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五根五力讲记


   日期:2024/12/25 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根五力讲记 
 
圣严法师著

五根五力讲记 
何谓五根及五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五力的功用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问答   
 
 
  五根五力讲记 
 
  五根与五力为三十七道品之第四与第五科;道品,又称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故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称为菩提分法。
  
  在三十七道品之中,共有七科,我过去已经分别讲过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科,并已分别收录在"随身经典"系列中,此次接着说五根及五力。
 
  何谓五根及五力?
  
  五根(梵语pañcendriy?ṇi)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四科,与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色根相对,亦名五无漏根。根有「能生」的意思,因为信、精进、念、定、慧的五种道品,是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依此五根,能令人生起无漏圣道。
  
  五根在佛法中分有两类:
  
  第一类是生理机能的眼、耳、鼻、舌、身,名为物质的五种色根。
  
  第二类是道品次第的信、精进、念、定、慧,名为五种无漏法之根基。道品中的五根,能令人生起无漏的圣道;而道品中的五力,则是依据五根而生起五种破恶成善的力用。
  
  五力(pañca bal?ni)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也即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等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因其皆有破恶成善之功,故名为五力。
  
  《大乘义章》卷十六云:「以信等五种道品,出生出世圣道之力偏强,故名为根,又因此,五根依次而有对治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无明烦恼等之作用,故名为根。」
  
  《止观辅行传弘决》会本卷七之一有谓,修行之人:「纵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萌善易坏,今五法使善根生。」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是有次第的,从前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的修观和修定的根基扎稳之后,就会产生五种善根,每一种善根的根基都是有力量的,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那个力量就是功能,那就是五力。所以说,五根与五力彼此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经过前三科的修行基础而产生的善根,成为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基础,所以称它为「根」。
  
  根就是根本的意思,任何植物都有根,如果根深而大,它的生长力就会愈来愈强,如果根细而小,遇到太阳就会被晒死,遇到雨水就会被冲毁。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根基不够深,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愿,甚至生起退心。因此,修行佛法首先要培养这五种善根。
  
  这五种根又名无漏根,无漏就是从烦恼得解脱。如何培养这五种根?就是要先修「四念处」──主要是修观、修定;然后用「四正勤」来修四念处──以精进的心既修观慧,又修禅定;再以四正勤的功能修四种神足,即「四如意足」,四种神足就是四种定。观慧和禅定的功能产生之后,信心就会稳固,第一根的信就产生了。
  
  事实上,在修四念处时五根就已开始在奠定基础。四念处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再用精进心来修这四种观法,进而转成禅定的修行,对修行的方法产生信心之后,修行便得以更精进,禅定的功能就会愈来愈深,智慧也愈来愈增长。所以,五根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一脉连贯下来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佛学是一种学问、一种方法,是可以用知识、书本以及老师来传授的。如果仅仅听到佛学,懂得许多经论,甚至也很会讲解一些经论,在佛门中形容这是「说食」、「数宝」。说食就像到餐厅里念菜单一样,念给人家听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菜,可是自己并未吃到;数宝则好比到银行替人家数钞票,数完了,钞票是银行的,与自已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有些人也许对佛学理论很清楚,然而对自己生活的态度以及人格的修养,并没有帮助,这叫贩卖知识,也称作「说食数宝」。
  
  我的师父东初老人曾跟我说过:「懂四句不如能够用一句,讲十句不如能够行一句。」行就是修行,没有修行的心,它的根是浅的、浮的,无法扎实,所以要不受诱惑是相当不简单的。我从一九七五年到美国,至今已有二十六年,在此期间,我讲了许多经、许多法,也指导了很多人修行,但是听我讲法的人不一定跟我修行,而跟我修行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持久。今天在座听讲的,居然还有五位是跟我修行了二十多年的弟子,他们之所以持续修行,主要原因是他们参加禅七,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益处、一些体验,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对他们的心产生安定的功能;在座亲近我超过十年以上的人更多,他们多半也是打过禅七,知道不断地用佛法在生活中体验,用佛法调心,这就是修行了。如果只知道有佛学,而没有用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心,信心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
  
  接下来就进一步介绍修行信、精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的方法:
  
  信根增长
  
  信根是笃信正法的三宝、四谛等,能生一切无漏禅定而得解脱;信力是因信根增长,对三宝虔诚,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建立了之后也很不容易坚固,有的人今天相信了,明天又会改变,而这里的「信根」是指信了之后不再改变,称之为信根增长。
  
  信根增长意思是说「信」是个基础,然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增上信心的力量。在此举出信因果、信因缘、信佛法僧等三个项目:
  
  一、信因果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灾祸与幸运,必有其原因,不用害怕逃躲,不宜得意骄傲。
  
  因果简单的说就是,曾经有过的行为,必定有它的结果,现在所得到的、面临到的种种幸或不幸,乐或不乐,这都是果。而果是从哪里来的?一定有它的因,有的在这一生中知道或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有的则是在过去无量的生死之间,曾经造过种种的因,而到这一生来接受果报,因此,讲因果必须要追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能够这样,才能将因果讲得比较公平,也就不会对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否则,因果是无法讲清楚的。
  
  自从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美国仍然处在恐慌、紧张的状况下,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当时我正要从台湾到美国,在台湾的许多朋友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国了,他们说:「美国现在好危险啊!特别是纽约刚刚发生九一一事件,还有,美国正在流行炭疽热病毒,处处都在恐慌中,希望师父不要再去美国了。」我说:「我的想法跟你们刚好相反,哪里有危险,我就要跟那个地方觉得不安全的人在一起,或许能为正处在恐慌中的人们,带来一些安全感吧!」
  
  事实上,不论是在东方、西方,或者是过去、今天以及未来,地球这个环境是从来没有安全过的,有的是人为的灾难,有的是天然的祸害,但是,现在世界的人口数,却比过去增加许多,可见得死去的人还是要比活着的人少了许多。
  
  我是相信因果的,所以我又跟台湾的朋友们说:「如果我现在应该在意外中死亡,那么也不一定要到美国才有危险,留在台湾也是一样的,我可能会在洗澡时发生意外,也可能在上、下楼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而亡。如果从因果上来讲,我现在还不应该走的话,那么到任何地方,意外都不会降临到我身上的。」就像东初禅寺的几位信众一样,他们都在纽约世贸大楼工作,可是就在恐怖事件发生时,他们刚好都去渡假了;相反的,有的人不在那里工作,本来不应该去的,偏偏阴错阳差在最危险的时刻赶上了。因此,应该安全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能逢凶化吉;假如应该在此时往生,即使不该去的,因缘也会将他推到那个地方去。
  
  二、信因缘
  
  诸法因缘生,自性即是空。若遇灾祸,当以智慧来预防,也以智慧来处理,就可避免灾祸,或减少灾祸造成的损失及悲苦。若遇幸运,当以努力来增加它、持续它,并以慈悲心与他人分享。如此一来,就可既不畏惧灾祸,也不奢望幸运,便是「空」的体验。
  
  任何事情的发生,不论危险或安全、痛苦或快乐,都是不同的因素相加所得的结果,但是从因至果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一直线,因为其中加上了不同的缘。也就是说,以因果而言,可能会遇到危险,然而如果能多做一些预防的准备工作,危险的程度可能就会减轻;譬如现在多做一些护持三宝的功德,多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好事,观念、想法就会转变,命运自然也就会改变了,即使有危险,结果也不会那么严重了,这就是因缘。
  
  信因缘就不会对自己当前的命运哀怨和失望,不会对自己当前的成就自满和骄傲,因为只要因和缘一有变动,目前所遇到的状况就会改变,好的可能变成坏,坏的可能会变好。所以相信因缘的人,必定会面对现实,并且运用智慧来妥善处理种种状况。
  
  就像二○○二年九月在台湾发生了水灾,不少人因此而往生。当时在花莲有两个村落分别遭遇土石流的侵袭,一个村在大水灾时,房子倒了,人也都往生了,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警觉。而另一个村同样遇到大水,房子也都倒了,房子里不仅进了水,而且堆满了两尺高的石头,但是却无人死亡,这是由于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大水时,整个村民都能顺利逃了出去。
  
  在台湾南投也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先生每天都在念佛、诵经,他的家里共有十几个人,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他很久没去台北了,就在发生水灾的那天晚上前往台北,结果就在一夜之间,他在南投的家整个不见了,不但房子不见了,人也都不见了。在一九九九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在震央范围之内的寺庙几乎全倒,但是寺庙内却无人伤亡,当我问他们怎么可能幸存呢?他们说:「当时我们并不觉得害怕,房子倒下时,我们很镇定的找到出路。」我并不是说信佛诵经的人就不会遇到灾难,而是说可能有改善或避免的机会。
  
  因此,我相信类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炸毁的事件,不会再次在美国发生,因为大家已有了警觉心及预防心。像生化武器的炭疽热病毒,如果具备防御的措施,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小心谨慎即可。
  
  如果有坚固的信心相信因果、相信因缘,便没有理由会恐慌、害怕,但是仍然应该做好安全措施,使得危险性减至最低。当然,该走的时候还是会走的,可是不须要恐惧,如果经常神经兮兮的觉得处处都在危险之中,本来没事的,结果可能因此反而将自己吓出病来了。因此,请诸位还是好好的照样过日子,只需稍微小心一些即可。
  
  三、信佛法僧
  
  佛教是由「佛法僧」三宝组成,佛所说的话是法,我们信佛,所以相信佛说的法是很有用的;以法来修行,就需要有传承,需要有老师,需要有团体共同的勉励和规范,这就是僧。因此,需要用佛法的时候,就不能够不信三宝。当我们用佛法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必须相信佛法是正确的,佛法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只要有佛法,什么困苦危难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因果和因缘,以及三十七道品所有的道品次第的修行方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而道品次第的方法就是法,法是要由老师来教的。所以对佛法僧三宝要有坚固的信心,而三宝中主要信的是「法」,用佛法来帮助我们调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多与人结善缘,对人多说好话、做好事,能够如此,心里就会平安,命运自然也会改变。
  
  精进根增长
  
  精进根是于正法,修四正勤,无有间杂;精进力是因精进根增长,能除身心懈怠,断诸恶行。
  
  精进事实上就是四正勤,再予以加强就称之为增长。四正勤有四个项目:「已生的恶不善法令断除,未生的恶不善法令不起,已生的善法令住不忘,未生的善法令之生起。」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人说他自己在一生中没有杀过人,没有做过强盗,或未曾被法院判刑坐牢,所以这四个项目皆已具备了。其实,坐牢的人并不一定是坏人,没坐牢的也不一定是好人。有的人很明显伤害了人,却还不承认,也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还老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算是善还是不善呢?
  
  有一次在禅七期间,我在禅堂里看到有一个人在打坐时老是在赶苍蝇,苍蝇一飞过来,他就拍赶一下,我问他在做什么?他说:「苍蝇可恶、讨厌。」我说:「是你自己心生可恶、讨厌。你引诱苍蝇来对你发生兴趣,它是没有烦恼的,它只知道你的头上有好东西吃,有好东西闻,现在你赶快到洗手间去,把头跟脸洗干净,苍蝇就对你没兴趣了,否则,它还是会不断盯着你绕。」像这样的例子,究竟是苍蝇做了坏事还是他做了坏事呢?这位先生坐了两炷香之后就请求小参,他说:「师父,我是心生烦恼做了坏事,可是您也做了坏事呀,在禅堂里是不应该有苍蝇的,你将它放进来,所以我就受到干扰了。」我跟他说:「现在大家都很有福报,有纱窗可以防止苍蝇、蚊子,释迦牟尼佛在树下修行六年,那时候也没有纱窗,甚至还有鸟在佛的头上做了一个鸟窝,但是释迦牟尼佛如如不动,根本不受影响,仍然在那里打坐修行。」
  
  善与恶,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分别,一般人讲的是相对性的,比较好或比较坏。而绝对性的善与恶又是什么呢?绝对的善,是心不受任何的境界状况所动、所影响,其禅定和智慧皆已成就;绝对的恶,则是极罪恶之行为,如杀人、放火、抢劫、强暴等。若以精进修行的角度来说,应该朝绝对的善去努力,相对的善还是不够好也不够正确。
  
  有一次我在公园的树下坐着,来了一位不认识的年轻人,他突然在我的背后叫我不要动,我还以为他要抢劫,接着听到他在我头上拍了一下,说:「啊!好大的一只蚊子呀,它正要咬你,我把它打死了。」请问诸位,这位年轻人究竟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对我而言,他帮了我的忙,似乎是做好事、存好心,但是蚊子只是要吸我一口血,而他却要了它的命,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
  
  以众生平等的立场而言,这位先生的心是不善的,他对众生是以差别心来看,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最尊贵、最重要的。其实,对蚊子来说,人类只是牠的食物之一。
  
  很奇怪的是,当我与许多人在一起时,蚊子多半只叮其他的人,叮我的机会不多,只有当我一个人时,它因为没有选择才会来叮我。有人说师父的血比较冷,所以引不起蚊子的兴趣。我想应该并非如此,或许是因为我把所有的小动物都当成众生来看,没有想要伤害它们,或与它们对立,特别是在我打坐状况很好的时候,这些小动物可能把我当成是一棵树、一根木头、一根草,不会来打扰我。
  
  我们的心之所以经常随着境转的原因,主要就是会被环境所诱惑、所刺激,在这种状况下,心是随着环境在动,这叫「心随境转」,这个心就不是善心,不是好心了。如果心能够非常的安定、清楚、清明,连环境也会受心的影响而改变,用心来改变环境,这叫「境随心转」。因此,当心受到环境影响时,要告诉自己,自己的心已经跟不善相应了,必须调整自己,知道环境是环境,自己是自己,不要受其影响、刺激而产生心理的活动,或行为上的偏差,否则,自己的心就已经是不善心了。
  
  因此,凡是让自己痛苦、烦恼、情绪波动,或者影响他人也陷入痛苦不安的种种行为,在不利于己也不利于人的情况下,不论是用语言的行为、身体的行为以及心理的念头,都叫做不善。凡是对自己的情绪及生活有安定感、安全感,同时将健康的念头以及语言等行为,分享给生活环境内经常在一起的人,这叫做善。
  
  进一步,我们要能够做到,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在一起,而是间接接触的人,也要有利益他们的想法、语言以及行为。也就是说,自己已从烦恼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智慧,就要把自己从佛法获得的智慧分享给他们,那便是以慈悲心帮助他人,使他们从痛苦烦恼中得到解脱,那就是最好的善了。经常过着生善而止恶的生活,便是精进根的增长。
  
  曾有一位女士跟我说:「师父,请您把我的先生也找来一起修行,好好用佛法管一管他!」我问她自己是否需要佛法呢?她说:「我没有问题呀!是我的先生经常使我烦恼,家里所有的问题全在我先生一个人的身上。」在台湾我也遇到过这么一位先生,因为他的太太常常在法鼓山做义工,那位先生对我说:「我的太太什么都好,就是学了佛不好,现在回来老是教训我,不准我打牌、钓鱼、喝酒,不可以的事太多了。未学佛前,她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学了佛之后,每次回来都告诉我说:这是师父讲的,要怎么、怎么……。」
  
  我说:「你太太真的坏吗?假如她回来陪你打牌、钓鱼、喝酒,是不是就好了呢?」事实上,只要对身心的健康、人格的成长是正面的,才是好的。而且这位先生不但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由于经常打牌打到夜不归宿,又常到海边钓鱼,他的太太非常担心他的安危。于是我又对他说:「你太太存心是好的,只不过讲出来的话可能使你烦恼,希望你从这方面去包容她。」那位先生后来也参加了三天的禅修营,同时向我保证从此以后再也不打牌、不钓鱼、不喝酒了。我告诉他说:「你要好好谢谢你的太太,因为她骂了你,对你来说当初她是做了坏事,结果却是好事。」同样一件事,一个是主观的,一个则是客观的,善与恶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念根增长
  
  念根是于正法记忆不忘,时时处处修四念处;念力是因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念念修习四念处法:观身、观身受、观心念住、观法念住,于四圣谛法,记忆不忘。
  
  修四念处法门可使得善根增长,即为念根增长。四念处「身、受、心、法」的基础是依据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而来。四念处有分析及理解两种功能,可以从四念处的观想转变成为自己的观念,从而体验到「身、受、心、法」经常都是在变化的,是无常的,是空的,是无我的。
  
  一般人将「身、受、心、法」当成是我,于是产生了种种执着,因此有苦与苦集。如果有了观念上的转变,顺着修行离苦的方法,就可以断苦集,而证苦灭,寂灭为乐,便是彻底离苦得乐,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许多人明知道佛法的观念很好,道理很对,然而有痛苦、烦恼时,还是放不下、摆脱不了。因此,修四念处之后必须要修四正勤。
  
  四念处的四种功能:
  
  一、观身不净
  
  不净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身体不洗澡、不漱口、害了病,就会产生污垢油腻,或是将现在这个大殿的门窗全部关紧,几个小时之后,就会闻到异味。观身不净,可以对治身体的执着,因为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最好的、最可爱的,只有少数人偶尔会讨厌自己的身体。
  
  另一层身体的不净,是指因为有身体,就有了自然的生理反应,如饮食、衣着,以及性等的需求,所谓的「饮食男女」,就是食欲和性欲,这些行为为身体带来了不清净的业。因为身体是由物质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构成,由物质的五根产生了五欲,五欲的需求,便会造成种种的不善业,因此称它为不净。
  
  凡夫众生的身体通常被称为臭皮囊,因为在皮肤下包着的是血液、肌肉、骨胳、内脏等,在活着健康的时候,这些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一旦不健康或死亡时,皮肤下所包着的东西全部都成了废物,甚至是有毒的东西。因此,观身不净有两类,一类是肉体的本身就是不净的;另一类则是因为有肉体,其五根会制造一些不净的业。所以从众生的角度来看,没有害病时身体是清净的,害了病之后的身体则是不清净的。
  
  可是从佛或解脱者的立场来看,身体是不垢不净的,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的问题,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工具,用身体来修四念处法、修四正勤,修四如意足,这不是很好吗?只是以众生的立场来讲,因为不知道它是不净的,结果把它变成了一个制造恶业的机器,所以佛法要用观的方法,教我们如何观照身体是不净的。
  
  观身体的方式有两种:
  
  1.在打坐时观:打坐时观身,就是体验身体的感觉、感受。刚打坐时,也许会觉得身体好自在、好舒服,等时间稍久,身体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譬如痛、痒、酸、麻、冷、热等,这便是不净。
  
  2.在日常生活中观: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自己的身体,例如最近我们有一位义工老菩萨,在关门时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压断了;还有一次我看到有个人站起来匆匆忙忙走出去时,把头撞到门框上去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身体是不可靠的,事故的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使身体受到伤害,这也叫做不净。
  
  但是,请诸位不要误会身体不净是负面的,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身不净是一种智慧,是正面的,是让我们少一些执着,少一些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凡夫根本不知道身体是不净的,在遇到不净的状况时,无法平衡地接受这个事实;如果已经知道身体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当出现状况时,也就不致有烦恼了。
  
  二、观受是苦
  
  受是从身体着力的,没有身体就没有了着力点,所以不要以为身体不净是不好,观身不净绝对是正确的。用身体来体验身体的觉受,受是通过身体而得的心理的反应,因为身体有了状况,才有受的反应,那便是眼晴接触形、色,耳朵接触声音,鼻子接触嗅觉,舌头接触味觉,身体接触粗、细、滑、湿、冷、暖等;也就是当五根接触到五尘时,产生心理的直接反应,就叫做「受」。既然受的反应,是从身体的触感而产生,所以身体是个修行的工具,如果没有了身体,五根五力就无从修起。
  
  受又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
  
  1.苦受:佛法将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一般人所谓的苦受是痛苦、沮丧、难过,此是「苦苦」。
  
  2.乐受:又称为「坏苦」。有人认为只要是喜欢的事,或对身体有快感,心里舒畅、舒服的,都是乐受。但诸位一定听过「乐极生悲」、「春宵苦短」,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
  
  3.不苦不乐受:又称为「行苦」,「行苦」的行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行蕴」,这是一种微细的心理现象。必须要在达到相当深的禅定之后才能体验到,因为定力是不可能持久的,再深的禅定也会退失,所以叫做行苦。有人认为入了深定之后,好象很安全、很快乐,可是出定之后烦恼照样现前,清净、安定的心不可能持久。另外有一种深的不苦不乐受,那是在定中,当禅定到了无念,舍去任何妄念时,只有在一片明和净的状况下,没有什么苦与乐,甚至将定中的快乐也舍去,这种不苦不乐在如此深的禅定状况下,也叫行苦,因为即使达到最高境界的禅定,还是会退失。所以观受是苦,是要放下所有一切的受,出离这三种苦,才能够出离苦海而得解脱。
  
  三、观心无常
  
  心的念头,就像瀑布一样,水幕不断往下奔流,看起来似乎有个瀑布,其实是一个幻象,那只是一串串的水,一直地往下流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瀑布挂在那里。心念就像瀑布的水,前一秒钟的瀑布成份和后一秒钟的瀑布成份,早已不是同样的东西。心念持续不断地在转动,看来是连贯的,其实是不同的,这便是无常。
  
  许多人一听到无常,就悲观的认为一切都完了。反正是无常的,管它做什么;反正是无常的,还需要这么认真吗?这些都是负面的看法,这是不懂得佛法。无常的意思是要我们在成功、快乐时,不要太得意、太兴奋,快乐的成果或许还能够持续久一些;在痛苦、悲伤时,也要帮助自己让痛苦的时间以及程度减轻或缩短,因为痛苦也是无常的,它是会变的,这样就不会绝望,而能够平稳地往前走。苦也好,乐也好,以平常心来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种善根,使五根成长。
  
  四、观法无我
  
  通常,身心都是在三种「受」与三种「苦」之中打转,一般人将三种受当成我,也把三种苦当成我,如果能看到身心的种种现象,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其中,一切的身心现象的我是假的,这就是无我了。没有那个痛苦、烦恼虚妄的我之后,只有智慧与慈悲,那就是解脱的人了。
  
  定根增长
  
  定根是摄心不散乱,制心于一境,寂静不动;定力是因定根增长,能破一切烦恼乱想,发起诸种禅定解脱。不为色、声、香、味、触等五种贪欲恶不善法所诱惑困扰,不为昏沉掉举乱心所障碍,使心住于一境。于定不起执着,自在游戏于诸种禅定。
  
  定根是从信、精进、念,然后再修定,主要修的是四神足,四神足是修四种定的力量之后而产生的功能。「定」原则上是心止于一处,没有妄想、杂念而进入禅定,称之为「心一境性」。定是有层次的,世间的定是从身心轻安、未到地定、色界的定、无色界的定;可是要求解脱的定,则必须从世间定一步一步往上走,此为出世间定,也称为解脱定。
  
  五根里的定根,其目的是在解脱,而解脱定又称为灭受想定、灭尽定。那是从定境出离,不以定境为解脱,放下对定的执着,此时,不执着欲界的五欲,也不执着色界、无色界的定乐或定境,到这个层次时,就是出世间的解脱定了。
  
  在印度,不论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或之后,各哲学、宗教的派别,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解脱。而每一派对解脱都有不同的解释及定义,也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解脱的目的。释迦牟尼佛对解脱的定义、方法以及步骤,是综合了各派的方法和观念,再经过自己的经验,得到一个有系统的次第,称之为四禅八定,最后是九次第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九次第定则是八定之后的出世间定。「定根」所指的其实是九次第定,不过从轻安开始,就可以算是定的善根出现了。
  
  也许对诸位而言,根本没有想要入定,听到这个「定」,不知道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呢?打个比喻来说,这就好比银行里有许多的存款,每个人都有份,都可以去提款,但是要怎么去提、怎么去用,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定」是要从方法的练习,才能尝到其中的滋味;其实不要说入定,即使是得到轻安,已经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在某一次禅七期间发生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有位菩萨在前几天打坐时的心是散乱的,方法也用不上,但是在回家前的两个小时,她认为反正只剩下一点点时间,就马马虎虎吧,结果反而那两个小时内,方法用得最得力。
  
  另一位菩萨在此次禅七中是最忙的一位,不但要擦一百多个窗户,还要监香以及照顾小参的人,但是工作多并不影响他的修行,只要开始打坐就可以连坐两个小时,而且坐得很好。
  
  还有一位菩萨在打坐到第四天时,居然连续坐了五个小时,对禅堂里的状况似乎是知道,晓得人家去吃午饭后又回来打坐,也听到木鱼声以及引罄声,一直等到他要方便时才起座,否则还可以继续坐下去。在那段时间里,身体的感觉是有的,但他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因此,修定并不一定要入定才有用,在修定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种善根了。入定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普通人是办不到的。从经典里得知,在练习着修定的方法时,会发现自己的心非常混乱、不平衡,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指挥;了解这一点之后,更应该用禅修的方法,帮助自己性格的稳定和人格的成长,减少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冲突。
  
  打坐时能够入定,当然很好,不能入定,也没有关系,但是修定的方法还是要用。其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得情绪平和、稳定,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不安,这就是修定的功能。二○○一年九月十一日在纽约发生的攻击事件中,我有位学生亲眼目睹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当时她还觉得很奇怪,飞机好象是在开玩笑似的,对着大楼直撞过去,事件发生之后,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无法安定,后来她来参加禅七,禅七后我问她的状况如何?她说:「虽然心里的影子还在,不过用方法调心之后,已经好多了!」
  
  修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安心,在遇到任何状况时,心不会乱,而且会恰到好处地来处理、应变。譬如纽约世贸大楼在面前倒下时,能逃的尽快逃,能救人的想办法救,但是心不能慌张,否则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会非常危险。因此,修定的工夫能让我们临危不乱,也就能够逢凶化吉,危险的程度就会减轻许多。
  
  心如何能够不受环境影响?一方面要靠观念的调整,另一方面则要透过方法的练习。观念是指经常要有无常及应变的心理准备。「小心」这句话是人人都会说的,但是小心往往是担心而不等于会照顾自己,真正的照顾不是担心,而是随时留心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动作,准备着遇到危险发生时该如何应对,这是心理上、观念上的准备。此外,在危险状况发生时要如何用方法?中国的佛教徒们都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将危险交给佛菩萨,心中就不会那么恐惧了;还有,注意自己的动作,注意呼吸、体验呼吸以及数呼吸,用这种方法来调整心情,当危机出现时,便能从容去处理而不会慌乱。
  
  慧根增长
  
  慧根是于四谛法观照明了,是由定中观智所起,了知如实的真理;慧力是因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一切烦恼,可达解脱。五根之中,以慧根为首,皆为慧根所摄。知苦谛,知苦集谛,知苦灭谛,知苦灭之道谛。三十七道品次第,全属慧根所摄。
  
  慧根是说领悟力很高,一听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并且愿意照着去做。在未开悟之前,慧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圣谛。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讲的就是四圣谛;以四圣谛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果,这就是慧根的力量。也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产生了四圣谛的佛法,再用四圣谛的佛法来开发众生心中的智慧而使众生得解脱,此为慧根与慧力的关系。
  
  四圣谛「苦、集、灭、道」可分为三个层次:苦、苦集、苦灭、灭苦的道。已知苦的事实,也知道苦是因何而产生,这是集;而苦则是要从修道来断除的。苦已灭、集已断、灭已证,能够亲自实证四谛,实证灭苦,灭苦就得解脱,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应该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从此以后受苦的事实已经不存在,这就是阿罗汉了。
  
  普通人是要从第一个层次学习起的,先要认定、了解到苦的事实,然后才会希望离苦,离苦就是要修道。前面所讲的四如意足,其修行过程是在加行位的阶段,而十回向、十行、十住等三贤是资粮位,这都只是贤人的地位,尚未到达圣人的地位,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时,才是进入圣位的阶段。
  
  声闻僧是修小乘的佛法,从五停心至三十七道品,看似需要长时间的修行,相当麻烦。可是善根深厚的人,听到四圣谛法就能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至四果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时,一开始就跟他们讲四圣谛法:「生、老、病、死是苦的事实,苦是有原因的,那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如何来解除这个苦的事实,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就这样,他们先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中国的禅宗被称为顿悟法门,佛在度五比丘时,当第一遍讲完,即刻有人证到阿罗汉果,就是彻悟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慧根深厚。而今天所说的内容,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虽然尚未开悟,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慧根的深与浅是很难评断、衡量的,不要认为听不太懂,就以为自己没有慧根,说不定一下子茅塞顿开,突然间就开悟了。
  
  苦谛,苦是由集而来的,前面已说过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它是有次第的。苦苦,是最容易发现、理解的;坏苦,是可以经过回忆、思考,从逻辑推理上得到的;行苦,只有在进入深的禅定之后,才可知道。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是苦的,所以不想学佛,因为根本没想到有苦可离。就像苍蝇、蚂蚁、蚊子,它们过得很快乐,不知道离苦。因此,只有从佛的智慧才能使我们看到、相信到、体验到苦的事实,愿意用佛法来离苦。
  
  知苦集谛,苦集实际上就是造业,是苦的原因,造什么样的业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欢痛苦的苦,但是在造业时往往觉得是快乐、随性、自在的。譬如像阿富汗凯达组织的领袖宾拉登,他策画炸毁了纽约世贸大楼,由于这样一个造恶业的行为,美国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几千人,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所谓造业的业,就是身体、语言、心理的三种行为,决定了造的是恶业或善业,形成业的性质。
  
  一般人很难发觉心理上的造业,但是从生理的肢体造业以及语言上的造业得知,其原动力是来自头脑里的,因此「意业」是最根本的。即使只是在想,没有讲也没有做,同样也造了业。
  
  意业又分为两类:「思业」,是思惟上的一种意业;「思已业」,是思惟之后所产生的语言等行为。例如:如果仅仅头脑在思考着:「我没有钱,想去抢银行。」但是接着又有了第二个念头:「乱来!怎么可以去抢银行,这是不得了的事。」念头一转就不会去做了,所以思业之后有个思已业来补充,就不一定会成为事实。又例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心想她很漂亮,是思业,之后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还继续不断地用语言等行动去追求她,这就是思已业了。
  
  又譬如诸位知道我正在讲「五根、五力」,于是动了去听听看的这个念头,这是思业;接着就想尽办法问路,并且来听了佛法,就是思已业。
  
  因此,从所造的业来讲,又可分为善业与恶业,或称为白业与黑业。白业,又可分为两类:「无漏业」,是指修行佛法以离苦得乐,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次第修习,而能断除烦恼,得究竟解脱。「有漏业」,因为做好事而结了人缘,能得好的果报,在人间、天上享受快乐,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脱的法门。
  
  无漏业与有漏业,都有共业与不共业两种:
  
  1.无漏业:共业──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观念完全相同,譬如:信因果、信因缘,要持戒、修定、修智慧。不共业──有的是修声闻道,有的修菩萨道。修菩萨道之中,有的偏重于辩论,有的偏重于布施,有的偏重于神通,这是由于不同的个性,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造了不同的无漏业。
  
  2.有漏业:共业──是指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可能造了同样的业、共同的业,因为过同样的生活,受了大家共同的影响,而有了同样的思想,于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在思考、运作,将来的果报,可能就是生于同一个环境中,受同样的苦与乐。不共业──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嗜好、习气,即使生在同一个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就像双胞胎长大之后,慢慢地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就不会完全相同了,他们即使是在造共业的同时,也造了不共业,将来受报时,也就会有差异了。
  
  从共业与不共业的造作,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在同一环境、同一时代里生活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有的人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丰富,朋友很多,做任何事都非常顺利;有的人物质贫乏,社会关系很孤独,做任何事都不顺利;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不健康,原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里有共业与不共业。如果不从这个观点和信仰去思考,就会抱怨说:「父母真是不公平呀,为什么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这么聪明漂亮,却把我生得笨笨丑丑的!」也有人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事件时,就会骂天骂地:「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真是瞎了眼了!」如果相信有共业、有不共业,相信因为自己曾经造了种种和他人的共业及不共业,如今才会有这样在同中有异的结果,也就不致于再骂天骂地了。
  
  前面说过,思业、思已业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思业、思已业就是要发愿,发悲愿、发弘愿,发度众生的愿。发愿不是只发一次,要继续不断地发,然后照着去做,这一生没有做完的,发愿下一生继续再做。因此,在这一生中,如果发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可能是因为善根、慧根形成,在过去世发了愿要帮助人,而在此生现身说法,来奉献、救人、救世界,结果自己受苦受难了,从思已业的观点来说,造的便是善业。以此角度来看,九一一事件的罹难者,也可以说都是过去发了愿的;我们要相信是由于他们的思已业,使得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和平相处,同时提高警觉,不再有恐怖的事件发生。
 
 
 
  五力的功用
  
  如同之前曾经提到的,五力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都有破恶成善之功,所以称之为五力。五根与五力彼此是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五根的每一种善根都是有力量的,那个力量就是功能,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就叫做五力。
  
  以下列举出五力的功用:
  
  信力:是依信根增加,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坏,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精进力:是依精进根增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破身心懈怠。
  
  念力:是依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成就出世离苦的正念功德。
  
  定力:是依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欲烦恼想,发起禅定解脱。
  
  慧力:是依慧根增加,能够遮止(消除)三界见思二惑,而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在《大藏经》中,对于五根五力也有多处提及。分别为:
  
  一、《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四七经
  
  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
  
  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四正断)」
  
  念根:「若比丘,肉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
  
  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第六五四、六五五、六五六、六五七、六五八经,均云:「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六五九经云:「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二、《增一阿含经》卷四二〈结禁品〉第四六的第八经
  
  信根:「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
  
  精进根:「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
  
  念根:「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
  
  定根:「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名为三昧根。」
  
  智慧根:「知苦、知习、知尽、知道。」
  
  三、《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五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
  
  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
  
  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
  
  信根、信力──以信为体
  
  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
  
  喜觉支──以喜为体
  
  舍觉支──行舍为体
  
  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
  
  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
  
  正思惟──以寻为体
  
  四、《瑜伽师地论》卷五七
  
  「问信根谁所依处?答趣入善法之所依处。
  
  问精进根谁所依处?答已入善法,恒常修习之所依处。
  
  问念根谁所依处?答正知而行之所依处。
  
  问定根谁所依处?答智见清净之所依处。
  
  问慧根谁所依处?答烦恼永断之所依处。」
  
  五、《大智度论》卷一九
  
  信道及助道善法──信根
  
  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精进根
  
  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念根
  
  一心念不散──定根
  
  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慧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为五根)
  
  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五力)
  
  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若有是法心随正定,若无是法,心堕邪定。」
  
  「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信根:「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诸法不净、无常、苦、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信相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
  
  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余语,但受佛法、信众僧,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精进根:「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诵、欲读、乃至欲闻。若诸不善恶法起,令疾灭,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广。亦不恶不善法,亦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得正精进。定心故名为精进根。」
  
  念根:「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定根:「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着、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如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
  
  慧根:「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槃。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着,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为求佛法,如救头然。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于三界无所依,于随意五欲中,心常离之。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于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于世间无忧,于涅槃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菩萨得是五根,善知众生诸根相──诸种根器相」
  
  五力:「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复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名为力。」
 
 
  问答
  
  问:对一个深信因果的佛教徒来说,九一一事件并不是一件让人非常害怕的事,但是我有一些同事,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因果的观念,根本无法接受在同一时间内死了那么多人的这个事实,要如何去开导他们呢?
  
  答:方法很简单,在遇到任何状况出现时,要用四句话来回应:「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因为逃避是没有用的,必须面对这项事实,接受这项事实,然后用智慧或能力范围内的各项资源来处理,处理完之后就不必再为这样的事情担心、恐惧、害怕,而要将它放下,这是最好的办法。
  
  譬如说,在纽约世贸大楼事件丧生的有二千四百多人,如果说这些人在过去世都是做了坏事,所以一起死亡了,这样的讲法,对亡者是不够慈悲,也不够尊敬的。两年前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也有二千三百多人往生,那时我就曾说过:「那些在灾难中往生的人,都是菩萨,他们现身说法,奉献自己的生命,让后人学习、成长,能够有预防、改善的心理、心态,因此,这些人是在替大家奉献,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他们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这样的说法,是对那些在灾难之中过世的人们的一种尊敬。
  
  经过这次恐怖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以及所有的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在各方面都会成长,所以这些往生者,就是我们的老师。
  
  问:感恩师父在一连串的讲座里,将题目引伸至九一一事件,也很高兴知道自己今天能来听闻佛法。我还想进一步知道除了来听闻佛法、修行、布施、助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使得世界更为和平?
  
  答:有的。第一是用宗教的祈祷,第二则是对周遭的朋友们,以佛法来帮助他们,不一定要用佛学的名词,而是用佛法的观念。法鼓山团体在九一一事件之后,能做的尽量在做,除了募款、捐款之外,在九一一满一百日时,也到灾难现场做了洒净的仪式。同时,我也很努力的在帮助联合国解决世界宗教的问题,并且将我们的理念及方法,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问: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悟到从生至死,有一个无所不在的苦在那里,这跟师父所讲的共业与不共业的观念,是否有关系呢?
  
  答:有关系的。因为大家造了共同的业因,所以感到共同的苦果;这个娑婆世界是个苦的地方,由于我们共同造了苦的业,所以在共同的环境中,感受到苦的果报。但是,可以在观念上将态度调整过来,虽然是住在苦的娑婆世界里,但是在感受上可以是不苦的,至于如何做到情绪上的调整,那就要用修行的方法了。
  
  问:当众生发现从生至死,都是苦的事实时,不是会很悲伤吗?
  
  答:如果能将观念转过来,了解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完成任务,就不会悲伤了。以我来说,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如果我的观念不正确,那不就每天都会抱怨着说:「我又没有欠你们什么东西,怎么你们老是来找我噜嗦啊!」(圣严法师于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十一、十八日、十二月二、九日等五日,讲于美国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居士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