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谈悟道机要


   日期:2024/12/26 1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悟道机要

  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讲当行者看到真理,一切心结便打开了;心中无结,自然无碍,是为解脱。所以学佛人都一直努力想见到“实相”,但是什么才是实相?他可以被见到吗?这观念关系着我们能否正确修行,若一直想见到实相,却错用心,则既使机遇擦肩而过,也混然不知实相就在眼前。
  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谓生灭门与真如门。”生灭心的本质就是生灭为性,由于他一直逝去,所以就一直要不断地攀缘,以延续他的“新生”。他耐不住无事、不喜欢空寂,总是停不下来;一旦消逝,马上又寻找新缘来滋养他的再生,这就是心未能解脱的原因。
  然而,心的另一面是真如心,是如如不动为性,他是不生不灭的,是寂静不会攀缘的,他不分别取舍,没有意见地容受一切好坏的存在,是本自解脱的。因此要修行解脱的是生灭心,但以生灭为性的心,不可能不生灭,那要如何才能解脱呢?就是要生灭心看到他自己的生灭是虚幻的,于是他虽还不断生灭,却不会作怪了。
  坛经曰“说通与心通,如日处虚空”,开悟不外由闻法及修行两途径。像六祖因闻“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属“说通”;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恶”,待惠明息下万缘后,反问“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如此是属“心通”。一般言,说通是不借事修;心通是靠心的返照,即是我们常说的修行。
  修行有生活上的体会与方法上的依循,而修行的方法不外乎止观,而止观的共同基底则是寂静;这也是行者必要的涵养。但怎样才算止得够,又怎样才算观得准,这则是各随情况不同,而且因人而异了。有人说应有四禅功力才能正观,有人说有未到地定就可以观了;这两者都各有其成功的例子,但不管如何,“观”是证入悟境的关键。因此若平时没有培养观照力,一般行者都会把“未能见性”认为是在止的功夫不够,所以佛门中便看到常努力打坐的人。可是我们却很少看到在定中开悟的人,多数都在动中因 “听到、触到、看到”六尘而开悟的。
  “止”是调心的作用,让行者心不落掉举与昏沉,但却非入于无记。而一般人在修止时,“观”的作用常常会变成思维与掉举,在那推理拼凑,偶得佳理便很高兴,其实应只是正见相应而已。正见相应会增强信心,但信心太强,往往会自以为是,甚至自称晓悟佛意,于是在 “止”上不再加深,这是现代常见的现象。所以有些法门强调,未得足够的定,不要起观,不过定须定到什么深度才算标准呢?
  可以这样说,止的修行虽不必很深,但却须具有触到“寂静”的力道。“寂静”是妄念的不起,到达进入一心的境地;至少要达“未到地定”,有与外在世界似乎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分离感。若再深入,内外感打破,此一心不动,一切受纯净,则入于前四禅了。禅定的共同特质就是“寂静”、“念的歇息”;这“歇息”是心很稳定,不向外攀缘,使本具明觉更为光焕。由于不攀缘,而使心处于无寻觅的状态,故是处在无故意求“知”的“无知”中,但又有“本具明觉”的作用;这种为进入内心世界,此时感受到的是“非生灭”的寂静。这时若遇到强大的外缘闯入,若平时在“观”上已培养了足够的力道,就在心念被激扬起来,但那“无知”还未苏醒前,刹那间,念头看到从寂静中所生的念头,是从非生灭的本觉反射而有,有如镜中像的虚妄,于是打破往昔的实在感,这便是开悟,这开悟因情况不同,而有大有小。
换言之,开悟是瞬间的照见事实,是经内外相激而爆裂的结果,有时所爆发的严厉度,悟者以“石破天惊、天地变色”形容之。是一种诸幻殒灭、桶底脱落的“死亡”感;但也有的是沉静清畅、万法空寂的“重生”感受,这些便是大悟。
有人以为“吓一跳”就会造成开悟,这是错解的。因为心念还未进入内心世界,又若平时在“观”上未能培养,如此是无法摆脱“知”的牢笼;心念还时时造作,虽被吓一跳,但只是从一个念头转到另一个念头,而念头的保护壳,根本未被震裂(我的感觉还很强大),还有“知”在强势当家,所以念头没法瞬间看到念头,甚至是被念头操控,于是反应出对外生气动怒,根本未有向内照见的功力,所以再怎么吓,也没法开悟。
  因此具备止观,才有可能开悟,而开悟的气机是在 “从寂出动”的那一刹那间。如香巌听瓦片击竹,那一声穿入他寂静无念的心田,一静一动,相激间便悟入了。又如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时,被开水烫到,水杯落地,因而桶底脱落开悟。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最后也是在“寂灭现前”下“忽然十方圆明”。这耳根圆通,所讲的海潮音,是从现实的大海波浪卷声,转成自性众生在生死苦海中的苦难声,这即是华严的“从彼大海入,从此众生出”,中间经过的是无相的寂静。当菩萨从外而内的寂静后,忽然被这迷失众生的苦难声震荡,于是感受到“我与众生同为虚幻”,悟入“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但因众生不知自己的虚幻,还追逐于生死苦海中,于是“下与众生同一悲仰”,由悟入自性空寂慧而起无量方便悲行。
  这里再引个“过水颂”来说明:“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禅师在越水时,看到平整如镜的水面上,清晰的面目也看着洞山自己,就在看得入神时(一心无念),突然涟漪泛起,面目全非,一下间感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相形间的一百八十度旋转,让他看到起念寻觅的虚幻,纵然世间诸相盎然,但真理原来不在他觅,真正的面目是长在自身上的,是如如本然,常在不动的。
  若要循迹开悟,当平时在“观”上要培养足够的力道,加上调心入于寂静的“止”,然后等待机缘成熟,从寂静无念中被憾动出来的刹那间,靠着反观的力道,照见即生即灭或虚幻,就会有醒悟的可能。但若观照力不够,只在“止”下功夫,则可能非得有四禅功力不可,那对一般人,尤其是在家居士来讲就比较难了。
  以上的说明,似乎说止是为了观,其实观也是为了止;可让心回归实相,不再狂妄流浪,所以我们说平时要培养观。“观”可从“时间、空间、与存在的差别”来体会,譬如我们在很高兴的时候,看到以前的悲哀不知哪去了;同样地,很悲哀的时候,看到以前的高兴不知哪去了。这就是诸法的生灭,以及生灭的背后是“无我”的事实,时间与空间都根本不知有你的存在。看到这点,你的心就不狂了、歇息了,这样的观就让你止了。止观双运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心便出入自在,随遇而安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