任何动心起念时,都得去觉照、得去回向。因此,是在事情未做之前,就要回向─如果不回向,还常顺着习气、业障去做。故因为回向,才有功德。而非做了什么有功德,再去回向。
 
不以觉受、入定,而执为修定的功德
 
说到这里,乃很明确:不以觉受,而执为修定的功德。有很多人在蒲团上,觉得这支香坐得很好,心里很高兴,又进步了。然什么叫做好呢?若只是身体感受舒适些,乃还在「臭皮囊」做功夫尔!岂能好呢?真好者,是观念改变了、心态调伏了,这才称为好。
 
所以修定者,当不以觉受论功夫,不以入定为功德。这个时代要入定,其实相当不容易,因为整个时代的业感,是倾向动态、创新。故如一天到晚寄望入定,结果却入不了定,那心不就更乱了吗?然而若从观念去改变,从心态去提升,应该是较方便、容易的。
 
也有些人修定修得不错,可是对世间观察的敏锐度,往往也会变差;思想的反应速度,也会变慢。这样修定虽修得好,却与世间脱节了。
 
所以,我过去曾说:真正的定,不是在避风港里,拋锚不动。而是要在大风大浪中,维持原定的方向,继续前进。故虽这世间,逆境很多,众生很苦;我们还是要维持修行的方向,继续趋向涅槃城也。
 
因此,真修行是既不断地提起正见,也不断地剥除妄念!而非紧抓着一个方法、对象,心专注在此而已!以心愈专注,即愈封闭;既专注而封闭,云何能有智慧呢?
 
次第与禅相
 
修定掌握大原则即可,而不必详知其次第,更不必刻意于禅相
 
目前不管是藏传的佛教,还是南传的佛教,都非常重视修行的次第;且把每个次第,都讲得很清楚。
 
然而,我认为修行,只要掌握大原则就可以了,而不用知道那么多详细的次第:初禅是如何如何?二禅、三禅又是如何如何?甚至修到什么次第,就会有什么「禅相」出现…。既一切相,都如梦幻泡影,云何还在意这些幻相呢?且太在意这些禅相,其实还会有「自我暗示」的误导,会有「附身着魔」的危险。
 
虽很多人都希望学佛能有次第、修行能按次第。但我常作一个比喻:如欲把一棵树砍倒,则只要能将树砍倒就好,为何一定要有次第呢?以一般人都是用「有所得」的思想方式来学佛、修行,所以才会那么重视次第也。
 
反之,能以「无所累」的思想方式,来学佛、修行,就不需要去牵就次第与禅相。但是,大原则一定要掌握得住;大原则是什么呢?乃回「自我」而向「无我」也。
 
逆障与着魔
 
修禅,容易着魔吗?
 
魔者,乃是无明业障也
 
于是乎,云何很多人都说「修禅很危险!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容易着魔哩!其实,最重要的魔,不是外魔,而是内魔。
 
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前,何以要先降魔呢?一般都说是天魔乱道。其实,一个人只要能入初禅以上的定,天魔就对他无可奈何了;因为天魔都在欲界,故在欲界以下,才有魔乱。如果定力,已达三禅、四禅,便不可能有魔乱。更何况,释迦牟尼佛未成道前,已能入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怎还会有魔乱呢?
 
故降魔者,乃是降伏内魔尔!且为还未证得「无我」,才有魔也。所以真正的魔,乃是无明、业障而已!如果有外魔的话,也是因为内魔,才引起外魔的。
 
最大的魔,即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于是乎,世间人谁不着魔呢?
 
所以事实上,在修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魔障是什么呢?就是「我见」也!我们都往外推,这个是魔,那个也是魔;其实,你才是最主要的魔。
 
于是乎,世间人谁不着魔呢?我们不要想:若不修行,就不会着魔。其实,若不修行,才更着魔哩;且还不知道自己已着魔了!因此,修行就是降魔的过程;且是降内魔,而非降外魔。
 
魔当如何降之?唯「勘破之」而已
 
既勘破已,即能不着也
 
那么,魔要怎么降呢?用念佛、持咒的方法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乃「勘破」而已!
 
如果觉得那是真的,才会上当;既知它是假的,就没有上当的可能。所以,并非用有形的方法去降魔。因为当你欲降伏它时,已把它当作真的了。
 
故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乃「勘破」也。既勘破它是假的,就一切没关系,一切无所谓了。
 
楞严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故「着魔」者,乃为心着故成魔也
 
中国禅宗,向来非常重视《楞严经》。因于《楞严经》中,有讲到五十阴魔。很多人都看得眼花撩乱,忙着按图索骥,去辨认:何者是魔?何者非魔?其实,我认为重点只是一句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若什么境界都不去执着它,这就是好境界。反之,若把什么当作好境界来看待、来营求,那就不免会着魔、受邪。因为所谓「着魔」者,不是因为魔,所以成着;而是因为着,所以成魔。至于著者,主要是为自己的观念、心态有所偏差,却跟境界不相干尔!
 
所以,如把五十阴魔背得滚瓜烂熟,而求免于魔难,是没有用的!你以为这五十阴魔识破了,就无魔了吗?如果心有执着,则它千变万化;你防也防不了。但如果有正知见,而不着任何境界,则何魔之畏呢?
 
其实畏魔者,其已着魔矣!何以故?为有我,才有所畏;若无我,则无所畏。而有我者,乃是最大的魔难也。因此修定,能不能免于魔难,重点乃在于:具正见与否?故以下再申论「慧」者:
 
 
慧证的心要,乃是从理会无我到体证无我
 
虽传统上都谓:修行要「由定发慧」。其实,就原始佛教的修行法门而言,却是「由慧发定」,为什么呢?我们看八正道,首先就是「正见、正思惟」,先有解慧的基础,然后再启修,而有「正语、正业、正命」。修到最后,才能成就「正念与正定」。
 
而很多人学佛,程序却相反:就是先修定,再发慧。如果修定,就能发慧;则外道的定也修得不错,为什么不能发慧呢?因此,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差别,乃在有否「正知见」?亦即有无「慧」尔!
 
至于慧的重点,还是一句话:从理会无我到体证无我。理会只是观念上知道而已,而体证就是能亲身体验到。无我,理论上要听懂,还不太难!可是,要能完全放下,就没那么容易了。
 
观法无我
 
从无常观无我─非永恒不变
 
从和合观无我─非孤立自存
 
众生以无始无明故,都惑以为内在中,有一个孤立自存、永恒不变的主导者。这主导者,有时被称为我,有时被称为灵魂,有时被称为神识。名字虽不同,但内容都一样:变是外面的身体在变,然内在乃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这是众生的「我见」。
 
佛法,首先从观「诸行无常」来破我见。既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的,云何内在中,能有一个不变的「我体」?
 
第二,从观「和合」中破我见。在原始佛教中常谓「众生者,乃五蕴和合而有」。很多人讲到此时,乃把五蕴分析得很详尽:色是什么、受是什么…。却未点出:在五蕴和合当下,即是无我的本质。这才是解脱的心要。
 
从缘起无自性,观无我
 
诸法本来无我,非修故无
 
第三,再进一步从「因缘所生法」来看,一切法都「无自性」也。既无自性,则本来就是「无我」尔!这经过理性的思惟后,即能确认矣!
 
故诸法,本来就是无我。不是因为修行,才把有我变成无我。从理解到本来无我,到最后能消除贪、瞋、痴、慢等习性、业障,则能证得无我也。
 
问:若诸法无我,轮回受报者谁?
 
答:以无我故,才轮回受报。譬如滚雪球,岂有自我中心
 
我们都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于是若过去是我、现在是我、未来还是我,则云何成轮回呢?因轮回者,就是在六道中辗转变化的意思。故因没有一个不变的我,所以才能于六道中辗转变化,而称为轮回。
 
这种情况,就像世间中的滚雪球一般,雪球滚来滚去,有时候多沾了一点,有时候消磨了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滚来滚去,内在中却无核心的主体─内外都是雪花而已!
 
问:见闻觉知者谁?
 
答:如温度计,热胀冷缩,法尔如是也
 
我们都认为:是我在看、在听、在想。如果没有我,那到底是谁在见闻觉知呢?这就像我现在敲桌子,敲了桌子会响。你说桌子是有我才响,还是无我故响呢?
 
又如温度计能热胀冷缩,是它有意识去判断:现在热了,我要胀;或者冷了,我当缩吗?不是!因为物理现象,本来如此也。同样,我们肚子饿了,就得吃饭;天气冷了,就得加衣。也是生理现象,本来如此也。
 
所以,佛法讲到最后,就是「法尔如是」也。如所谓「叩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是无情物,云何会反应出大鸣、小鸣、不鸣的差别呢?也是「法尔如是」也。在《中观》里有句话:「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生命中一切相用的变化,皆为无我故也。如果是有我,反一切成僵局矣!以上要从理性上确认无我,其实不难。
 
体证无我
 
从法空到心空,而能彻底放下与涵容
 
即已消除一切贪瞋慢疑也
 
但是从理解无我到体证无我,这个过程可能就很漫长了,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始来的业障、习气,还是很重。因此,讲到修行的心要,乃一句话:从法空到心空。
 
所谓法空,就是在道理上,确认:诸法是无我的。所谓心空,就是彻底地放下与包容。放下什么?放下我见、我慢、贪瞋痴等。而包容,即对一切现象的变化,都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它。这样即能与无我相应,而证得解脱道。
 
既证无我,能弘法度生吗
 
我者,乃主宰或界限也
 
可是,后来的大乘佛法却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证得无我,会变成焦芽败种,会变成不想弘法利生。
 
其实,佛法从未否定:有五蕴和合的生命现象。所谓「无我」,不是一切都莫须有,而是去除「主宰」与「界限」尔!主宰者,以我来主宰。界限者,认为这个是我,那个非我。
 
以不单向的主导,不划分界限;乃更方便弘法度生也
 
佛陀岂非从顿证无我后,才弘法度生,才开创佛教呢
 
因此绝不能以「断灭」的恶见,来看无我的修证
 
因此,一个人如能证得无我,其实应更方便去弘法度生。因为既不作单向的主宰,又不存与人的界限。
 
很多人都喜欢主宰别人。其实,你愈想主宰别人,别人对你乃愈反感。而不作单向之主宰者,心即会变得更敏锐,更具弹性。故与众生互动的效果,也会更融洽。所以用此来度众生,当更具成效。同样,不存与人的界限,则经常能互通无碍。故在弘法度生上,其实是有更大的方便。所以,绝对不会因证得无我,而不能弘法利生,而不愿弘法利生。
 
至少,从历史上可以肯定: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就是从顿证无我,而成就解脱道。也是从顿证无我后,才开始弘法利生,才开创出佛教的法脉。因此,不能以断灭的思想,来看无我的修证。
 
讲到目前为止,修行的切要处是什么?不管从戒、从定、从慧去看,结论都一样,就是:云何从有我,证得无我。
 
小结
 
修行既不神秘,也不艰深─原始佛教的证果
 
倒是后来的大乘,将佛法弄得很庞杂
 
所以修行,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艰深。在原始佛教里,很多人都能在一生中,证得解脱果。
 
然我们现在,却认为修行很难。何以故?因为后来的大乘佛法,却把佛法讲得太庞杂了;讲得愈多,常离核心愈远。故很多人虽有心,要修行;但一辈子都在外围打转,而转不到核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其实修的不是佛法,而是方便法、是共外道法。皆为未能掌握切要处去努力尔!
 
当掌握行门的切要处,乃是「行蕴」也
 
所谓修行,即是修理、回向行蕴尔
 
最后,我要讲的是:要掌握行们的切要处,其实更直接的,就是去掌握「行蕴」尔!众生都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真正修行者,不当在「色」上做功夫。色就是身体,这个身体不管怎么下功夫,终还是会死翘翘的。也不在「受」上做功夫,很多人修行时,都喜欢讲觉受。但是不管什么受,也不过是梦幻一场而已!
 
至于云何为「行蕴」呢?行就是分别抉择。所以修行,其实就是修冶、调理行蕴。怎么修冶、调理呢?就是要「回有我,以向无我」尔!
 
因为众生的行蕴,乃不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所以行蕴,就被称为「末那识」,就是「污染」的意思。为何污染呢?有我,就污染;无我,才清净。
 
所以行蕴,既是造业的中心,也是超凡入圣的关键。故真正的修行,就是要从行蕴入手:从理会无我,到体证无我。
 
总之
 
修行的切要处:乃是于面对境界时,能善加思惟.抉择.统合
 
这也就说:修行,非出离境界后,再去修行。而是在面对境界时,当怎么去善巧思惟、抉择、统合;这才是重点。如果逃避境界,能练出什么功;却回到现实时,就一败涂地,那辛苦练的功有什么用呢?
 
我们活着,时时刻刻都得面对境界去作抉择。如抉择不好,那就造业、受报;如果抉择得好,既能够解脱自在,又能够福慧圆满。
 
其次,很多人在讲禅法时,都讲得太高─不分别、取舍。其实不是一刚开始,就能不分别;而是要从分别到不分别。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初学佛时,还是要鼓励发菩提心的,你不能说「无心是道」,就一切不用学了。又像修定一般,刚开始也是要有方法的,不可能不用方法,心即能定。
 
所以不是一修行,就可以不分别,就可以一切「默照」而已!默照,真清楚了吗?没有正知见,云何能清楚呢?
 
无功用心─是大菩萨的果位,而非初修行者的下手方便
 
当于因位中精进用功,而非于果位者模拟.效颦
 
至于所谓的「无功用心」「无功用行」,那是大菩萨的果位,而不是初修行者下手的方便。
 
因此修行,不要倒果为因:把大菩萨的境界,当做自己模拟的样本。大菩萨的境界,是从因中去成就的。我们如一味地模拟,模拟到最后,是东施效颦,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尔!因为若无明业障未真消除,虽刻意模拟时,还有模有样;一旦忘失了,就依然故我也!甚至徒增长慢心,南辕北辙尔!
 
当然于思惟.抉择.统合前,既要有正见的基础,也要有不受业障习气干扰的定力才行
 
然而,要在思惟、抉择、统合前,首先得有正知见的基础。我不相信只要参一个话头,就可以开悟─那是神话而已!我们也不要以为六祖惠能大师,只听闻《金刚经》就开悟了。据印顺法师考证,六祖在参见五祖前,已参过很多善知识了。所以,要有正知见的基础,才能够用以思惟、抉择。而正知见的基础,乃得从闻思中去建立。
 
其次,也要有定力。然我所谓的定力,不是指心不动、不分别,而是要在面对境界时,能以智慧作抉择,而非被习气、业障所牵。这样,才能既从正知见中,安心立命;也由正知见中,解脱自在。
 
这也就说,这个时代是动态的,如果我们一直期待将心,固守在一个境界上来修行,其实不只非常辛苦,且很容易退转。但是要在动态中,在面对境界时,能掌握一个大原则,来思惟、抉择,却不会太难。于是,心既不迷惑、颠倒,更能时时刻刻安住于解脱的轨道上。至于那一天,才能完全解脱,这就不必太计较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